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理 教 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510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 理 教 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物 理 教 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物 理 教 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物 理 教 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物 理 教 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 理 教 案.docx

《物 理 教 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 理 教 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 理 教 案.docx

物理教案

张晔

物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

教师:

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

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

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

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

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

“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

液体传声

生活现象:

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

板书设计 :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探索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使同学们学会关心他人,尤其是关心残疾人。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体验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双耳效应与立体声。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

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

由声音这一现象人手,通过录音,听辨声音,研读有关贝多芬失聪后巨大成就的文章,让学生探究声音的性质与传导的原理。

三、教具学具准备

音叉、棉花、闹钟、录音机、贝多芬画像、耳朵构造模型、残疾人情况表。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中的?

我们今天就要讨论人类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听一听放出来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一样吗?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人能听到声音,除了需要发声体、传声介质外,还必需具有健康的耳朵。

声音在传递给大脑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听不到声音,如果只是传导障碍,也可以用骨传导的方法来听声音。

由于双耳效应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发声体的位置,也是双耳效应使我们能感受到逼真的立体声效果。

2.教学互动

互动1: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无声的世界将会怎样?

明确利用大家储备的知识,启发讨论,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展开丰富的想像,模拟无声世界,从而感受声音的奇妙。

互动2:

为什么听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声音不一样呢?

明确利用音叉体验骨传导传声。

听自己的录音传声介质是空气,而听自己的声音传声介质是骨,所以两次声音不一样,因此如果是传导障碍产生的耳聋,可以利用骨传导的方法听声音。

互动3:

让小闹钟响起来,蒙上眼睛,看谁能先说出它的位置。

明确同我们的眼睛一样,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发声体的方位,即双耳效应。

3.达标反馈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顶着钢琴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他是利用骨传导来听声的。

(3)利用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所以说,我们听的声音是立体的。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双耳效应和立体声。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讨论、实验的探究方法,使学生感受了奇妙的声音世界。

(三)布置作业

1.助听器可以帮助耳聋的人听到声音。

2.利用一次性纸杯,塑料管制作“听诊器”。

3.夏天打雷时,有人害怕响声而用双手堵住耳朵,但还是听到了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

4.简述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5.课后查资料了解“双声道”与“多声道”是如何实现的?

把你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6.体验气传导与骨传导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人耳的构造

1、人耳的构造

2、正常的听声过程

3、人耳出现故障情况

二、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

教学难点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

教学手段长塑尺、音叉、小泡沫球。

引课:

找两名同学分别该大家演唱一首歌曲

新课:

音调

什么因素来决定音调的高低?

我们共同做一做

将一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振动的快慢

(1)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重复操作

(2)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分析:

钢尺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钢尺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

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频率(frequency):

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物理学用频率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为赫兹(hertz)简称赫。

例:

物体在1秒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赫。

(Hz)

大多数人的听力20Hz~20000H20000Hz的声音叫z人们把高于做超声波(supersonicwave)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wave)

看图1.3-2(开阔视野)现在我们可以了解,大象的语言就是一种次声波。

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想一想: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二、响度

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提出问题: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演示:

1、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amplitude)

结论: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三、音色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他们。

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学生阅读让学生看图1.3-5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了解乐音和乐器。

小结:

声音的三大特征和决定的因素

1、音调由频率决定

2、响度由振幅决定

1、音色由材料、结构等

练习:

1、发出不同的声音比较音调、响度、音色的变化

2、P24动手动脑

布置作业预习四噪声

 

板书设计

三、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征和决定的因素

1、音调由频率决定

2、响度由振幅决定

3、音色由材料、结构等

教学后反思:

声音的特性中音调、响度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太理解,在作题中错误较多,对音色掌握较好,对音调需强化。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通过自身体会并实际操作,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讨论,知道保护环境对我们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让学生根据现有器材现场演示探究实验。

3、组织学生善于发现,积极动手实验,并加以评估、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学会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乐于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噪声定义和危害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噪声的控制采用学生自主演示实验并讨论教具和媒体:

录音机、磁带、闹钟、泡沫塑料、塑料包装盒、耳塞、废旧磁带、口琴、短笛、棉花、大屏幕投影室、有关噪声来源的录像带、有关噪声危害的录像带、有关控制噪声的录像带

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启发式教学,播放录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段轻音乐,创设情景。

一、噪声

1、引入课题:

播放一段有所损坏的磁带,发出“吱吱”声,并歌声严重走调,由此说明:

此声是一种噪声。

2、让两位学生分别吹口琴、短笛,发出刺耳的高低不平的尖叫。

3、组织学生说出以上活动的共同特征并加以讨论:

什么是噪声?

