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1032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docx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docx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

学校:

________班级:

________姓名:

________学号:

________

一、单选题(共6小题)

1.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所用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呼吸一次B.心脏跳动一次

C.打一次哈欠D.正常步行10m

2.“龟兔赛跑”新传:

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3.小轿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红观察到小轿车速度表的指针始终在100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大客车的过程中,小红发现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约5s,则下列四个选项中最接近大客车速度的是(  )

A.36Km/hB.60Km/hC.90Km/hD.110Km/h

4.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据查阅相关数据,其中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  )

A.厘米B.分米C.毫米D.微米

5.一辆小车先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2s,又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3s,这辆小车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  )

A.3m/sB.3.2m/sC.3.5m/sD.2.5m/s

6.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一张小桌面的边长为0.500m,后来把该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3m,则这张小桌面的实际边长约为(  )

A.0.502mB.0.5015mC.0.500mD.无法判断

二、多选题(共4小题)

7.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0cm、9.21cm、9.20c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cm

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cm

C.9.2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

D.9.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8.车站上,坐在火车里的乘客从窗口发现有两列火车沿相反的方向运动,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乘客坐的火车和看到的两列火车中一定有两列在沿相反方向运动

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在运动

C.三列火车可能沿同一方向运动

D.三列火车中一定有一列是静止的

9.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哪些是正确的(  )

A.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放置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线量起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测量结果要记录准确数字

10.小华利用身边物品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钢笔将墨水吸入笔囊内,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

B.弹拨钢尺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大,是因为钢尺振动得快

C.塑料三角板和毛发摩擦后能吸引碎纸屑,说明三角板带上了电荷

D.用刻度尺测量一撂纸的厚度,算出一张纸的厚度,运用了积累法

三、填空题(共3小题)

11.乘车时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去,是以    为参照物的。

12.小丽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则

(1)人相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来说是    的;

(2)人相对于车厢来说是    的;

(3)人相对于同汽车行驶方向相同、快慢也相同的电车来说是    的。

13.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测量值是    cm,若一个蜗牛用20s的时间爬完同样长的路程,则它的速度是     ﹣ m/s。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4.双脚绑着弹性橡皮绳的蹦极爱好者从高台上自由跳下,3s内下降24m到达最低点,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  m/s;这一过程中,高台上的人相对于蹦极爱好者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5.课堂上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首先我们剪下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可根据原理       ,先测出纸锥下落的高度和下落的时间。

(2)在测量过程中,发现    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       或换用锥角较   (大/小)纸锥进行测量,同时可用多次测量球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教室外的课堂也很精彩!

探究“速度的变化”同学们就是在跑道上完成实验的,下面是某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100米跑实验所记录的甲、乙两同学经过各处时刻的一组数据:

0m

20m

40m

60m

80m

100m

0.00s

3.00s

5.50s

10.50s

13.50s

15.80s

0.00s

3.20s

6.20s

9.20s

12.00s

14.60s

请仔细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3)课前该组同学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们至少应准备  只秒表。

(4)甲、乙两同学谁先跑过40m处?

   ,理由是          。

(5)在整个过程中,是否出现了甲乙交替领先的场面?

为什么?

                                。

(6)请计算出乙同学100米跑全程的平均速度。

(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16.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

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1)试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辆汽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B的平均速度大小。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出两辆车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运动?

(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要长?

运动路程s/m

汽车A

0.1

0.2

0.3

0.4

汽车B

0.2

0.4

0.8

1.2

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

汽车B

0.5

1

2

3

五、其他(共1小题)

17.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3)小球在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六、作图题(共1小题)

1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根据甲图象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七、计算题(共1小题)

19.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之一是1827年在日内瓦湖进行的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如图所示,实验时两只船相距14000m,在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可以发声的钟,当他敲钟的时候,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在另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收音器,该实验员看到火药发光后10s接收到水下的响声。

求当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十四)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6小题)

1.【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过程经历时间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时间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

A、人正常呼吸一次,大约用时3s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心脏一分钟跳动60﹣100次,因此跳动一次大约需要1s左右,故B符合题意;

C、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在3s~5s,故C不符合题意;

D、人正常步行1m经历的时间约1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

2.【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解答】解:

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

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故选:

D。

【知识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3.【分析】已知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这辆车超越了另外一辆大客车,估计大客车的长度,根据公式v=

