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290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7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2014-201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食物腐败变质

B.

水遇冷结冰

 

C.

夏季柏油路面“变软”

D.

冬季钢轨之间缝隙加大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食物腐败变质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水遇冷结冰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夏季柏油路面“变软”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冬季钢轨之间缝隙加大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分)(2010•溧水县一模)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黄酒

B.

矿泉水

C.

24K黄金

D.

铁矿石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生活情景型.

分析:

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

解:

A、黄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

B、矿泉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和某些矿物质,属于混合物.

C、不含有杂质的金称为24K黄金,属于纯净物.

D、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铁的化合物,还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本题24k金只能是看成是纯的,而严格不是纯的,k金没有纯的)

 

3.(2分)钢的质地坚硬,机械性能好,有弹性和延展性,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但由于易锈蚀,每年损失的钢铁约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下列属于钢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有弹性

B.

质地坚硬

C.

易锈蚀

D.

有延展性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钢的质地坚硬,机械性能好,有弹性和延展性,都属于物理性质,易锈蚀属于化学性质.

解答:

解:

A、钢的机械性能好、有弹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钢的质地坚硬,机械性能好,有弹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易锈蚀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钢的质地坚硬,机械性能好,有弹性和延展性,都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金属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读取液体体积

B.

点燃酒精灯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滴加液体

考点:

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

B、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

C、检查原理是通过气体的发生装置与辅助容器中的液体(一般是水)构成一个密闭装置,依据改变密闭装置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冒气泡、形成水柱、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其气密性的好坏.

D、滴加液体时,应该“悬空中放”.

解答:

解:

A、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错误;

B、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故B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C正确;

D、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接触试管内壁.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5.(2分)(2014•滨州)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核电荷数为79

B.

核外电子数为34

C.

质子数为34

D.

中子数为45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等信息.

解答:

解:

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为34、质子数为34、中子数为79﹣34=45,核电荷数为34.

故选:

A.

点评:

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熟记规律“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6.(2分)(2014•昆明)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2

 

B.

该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

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D.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

解:

A、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是12,该元素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粒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8+2=12,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2分)(2010•泰安)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用干冰做致冷剂保存食品

B.

压缩空气给轮胎充气

 

C.

用石墨做铅笔芯

D.

用氧气抢救病人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来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干冰做致冷剂是吸热升华,属于物理变化;

B、压缩空气使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状态发生变化也是物理变化;

C、石墨做铅笔芯是由于质地软,刻滑能留下痕迹发生物理变化;

D、氧气供给呼吸发生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常见的考点.

 

8.(2分)(2012•桂林)下列事实与对应的解释相符合的是(  )

 

A.

空气能被压缩﹣﹣﹣分子体积可以变小

 

B.

甘蔗甜,苦瓜苦﹣﹣﹣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

结冰的水不能流动﹣﹣﹣0℃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

 

D.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空气能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甘蔗甜,苦瓜苦,是由于构成甘蔗、苦瓜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结冰的水不能流动,是由于水分子运动的速度变慢了,而不是不再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2分)微粒是构成化学物质的基础,下列对微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仅有碳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B.

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

 

C.

NaCl是由离子构成的,所以CO2也是有离子构成的

 

D.

Cl﹣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

分析: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仅有碳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不正确,如金刚石、碳﹣60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不正确,因为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NaCl是由离子构成的,但是CO2也是由分子构成的;Cl﹣的离子结构示意图是正确的,获得一个电子达到了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解答:

解:

A、仅有碳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不正确,如金刚石、碳﹣60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不正确,因为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选项错误;

C、NaCl是由离子构成的,但是CO2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不是由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Cl﹣的离子结构示意图是正确的,获得一个电子达到了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原子的构成、结构示意图等,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2分)(2012•苏州)苏州博物馆最近启用新购置的“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机”来处理和保护文物.即将文物置于该机器内,三天后氮气浓度可达99.99%;再密闭三天左右,好氧菌、厌氧菌和丝状霉菌都被杀灭.下列有关氮气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常状况下氮气易溶于水

B.

氮气不能供给呼吸

 

C.

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

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不供给呼吸;氮气的用途是:

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

解答:

解:

A、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不是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B、氮气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正确;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故选项正确;

D、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故选项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氮气的性质与用途,初中阶段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要记牢.本题也体现了: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反映性质的理念,本考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2分)(2012•杭州)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氧气能和大多数金属、有机物反应,所以氧气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气体

 

B.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C.

给氯酸钾加热,若不加二氧化锰就不产生氧气

 

D.

课本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若将红磷换成木炭实验会失败

考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判断;

B、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判断;

C、根据催化剂的定义理解判断;

D、根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判断;

解答:

解:

A、氧气能和大多数金属、有机物反应,所以氧气是一种比较不稳定的气体,故A错误;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B错误;

C、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如不加,只是反应速率小,故C错误;

D、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容器内的压强不能改变,影响实验结果,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对催化剂的理解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只有对这些真正的理解,才能正确的解答.

