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379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精品.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精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精品.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6精品

《观潮》教学设计

一、课文概述

《观潮》是小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描绘了潮前、潮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又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课文的生字与新词。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前、潮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让学生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钱塘江大潮的景观。

5、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与段,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6、引导学生通过课件,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7、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的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特别活波、调皮,但又爱动、爱思考、爱提问,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去教学,去提问,而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的问题深浅要合适,在课堂上,要挖掘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得更多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特定的参考资料,认知工具以及其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六、教学过程

(1)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1、目的:

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

教学手段:

用音乐伴朗诵。

2、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

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也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

板书“观”。

3、范读课文。

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

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

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

“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

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前、潮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

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三)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

默读。

要求:

边默读边思考:

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

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

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3、学习第二段。

目的:

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方法:

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

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时的景象的?

又是从哪几方面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课件。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课件,现在再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

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

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大潮越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课件听读。

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

4、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④.教师小结:

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

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伟大奇观吧!

(五)作业。

1、按一定顺序,描写一个景物的片段。

2、完成本课的作业。

七、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10

8

5

3

 

 

 9

了解《观潮》时钱塘江大潮,潮前、潮时、潮头过后的壮丽景观。

10

8

5

3

 

 

 9

能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0

8

5

3

 

 

 8

能够用流畅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8

6

4

2

 

 

 7

操作技能

熟悉运用网络独立收集、分析、处理和评价信息的方法

10

8

5

3

 

 

 8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

10

8

5

3

 

 

 8

能制作ppt,将搜集到的材料用ppt清楚的展现出,而且比较有创新

8

6

4

2

 

 

 7

情感态度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8

6

4

2

 

 

 6

小组协作交流情况:

小组成员间配合默契,彼此协作愉快,互帮互助

10

8

5

3

 

 

 7

对本内容兴趣浓厚,提出了有深度的问题。

8

6

4

2

 

 

 8

课堂调查:

书面写出你在学习本节课时所遇到的困难,向教师提出较合理的教学建议。

  

8

6

4

2

 

 

 /

我这样评价我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效果很好。

  

八、《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

特别是“潮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时”的情形。

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

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

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通过读,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

”,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

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

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

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

首先播放江潮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

接着播放潮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

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

总的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

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

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

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九、教学流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