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1878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docx

《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docx

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

成化斗彩天字罐鉴定

  篇一:

成化官窑的鉴定要点

  成化官窑的鉴定要点

  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任皇帝,在位23年。

经过正统、景泰和天顺这三朝的动乱时期(后被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差一点把朱元璋打下的江山毁掉。

不过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措施,明朝逐渐恢复生机,百姓的生活也得到安定,景德镇官窑也重新走向繁荣发展的正规之路。

所以,明朝人称成化、弘治朝为太平盛世。

明成化朝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彻底摆脱了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没有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一朝瓷器有着极高的评价。

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

从传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见当朝的景象,这个时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观赏瓷、把玩瓷,从艺术和审美角度上达到了历代高峰(图

  一)。

  成化皇帝为讨万贵妃开心,烧制大量精美瓷器

  说到成化瓷器的精美,自然与当朝的帝王有关。

要从成化皇帝的身世说起,成化皇帝幼年就被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成化皇帝父皇的沉浮铸就了他的不幸,父亲英宗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交战中被俘后,他的叔父明代宗朱祁钰继承皇位,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当他的叔父逐渐牢固的控制了政权之后,就改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废除了他的太子身份,改封为沂王。

在他11岁时,父亲朱祁镇重新成了皇帝,他又成为了太子,在18岁时朱见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

由于他的命运曲折,朱见深18岁即位以前由一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一直服侍,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此人就是后来的万贵妃,这个女人影响到了成化皇帝的一生,因此成化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痴情皇帝。

成化一生迷恋比他年长十七岁的万贵妃,她是他的朋友、情人、母亲和保护者。

成化皇帝为了讨万贵妃开心,交派景德镇的生产大量的瓷器,且要求极为严格(图二)。

在历史档案中虽找不到具体的数字,但《明史·食货志》概括性地叙述了当时烧造之多:

“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成化斗彩瓷名重于世

  斗彩瓷就创烧于这一时期,是由宣德青花五彩发展而来,它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

斗彩瓷器的烧成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明代文献中称之为“青花间装五色”(图三)。

斗彩的制作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所需填绘不同的彩色,再入窑经低温二次烧制而成。

斗彩以成化朝最为著名,由于的胎质细腻纯净,釉层滋润沉静,釉下淡雅的青花和釉上五彩相配,形成了娇艳绚丽的艺术特点。

著名的有鸡缸杯(图一)、三秋杯(图十二)、婴戏杯、葡萄杯和花鸟杯,还有一种在器物底部落“天”字款的盖罐,被称为天字罐,为成化斗彩中的极品(图二、图三、图四)。

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卉、人物、瑞兽等,是后代包括帝王在内的收藏界必追求的品种,对后世影响很深,并争相模仿。

  成化斗彩艺术与价值

  成化斗彩可用“质精色良”四字概括,它以线条流畅的造型、薄似蝉翼的胎体、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调,在明清彩瓷中独树一帜(图四)。

成化斗彩中以鸡缸杯名声最大,杯身画面绘有雄鸡一只引吭而啼,两只母鸡正低头觅食,几只小鸡在母鸡身旁嬉戏玩耍,神态逼真,呼之欲出,旁边所衬蓝色的山石、红艳的牡丹、幽靓的兰草,淡雅宜人,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景色自然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据记载,鸡缸杯自问世以来便倍受赞赏。

清人朱琰《陶说》中评述此杯说:

“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

”(图一)。

《唐氏肆考》里也有“神宗庙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明末已贵重如此”的记载。

由于鸡缸杯的名贵,明万历时率先仿烧。

成化斗彩商业价值也一直极为可观。

例如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写到:

“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

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为吐舌不能下。

”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中也记载:

“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

”。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

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从传世品来看,明成化青花瓷大件少见,绝大多数为小件器(图

  五)。

常见的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梅瓶、梨壶、盏托、玉壶春瓶等。

  成化瓷器纹饰以香草龙最具代表

  成化瓷纹饰开始出现了规矩化的宝相花、团花,并大量运用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瓶罐类器物多用修长的蕉叶装饰。

常见纹饰有:

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花、兰花、栀子花、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高士,以及梵文等。

