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024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docx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docx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答案

【篇一: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ss=txt>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

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

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

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

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

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

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

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

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

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

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

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1.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

2.文字出自八卦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包羲氏就是伏羲氏。

“书契”据汉末郑玄注,指写有文字的木质契券。

后来这个词往往用作“文字”的同义语。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叙”(通“序”)文的第一段,是根据上引《系辞》文改写的。

比较重要的改动是把“结绳而治”归在晚于伏羲氏的神农氏名下,并指实“后世圣人”为“黄帝之史仓颉”。

不过不管是《系辞》还是《说文》“叙”,都没有直接把八卦跟文字联系起来。

《尚书》伪孔传的“序”说: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这篇序的作者大约是魏晋时人。

他认为三皇时代就已出现文籍,所以把“造书契”这件事提早到了伏羲之世,与“画八卦”并列,同时不得不把为书契所取代的“结绳之政”推到了伏羲王天下之前。

但是他也还没有直接把八卦跟文字联系起来。

据《易经》的《象传》和《说卦传》,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象征。

易纬《乾凿度》进一步认为八卦就是“天”“地”等八个字的“古文”。

易纬本出汉代,但是今所传《乾凿度》一般认为是宋代伪书。

上引说法究竟出于何时尚难确定。

如果撇开此说不管,最先明确主张“天”“地”等字出自相应卦形的,似是一些宋代学者。

下面举比较有代表性的郑樵的说法略加评论。

有近取:

取■(天)于■(乾体)。

取■(地,亦为坤字)于■(坤体)。

取■(水)于■(坎体)。

取■(火)于■(离体)。

..有远取:

取“山”于■(艮体)取“雷”于■(震体)。

取“风”于■(巽体)。

取“泽”于■(兑体)。

在“论便从(纵)”节中又说:

坎、离、坤,衡卦也。

以之为字,则必从。

故■必从而后能成“■”,■必从而后能成“火”,■必从而后能成“■”。

清末民初的刘师培也认为“八卦为文字之鼻祖,乾坤坎离之卦形即天地水火之字形”(《中国文学教科书》“象形释例”节)。

他还把结绳也扯了进来,说“字形虽起于伏羲画卦,然渐备于神农之结绳”(同上“论字形之起源”节)。

这种很没有道理的说法,在当时却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和陶文等资料里,屡见一种用三个或六个数字组成的符号,如■(八一六)■(六一八六一一)等。

近年来经过张政烺等学者的研究,证明是一种易封(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之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4期)。

相传的周易卦形中的阳爻应是由数字“一”变来的,阴爻应是由数字“■”(六)变来的(参看楼宇烈《易卦爻象原始》,《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1期)。

这种爻形出现的时代,无疑是比汉字起源的时代晚得多。

从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来看,文字之形出自八卦的说法的荒谬性就更明显了。

二、跟汉字起源有关的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情况

在已发现的各种性质既明确、内容也比较丰富的古汉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约

前14—前11世纪)的殷墟甲骨文。

它所代表的是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

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以后,主要是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了少量商代前期(约前17—前14世纪)的汉字以及一些跟汉字的起源可能有关的考古资料。

后者主要指刻划或绘写在原始社会时期遗物上的各种符号以及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夏代文字的一些符号。

这些资料还不足以解决汉字起源问题,但是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了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根据外形上的特点,大体上可以把原始社会时期遗物上的符号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象实物之形的,一类是几何形符号。

有些虽非几何形但也不像是象实物之形的符号,可以附在后一类里。

下文称后一类为甲类,前一类为乙类。

1.原始社会时期的甲类符号

就已发现的情况来看,甲类符号绝大部分刻划或绘写在陶器上,小部分刻在龟甲、兽骨或骨器上。

这类符号分布得很广,在仰韶、马家窑、龙山、良渚等文化的遗址中都有发现(参阅拙文《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3期。

下文引作“探索”。

我们所说的“遗址”包括墓地在内)。

它们行用的时间也很长久。

就上限来说,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早于仰韶文化的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和接近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里,都已发现了这类符号。

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符号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是用颜料绘写在陶钵形器内壁上的(《文物》1983年11期22—25页)。

“贾湖”符号发现于河南舞阳县贾湖,是刻在龟甲等物上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1期)。

就下限来说,这种符号不但直到原始社会末期还在使用,而且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在汉字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仍然在某些领域延续使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商代以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陶器上,都可以看到不少这一类的符号(参看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36页。

