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245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x

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

 201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         2019.5

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诽谤/傍晚   供认/供不应求   模棱两可/装模作样

   B.绯红/扉页   茁壮/弄巧成拙   签订契约/锲而不舍

   C.省亲/反省   强制/强词夺理   塞翁失马/闭门塞听

  *D.偌大/诺言   宁愿/息事宁人   间不容发/挑拨离间

  【A.bàng|gònggōng|mómú;B.Fēi|zhuózhuō|qìqiè;C.Xǐng|qiángqiǎng|sàisè;D.ruònuò|nìngníng|jiānji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但凡官员读博士,学校与官员之间的好处彼此心知肚明。

正因为如此,在职官员拿博士帽,蔚成风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B.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卫生部等部门对于一些国家发生人感染猪流感疫情的报告,研究部署中国加强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工作。

   C.新华网青岛4月22日电,我国历史上首次多国海军检阅活动进入倒计时,参加检阅的我国海军部队已经在青岛附近海域集合完毕,并作好接受检阅的一切准备。

   *D.作为猪流感疫情“重灾区”的墨西哥27日“祸不单行”,就在科尔多瓦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距首都墨西哥城以南大约250公里的格雷罗州奇潘西戈市附近发生里氏5.6级地震,墨西哥城也有明显震感。

   【A.本意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付出努力,但一方有点吃亏。

句中表意是双方互利互惠。

B.应为“关于”。

C.应为“集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政府既有求于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它们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贸易壁垒;同时又希望获得修改货币交易规则的话语权,彻底改变不合理的金融贸易体系。

   B.不仅新医改方案没有否定市场化,反而强调医疗改革要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C.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处在“攀岩”期:

事业在“爬坡”,健康在“滑坡”,身上还肩负着家庭重担,压力过大是易突然猝死的原因。

   D.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香港居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榜榜首,深圳力压北京和上海,排名第二。

   【B“不仅”放在“新医改方案”后面。

C“猝死”就是突然死亡,不能与“突然”连用。

D.“根据……指出”搭配不当。

4.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标点符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狭义指约定俗成的、有别于文字的书写符号,如句号、问号、逗号、分号等

   ②而标点则有名称而无读音,只能在文字中以独特的形态显示出来供人看,用以传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

   ③文字无法利用这些手段,而常常需要依靠标点符号的帮助

   ④广义还包括起标点作用的技术手段,如分段、词与词之间隔空以及改变字体等

   ⑤口头语言本身有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以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意思,还可利用举动、姿态、表情以及呻吟、叹息、呵欠、笑声等超语言因素作为辅助手段

   ⑥文字和标点都是视觉符号,但文字是有读音的,可以念出来供人听

   A.①④⑤⑥②③   *B.①④⑥②⑤③

   C.④①⑤⑥③②   D.④①②⑥③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震川文钞》序

(清)张士元

   《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皆不全,且为后人所涂乙,颇改旧观。

最后其曾孙庄出所藏钞本,商订于虞山①而刻之。

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

   余生平颇嗜熙甫文,独病其集中间有应酬率易之作,不适于读也。

因手录其尤可法者若干首,即用熙甫读《史记》之法读之,稍稍加评注焉。

   盖古今文章,自汉氏以来,至唐之韩、柳始备其格,至宋之欧、苏、曾、王乃尽其变。

自宋迄元,代有作者,姚燧牧庵、虞集道园尤为一时之杰。

明正德、嘉靖间,唐应德、王道思相切劘②以古学,唐学眉山,王学南丰③,皆大雅之才也。

而其力抗欧、曾,气追班、马,如江、汉之发源于岷、嶓而滔滔不竭者,熙甫一人而已。

   余尤喜其叙事诸文,虽世俗琐事,皆古雅可观。

江阴杨文定公尝言:

“文章要得《二南》④风度。

”如熙甫真可谓得之矣。

读之使人喜者忽以悲,悲者忽以喜,不自知其手舞足蹈而不能已也!

   与熙甫同时人,如王元美⑤,方以诗震动天下,斥熙甫之文为庸,其后乃卒深服之,此岂苟然者哉?