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

其中莲托八宝纹应是成化时开始流行的纹饰,而树石栏杆的庭院图虽很早出现,但亦以成化时为盛。

在这些图案纹饰中,尤以夔龙和十字宝杵最具代表,夔龙的龙嘴常衔一枝莲花,因此又称香草龙(图六)。

  成化青花用的是平等青,色调柔和淡雅

  成化青花前期有的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不久青料已用完,后期主要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青花色调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淡雅的青花也为斗彩提供了陪衬效果,使成化斗彩不仅在当代或是后来创下了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图七)。

  成化瓷器品种繁多,色彩丰富

  成化朝除了名噪一时的斗彩瓷外,还有继承宣德时期的彩瓷及单色釉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绿彩、孔雀绿釉青花、黄釉青花、蓝釉白花、白釉酱花、白釉红彩、白釉黄彩、白釉绿彩、素三彩、珐花、仿哥釉(图八)、白釉、黄釉、蓝釉、红釉(图九)等;其制作工艺均十分精致,但传世并不多见。

在1975年与1987

  年两次对景德镇御窑厂珠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成化瓷器残片,不但品种繁多,色彩丰富,而且有许多品种在传世品中尚属首见,如红地绿彩、红釉白花等。

  方法一:

辨胎釉

  釉质肥腴,润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图十)。

  方法二:

辨纹饰

  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

  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

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

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图十一),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方法三:

辨彩料

  “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旷绝古今。

色彩特征是:

“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黄色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

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图十二)。

  方法四:

辨工艺

  器物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图十三)。

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

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图十四),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谈。

  方法五:

辨款识

  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成化官窑瓷器年款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

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

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落在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的足内沿,另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

特点是

  字体深沉,无漂浮感。

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粗,字体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

字体并不严谨规范,似为儿童所书,透着稚拙之气,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

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成化款识,作有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

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

”就是说款识中的“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很高;“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边单人旁和右边“匕”上端几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横一般不越过右方的立刀;“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后一笔的一点,有的点在横以上,有的点在与横持平部位,有的点在横以下,但以点在与横持平部位多见;另还有个别“成”字没有一点。

(图十五)“天”字款只见于成化斗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

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天”字款,作有歌诀为“天字无栏却为官,字沉云濛在下边。

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

”是说成化时期有一种官窑斗彩罐,外底书写一“天”字,字外无边栏;因釉质肥厚,青花书写“天”字不是很清晰,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感觉(图十六)。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烧过天字罐,仿款字体较成化时显得漂浮。

  成化民窑

  精细的民窑器施釉表里如一

  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

成化民窑瓷器遗存较多,常见器物有盘、碗、高足杯、盖罐、梅瓶、香炉等,造型圆润、古朴。

器物胎土淘炼较细,胎质干涩,间有孔隙;(图十七)釉面肥润,釉色灰青;器物底足施釉,足墙较薄;精细的民窑器,器里、器外、器底三处釉色一致,达到表里如一(图十八);成化民窑青花瓷,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

底足外足墙饰旋纹两周;纹饰画法采用双勾填色的手法(图十九);青花用料为国产的“土青”,色调普遍晦暗,常见有蓝中泛灰黑和蓝中泛灰两种青花发色,凝聚出黑褐色斑点、但无晕散现象(图二十)。

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外围青花双圈款,还有银锭画押款和“福”字款等(图二十一)。

  图一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图二明成化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

  篇二:

成化斗彩三秋杯

  提到古瓷器中的斗彩,许多人自然会想到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它的名气最为响亮也弥足珍贵。

1949年,香港大收藏家仇炎之先生拣了个大漏,以1000多港币买了一对成化斗彩鸡缸杯,一时传为藏界美谈。

1980年,仇先生逝后,他的这一对儿小杯却掀起了收藏界的惊天巨浪。

当年,他的后人将它们送上香港苏富比拍卖会,结果一只拍了418万港币,另一只拍了528万,刷新当年中国瓷器的成交纪录。

后来,528万的那只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而另一只在1999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917万港币成交,再一次刷新当年纪录,成化斗彩名声大噪,成为历代官窑之魁首。

人们对它热捧到什么程度?

