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338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docx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docx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含答案

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切蹉,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

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心浮气躁,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

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展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

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

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于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感动自己,①世人。

创作的过程,有②的痛苦,也有追求完美的幸福。

③,何止曹雪芹一人而已。

一部《诗经》由远古的一滴繁露,淌成万世滥觞;一部《论语》被煲为心灵鸡汤,温暖一代又一代人;还有那唐诗宋词,繁花满树,蓊郁了一个王朝的后花园。

“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古文人家,怀着对文字的敬畏,怀着崇高的文学使命感,怀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到“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这都可见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精益求精。

惟其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震撼退变求全责备

B.震惊蜕变求全责备

C.震撼蜕变精益求精

D.震惊退变精益求精

2.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就有了丰盈的人生,也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

B.他们才有了丰盈的人生,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

C.他们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才有了丰盈的人生。

D.他们就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也有了丰盈的人生。

3.对选文中涉及文学常识及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

曹雪芹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B

《诗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C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

杜甫

诗仙

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的祖先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与科学探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于传统节日缺乏完整的、正确的认识,孤立地宣传某个节日,纠结于某些节俗的兴与衰,是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渐行渐远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讨论我们的节日与节俗,需要弄清节日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节俗活动的本旨与功能是什么,又寄托着人们什么样的期盼和追求。

首先,我们的节日,是有其规律、也有其系统的。

这系统主要由两个系列组成,一个是节气系列,一个是节庆系列。

立春、清明、霜降、冬至等,属于二十四节气,而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则属于节庆系列。

排列这些节庆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恰好是一月初一(春节)、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以及一月十五(元宵)、七月十五(中元)、八月十五(中秋)等。

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月亮的圆缺周期相关,而节期的间隔大致相等,节庆日则选择容易被记住的日子。

二十四节气,大家都知道,是科学推算出来的,它与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相关,所以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几乎是不变的。

这两个系列的产生,都基于中国的历法。

我们的先民,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观测探索、归纳升华的天文学成就和历法,是值得中国人引为自豪的。

而研究的初衷,就是为了掌握季节时令,指导农业生产。

也正是在长期沿续的农业社会中,一年四季的重要时间节点,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节日与节俗活动。

节俗活动由简单趋于繁复,由不定型趋于定型,其间有补充与丰富,也有变异与淘汰,但根本的一条,就是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紧密相关。

历史也证明,只要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不改变,“移风易俗”的号召总是阻力重重。

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近年来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使中国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许多节俗活动仍停留在农业社会的节奏上,致使传统节日也就出现与社会脱节、与人民疏离的趋势。

换个角度说,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节庆,就能够广受欢迎,迅速崛起。

最典型的例子,是“双十一”、“双十二”这种“无影造西厢”的新节,竟然会引来全民狂欢。

这种新节崛起给我们的启迪,就是必须打破默守成规的旧观念,重塑适应新时代、新生活的新节俗,才有可能复兴我们的传统节日。

回观历史,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节俗,从来就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首先,节庆的时间会有改变。

比如说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是汉代才确立的。

《尚书大传》中说,“夏以孟春为正,殷以季冬为正,周以仲冬为正”,秦代更以夏历十月初一为新年。

又如接财神,清代以正月初二为多,而当代则以正月初五接财神最盛行,还有人为了抢先接到财神,在初四就“抢路头”。

其次,节俗的内容会有差异。

如端午节,南京以西,是纪念屈原;苏州以东,是纪念伍子胥。

又如古代由女性祭灶,到明代变为禁止女性祭灶。

最初只有送灶君上天,后来又增加了接灶君归位。

至于冬至要不要喝鸡汤,春节吃年糕还是吃面条,更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最重要的是,节俗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中。

先秦时期,因为人的生产技术水准较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很高,将未知的自然力量视为神秘,力图以种种方式与其协调。

祭百神、祭祖先,就是为了感谢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庇护了百姓,希望来年仍能得到他们的庇佑。

汉魏以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岁时风俗中世俗生活的内容渐渐增加。

即以新年节俗为例,晋代除夕活动的中心已是辞旧迎新。

《荆楚岁时记》中说到“相聚酣饮,请为送岁”。

家人团聚守岁成为定例,且以为子女守岁能为父母延年益寿,有“守冬爷命长,守岁娘命长”的俗语流传。

此后新年节俗不断拓展,将时段相近的一系列民俗活动融汇进来,从腊八、祭灶到元宵,前后长达一个多月。

节俗内容也在陆续变化中,如汉代的门神是神荼与郁垒,到唐代换成了秦琼与尉迟恭。

同在唐代,又增加了钟馗的传说。

到明代初年,因朱元璋的提倡而增加了春联。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财神信仰的出现。