而今之剽窃补缀,肥皮厚肉,取青媲白,而自诩为工者,辄敢薄熙甫为不足学,又元美之徒所窃笑者已。

是为序。

   [注]①虞山:

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

②切劘(mó):

切磋。

③眉山、南丰:

眉山指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南丰是指南丰人曾巩。

④二南:

指《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两部分,多为民俗歌谣,有些诗写家庭生活、男女关系之类,也就是本文说的“世俗琐事”,颇能感人。

⑤元美:

明代著名文人王士祯的字。

【参考译文】

   《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都不完整,而且被后人删改,很大程度改变了原有的样子。

最后熙甫的曾孙归庄出版所藏钞本,是借鉴虞山人钱谦益的版本刻写的。

虽然不免移篇改字的错误,但有赖于这个刻本,人们才得以见到归有光全部的文章。

   我平生非常喜好读熙甫的文章,唯独不满他文集中有应酬之类的轻率、随意之作,这类文章不适宜阅读。

因此,我手录其中特别可以学习的若干篇,并效法熙甫读《史记》圈点作批语的方法阅读,稍稍加以评注。

   古今文章,从汉代以来,到唐代的韩、柳,文章的法式开始完备,到宋代的欧、苏、曾、王,文章的变化灿然大备。

从宋代到元代,都有代表作家,姚燧牧庵,虞集道园更是一时俊杰,明代的正德、嘉靖期间,唐应德、王道思在古学方面相互切磋,他们分别学习眉山人三苏,南丰人曾巩的文章,都成为宏达雅正之才。

但能够力抗欧阳修、曾巩,气追班固、司马迁,犹如长江、汉水发源于岷山、嶓冢山而滔滔不绝者,唯有熙甫一人而已。

   我尤其喜欢他的叙事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的是世俗琐事,但古朴清雅可观。

江阴人杨文定公曾经说:

“文章要写得《周南》《召南》那些诗的样子。

”像熙甫的文章真正可以说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读他的文章能使高兴的人忽而悲伤,悲伤的人忽而高兴,不由自主手舞足蹈而不能停止。

   与熙甫同时代的人,如王元美,当时以诗歌名震天下,他开始斥责熙甫的文章平庸,后来又深深叹服熙甫。

这难道是随意出现的吗?

而今那些偷窃他人的字句,拼凑缀辑以成文章,只是取其形式而毫无骨力,却夸耀自己的文章写得精致的人,总是敢轻视熙甫不足以学习,那又是王元美之徒所要窃笑的了。

这样来做一篇序。

                               (注:

加粗的字需要重点斟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病其集中间有应酬率易之作   病:

忧虑

   B.至唐之韩、柳始备其格   格:

法式、标准

   C.而自诩为工者   工:

精致

   D.辄敢薄熙甫为不足学   薄:

轻视

   【病:

意动用法,认为……不满意;认为……缺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皆大雅之才也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B.最后其曾孙庄出所藏钞本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相切劘以古学   则修文德以来之

   D.此岂苟然者哉   虽然,犹未有树也。

   【A.结构助词/代词B.所字结构C.介词,用、拿/相当于连词“而”,表目的。

D.……样子/代词,这样。

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不自知其手舞足蹈而不能已也。

   A.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B.姜氏何厌之有?

   C.何面目以归汉!

   *D.恐年岁之不吾与。

   【D.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之”字提前宾语或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介宾结构宾语前置。

)】

8.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标题和正文中分别称呼归有光的号和字而不称其名,这表明了文钞的编者对归有光的尊重。

   B.文章写到唐宋八大家的成就并提及王元美对归有光散文评价的态度变化,其目的都是凸显归有光对散文的贡献。

   *C.在明代正德、嘉庆年间,唐应德、王道思都是文章大家,但力抗欧阳修、曾巩,气追班固、司马光的,只有归有光一人。

   D.自古以来的序文褒奖溢美之词甚多,能像本文作者这样在充分肯定评价对象的基础上,又能客观指出其不足的,实属难得。

   【“嘉庆”和原文不符;“司马光”应为“司马迁”。

9.断句和翻译。

(9分)

郑板桥咏饼

   郑板桥大令,通率诡诞,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

读其集中家书数篇,语语直挚,肝肺槎牙,跃然纸上,非骚人墨客比也。

板桥少孤寒赖乳母费抚养得活值岁饥费晨负入市以一钱易饼置其手始治他事!

板桥既入官,有诗云:

“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

”令人不堪卒读。

(选自清•葛虚存著《清代名人轶事•文艺类》)

【参考译文】

   郑板桥县令,直率怪僻放纵,书法和绘画充满奇异气象,世人都用有才气的人的标准来看他。

读他集子中的数篇家书,每句话都真挚恳切;他胸怀不平之气,活跃地呈现在纸上。

这不是一般文人墨客能够相比的。

郑板桥年少孤苦贫寒,靠乳母费氏抚养得以活下来。

遇到饥荒年,费氏清晨背着他到市场上去,先用一钱买了一只饼放在他的手上,才开始做其他的事。

郑板桥做了官后,写了一首诗说:

“享有千万种食禄,不如一只饼在手。

一生中辜负的恩德,哪里只乳母一人。

”(这样的诗句)使人不能读下去。

(注:

加粗的字需要重点斟酌)

(1)用“/”给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板桥少孤寒赖乳母费抚养得活值岁饥费晨负入市以一钱易饼置其手始治他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

   ②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

令人不堪卒读。

   【(1)断句(3分)答案:

板桥少孤寒/赖乳母费抚养得活/值岁饥/费晨负入市/以一钱易饼置其手/始治他事。

评分标准:

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翻译(6分)①(3分)(郑板桥的)书法和绘画充满奇异气象,世人都把他看作人才(或世人都用有才气的人的标准来看他)。

(“奇气”、“咸”、“目”各1分)②(3分)一生中辜负的恩德,哪里只乳母一人。

(这样的诗句)让人不能读下去。

(“负”、“独”、“卒”各1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日偶成

(宋)程灏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1)这首诗在情调上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般写秋日的诗作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说明。

(3分)

(2)这首诗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最喜欢这首诗。

请结合诗句内容,指出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基本精神。

(5分)

   【

(1)一般的秋日诗比较消沉,惆怅。

(1分)本诗则显得从容不迫、闲适自在。

顺天适命,宠辱不惊。

(1分)(举例1分。

如: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2)本题答案多元,其中有道家的思想,有儒家的思想,也可说是儒道合一。

(但是道家的思想可能更多一点。

)答出儒家的思想,最高得4分;答出道家的思想,最高得4分;答出儒道合一可打满分。

(其中结论和结合诗句分数各半)

   参考答案:

顺天适命,宠辱不惊;心怀坦荡,天人合一的境界;化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标榜了主体人格超越于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高扬和升华。

如有学生结合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作答,答得好的可得满分。

   (这首诗大约作于程灏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洛阳之际,较之上诗更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哲学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诗从赋闲居家、散淡无事而又从容不迫、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写起,由于心怀坦荡,拥被高卧醒来时常常已经红日高照、东窗镀金了。

读者仿佛能看道灿烂的朝晖将诗人闲逸散荡的心境烘焙的红艳如烛,诗人脸上似乎摇曳着去留无意、得失随心的笑意。

下面自然转入理趣的揭橥:

宇宙间的万千事物,在静息凝神的观照里无不怡然自得,春华秋月、夏岚冬雪,各种清新美景都同人集合融汇为一体。

老子言: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诗人告诉我们通过虚一而静、澄怀味象,就可以达到与天地相往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五六句紧接着解释人与外界自然的和谐融汇。

原因在于“道通天地”。

充斥天地、盈贯万物的是“道”,但它又不为任何具体事物所限制,又在有形的东西之外。

作为主体的人在此神思浩荡、飘杳健举,胸罗宇宙、思接千载,精神于风云变幻中畅游翱翔、妙悟自然。

尾联顺势而下,卒章显志地表明自己的人生姿态:

顺天适命,宠辱不惊。

他直接化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的句意,标榜了主体人格超越于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高扬和升华。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任选三题,6分)

(1)_______,_______。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

__________,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_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

(1)青青子矜,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2)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李白《蜀道难》)(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每空1分,凡错、漏、多的,该空不得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题。

现代化的定义

(美)艾恺

   在对世界性的现代化进行批评描述和分析之前,逻辑上首先需要将批评对象主体——世界性现代化现象做些解释和界定。

“现代化”这个名词作为学术探讨的用语,还是最近的事;总之在二次大战后,这个词才开始在西方通行起来。

它的用法通常都是“正面的”,指的是“好的”东西。

批评“现代化”的几乎从来不用这个词作为他们攻击的对象。

   我们需要的定义得满足两个条件:

(一)提供一个能测量现代化程度的尺度。

(二)提供一个有解释力的定义,使我们对所有进行现代化的社会中必定要发生的社会、政治、心理等等变化能够得到相当的了解。

   在对现代化既存的种种定义进行讨论之前,我们先得留意论及现代化的各种历史性解释所具有的共同点。

下列几点几乎是所有学者都同意的:

(1)现代化的过程首先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发生。

(2)这个过程和其结果可以和所有社会过去既有的性质相区别,和“传统”鲜明对照,也就是“传统”有其作为和“现代”相对立的性质。

(3)现代化的发展和西方传统本身所含的一些因素有因果关系;是故,这个过程可回溯到西方所独有的文化与传统。

现代社会学创始者韦伯的一生事业可以说都在对这些因果关系进行辨明。

(4)要辨明西方传统中的哪些方面与现代化有关是很困难的。

例如韦伯,他将“现代”(他称之为“资本主义”)溯源于“新教伦理”;其他人溯源于17世纪的“科学革命”,有的特别点明始于牛顿派物理学;有的回溯得更早,到文艺复兴时代。

(5)这些历史性的解释里,“现代化爆炸”(不管怎么界定它)的最终原因和其中包含的因果性要素都从来没有清楚辨明过。

因为,尽管从西方所经验的某些方面(宗教、思想、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等)人们可以追溯出许多相关联的原因,要把复杂的历史诸因梳理开,再彼此联系起来以解释现代化,欲使人满意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现代化是各种因素的连接,而巧合在一个时间点上。