即使是一件残品的成化斗彩天字罐(底款为一青花“天”字),也在2001年伦敦苏富比上拍出合人民币1130万的高价。

  然而,鸡缸杯也好,天字罐也罢,它们存世量还不算太少,鸡缸杯在故宫就有20多件,台北故宫也有收藏。

成化斗彩中最为珍罕的是大收藏家孙瀛洲先生捐献的三秋杯,全世界只此一对,绝无二双,比鸡缸杯还要珍贵,堪称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城里,40来岁的“孰华斋”古玩店老板孙瀛洲急匆匆赶到安定门外的后门桥。

由于兵荒马乱生意萧条,一家当铺要关张,想把货底子抛了还债。

孙瀛洲正是听了消息赶去看货的。

后门桥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不远,而且附近还有不少王府,一些王府的人和宫内当差的会拿些宝贝来这里当卖,尤其是清末,王朝衰落,不乏偷了宫里府里东西的在此销赃,这里兴起了一批古玩店,生意非常好。

  孙瀛洲来到当铺后,一眼便相中了一对宝贝,他当即认定这是从宫里流出来的绝世精品。

视宝如命,“每星期只吃一回猪肉”的孙瀛洲愣是咬着牙花40根金条将它收入囊中,这对宝贝便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国宝——成化斗彩三秋杯。

  孙瀛洲(1893-1966年)原来是河北冀县农民,1906年来到北京,在硬木家具店、古玩店里当了十几年的学徒,1923年他在北京东四南大街开办了“孰华斋”古玩店,专营古董的收藏与买卖,是远近闻名的大收藏家、鉴定家。

故宫陶瓷鉴定大师耿宝昌当年就曾在孰华斋学徒10年。

孙瀛洲喜获珍宝三秋杯后,常常一个人在屋里把玩,连老婆孩子也甭想看一眼。

追忆这段往事,孙老的儿子孙洪琦笑着说:

“自从这对杯子来到我家,父亲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吃饭时我母亲要叫上三五遍,父亲才不情愿地来到饭桌旁。

母亲经常对我们抱怨说:

‘你爹着了魔了’”。

  1949年北平解放后,时任市长的彭真,慕名经常到孙瀛洲的古玩铺里欣赏宝贝。

时间久了,孙瀛洲才拿出三秋杯请彭真分享。

彭真赞不绝口地说:

“这可是国宝啊!

”孙瀛洲当即表示,愿将珍品捐献国家。

彭真称赞他说:

“您真是一名开明绅士。

”早在1950年,孙瀛洲就为支援抗美援朝捐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将筹款全部捐给了国家。

不过那次他没舍得将三秋杯拿出来。

形势比人强,从1955年开始公私合营进而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大收藏家张伯驹把用生命换来的无价之宝《展子虔游春图》、《平复帖》捐给了国家,孙瀛洲则捐得更彻底。

1956年的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孙瀛洲一脸严肃地对全家人说,那对三秋杯我要捐给故宫,你们还没有见过,现在就让你们看一眼,以后在咱家里就看不见了。

说完,孙老走进里屋,拿出宝物。

那是孙洪琦第一次见到成化斗彩三秋杯。

  孙瀛洲一口气将自己苦心经营、收藏多年的3000余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除2000多件瓷器外,还有青铜器、犀角杯等文物,其中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即国之重宝。

如今,故宫馆藏数十万件古陶瓷中只有几百件是国家一级文物,这意味着孙瀛洲捐献的藏品奠定了故宫陶瓷收藏的基础!

  1956年,孙瀛洲捐献文物后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奖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牵头组成鉴定组,对故宫陶瓷进行断代研究。

他不但对陶瓷鉴定做出了系统的理论总结,还培养了一批高徒,如今赫赫有名的陶瓷鉴定专家中许多是他的门生,如耿宝昌、李炳辉、叶佩兰、叶喆民等。

1966年73岁的孙瀛洲先生在文革中去世。

  斗彩创烧于成化后期,所谓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

宋晏殊《渔家傲》词就有“落叶荷花相间斗,红娇绿掩新妆就”的词句。

  烧制斗彩瓷器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然后入窑,用1200℃-1300℃的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

  斗彩以成化朝最为著名,此时的瓷器造型珍珑奇秀,胎质细润晶莹,色调柔和宁静,绘画谈雅幽婉。

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没有永乐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斗彩有极高的评价,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

  这对成化斗彩三秋杯,高,口径,足径,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蝉翼,成化斗彩的轻薄是出了名的,薄到什么程度?

