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180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docx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docx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

目录

 

【一年级上册】3

静夜思唐•李白3

画唐•王维4

【一年级下册】5

春晓唐·孟浩然5

村居清·高鼎6

所见清·袁枚7

小池宋·杨万里8

【二年级上册】9

赠刘景文宋•苏轼9

山行唐·杜牧10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11

赠汪伦唐·李白12

【二年级下册】13

草唐·白居易13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14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15

绝句唐·杜甫16

【三年级上册】17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1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18

望天门山唐·李白19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20

【三年级下册】21

咏柳唐·贺知章21

春日宋·朱熹22

乞巧唐·林杰23

嫦娥唐·李商隐24

【四年级上册】25

题西林壁宋·苏轼25

游山西村宋·陆游2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27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28

【四年级下册】29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29

望洞庭唐·刘禹锡30

忆江南唐·白居易31

渔歌子唐·张志和32

乡村四月宋·翁卷3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34

【五年级上册】35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35

秋思唐·张籍36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37

【五年级下册】38

牧童唐·吕岩38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39

清平乐(yuè)·村居宋·辛弃疾40

【六年级上册】41

诗经·采薇(节选)41

春夜喜雨唐·杜甫4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43

天净沙·秋元·白朴44

【六年级下册】45

元日宋·王安石4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46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47

鸟鸣涧唐·王维48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49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49

石灰吟明·于谦51

竹石清·郑燮5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52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54

浣溪沙宋·苏轼55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56

 

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解读

【一年级上册】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5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彰明(今四川省江油)青莲乡。

年轻时长期在各地漫游,足迹遍布半个中国。

李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豪放俊逸,语言清新自然,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注释】

 ①静夜思:

唐代乐府曲名。

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②疑:

怀疑,以为。

③举头:

抬头。

【古诗今译】

坐在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解读】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

 月与思乡之情有不解之缘。

本诗便围绕“见月—疑月—望月—思乡”的顺序,写出了游子难以抑制的彻夜难眠的思乡情怀。

 窗外的明月将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诗人的房间,泻在床前的地面上,诗人朦眬望去,那月色好像是铺在地上的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定神一看,却是皎洁的月光。

这月色吸引诗人抬头向窗外望去,看见了高空中明镜一样高悬着的明月。

这明月此时也正洒满家乡的山山水水、房前屋后,这一联想引起浓郁的思乡之感。

想着想着,诗人的头渐渐低了下来,故乡的人物在头脑中回旋,久久挥之不去。

 这首小诗明白如话,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任何雕饰,却感人至深至久。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蒲州(今山西省永济)人,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

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他官做到尚书右丞,人们称他“王右丞”。

晚年隐居在蓝田辋川,过着退官归隐的生活。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诗人。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还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精通佛理,并将这些技艺和佛理融入诗中,使他的诗别具一格。

【注释】

 

(1)色:

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

吃惊,害怕。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评析】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

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

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

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意,弄清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水、花、鸟,明白这是一首描写山水画的谜语诗,谜底是“画”。

 

【一年级下册】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他四十岁时曾赴京城长安考进士,结果没考上,便回到家乡襄阳,隐居在鹿门山。

他的性格孤傲,终身没有做官,以作诗自得其乐。

孟浩然漫游过东南各地,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顶峰,在当时很有名气,连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也都很推崇他的山水田园诗。

【注释】

(1)春晓:

春天的清晨。

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2)不觉:

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3)闻啼鸟:

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4)夜来:

夜里。

【译文】

春天夜短,不知不觉地睡到了天大亮.醒来听见外面传来鸟儿欢快的、婉转的歌声,想到了昨夜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在风雨飘摇中有多少花儿被摧残打落。

【点评】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

高鼎,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

他的诗善于描写自然风光,风格清新。

【注释】

(1)村居:

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

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春烟:

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醉:

迷醉,陶醉。

(5)散学:

放学。

(6)纸鸢:

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

乾隆四年(1739)进士。

做过小官,后退居江宁,在小仓山筑随园,号随园先生。

他是清代著名诗人,写诗主张抒写性灵,自成一格。

【注释】

⑴牧童:

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

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

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

想要。

⑸捕:

捉。

⑹鸣:

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

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

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

其中两首《昭君怨》是其最著名的词作。

廷秀著有《诚斋集》。

【注释】

泉眼:

泉水的出口处。

惜:

珍惜,爱惜。

细流:

细小的流水。

照水:

映照在水里。

晴柔:

晴天柔和美丽的风光。

小荷:

刚长出的嫩荷叶。

尖尖角:

刚出水面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译文】

泉眼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树影映在水中爱恋日光的温柔。

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赏析】

 这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写景小诗,写的对象是初夏时的“小池”。

 第一句写小池的生成。

一线细细的泉水无声无息地流出来,时间久了形成小池。

为说泉水之细,便设想泉眼爱惜水流,舍不得向外淌似的。

第二句写小池旁的树。

这棵小树的树阴遮住了水面,透过小树水面上洒下了飘忽不定的点点光斑。

“爱”字拟人化,好像小树很喜欢小池旁的柔和风光似的。

 第三句说,池中生出一株荷叶,荷叶很细小,刚露出尖尖角,这很适合小池的情趣。

最后一句,接第三句而来,说荷叶虽小,已被蜻蜓发现,并受到蜻蜓的喜爱,已经有来来往往的蜻蜓在上面停留了!

实际上蜻蜓喜欢的是小池啊!

 四句诗围绕小池展开笔墨,画面清新,充满生机和趣味。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

宋代伟大的文学家。

他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

政治上的怀才不遇,促使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他在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方面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在诗方面,自成一格,豪放自然,富有理趣。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三人合称“三苏”。

【注释】

(1)擎:

举,向上托。

(擎雨盖:

喻指荷叶)

(2)傲霜: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

一作“正”

(4)君:

你,指刘景文。

写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象。

“荷尽”、“菊残”两词可以看出是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唐朝著名文学家。

太和二年(828)进士。

他生活的时代,牛、李党争很厉害,他夹在其中,两派对他都不重用;他虽胸怀志,却郁郁不得志。

他写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而称他为“小杜”。

【注释】

1.山行:

在山中行走。

2.寒山:

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

小路。

4.白云生处:

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

因为;由于。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深秋时节,诗人驱车行进在山中小路上。

山很高,路很长,山路曲折不平,两脚踩在石板上,清脆有声。

天色已晚,山间笼罩了一层寒烟。

山间白云缭绕,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住在那里。

“有人家”三字使画面顿时现出生机。

 诗人一路浏览路边风景,突然在路边出现了大片枫林,大片的枫叶经过霜打后全变成了红色,在夕阳照射下,比春天的鲜花还要艳丽!

诗人兴奋异常,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细细观赏品味起这美丽的深秋景色来。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自古以来诗人写秋,大多充满悲伤叹息,可这首诗却一反前人窠臼,独独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礼赞之情。

这与作者具有高尚的情操、宽阔的胸怀是分不开的。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自号“四明狂客”。

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好饮酒,人称“酒仙”。

作诗以绝句见长,广为传颂。

【注解】

1、鬓毛摧:

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韵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评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解】

汪伦:

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踏歌:

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不及:

不如。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

 诗的前两句,“将”、“忽”写出了汪伦送行出乎李白的意料。

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未见其人,先闻其歌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后两句巧用比喻,写出李白对汪伦送别的感激之情,表达了两人的深厚情谊:

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但不如汪伦送别我的情意深。

这样说比直说汪伦的情谊像千尺桃花潭水一样深更进一步,更有表现力。

 

【二年级下册】

草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附近)。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

因上书言事,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宝历年间曾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因为曾任太子少傅,人称白太傅。

他是中唐著名诗人,一生写诗三千余首。

他的诗通俗晓畅,许多名篇至今仍传诵不衰。

【注解】

①离离: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②一岁:

一年。

③枯荣:

枯萎和茂盛,暗含生命一生一死循环更替,永无休止。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赏析】

这是一首借歌吟小草的生生不息来比喻生命顽强的名篇。

一二句从空间、时间角度,点明了原野上的小草春荣秋枯的生长规律。

三四句从一个角度写了小草生命力顽强旺盛:

不管野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一片青绿,生意盎然。

据说当时白居易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京城长安的另一位大诗人顾况时,顾况见他的名字是“白居易”就开玩笑说:

“长安的米很贵,居住下来恐怕非常不容易。

”但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大加赞赏,马上改口说:

“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来,住在京城也就很容易了。

”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更是全诗的警句、千载流传的名句。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本诗作者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写景诗。

他的诗清新风趣,构思巧妙,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与陆游等人齐名。

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

宿:

住宿。

新市:

地名,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

徐公店:

一个姓徐的人家开设的客店。

公:

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诗题暗示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语意理解】

篱落:

篱笆。

疏疏:

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一径深:

一条小路很远很远。

径:

小路。

树头:

树的枝头。

未成阴:

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阴:

树阴。

急走;快跑。

无处寻:

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

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

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

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的捕蝶图。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词语解释】

①庐山:

我国名山之一,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旅游胜地。

 ②香炉:

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一座高峰。

它峰顶尖而圆,烟云缭绕山峰,就像一座烟气袅袅升起的香炉,因此得名。

 ③紫烟:

紫色的烟雾,日光照在峰顶的烟雾上,烟雾变成紫红色。

 ④挂前川:

这里指瀑布好像一条垂挂在山前的大河。

川,河流。

 ⑤三千尺:

这是夸张的说法,形容山高、瀑布长。

 ⑥银河:

也叫天河,是由银河系许多恒星群组成的横亘在天空的星带,那样子就像一条河。

⑦九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空的最高层。

【译文】

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烟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于山川之间。

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诗文赏析】

三千飞流,九天直落。

具有如此雄浑的气魄与不受限制的想像力,古今恐怕只有诗仙李白一人。

这首诗中,有三个字用得十分精妙:

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现出来:

一个“挂”字描绘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一个“落”字点出了瀑布倾泻的磅礴的气势。

通过这三个字的融会贯穿,仿佛庐山瀑布就在眼前。

「入乎其内,发乎其外。

想落天外,形神兼备。

」这是古人对此诗的评价,在众多的望瀑诗中此诗可谓佳品。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在今湖北省),出生于河南巩县。

他出生在开元天宝盛世,年轻时曾数度漫游中国;后来在长安生活了十年,穷困潦倒;晚年又在夔(kui)州(今重庆市奉节)等地居住了一段时期,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

一生仕途不得志,只做过左拾遗一类的小官。

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广阔社会面貌,故被称为“诗史”。

他擅长各种诗体,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

【注释】

  ①黄鹂:

鸟名,羽毛黄色,叫声优美。

  ②白鹭:

一种水禽,羽毛白色,长腿,捕食鱼虾,又叫鹭鸶。

  ③西岭:

成都西面的山岭,这里指的是岷山。

  ④千秋雪:

很多年没有融化的冰雪。

  ⑤泊:

停靠,停泊。

  ⑥东吴:

古地名,指的是今天的长江下游江苏、浙江一带。

⑦万里船:

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古诗今译】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诗文赏析】

这首即景诗是杜甫晚年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

当时诗人在朋友的帮助下生活比较安定,心情比较轻松闲适,所以笔下的景物也清新优美,明媚迷人。

  首二句描写近景。

两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枝头悦耳地鸣叫着,一行白鹭自由自在地飞过蓝天。

两句诗中一共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彩,互相烘托对比,构成了一幅绚丽和谐的图画。

  后二句描写远景。

诗人在屋内透过窗口向西望去,西面的岷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白茫茫的一片;草堂外的锦江里,停放着要到万里之遥的东吴去的船只。

“东吴万里船”使诗人想起早年自己在江苏、浙江一带漫游的时光,也流露了诗人盼望出川的心情。

这二句中的“千秋”、“万里”数字相对,一个写时间,一个写空间,都给人视觉广远、意境深邃的印象。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