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解析版.docx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解析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第0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解析版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孔子的生平
(1)少年学礼:
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开办私学:
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3)从政失败:
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
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
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2.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
(1)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2)礼的思想:
礼即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以为仁”,匡正社会秩序。
(3)中庸思想:
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5)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经典。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对中国
①古代政治:
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
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
①亚洲: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西方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1、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背景①雅典民主政治由强盛走向衰落。
②柏拉图出身于贵族家庭,为其提供了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③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在进行。
(2)政治活动①青年时代便对政治产生兴趣,关注希腊城邦局势的发展。
②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暴露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希望改变雅典民主政体。
(3)思想形成①师从苏格拉底,深受其思想影响。
②游历地中海诸国,接触各地学者,成为知名的哲学家。
③其著述以对话录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以苏
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
2、理念论和理想国
(1)理念论
内容:
①世界是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和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组成。
②理性世界真实、完美而永恒;感觉世界虚假、残缺而变幻,两者对立。
实质:
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是典型的唯心论。
(2)理想国
理论:
①理想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组成。
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②国家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来担任。
实践:
找到“哲学王”的雏形——阿启泰。
评价:
①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希腊各种政体弊端提出的。
②虽然“哲学王”的理想国家最终成为乌托邦,但给人以启发。
3、柏拉图学园
(1)学园概况
建立地点:
阿卡德米。
学生来源:
大多来自希腊各城邦的上层社会。
男女生平等对待。
课程设置:
开设算术、几何、天文学等。
教学方法:
①老师采用对话的形式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②学生不
必恭恭敬敬、惟命是从,可以自由讨论问题。
(2)学园地位:
①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②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①是苏格拉底的继承人,学园的创立者,受到人们的崇
敬。
②他在世界政治和文化史上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
三、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生平事迹
(1)师从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学习,敬重老师,但不盲从,被誉为学园的头脑。
(2)离开学园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成为博学家。
(3)教师生涯:
马其顿国王聘其为亚历山大王子的私人教师;在雅典东郊创立“吕克昂”学园,提出“中庸之道”。
2.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领域
成就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哲学
客观世界真实存在,并决定人类的认识;
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著《形而上学》
政治学
法治优于人治
生物学
动植物分类
物理学
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
逻辑学
三段论
教育学
创立学园,著书立说,创造宽松学术环境
伦理学
“中庸之道”
【基础过关练】
1.《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
”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権B.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C.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的意思是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答案为C。
材料内容体现了救助饥民应该是政府组织救助,A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B错误。
材料中体现了“仁”的思想,但不能体现位于国家统治的核心地位,D错误。
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
“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可以看出体现百家争鸣时期的关注民生,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题干无关;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与题意不符。
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
“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
“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
”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答案】B
【解析】“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等字眼意在强调孔子提倡恢复周礼,主张人们应贵贱有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仁者爱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政在爱民,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贵贱有序而非忠孝有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
“(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
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A.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B.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D.维护周礼,力图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知孔子推行《春秋》之义的目的是维护周礼,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D项正确;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并非就是怀念上古之风,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强调以政为德,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故C项错误。
5.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指出:
“在理想的社会中,就像在一个好的灵魂中一样,每一部分都要遵循正确的等级,他把社会中的人划分为三个等级,最上面的是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第二等级是御国御侮的战士,第三等级是劳动者。
”由此可见,柏拉图()
A.重视人的理性和道德B.坚持思想自由至上的原则
C.崇尚怀疑主义的精神D.吸收孔子等级有序的观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所示,柏拉图推崇的是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即有道德和理性的哲人治国,故选A项。
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6.“一些囚徒从小住在洞穴中,身体都被绑着,不能转头,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此时一人摆脱了束缚逃出了洞穴,看到了太阳,发现了事物的真相。
”(摘自古希腊《理想国》第七章“洞穴隐喻”)这反映了
A.希腊人愚昧无知B.追求自由可以发现真理
C.人是万物的尺度D.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
【答案】D
【解析】材料前半部分说明了人的感觉有可能受到外界限制,材料的后半部分反映了摆脱限制之后,人的理性的价值,该设想旨在强调理性高于感觉的思想。
故答案为D项。
A项,希腊人愚昧无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追求自由可以发现真理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标准,不能完整反映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排除。
7.古希腊哲学家中,柏拉图出身显贵,但他蔑视雅典民主政治,主张实行贵族政治,并且著作了《理想国》,按照智慧与美德进行分工。
柏拉图的观点
A.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自己的责任感B.表现了他不相信客观存在的事物
C.体现了他的贵族身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分工D.从根本上是由他的唯心主义观点所决定的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是雅典民主政治沦为暴民政治,走向衰落的时期,因此柏拉图主张贵族政治,而且设计了理想的政治蓝图,说明其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自己的责任感,选项A正确;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根据所学可知,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身为贵族的柏拉图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扮演一定角色,排除C;柏拉图的观点是对现实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由唯心主义观点决定,排除D。
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比值平等”是在承认社会差别基础上的平等。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因为受各种客观环境的制约,这种平等只能是在某一范围内特定条件下的相对平等。
9.“亚里士多德深入现实宇宙的整个范围和各个方面……当他把科学这样地分为一定概念的一系列理智范畴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同时也包含着最深刻的思辨的概念,没有人像他那样渊博而富于思辨。
”材料的主旨是,亚里士多德
A.取得了多领域的成就B.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C.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D.多角度探究万物的本原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当他把科学这样地分为一定概念的一系列理智范畴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同时也包含着最深刻的思辨的概念”可知,亚里士多德推崇理性,强调思辨,故选B。
材料不是强调亚里士多德取得的成就,故A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A。
材料是从理性的方面和思辨的方面谈科学研究,不是谈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故C没有抓住材料的实质,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多角度探究万物的本原的思想,故D与材料无关,排除D。
10.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
……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
这反映
A.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B.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自由
C.城邦要求公民具有团结意识D.希腊城邦重视政治历史传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否定脱离城邦的人,认为这些人“无族、无法、无家”,是卑贱的,由此可见其强调人应当受到城邦的制约,选项A正确;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城邦重要性,而非自由与和平,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公民不能脱离城邦,而城邦中公民的的团结意识,选项C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
【能力提升练】
1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答案】
(1)背景:
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
(2)主张:
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
【解析】
(1)从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孔子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孔子深受传统礼乐传统的影响,提出了礼的主张;于此同时,孔子时期思想活跃,也是孔子提出礼的主张的背景。
(2)从材料“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以看出孔子主张重建礼制社会;从材料“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以看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从材料“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可以看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从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人人都践行周礼。
1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晚年的柏拉图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他指出,如果一个城邦没有好的办法让统治者变为一个哲学家,或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则法治仍旧比人治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不能称为最好的政制,却可以被称为“第二等好”的政制。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说:
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做出最适当的判决……法治应该包括两重含义:
已经订立的法律受到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请回答:
(1)柏拉图的“法治”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有何异同?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与我们现代社会主义法治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同:
都主张用完备的法律制度来统治国家。
异:
柏拉图认为“人治”优于“法治”,其“法治”思想是在哲人统治不能实现的前提下提出的次优选择;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优于“人治”。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维护的是雅典少数人的利益,即占人口少数的公民的利益。
我们现代的社会主义“法治”,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解析】
(1)从材料“柏拉图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做出最适当的判决”中可以分析出两者的共同之处;从材料“实行法治的国家虽不能称为最好的政制,却可以被称为“第二等好”的政制”“已经订立的法律受到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中可以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