据说拿过瓷器后,指纹都能从背面看清楚。

杯上绘有山石、兰花和小草,几只蝴蝶在蹁跹起舞,栩栩如生。

最为特别的是,其中蝴蝶翅膀上所施的紫色,色如赤铁,虽艳丽但表面干涩无光,这恰恰是成化斗彩独一无二的特征,后世数朝仿成化斗彩只紫彩一处无法仿效,行内把这种紫彩叫“姹紫”,实际也就是“差紫”。

孙瀛洲对姹紫的描述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说白了就是工艺不到,估计当时的工匠对紫色的配料与烧造没完全掌握才烧成这样,后来的工艺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当年的“差紫”,是怎么“差”出来的!

后世无法仿出成化斗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胎土。

当年斗彩是用景德镇的麻仓土烧制而成,胎体形成一种特有的牙黄色,这种原料到成化以后的弘治初年就已用绝了,人们只能望瓷兴叹了!

  三秋杯的底款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字体肥,笔道粗,柔中含刚,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宁拙勿巧、以拙取胜之感。

成化瓷的底款和明清各朝的大异其趣,一反规整、严谨的风气,显得十分随性、稚拙,乍看起来,犹如孩童所写,故又被称作“婴儿体”。

有人认为它是成化帝亲笔书写,根据就是这个款识风格在所有成化器上都如出一辙。

孙瀛洲先生曾编成六句歌诀来辨识此款:

“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

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

”可见书写者之洒脱不羁、信手拈来。

杯上以或淡雅或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秋天的乡居野景,纹饰绘画线条简练,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

因为历时三个月的秋季又有“三秋”的说法,故此杯被赋予“三秋杯”的雅称。

  成化斗彩在瓷器史上的巅峰地位,自然与成化皇帝的品位与喜好密不可分。

成化帝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朱见深,他是个苦命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

朱见深虽生在帝王之家,童年却生活在随时被杀掉的恐惧之中,好不容易挨到继承皇位,却因大他17岁的宫女悉心呵护而对她无比依恋,甚至放任她去杀掉自己的一个个孩子。

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段“成化畸恋”,其离奇曲折、惊心动魄堪比任何一部文学戏剧。

  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

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临时监国,立两岁的朱见深为太子。

同年,19岁的宫女万贞儿被派去照顾小太子,两人从此形影不离,直至先后离世。

  父亲的命运沉浮让年幼的朱见深尝够了苦难。

他的叔叔赖在龙椅上不肯下来,不但登上皇位改年号为景泰,还废黜了朱见深的太子身份,改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独步天下的成化斗彩三秋杯

  就在朱见深每日都生活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时候,他的人格魅力超强的爸爸凭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感动中国的力量

  回到了北京,并在被幽禁七年后再次以宽厚仁慈感染旧臣,夺回皇位。

11岁的朱见深重被立为太子,命运又一次发生惊天大逆转。

  公元1464年,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

在此之前,万贞儿给了他人生最为宝贵的真爱、呵护、以及她的女儿身,她使朱见深由男孩变成了男人。

成化一生迷恋钟情于她,封她为万贵妃,放着年轻貌美的皇后与其他妃子不顾,甚至为了万贵妃废掉吴皇后另立皇后。

万贵妃是成化帝的爱人、朋友,也是他的母亲、保镖。

  万氏曾生有一子但不幸夭折,善妒的她对成化帝宠幸过的妃子一个也不放过,要么强迫堕胎,要么打入冷宫,“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

万贵妃的戾气,像她的体重一样不可一世地膨胀起来,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看着自己深爱的女人一天天变成嗜血杀手,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一个个死于非命,朱见深竟然没有阻止。

他只是更多地留宿在其他嫔妃的宫院,甚至对一般宫女也不时“临幸”一下。

皇帝的精子和万贵妃的毒药展开了一场不动声色的竞赛。

  直到成化十一年,在这场竞赛中处于下风的朱见深对镜叹息“老将至而无子。

”刚刚29岁的年纪,华发早生,伺候皇帝梳头的太监张敏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下去,冒死进言:

“老奴死罪!

万岁已有子也!

”朱见深愕然,问太子在哪儿?