好比说,没有牛顿力学的革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工业革命就不可能发生;反言之,如果不是有15、16世纪的探险时代及欧洲的扩张,加上文艺复兴时代与君主集权出现时的古典学复兴,这些也都不可能发生。

过去两百多年来许多应用历史的社会科学(包括新近的分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实际都持续进行了辨明欧洲现代转变终极原因的讨论。

可是,要抓住现代化的精义,他们是远不足以叫人满意的。

   过去30年来,很多学者把重点专注于离析西方(西欧和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及其他领域发展的特殊性和现代化的“通则”。

韦伯的分析本身即可成为一例。

新教伦理显然不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充其量它只是西欧所呈现的特殊形式的现代化的一种原因。

因为,到1900年,验诸多重标准日本都无疑是个现代化国家,然而不但日本传统宗教理论和基督教毫无相似之处,在日本任何“新教式”的运动都不存在。

不过,我们需要指出,日本的现代化(无论二次大战前后)是建立在许多实际的西欧特殊模式之上的,它将西欧文化中的诸因子如衣饰、家具、音乐、文学、社会习惯、工厂生产方式以至于经营技术等等加以整合。

   资本主义虽说在日本这个例子上是一项明显的要素,它的发展也和西欧所采取的模式不一样。

至于在俄国,现代化发生在一个极端反资本主义的极权政权成立之后,其现代化是完全没有资本主义的,虽然,从彼得大帝以来,俄国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了。

                             (选自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有改动)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现代化”一词,始于二战,通常是“正面的”“好的”东西,批评“现代化”的人从来不用这个词作为攻击对象。

   B.作者认为现代化是各种因素的连接,在时问点上是一个偶然,而非像韦伯所说的现代化始于某种单一的因素,肇始于一个必然的时间。

   C.日本传统宗教理论和基督教毫无相似之处,但却是个现代化国家,这与韦伯的“新教伦理”理论是不一致的。

   D.西方学术界在界定“现代化”这个术语的过程中,虽然从西方经验的宗教思想、经济发展等方面追溯出许多相关联的因素,并进行梳理,但结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E.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能跟所有社会过去既有的性质相区别,因此,“传统”是与之相决裂的过程。

   F.过去30年来,很多学者把研究重点专注于离析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发展的特殊性和现代化的“通则”,其实他们并没有抓住现代化的精义。

   【A.原文的表述是“通行于二战,几乎从来”E.“传统”有其作为和“现代”相对立的性质,既不是相决裂,也不是过程。

13.下列论述和理解,与定义“现代化”必须满足的条件

(一)有关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化爆炸”(不管怎么界定它)的最终原因和其中包含的因果性要素都从来没有清楚辨明过。

   B.没有牛顿力学的革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工业革命就不可能发生;反言之,如果不是有15、16世纪的探险时代及欧洲的扩张,加上文艺复兴时代与君主集权出现时的古典学复兴,这些也都不可能发生。

   C.过去两百多年来许多应用历史的社会科学(包括新近的分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实际都持续进行了辨明欧洲现代转变终极原因的讨论。

   *D.如果只有从新教伦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现代化,那么目前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日本和俄国都不能算作是现代化国家。

   【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事实说明现代化的定义不能只有单一的条件,必须有一个测量现代化程度的尺度的条件。

14.虽然本文的标题是“现代化的定义”,但是作者并未在这篇文章中对“现代化”作出自己的界定。

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用一个单句,尝试帮助作者给“现代化”下一个定义。

(不超过70个字)(4分)

   【现代化是最早兴起于西欧且与传统本身的一些因素有因果关系又具有相对立的性质的各种因素的连接巧合在一个时间点上的社会现象。

(按0—1—2—3—4等级打分)】

15.请你以这篇文章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例,说明研究一个复杂的社科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有哪几个主要环节。

(4分)

   【先综述学术界在这一问题研究上所形成的共识和分歧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2分)搜集材料(或者阅读文献,了解已有状况)——分析材料————提出观点。

(2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须在“四

(一)”、“四

(二)”两组题中选做一组,并在题号指定的空白位置作答。

选做“四

(一)”题组的须作答16、17、18题,选做“四

(二)”题组的须作答19、20、21题。

作答前须将选做题的题组号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漏涂、错涂、多涂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何敏翔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

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楞。

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向他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

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

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

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他干那号事。

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

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划;老张笨拙地拿着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

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有些发红,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

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皱起一种古怪的表情——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

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

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

谁都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被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

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

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

满面堆笑然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双保险锁。

   小川站住了。

一双眼突然变得冰冷、冰冷,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了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指间断成两截。

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且又污秽不堪的东西。

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

我几乎是跑着回到了家里。

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家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锁。

16.请结合文本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