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1891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docx

《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docx

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在充满激烈竞争的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对就业造成心理障碍,文章介绍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并结合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等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EmploymentPsychologicalAnalysis

ofthedifferenteducationstudents

 

Abstract

 

Atpresent,theuniversitystudentworksthesituationisrigorous,choosinganindustryoutletnotenoughunimpeded,Inthecourseofjobseeking,fullofseverecompetition,th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alwaysencountermanykindsofpsychologicalproblems,whichwillseriouslymakeobstaclestotheirjobobtaining.Thepaperliststhesepsychologicalproblems,thenanalysesthecausesfromthesociety,school,evenstudentsthemselvesthatarouse.Finally,triessomestrategiestohelpthembreakthroughsuchproblemsthehighschoolshouldtakemarketastoleadto,reformingteachingandtalentedpersontodevelopmode;Perfectservicesystemoftheemploymentinstruction;Raisethegraduatestudentcomprehensivecharacter;Trainanuniversitystudenttoseekjobconsciousnessactively;Thegovernmentshouldcreateagoodemploymentacompetitionenvironment.Onlythencanresolveanuniversitystudenttoworkgraduallysodifficultrealisticproblem.

KEYWORDScollegestudent,theemployment,employmentpsychologicalProblems,countermeasures

目录

摘  要I

AbstractII

前言1

1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

1.1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1

1.2就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

1.2.1大学生人才供大于求,部分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1

1.2.2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就业市场秩序混乱1

1.2.3人才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增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1

1.2.4单位重实践轻培训,造成大学生难以适应就业2

1.2.5就业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2

2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2

2.1大学生就业心理共性分析2

2.1.1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使大学生心存恐惧2

2.1.2大学生心理期望与现实差距过大,对就业产生失望3

2.1.3自我认知缺乏全面,职业定位不明确3

2.1.4由于社会的性别歧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3

2.1.5大学生对薪酬期望高于社会提供的数量,失望感较大3

2.2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4

2.2.1专科生大部分属职业教育,但期望与技能岗位背离4

2.2.2本科生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期望取得更高的白领职位4

2.2.3硕士大学生发展为学术方向,期望取得高雅学术性岗位5

2.2.4博士生就业心理复杂5

3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5

3.1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5

3.1.1财政投入不足,提供就业岗位有限6

3.1.2宏观调控力度不强,就业市场秩序混乱6

3.2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6

3.2.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能力不能适应岗位需求6

3.2.2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应聘时缺乏自我推销能力7

3.3社会存在的问题7

3.3.1企业招聘人才“高门槛”,是毕业生望而却步7

3.3.2职介机构的职能不健全,毕业生与企业对接不畅8

3.4大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定位,难以找到心仪工作8

4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增加就业8

4.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8

4.2学校加大教育制度改革,促进学生能力与就业相匹配9

4.3改进人才市场体制,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9

4.4培养大学生正确就业观,使期望符合现实10

4.5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适应岗位角色要求10

4.6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开阔就业渠道10

4.7各层次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职业11

4.7.1专科生正确职业教育内涵,促进期望符合技能岗位要求11

4.7.2本科生重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多种专业岗位11

4.7.3硕士研究生树立择业意识,增强适应市场的应变性11

4.7.4博士生应坚持专业研究方向,争取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11

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前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大学教育迅速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每年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给我们的直观感觉是大学生的数量远远多于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加之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的种种心态心理,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针对性的采取心理辅导和对策,提高就业率就是当务之急。

1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程度逐步下降。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最大特点就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快,与整体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有较大落差。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2]。

1.2就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2.1大学生人才供大于求,部分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

2010年6月底和8月底两次数据显示,专科生就业率均高于本科生,研究生最高。

6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1.61%、本科生75.08%、专科生77.90%;8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6.23%、本科生81.72%、专科高职生82.55%[5]。

过快的大学扩招的确造成了一定的问题,但并不是简单大学生供大于求。

1.2.2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就业市场秩序混乱

市场内部关系没有理顺,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单位主办的各类人才市场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流通不畅,劳动、人事关系处理不当,这样必然有碍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人尽其才。

由于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较高层次的人才流动受到了各种束缚,造成了一些单位、一些部门人才资源的浪费,使众多人才学非所用;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单位缺乏有效的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工资待遇、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等等方面,缺乏创新和吸引力,人才紧缺现象一直得不到解决。

1.2.3人才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增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的惯性作用,从小学到大学,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毕业生素质能力不足,当前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学校仍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授鱼而未授渔,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缺少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而且,现实中岗位薪酬与大学生诉求差距较大,双方难以达成协议;同时,一些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和就业观,使自己的薪金要求普遍高于社会价值。

1.2.4单位重实践轻培训,造成大学生难以适应就业

首先,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大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其次,用人单位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大学生往往因缺少实际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用人单位不愿意在培训上投入,想当然的只要熟练工。

1.2.5就业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据有关国家部门专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寻找工作岗位花费的时间为正常学习时间的30%~70%,女生高于男生8.6%,但结果却是男生就业率为35.5%,女生就业率仅为17.5%——男生就业率是女生的2倍!