甚至在某些西汉陶器上都还可以看到这类符号,参看《广州汉墓》上册89—91、210—211页)。

在甲类符号里,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遗址出土陶器上的符号,时代既比较早(距今约六七千年),资料也比较丰富,因此在关于汉字起源的讨论中最受人注意。

我们就以它们为例来讨论一下甲类符号跟汉字的关系。

在半坡类型各遗址中,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这两个遗址发现的符号数量最多。

下面是半坡遗址发现的符号的一些例子(引自《西安半坡》197页图141,又图版167—171):

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符号,有不少跟半坡的相同或相似,此外还有一些形体比较复杂的例子,如(引自《考古与文物》1980年3期15页):

半坡类型符号一般是单个地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或黑色倒三角纹上的,例外很少。

对半坡类型符号的性质存在不同看法。

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文字。

有的并且把它们跟古汉字直接联系了起来,如认为■是“五”字,■是“七”字,■是“十”字,■是“示”字,■是“■”字,■是“阜”字,等等(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2期32页)。

有些学者则认为这种符号还不是文字,而“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专门记号”(《西安半坡》198页)。

还有学者认为它们只不过是制造陶器时“为标明个人所有权或制作时的某些需要而随意刻划的”(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1期23页。

下文引作“汪文”)。

这种符号所代表的显然不会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

它们有没有可能是原始文字呢?

恐怕也不可能。

我们丝毫没有掌握它们已经被用来记录语言的证据。

从同类的符号在汉字形成后还在长期使用这一点来看,它们也不像是文字(参看上引高明书35—36页)。

把半坡类型的几何形符号跟古汉字里象实物之形的符号相比附,更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这两种符号显然是不同系统的东西。

我们不能因为前一种符号跟后一种符号里形体比较简单的例子(如草的象形符号)或某些经过简化的形式(如殷墟甲骨文里的“示”和某些“阜”旁)偶然同形,就断定它们之间有传承关系。

但是已发现的半坡类型符号,绝大部分都刻在同一种陶器的同一个部位上,规律性很强。

有些符号不但重复出现在很多个器物上,而且还出现在不同的遗址里。

看来这种符号,至少是

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已经比较固定地用来表示某些意义了。

除了用作个人或集体的标记之外,这种符号也有可能用来表示其他意义。

没有文字的民族往往已经知道用符号记数。

我国原始社会使用的甲类符号估计也不会没有这种用途。

古汉字除了使用象实物之形的符号之外,也使用少量几何形符号。

■、■、■、■

此外还应该指出一点。

由于构成甲类符号的要素一般比较简单,不同地区的人很容易造出相同的符号来。

这种同形的符号,其意义往往并不相同。

所以虽然古汉字有些数字的外形跟半坡类型符号相同,我们仍不能得出这些数字就源于半坡类型符号的结论。

它们完全有可能出自其他原始文化。

商代和西周时代(主要是西周前期)的铜器上常常铸有族徽(这里所说的族徽包括族名)。

大部分族徽具有象形程度明显高于一般铜器铭文的特点,而一小部分则跟原始社会的甲类符号很相似,例如:

它们也有可能源于这类符号(参看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1期4—5页)。

原始社会里用作个人或集体的标记的符号,是很容易变成族徽的。

在商周时代,这一部分族徽符号是否已经成为文字,还是一个问题(参看汪文39页)。

它们的性质也许就跟后代的花押差不多。

总之,我们认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普遍使用的甲类符号还不是文字。

除了有少量符号(主要是记数符号)为汉字所吸收外,它们跟汉字的形成大概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

而且即使是那些为汉字所吸收的符号,也不见得一定是来自半坡类型符号的。

有些学者以半坡类型符号为据,说汉字已有六千年以上历史。

这是不妥当的。

近年在西安市郊区长安县花楼子的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里,发现了一些刻在骨片和骨器上的甲类符号(《陕西长安花楼子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发掘》,《考古与文物》1988年5、6合期)。

有人称之为甲骨文,认为跟殷墟甲骨文有渊源关系。

这恐怕也是不妥当的。

2.原始社会时期的乙类符号

在田野考古中,乙类符号主要发现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一般都刻在一种大口的陶尊上。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年代约为前2800—前2500年。

近年王树明在《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一文中,集中发表了大汶口文化乙类符号的资料(文见《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