求出相对速度,进一步求出大客车的速度。

【解答】解:

大客车的长度约为s=10m,

因为是同向行驶,所以轿车相对于大客车的速度为v=v轿车﹣v客车,

∵v=

∴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

t=

=

v轿车=100km/h=27.8m/s,

所以客车的速度:

v客车=v轿车﹣

=27.8m/s﹣

=25.8m/s≈92.88km/h,最接近大客车速度的是选项C。

故选:

C。

【知识点】速度的计算

4.【分析】根据对PM2.5含义的理解确定正确的单位。

【解答】解: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人后会进人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

所以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

故选:

D。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5.【分析】根据公式s=vt先求出前2s所通过的路程,再求出后3s所通过的路程,两个路程之和就是全部通过的路程,两次时间相加就是总时间;最后利用公式V=

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

前2s通过的路程为:

s1=v1t1=2m/s×2s=4m;

后3s通过的路程为:

s2=v2t2=4m/s×3s=12m;

通过的总路程为:

s=s1+s2=4m+12m=16m;

用的总时间为:

t=t1+t2=2s+3s=5s。

所以平均速度为:

v=

=3.2m/s。

故选:

B。

【知识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6.【分析】米尺的实际长度大于其刻线显示的长度时,其分度值变大了,也就是说在这把刻度尺上刻线显示的长度是1m(即此刻度尺的测量值)时,因刻度尺的实际长度是1.002m,也就是物体的实际长度为1.002m,即此刻度尺的测量值小于物体的实际值。

【解答】解:

该同学用此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为0.500m,可知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1cm。

由题可知,发现长度是1m的米尺实际长度是1.003米,则每1cm的实际的长度为1.003cm,小桌每边长的测量值为0.500m=50.0cm,则其实际值为:

L=1.003cm×50≈50.2cm=0.502m,故A正确。

故选:

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二、多选题(共4小题)

7.【分析】对于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我们一般要求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对于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而言,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上判断其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了减小误差,我们还常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且保留到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因此,明确了这些要求,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选项中内容的正确性。

【解答】解:

A、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并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可得:

≈9.20cm.此选项正确;

B、根据测量结果,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mm.此选项错误;

C、9.20cm最末位的“0”是估计值,长度测量时,要求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当刻度正好在整数刻度时,我们就应估读为“0”。

此选项正确;

D、结果中9.2cm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只要前面的准确值没有读错,后面的估计值是会变化的,9.21cm这个记录结果正确。

此选项错误。

故选:

A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8.【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有所改变。

【解答】解:

(1)当三辆火车同方向,速度不同时,以速度处于中间的车为参照物时,看到另两列火车的关系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故AD选项说法不正确,BC正确;

(2)当乘客坐在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火车中,观察相对于地面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另外两列火车时,会看到这两列火车向相反方向运动,因此可能乘客坐的火车静止,另外两辆火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BC。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9.【分析】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要从其它整数刻度开始测量。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故BD错误

故选:

A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10.【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钢笔吸墨水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

②根据响度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③摩擦后的塑料三角板能吸引碎纸屑,属于摩擦起电现象。

④一张纸的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测100张纸厚,再除以100,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

【解答】解:

A、挤压钢笔笔囊,里面的空气被挤出,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松手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墨水被压入笔囊,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因为影响响度的因素有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与振动快慢无关,所以B选项说法错误;

C、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说法正确;

D、用刻度尺测量一撂纸的厚度,再除以纸的张数,即可算出一张纸的厚度,运用了积累法,说法正确。

故选:

ACD。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长度的测量、响度、摩擦起电

三、填空题(共3小题)

11.【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

乘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时,乘车人和汽车相对于路边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向前运动,以自身或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

汽车。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12.【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丽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小丽是运动的;

(2)以车厢为参照物,小小丽相对于车厢,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小丽是静止的。

(3)小丽相对于同汽车行驶方向相同、快慢也相同的电车,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小丽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

(1)运动;

(2)静止;(3)静止。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分析】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根据蜗牛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可求其速度。

【解答】解:

(1)由图知:

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3.00cm对齐,右端与5.8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80cm﹣3.00cm=2.80cm;

(2)蜗牛爬完的路程为2.80cm=0.028m,所以它的速度:

v=

=1.4×10﹣3m/s。

故答案为:

2.80;1.4×10﹣3。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长度的测量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4.【分析】