赵公元帅的财神形象,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封神演义》中完成的。

民间接财神的风俗,实际上是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商品生产和贸易发达,市场经济兴旺,拜金思想渐盛的反映。

清代以来,祭拜财神已成为新年风俗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且产生了关于“五路财神”的种种说法。

直到现在,正月初五接财神,仍是与初一拜年不相上下的节俗活动。

近年来在重阳节俗中增加敬老的内涵,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同样,清明节俗中也可以考虑增添孝亲的内涵,在祭扫去世亲人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在世长辈的孝敬。

与此同时,一些节俗内容在消失。

如《荆楚岁时记》中说:

“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正旦画鸡于门,七日帖人于帐。

”以新年某一天的天气晴好与否,占卜相应事物全年的灾祥。

至迟在汉末这一风俗已广为流行,并陆续增添庆贺、祭祀、娱乐的节俗内容。

但后世渐趋淡化,民国年间,只有人日仍是重要的民俗节日,而现在知道“人日”、“人胜节”的人也不多了。

过年最热闹的是放鞭炮。

但在火药发明之前,爆竹名副其实,就是以火燃竹筒,令其爆裂发出响声。

有了火药制造的鞭炮,没有人再去烧竹竿。

有趣的是,至今还有人纠结于鞭炮的禁与不禁,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制造有声光无污染的鞭炮替代品,不会有困难吧?

同样的道理,中秋节的月饼,是年年吃、年年怨,为什么就不能放弃旧配方,生产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月饼呢?

所以说,节俗当从时代,是历史的规律,也是现实的要求。

我们不可能把人们重新捺回既往的生活模式,也就没有理由固守陈旧的节俗。

只要大家解放思想,营造更多适应现代人新生活、新情怀、新追求的新节俗,我们的节日就一定能赢得更多的人参与,重新振兴。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出现隔阂就是因为现代人对于传统节日缺乏完整的、正确的认识,孤立地宣传某个节日,纠结于某些节俗的兴与衰。

B.我国的传统节日系统主要由两个系列组成:

立春、清明、霜降、冬至等,属于节庆系列;而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则属于节气系列。

C.节庆系列与月亮的圆缺周期相关,二十四节气则是科学推算出来的,它与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相关,所以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几乎是不变的。

D.因为许多节俗活动仍停留在农业社会的节奏上,致使传统节日也就出现与社会脱节与人民疏离的趋势;也造成一些洋节广受欢迎,迅速崛起。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庆的时间会有改变:

例如秦代在夏历十月初一这一天是新年,到了汉代才正式确立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

B.节俗的内容会有差异:

如端午节,南京以西纪念屈原;苏州以东纪念伍子胥;而古代由男子祭灶,明代才变为由女性祭灶。

C.节俗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先秦时期,岁时祭百神、祭祖先是为了表达感谢,祈求庇佑;汉魏后世俗生活内容逐渐增加。

D.晋代除夕的活动主要是家人团聚,子女守岁祝祷父母延年益寿,此后新年节俗不断拓展,将时间临近的一系列民俗活动融汇进来。

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项()

A.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节俗,从来就处于变化之中

B.中国传统节日的规律和系统

C.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D.如何才能复兴中国的传统节日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

翼伸归湖之便访焉。

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

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

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

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

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

徐强忍持之。

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

“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

”徐问:

“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

”曰:

“是也。

”徐曰:

“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

”鬼曰:

“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

”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胜其臭,且臂冷不可耐。

欲放之,又惧为祟。

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

徐从之,封投太湖。

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

【相关链接一】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①骼,经营苫盖。

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

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

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樾《曲园笔记》)

【相关链接二】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②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或以为:

疫者,鬼神所作。

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

【注】①胔:

zì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

②汉末这次瘟疫造成至少3000万(一说5000万)人死亡。

建安七子中有五人死于此疫。

7.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毕,不胜其臭胜:

忍受B.踣于道者无算踣:

走路

C.夫罹此者罹:

遭遇D.悉被褐茹藿之子茹: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暑,浴于书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以免汝去害人/不赂者以赂者丧

C.此乃阴阳失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愚民悬符厌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白如麻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B.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C.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D.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10.文中涉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丙子”是年号干支纪年法,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纪年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B.“鼎”,古时国之大宝,能用鼎食,说明家族地位高、势力大,《滕王阁序》中的“钟鸣鼎食”即用此意。

C.“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建安七子”是此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等七人。

D.古人一扇为户,两扇为门,“门户”泛指房屋庭院等的出入处,后来也可指家庭或人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礼部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回湖州拜访他。

B.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令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方。