其中还有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

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对天津市三所高校2010年的就业率统计显示,男生就业率为83.0%,女生就业率为79.5%。

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10]。

2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2.1大学生就业心理共性分析

2.1.1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使大学生心存恐惧

据教育部的统计,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

如此庞大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现代信息畅通是件好事,可以了解更多就业信息,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使大部分大学生心存恐惧,毕竟优秀的学生只有少部分[3]。

2.1.2大学生心理期望与现实差距过大,对就业产生失望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

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

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投入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

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4]。

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就业的失望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1]。

2.1.3自我认知缺乏全面,职业定位不明确

几年的大学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专业方向,自己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理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于做什么方面、什么岗位的工作,自己还不十分清楚,有些学校举办的专业可能就是跟风而为,职业定位不明确。

作为毕业生个人,到底应该将来做什么,现在做什么并不清楚,择业中茫然是难免的。

2.1.4由于社会的性别歧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

对两所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56.7%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由于社会的性别歧视,使女生在就业方面心里压力更大一些[4]。

2.1.5大学生对薪酬期望高于社会提供的数量,失望感较大

大学生刚刚毕业对社会薪资不是特别了解,并且大学生往往自认为高人一等,傲气十足。

在求职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当然,社会总体薪酬水平与结构,也是一个需要全面研究与解决的大课题。

2.2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2.2.1专科生大部分属职业教育,但期望与技能岗位背离

专科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技能,使其在技术、技能领域优于本科、研究生,但是其就业趋势偏离其教育宗旨,一味的根据自己的需求盲目寻求高于自己技能的职位。

2.2.1.1毕业生面对就业产生的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时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其他本科同学攀比,特别是看到与自己以前成绩、能力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时,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职业就会很没面子。

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将自己择业的目标设计得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错失了一些就业单位,陷入被动之中。

2.2.1.2想提高学历,但专升本名额有限的自卑心理

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

尤其是在学历低于大部分大学生时,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2.2本科生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期望取得更高的白领职位

2.2.2.1普遍想进入公务员队伍,但其数量少要求高,使其焦虑

刚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焦虑心理。

他们过度担心求职中的困难和结果,整日忧心忡忡,不能释怀,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使其更加固执的坚持自我认同。

2.2.2.2多数希望进入国企,但民营企业提供的岗位多于国企

在工作没有最终确定之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急躁心理。

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大部分大学生希望进入国有企业,能够有好的待遇。

但目前情况是,民营企业多于国企,僧多粥少的现象使大学生更加急躁。

2.2.2.3进入高一级学院学习,对就业产生逃避心理

这种心理与“冷漠”有些类似,但产生的原因却不相同。

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是因为过惯了校园生活,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社会角色的客观要求,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常常产生逃避心理和抵触情绪。

2.2.2.4梦想创业,但项目资金匮乏,心里优柔寡断

有一定的想法,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资金,想放弃又有些不甘心,不放弃也不能实现,心里犹豫不决,仍然抱着等一下、看一看的念头。

2.2.3硕士大学生发展为学术方向,期望取得高雅学术性岗位

2.2.3.1期望进入高校和研究机构,但岗位有限

我国高校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毕竟岗位有限,进入门槛较高,本专科招教一般起点都在研究生学历以上,研究型大学更是非海归人士莫属。

硕士研究生扩招以后,数量大,质量有所下降,期望进入高校和研究机构就业,的确难度很大[10]。

2.2.3.2部分想继续深造读博,冷漠对待就业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

当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意志麻木等反应。

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就听天由命。

2.2.3.3不愿低就,自傲心理严重

硕士大学生往往自认为高人一等,傲气十足。

在求职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2.4博士生就业心理复杂

博士生学历层次高,但就业心理复杂,高不成,低不就,我国高校学科及专业设置大多不甚科学,科研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博士生学纯理论研究的岗位有限,学应用研究的,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形成就业路径变窄。

3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

3.1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主要扮演就业政策制定者和就业体制调控者的角色,并在宏观上调控就业。

因此政府在整个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占有统领全局的地位,只有政府真正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才能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许多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7]。

3.1.1财政投入不足,提供就业岗位有限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长期受到经费问题的制约,基础设施、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等相对缓慢。

目前我国用于教育的经费低于国家GDP的4%,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3%,仍然低于1.15%的国际平均水平。