下文引作“王文”)。

据此文,已发现的刻有符号的陶尊和残器片共有16件。

其中15件是在莒县的陵阳河和大朱村采集或出土的,1件是在诸城县前寨采集的。

出土的大都出自墓葬。

这些墓葬大部分有丰富的随葬品,墓主身分似比一般人高。

16件陶尊及残器片上,共刻符号18个,可以归纳为8种,下面每种各举一例(各种符号以拼音字母为代号,旁注数字表示出现次数):

b是在a下加山形而成的。

g跟h上部的中间部分象同一种东西。

这些符号绝大多数刻在陶尊外壁靠近口沿的部位(下文依王文称为颈部),少数刻在外壁近底处。

通常一个陶尊只刻一个符号,只有两件陵阳河采集的陶尊刻有两个符号。

一件颈部刻g,近底处刻e。

一件在颈部两侧分刻g与d。

g四见,都涂朱。

h两见。

完整的一例即上图所示,下部盆形是朱绘的(未刻),其他部分涂朱。

残缺的一例不涂朱。

他种符号各例,除诸城前寨采集陶片上残去左上部的符号b涂朱外(《文物》1974年1期

75页),全都不涂朱,就是跟涂朱的g共见于一器时也不涂朱。

在山东泰安、宁阳二县之间的大汶口墓地的发掘中,曾在一个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墓葬中发现过一件背壶,器身上半有如下朱绘符号(《大汶口》73页):

这个符号跟晚期陶尊上的乙类符号是否属于一个系统,尚待研究。

上举a—d四例,在1974年出版的《大汶口》考古报告中就已发表。

在70年代有好多位学者对这种符号作过研究。

1986年发表的王文和接着发表的李学勤的《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12期。

下文引作“李文”),根据新的资料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对这种符号的性质主要存在两种看法。

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文字,并且把它们当作比较原始的汉字加以考释。

例如:

于省吾在《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里释a为“旦”(《文物》1973年2期32页)。

唐兰在《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等文中释a为“炅”,b为“炅”的繁体,c为“斤”d为“戌”和“戉”(《文物》1975年7期72—73页。

唐氏以为“戌”“戉”古为一字)。

李学勤释b为“炅山”合文(下文所引《起源》155页),f为“封”,并指出e也见于甲骨文和铜器铭文,在那些资料里用作人名或族氏(李文78页)。

有些学者则认为这种符号还不是文字,例如汪宁生认为它们“属于图画记事的范畴”,是“代表个人或氏族的形象化的图形标记”(汪文27页)。

此外,这两派学者里都有人主张某些符号与祭祀或器主的身份有关。

在良渚文化(?

)或作风接近良渚文化的某些遗物上,可以看到跟上举大汶口文化乙类符号相类甚至相同的符号。

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二号灰坑曾出土一个大口陶尊,颈部刻有如下符号(引自李文79页)。

这个符号跟上面举过的h很相似,似可看作同一符号的异体。

据发掘单位的文章,北阴阳营二号灰坑遗存“大体与张陵山类型相近?

?

可能属于张陵山类型向良渚类型过渡阶段”(《文物》1978年4期52页)。

解放前流入美国、现藏于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的几件古玉器,也刻有这类符号。

首先注意到这批资料并加以研究的,是日本学者林巳奈夫。

后来李学勤也进行了研究,其意见发表在《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1985年。

下文引作“起源”)以及上引李文中。

下面主要根据李学勤的文章介绍一下这批玉器上的符号(有关的图皆转引自《起源》157页)。

这批玉器包括一件“玉臂圈”(?

)和三件玉壁。

玉臂圈两侧各刻一个符号(见右图)。

a跟上面举过的a相同。

三件玉璧上各刻一个复合符号(见下图)。

这三个复合符号都以“作鸟立于山上之形”的符号为主体。

其山形跟上面举过的b的山形一样,也有五个峰,“不过峰顶是平的”。

《起源》把这个符号释为“岛”字(155页)。

c的下部包含一个跟“臂圈”的a相同的符号,只是象太阳的圆圈形内加了文饰。

d的山形之内,上部有一个跟“臂圈”的b有点相似的符号,底部所添加的究竟是符号还是文饰不易断定。

e的山形之内也有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也许是一个甲类符号。

刻有c的玉璧的边缘上还刻有如左图两个符号。

李文已指出f跟上面举过的f是同一符号的异体(78页)。

林巳奈夫和李学勤都认为上述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遗物。

良渚文化的年代约为前3300—前2200年。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年代正在其范围之内。