C.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

D.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纸上,然后拍照上传。

2.本卷共11小题,共67分。

四、(33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3分)

译文:

⑵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本概括徐翼伸的优秀品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10分)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

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燃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

②“燃犀处”,也就是消灭敌人的地方,

这里指采石矶。

⑴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雪洗虏尘静”指这次击败金兵,把侵略者带来的污垢尘埃“雪”洗得干干净净。

B.“剪烛看吴钩”写作者听说胜利消息兴奋得在夜间挑亮灯烛,检查自己的武器。

C.“优游”和苏轼《念奴娇》词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情感是一致的。

D.“渺渺”有“渺茫旷远”之意,下片诗人借景抒情,说明写作缘由,点明主旨。

⑵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分)

⑶分析整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①。

(贾谊《过秦论》)

(2)②,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会桃花之芳园,③。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④,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5)苏轼一生坎坷,但心胸旷达,他的《定风波》中,开头两句“⑤,⑥”形象地写出了不惧风雨,舒徐行步的从容镇定。

(6)“比”是《诗经》常用的手法。

如《氓》中就以“⑦,⑧”比喻女子年老色衰和男主人公爱情的凋零。

(7)春天来了,你邀请好友周末外出踏青,好友担心影响复习不愿前往,你写一段话劝说他,其中要引用两句古诗文:

微风和煦,春意渐浓;草长莺飞,春光醉人。

学业虽重,也要秉承张弛之道,注意劳逸结合。

我们不妨暂别课业,寄情山水,“⑨,⑩”,以舒缓身心,再接再厉。

五、(2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风筝仙女

铁凝

家居市区的边缘,除却购物的不便,剩下的几乎全是方便。

我们的楼房前边不再有房子了,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

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知道你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我们也不必担心窗外的菜地被人买去制造新楼,不必担心新楼会遮挡我们抛向远天远地的视线。

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规划了菜地,这片菜地将变成一座公园。

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

因为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不易。

公园是供人游玩的,与生俱来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自管自地在泥土里成长,安稳、整洁,把清新的呼吸送给四周的居民。

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我们知道菜农怜惜菜,我们也就知道了怎样怜惜菜农的心情。

只在下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的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放风筝的不光我们这些就近的居民,还有专门骑着自行车从拥挤的闹市赶来的青年、孩子和老人。

他们从什么时候发现了并且注意起我们的菜地呢?

虽然菜地并不属于我们,但我和我的邻人对待这些突然的闯入者,仍然有一种优先占领的自得和一种类似善待远亲的宽容。

一切都因了正月吧,因了土地和天空本身的厚道和清明。

我的风筝在风筝里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

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以及邮编多少多少什么的。

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一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

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其单调,但我相中了它。

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

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

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子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

我举着我的仙女,在日渐松软的土地上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

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的督促我:

“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这宛若劳动号子一般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

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没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升天的仙女。

要说这仙女实在是充满了灵气:

她那么快就够着了上边的风。

高处的风比低处的风平稳,只要够着上边的风,她便能保持住身体的平稳。

我关照空中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

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

入眼四望,天空下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意儿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是它们那活生生的呼吸,给地上的我们带来愉悦和吉祥的话题。

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放风筝的人:

一辆“奥迪”开过来了,“吱”地停在地边。

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

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

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也远非我手中这种通俗的杨木棍插成,那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钻戒”站在地边打量天上,一脸的不屑,天上飞着我的仙女和邻人的燕子。

他从兜里摸出烟来,立刻有人为他点燃了打火机。

一位因穿高跟鞋而走提东倒西歪的女士迪时正奔向“钻戒”,赶紧将一听“椰风”送到他手里,好不气派的一支队伍,实在把我们给“震”了。

然后那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的好看。

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

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扔掉香烟,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

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他站在地里的姿态,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这样的孩童是连葵花子都懒于亲口去嗑的,他的幸福是差遣大人嗑好每一粒瓜子,准确无误地放进他的口中。

在这时我想起单位里一个爱放风筝的司机。

在一个正月我们开车外出,他告诉我说,小时候在乡下的家里,他自己会糊风筝却买不起线,他用母亲拆被子拆下来的碎棉线代替风筝线。

他把那些线一段段接起来,接头太多,也不结实。

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段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在乡村大道上跑着追风筝。

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当今的日子,还会有谁为追赶一只风筝跑出七八里地呢?

几块钱的东西。

或者像拥有华贵蜈蚣的这样的青年人会追的,差人用他的“奥迪”。

若真是开着“奥迪”追风筝倒不如说是以地上的轿车威胁天上的蜈蚣了。

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

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

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

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

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歪躺在上边的仙女。

我觉得这仙女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大而圆的月亮突然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想着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

我不知道。

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