在调查中发现,仅有8%的大学生接受过来自政府部门的就业服务。

由此可见,经费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11]。

3.1.2宏观调控力度不强,就业市场秩序混乱

目前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对就业服务体系的宏观调控力度还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建立起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合作供给模式,各要素之间协调不够,从而影响其整体效应的发挥。

各个要素如政府和社会、学校和个人均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对社会应该建立怎样的一套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服务体系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难于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2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载体和依托单位,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完善程度和运行的顺利程度。

3.2.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能力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在就业市场上,如果把各大高校看作是厂商,那么大学生就是产品,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构成不同的产品类型,专业设置可以看作是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线,大学生的就业可以看成是在就业市场上销售产品的过程。

市场的需求决定产品的销售情况,市场对各类产品的需求不尽相同,根据经济学理论,需求决定供给,因此高校这个厂商在进行其产品——大学毕业生的生产时应该时刻关注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反应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即调整专业设置结构。

从调查得知,被调查者中80%的大学生为就业做的准备就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假如专业设置都不是很合理,那么学到的专业知识对今后的就业也没有太大的帮助[15]。

专业设置意味着高校培养人才的结构,市场对各个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高校的专业设置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目前,一些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专业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结构性矛盾突出,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导致学生一毕业就失业[13]。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能抓住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脉搏,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高校缺乏和社会的沟通,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人才上没有前瞻性,也加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

3.2.2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应聘时缺乏自我推销能力

我国早已打破了以前计划经济下的“一次分配定终身”,国家“一包到底”的就业体制,就使得高校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从“包办”的角色转换到“中间人”的角色。

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职业指导服务的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经费;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开展了诸如开设职业指导课、组织双向选择招聘活动、发布就业信息、应聘技巧训练等活动,有的还进行职业测试与职业生涯规划。

但是服务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师资队伍不专业。

在人员配备上,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主要来源于从事过学生管理的行政干部或是政治辅导员,还有“两课”教师、专职学生工作者,甚至有的只是请一些事业成功的人士来学校做讲座,整体来说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化专家的素养,水平较差。

目前各个高校已先后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多是在大三或是大四才开始,起步较晚,教育教学结构和内容都不完善[7]。

3.3社会存在的问题

社会方面包括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两个因素,用人单位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去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需求层次决定着大学生就业;职业介绍机构是直接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方便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求职者获取自己所需的招聘信息,它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联系的纽带。

3.3.1企业招聘人才“高门槛”,使毕业生望而却步

就业体制的改革以及大学的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用人单位从初期的对大学生的“饥不择食”到现在“挑肥拣瘦”,盲目追求品牌效应以及高学历的毕业生,人才招聘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造成了人才的积压和浪费。

“从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反映的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相关。

据有关媒体统计,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

1.03,本科学历求职人员与职位数之比为1:

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

0.43”[14]。

有一些单位采用“即招即用”的招聘模式,缺乏人才储备观念,也不愿为新员工做任何培训,所以在招聘时对工作经验有一定要求,更愿意录取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而非大学生,导致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劣势。

3.3.2职介机构的职能不健全,毕业生与企业对接不畅

现阶段,在社会层面上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职业介绍中介、各个招聘网站和一部分的猎头公司,此类中介结构缺少一个完整的评估、监控和监督机构。

其中也不乏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不法分子,所以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令人担忧。

3.4大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定位,难以找到心仪工作

大学生应客观认识自己,把准就业定位,在应聘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所学专业、职业爱好、发展潜力等要素,选择相应的应聘企业以及所提供的岗位、职务和薪酬待遇,做到人事相宜,人职相宜和人薪相宜,预期不宜过高,否则,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而丧失了就业机会。

4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增加就业

4.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物质保障。

而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最具有力的手段,政府的政策保障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的前提。

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全面掌握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下,根据劳动力市场交易双方的意愿,对劳动力的流向、待遇等信息做出权威的发布和引导。

定期为毕业生召开专场招聘会,加强人才信息网、校园网的建设。

大力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安排困难大学生就业专项经费。

在政府的能力范围下,为应届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

政府出面进行协调遭受失业暂时失去生活来源的大学生,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对毕业半年内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与就业指导,直至其找到工作为止[14]。

4.2学校加大教育制度改革,促进学生能力与就业相匹配

高校专业设置要注意“产销对路”,在设置专业时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增加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

同时也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

在专业设置的时候,既不能无视市场需求,也不能唯当前的就业率是从,应当科学确定就业率在专业中的分量,在重点关注当前就业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长期的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承担着科学建设与发展的重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站得高、看得远。

对于一些目前虽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专业,但只要有社会价值,就应当办下去,为社会、为未来储备优秀人才。

高校内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需求为指向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