这两种文化分布的地域比较接近,并有某些同类型的器物,彼此显然是互有影响的。

所以李学勤认为“这两种文化有共同的文字联系,实在情理之中”(《起源》156页)。

他把大汶口文化乙类符号和上述玉器上的符号都看作文字,所以用“共同的文字联系”这种说法。

不同意把大汶口文化乙类符号看作文字的学者,当然也不会同意把上述玉器上的符号看作文字。

近年在国内博物馆藏品中也发现了两件刻有这类符号的玉器。

两件玉器都是大型玉琮,形制相类。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上端两侧面各刻一个符号。

其中一个跟上举玉璧上的几个符

【篇二:

汉字的起源导学案1及答案】

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

2、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学习重、难点

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上台展示,教师点拨。

一、知识链接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1)古埃及圣书字

(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3)中美洲的玛雅文(4)印度的梵文(5)中国的汉字2、汉字的起源

(1)结绳记事说

(2)八卦说

努力就有收获,方法加汗水等于成功!

(3)仓颉造字说(4)图画说

現代学者认为:

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

二、自主学习

研习课本37页纳西族《古事记》中一幅图画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

研习39页“古文字图表”猜猜都是什么字,所使用的造字法。

2、汉字的样貌

-1-健康、乐观、勇敢、坚持、感恩、自信

3、下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手枪慢力b拉琵监弦c饮蜻蹒地d鹉警雾羞

4、下面是一幅汉字的演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不同的字,在演变中有没有什么共同乊处。

然后试着总结一下汉字演变的特点。

四、课后检测

1、猜猜下列古汉字是什么字?

2、指出下列字的造字方法。

日()上()月()下()山()本()川()刃()采()步()出()杨()梅()想()忘()愁()

五、我的收获:

检查一下你的学习目标达到了吗?

写出来总结一下:

努力就有收获,方法加汗水等于成功!

-2-

健康、乐观、勇敢、坚持、感恩、自信

【篇三: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

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字谜

皇帝新衣——袭字谜:

石达开——研字谜:

格外大方——回字谜:

七十二小时——晶字谜:

床前明月光——旷字谜:

需要一半,留下一半——雷

九号,猜一字答案是:

旭九辆车,猜一个字答案是:

九点,猜一字答案是:

丸二兄弟,各自立,猜一个字答案是:

竞人不在其位,猜一个字答案是:

立人都到了,猜一个字答案是:

倒八十八,猜一个字答案是:

米刀出鞘,猜一字答案是:

十二点,猜一个字答案是:

斗十月十日,猜一个字答案是:

萌十字架下三个人,猜一个字答案是:

来十个哥哥,猜一个字答案是:

克三口重叠,莫把品字猜,猜一个字答案是:

4个人搬个木头,猜一个字答案是:

杰一人,猜一个字答案是:

大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答案是:

拿一人在内,猜一字答案是:

肉一人挑两小人,猜一字答案是:

夹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答案是:

告一口咬定,猜一字答案是:

交一斗米,猜一个字答案是:

料一加一,猜一字答案是:

王一半儿,猜一个字答案是:

臼一字十三点,难在如何点,猜一个字答案是:

一夜又一夜,猜一字答案是:

多一个人搬两个土,猜一个字答案是:

一家有七口,种田种一亩,自己吃不够,还养一条狗,猜一个字答案是:

谐音特点的歇后语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网上的“终身寡妇”都有些谁?

)二十五两--半疯(封)二三四五--缺衣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

(一)少食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二姑娘梳头--不必(蓖)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就象网上的“国共”、“统独”大战)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十五的月光--大量(亮)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刀子切元宵--不愿(圆)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这牛屎铺里肚子不好的大有人在)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对联

.莲(连)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2.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3.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关羽)不得张飞(张飞)

4.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

5.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6.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7.孔子生於舟(周)未光舞(武)起自汉中

古诗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情)

笑话

家里卫生间的门是塑钢材料做成的。

有一天,门有些坏了,卡在那里,于是,我爸就打电话给卖门的师傅我爸:

“师傅呀,我的钢门(肛门)坏了”师傅:

“呃~~~那个,要不我给你打个120?

老李有事找小王,就打电话给小王。

电话接通后,老李听见了小王熟悉的声音,高兴地问:

“你是小王吧?

”小王生气地说:

“你才是王八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