张敏回答:

“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做)主。

”张敏已清醒地预见到自己的悲惨结局,我说了就活不下去了,皇子能不能保住命是个大问题。

  朱见深还是将信将疑,在一旁的司礼太监怀恩跪下说:

“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

”朱见深大喜,急忙派人去迎接从未谋面的儿子。

  原来,这个孩子的母亲是在灭族屠杀中被俘的纪氏,在被朱见深临幸前是管理内廷书库的女官。

纪氏怀孕后,万贵妃送来了堕胎药,然而孩子并未打下来,太监张敏谎称纪氏得了怪病,送她到北海西侧的安乐堂。

在那里孩子降生,早被废掉并居此的吴皇后与纪氏一起偷偷把孩子养大。

由于宫里万贵妃耳目极多,孩子只能整天呆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直长到六岁胎毛都不敢剪,甚至连哭泣都成了一种奢望。

  父子相见那天,朱见深抱起儿子看了又看,流泪说:

“是我的儿子,像我,像我?

?

”。

紫禁城欢声雷动,只有万贞儿几近崩溃,她不停地哭喊着:

“群小骗我,群小骗我?

?

”一个月后,纪氏自缢,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也有人说是被万氏所害,其实他们早就料到了这样的结局。

这一个月,是纪氏灾难重重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月,朱见深把她们母子安排在永寿宫里,时常前去探望,与她牵手叙旧,共饮美酒,有这一个月的幸福,看着儿子能平安成长,纪氏满足了。

  但小皇子的性命仍在万氏的威胁之下,就在这岌岌可危的时刻,祖母周太后把这可怜的孩子带到身边抚养,偌大的紫禁城,恐怕只有周太后才可挡住万贵妃的杀手。

这个孩子就是成化死后继承大统的弘治帝朱祐樘。

  万贞儿58岁的时候死了,当时她正鞭打一个犯错的奴婢,“怒极,气咽痰涌不复苏。

”万氏一死,宫中女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而成化皇帝朱见深却一下子失去了元气,哀叹:

“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

”几个月后,他抑郁而终,时年40岁。

  成化畸恋是中国历史上一桩著名公案。

成化帝的童年卷入宫廷斗争的漩涡中,时刻处于被谋害的危险境遇,精神压力非常大,导致他自卑、懦弱、没有主见,甚至还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每次上朝,若准许大臣所奏之事,他只是说一个字“是”,以免出丑,这影响了君臣的交流,他也不愿意上朝。

除了万氏的陪伴,朱见深自小喜欢书画古玩,尤其酷爱瓷器,这给他恐惧的生活增添了一点儿乐趣。

他深深地陶醉在艺术世界中,再加上先天的艺术素养,乃至后来拥有了极高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水平。

  后人认为成化的瓷器带有女性的阴柔美,不像他的先祖永乐、宣德那般豪放、粗犷,除了成化帝的敏感性格以外,有人推测像三秋杯这样的斗彩小件是万贵妃的喜好。

其实,万氏既不漂亮也无才情,身躯肥壮,喜欢舞刀弄枪,甚至有些暴力倾向。

成化当了皇帝后,每次出游,万贵妃都一身戎装侍立在旁,保护他,给他安全感。

不过,成化帝烧造小巧柔美的瓷器讨好万氏倒是可能。

成化瓷无大器与酿酒业的发展也有关系,明成化时,蒸馏酒已经出现并且成熟,饮酒从米酒的低度、大碗,转向用小杯、度数高的蒸馏酒。

这种社会需要也是促成成化斗彩小杯诞生的原因之一。

他对瓷器烧造的要求极其严格,纵观明清二朝,恐怕只有雍正的能与之相比。

不过,雍正喜爱瓷器是当作一种休息、放松。

雍正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平均每天御批七、八千字,活活累死了自己,他既不下江南也没别的爱好,除了批折子就是化个妆照照像,赏玩一下瓷器什么的。

成化倒是个吃喝玩乐不耽误的主儿,和雍正一样,成化对瓷器的要求精益求精,如果他要四件贡品,景德镇御窑厂要烧制一百件一模一样的,从中挑四件最好的进皇宫,其余的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因此成化斗彩瓷流散在外的非常少。

成化帝本人也曾数次亲临景德镇监督烧造。

正是这种不惜工本的讲究,使得成化斗彩受到后世的极力推崇。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说“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

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余儿时尚不知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