(1)已知下降的高度和时间,利用v=

可求得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

(2)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必须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是静止

【解答】解:

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v=

=8m/s;

这一过程中,高台上的人相对于蹦极爱好者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

8;运动。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15.【分析】

(1)求速度的方法是用公式v=

(2)实验中若纸锥下落较快,则时间较难测量;

(3)该组同学要在几个位置计时就要准备几只秒表;

(4)甲乙同时起跑,根据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到达40m处谁用时少,谁先跑过40m;

(5)在40m处,甲在乙前面,分析后面的60m、80m、100m,看有无乙用时少,乙在前的情况,判断有无交替领先;

(6)确定乙跑完100m的路程s和时间t,用公式v=

算出乙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1)根据公式v=

来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故答案为:

v=

(2)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为减小误差,还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故答案为:

时间、下落的高度、大。

(3)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该组同学要在20m、40m、60m、80m、100m处分别计时,所以要准备5只秒表。

(4)到达40m处,甲用时5.50s,乙用时6.20s,甲用时少,甲先跑过40m处;

故答案为:

甲、通过40m处甲用时少。

(5)在40m处,甲在前,到达60m处,乙用时9.20s,甲用时10.50s,故到达此处乙在前,所以出现了交替领先的情况。

(6)乙同学跑完100m时,路程s=100m,时间t=14.60s,所以乙的平均速度为v=

≈6.85m/s。

答:

乙同学100米跑全程的平均速度为6.85m/s。

【知识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6.【分析】

(1)从表格中分别找出汽车A和汽车B的四组数据,然后在图象上分别把汽车A和B的四个点做出来,最后用线将四个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这两辆汽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要比较汽车A和B的平均速度大小,可根据速度公式分别算出汽车A和B的平均速度,然后进行比较;

(2)若为静止状态,则无论时间如何变化,路程始终为0;

若为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

若为变速运动,则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

(3)从表格中找出当tA=tB时,sA与sB的关系。

【解答】解:

(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汽车A的四组数据分别是(1s,0.1m)、(2s,0.2m)、(3s,0.3m),(4s,0.4m),在图象中做出这四个点,然后用线将它们连起来;

汽车B的四组数据分别是(0.5s,0.2m)、(1s,0.4m)、(2s,0.8m)、(3s,1.2m),在图象中做出这四个点,然后用线将它们连起来。

图象如下:

汽车A的平均速度:

vA=

=0.1m/s,

汽车B的平均速度:

vB=

=0.4m/s,

因为vA<vB,所以汽车A的平均速度比B的小。

(2)因为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都为一定值,所以两辆汽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3)当tA=1s时,sA=0.1m;当tB=1s时,sB=0.4m,由此可知,在相同时间内,汽车B的运动路程要长。

答:

(1)汽车A的平均速度小于汽车B的平均速度。

(2)两辆汽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B的运动路程要长。

【知识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五、其他(共1小题)

17.【分析】

(1)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大小,判断小球做何种性质的运动;

(2)求出从B点到D点的路程和时间、从A点到F点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3)AB、BC、CD、DE、EF的时间间隔相同,通过比较通过的路程大小得出哪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由图可知,小球做加速运动;而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据此判断。

【解答】解:

(1)由图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2)SBD=4.5cm﹣0.5cm=4cm=0.04m,tBD=0.4s,

小球从B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

vBD=

=0.1m/s;

SAF=12.5cm=0.125m,tAF=0.2s×5=1s,

小球从A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

vAF=

=0.125m/s,

∴vBD<vAF;

(3)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EF的路程最大,所以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所以能说明小球下落运动(加速下落)的是C图。

故答案为:

(1)变速,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2)小于;(3)EF;(4)C。

【知识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六、作图题(共1小题)

18.【分析】s﹣t图象描述的是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则由图象可知速度的大小及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可由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画出速度﹣时间图象。

【解答】解:

由图可知,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v=

=5m/s;

即物体做的是速度大小为5m/s的匀速直线运动,则v﹣t图象如图所示: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七、计算题(共1小题)

19.【分析】敲钟的同时火药爆炸,声和光同时发出,光从一艘船传向另一艘船,光速很大,时间很短,忽略不计,认为人看到火光的同时钟声向人传来,知道时间和路程,可以求出水传播声的速度。

【解答】解:

s=14000m,t=10s,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v=

=1400m/s。

答: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0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