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627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docx

《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docx

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6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题)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2010·高考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3.(2010·高考福建卷)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解析:

选A

5.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

“‘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盎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6.(2010·高考课标全国卷)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7.(2012·台州模拟)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8.(2012·济南一调)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

“匆匆匆!

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

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B.飞机

C.火车D.轮船

10.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  )

11.(2012·杭州模拟)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12.2011年10月16日下午15点48分2011年世界体操锦标赛最后一个项目——单项男子单杠决赛中国选手邹凯、张成龙包揽冠亚军。

我们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一消息的新闻图片借助的信息媒介应该是(  )

①《新华日报》 ②新华网 ③电影 ④电视新闻

A.①②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选C。

14.(2013·咸宁模拟)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

以上情况表明(  )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15.(2013·盐城调研)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

16..(2013·南京调研)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

图中文云:

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

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

……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17..(2013·皖南八校二联)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

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18.(2013·太原模拟)《上海社会现象》记载: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19.(2013·江苏卷])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20.(2013·天津卷)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21.(2013·浙江卷)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22..(2013·南昌模拟)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

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

”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

①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 

23.(2013·梅州五华县质检)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

“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  )

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

D.社会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24.(2103·保定模拟])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  )

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

B.国家贫穷落后

C.“左”倾思想盛行

D.当时的世界时尚

25..(2012年9月海南高中新课程测试)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西餐

B.轮船往来于黄埔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

C.报童在大街上叫喊:

“卖报!

卖报!

《申报》头条新闻:

护国战争打响了!

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和“洋布”

26.(2103·保定模拟)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  )

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

B.国家贫穷落后

C.“左”倾思想盛行

D.当时的世界时尚

27.(2012年2月山东聊城高三返校联考19题)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年份

记事

1918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1937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

香港版出刊。

①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

④《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8.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29.新中国成立后,()

A.男女服饰由封闭迅速转向开放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C.殡葬风俗由火葬向土葬改革D.妇女开始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30.(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

“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说明

A.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B.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俱

C.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D.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31.(2013·皖南八校二联])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

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32.(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组号

流行语

流行服饰

文娱形式

阅读

A

最可爱的人

列宁装

扭秧歌

苏联小说

B

时间就是金钱

唐装

看电视剧

古典文学

C

破四旧

军装

学唱样板戏

毛选

D

上网

中山装

跳交谊舞

时装杂志

33.(2012年3月嘉兴二模19题)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所设计的服装。

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B.孙中山个人崇高的政治威望

C.它让人“见其服而知贵贱”D.它表达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崇尚

34.(2013·天津卷)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35.(2013·盐城调研)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B.①②④

C.②③D.①②③

36.(2013·咸宁模拟)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

以上情况表明(  )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37.(2012年2月聊城五校高三联考12题)“中国自仿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

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

”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不能接受           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    

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            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

38.(2012年11月杭州市萧山区高三期中23题)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

“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

……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

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

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

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

”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9.(2012年1月聊城八校期末联考12题)服装凝聚着时代的色彩,中国军服也不例外。

以下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不同时期的服装,请按顺序排列()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40.(2013·南京调研])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

文云:

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

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

……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

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41.(2012年2月山东聊城十校高三联考11题)“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D.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42.(2011年4月山东上虞调研15题)阅读“张一元”企业大事年表(部分),以下结论相符合史实的是()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企业创办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在第二家茶店开业初期,经常有穿着改良的旗袍的女子和穿着西服的男子出入茶店

③二十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办的电台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非常重视广告播报

④“张一元”企业还可以通过商情类报刊进行广告宣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43.(2011年4月山东上虞调研16题)《申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其标题分别是:

“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还我青岛”、“公共汽车开始运行”。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晚清时期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4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45.(2013·浙江卷)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46.(2012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7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

下表不能反映()

时期

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47.(2012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32题)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48.(2011年3月聊城市一模16题)伊朗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

这突出反映了()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D.报刊、络和电视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

49.(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21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

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

50.(2008年上海高考B5题)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A.“衣,依也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D.“衣,身之章也”

 

二、非选择题

51.[2013·咸宁模拟]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5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2: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