教师总结: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4、噪声的来源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引举。

(分组讨论,看哪个小组说出最多,主要从环保角度考虑。

5、观看部分录像,了解噪声的来源。

教师归纳为以下几点:

a、交通运输噪声:

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b、工业噪声:

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c、施工噪声:

筑路、盖楼、打桩声等。

d、社会生活噪声:

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等。

进一步提出:

教室里有无噪声?

主要来自哪里?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大家刚才都说到噪声以及它的主要来源,现在听一段录音,(播放一段有所损坏的磁带)调节不同的响度,大家听起来有什么感受?

进而提出:

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

1、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

2、提问:

我们身边都有噪声,你对它的感受如何呢?

3、学生自由讨论:

说出有代表性的感受,说明噪声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它危害到我们的健康,

附:

国家规定的城市区域噪声等级标准如下:

地区白天声强/dB夜间声强/dB

特别需要安静的地区4535

一般居民区、文教区5040

居民、商业混合区5545

市中心商业区、街道工厂附近6050

工业区6555

交通干线两侧7055

4、噪声的其他危害:

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将附近建筑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5、教室里噪声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危害?

6、进一步提问:

噪声对其他动、植物是否也有一定的影响?

——深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7、播放有关噪声危害的录像。

三、控制噪声

1、减弱噪声的最终目标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

2、引导学生从听到声音的条件寻求减弱噪声的方法。

3、让3位同学就桌面现有器材设计实验:

(器材已经备好)如何减弱噪声。

4、通过自主实验,感受这些措施的效果,实验都可以感觉到噪声减弱了。

5、引导学生给上面的实验分类:

(以闹钟为声源)

a、将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发声体处减弱

b、将闹钟置于空塑料包装盒——传播过程中减弱

c、用棉花堵住耳朵——耳朵处减弱

d、戴上耳塞——耳朵处减弱

6、播放有关控制噪声的录像。

7、总结归纳:

减弱噪声的主要途径:

在发声体上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四、小结: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边的问题了:

如何减弱教室里的噪声。

从上面事例我们要懂得同学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加强集体观念。

播放一段轻音乐供欣赏,进一步区别乐音与噪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拓展研究——角色扮演

某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纺织厂,机器的噪声打破了小区昔日的宁静,干扰了居民的休息。

另一方面,这个纺织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这个矛盾该怎么样来解决?

请几个同学分别扮演纺织厂厂长、工人、居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加讨论的每位同学都要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时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倾听对立方面的意见。

其他同学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六、作业:

课外调查:

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

2、结合课堂学习和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拟订好实验方案。

4、根据实验结果,完成以下报告。

5、各小组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通过上面的双边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原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带着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甚至去探究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的实际应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

2、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和培养审美能力,认识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途径。

3、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亲自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

4、利用课本知识查找资料,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第五节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几个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获得有关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入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H2的声)。

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

[生1]我们楼道里的声控开关。

[生3]家庭里的超声波加湿器。

[生4]医院里检查病情用的“B超”和“彩超”。

[生5]工厂里用的超声波探伤仪。

[生6]利用“声纳”探测黑匣子。

[生7]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等。

[生8]平常我们利用声音获取信息。

[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进行新课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

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人,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

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

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

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

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

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

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

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

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人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

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

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2.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小结本章的内容。

2.学过声现象这一章知识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3.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了解声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

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新课:

课前准备预习布置预习及上课时要带的学生器具预习及准备器具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一)光源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进行新课引题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列举例子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

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练习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

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进行新

课设计实验

(二)光的传播让学生讨论回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

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

举例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

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

巩固反馈练习2:

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

贴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讨论

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

请自查课本。

比较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反馈反馈练习3:

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1.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3.光速。

设计作业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

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