 

12.(2分)(2014•乳山市二模)从下列图片中

获取的信息是(  )

 

A.

苯分子图象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说明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

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核、离子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观察图片进行分析:

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的运动,物质的微观构成等.

解答:

解:

A、由苯分子图象及水受热蒸发的图片都可获得:

分子之间有间隔;故正确;

B、由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的图片,可得物质由原子构成,但却不能得到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信息;故不正确;

C、由水受热蒸发的图片,可得知受热时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正确;

D、由苯分子图象及水受热蒸发的图片可得物质由分子构成;由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的图片,可得物质由原子构成;由NaCl晶体模型的图片,可得物质由离子构成;因此,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正确.

故选:

B.

点评: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氯化钠等物质由离子构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它物质则由分子构成.

 

13.(2分)下列化学反应与实验现象相符合的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

 

B.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D.

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

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判断.

B、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气味判断.

C、根据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和产物的颜色、状态判断.

D、根据氯酸钾分解的产物判断.

解答:

解:

A、硫在空气中燃烧为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所以错误.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错误.

C、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氧化镁,氧化镁是一种白色固体,所以正确.

D、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但“生成氧气”不是对现象的描述,是指出反应产物,所以错误.

故选C.

点评:

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化学反应的主要现象不外乎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有气味物质的生成、气泡产生、沉淀生成、形成烟或雾等,要特别注意几点:

烟和雾的区别,光和火焰的区别,白色和无色的区别,现象和产物的区别等.

 

14.(2分)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

①二氧化碳②一氧化碳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

 

A.

①或②

B.

②或③

C.

①或④

D.

③或④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

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具有支持燃烧的功能;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空气中有一定量的氧气,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

解答:

解:

集气瓶装满某气体,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说明该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①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能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均会立即熄灭;②一氧化碳能够燃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瓶内的气体会燃烧;③空气中含有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不会立即熄灭;因此该瓶气体可能是氮气或二氧化碳,不可能是一氧化碳或空气;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氮气、二氧化碳的不助燃性,比较简单.

 

15.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成分里的氧气,应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

 

A.

细铁丝

B.

红磷

C.

硫粉

D.

木炭

考点:

气体的净化(除杂);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成分里的氧气,要求物质可在空气中燃烧并不再生成气体物质.

解答:

解:

A、细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只能在氧气中燃烧;

B、红磷,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C、硫粉,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D、木炭,木炭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气体二氧化碳.

故选B

点评:

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而在干燥的空气很难于空气发生反应,在潮湿空气中则较易生锈.

 

16.(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

化合反应一定不是氧化反应

 

C.

有的氧化反应是化合反应

D.

凡是氧化反应一定不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

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氧化反应强调物质与氧的反应,而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强调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情况,所以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的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故A错误;

B、氧化反应强调物质与氧的反应,而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强调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情况,但氧化反应有时也可能是化合反应,铁丝的燃烧即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故B错误;

C、氧化反应强调物质与氧的反应,而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强调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情况,但氧化反应有时也可能是化合反应,磷的燃烧即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故C正确;

D、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而氧化反应的特征是物质与氧的反应,两者无必然的联系,所以氧化反应不一定不属于化合反应,如磷的燃烧即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概念、氧化反应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2分)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

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

 

B.

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

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

排水法收集前未将氧气瓶灌满水

考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题意:

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混入空气,然后结合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解答:

解:

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混入空气;

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有水,不妨碍氧气的纯度,不符合题意;

B、导管口开始出来的气体是试管内的空气,所以要等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此时收集的氧气纯,不符合题意;

C、排水法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不会混入空气,不符合题意;

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氧气瓶灌满水,里面混有空气,造成收集的氧气不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分析和对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考查,掌握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答,难度不大.

 

18.(2分)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B.

分子大、原子小

 

C.

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D.

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

分子、原子、离子;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C、根据分子和原子的特点考虑;D、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解答:

解:

A、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

分子、原子、离子,所以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是正确的,故A正确;

B、有的物质的原子大于有的物质的分子,有的物质的分子大于有的物质的原子,所以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故B错;

C、分子和原子都具有不断运动、体积和质量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的特点,故C错;

D、分子和原子都具有不断运动、体积和质量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的特点,故D错.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分子和原子的特点,知道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

分子、原子、离子.

 

19.(2分)试管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下列有关试管操作错误的是(  )

 

A.

盛装固体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制氧气

 

B.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无人的方向

 

C.

为防止试管炸裂,加热时试管底部要接触酒精灯的灯芯

 

D.

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考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