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案优质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859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docx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浪淘沙教案优质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docx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

这是浪淘沙教案优质课,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

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

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

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

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

波浪淘洗。

簸:

掀翻。

牵牛织女:

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

,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

(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

是啊!

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

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

(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雄伟壮美的气势。

  3、能品悟古诗,体会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我们经常听大人说“我们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

”的确如此,黄河被誉为中华名族的摇篮。

我们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

我们也经常到黄河边去游玩,那么站在黄河边上你会想起哪句古诗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

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打开语文书32页《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出示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

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1分)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分)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2分)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4分)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形容黄河非常曲折。

  ②簸:

指由于风大,黄河水颠簸摇荡,波涛滚滚。

  ③天涯:

天边。

  ④直上:

逆流而上。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

如今我要迎着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

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

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第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读理解、鉴赏词的能力。

  2.能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提高欣赏评价词的能力。

  3.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诵读本诗,体味词人悲凉的家国兴亡感。

背诵全词。

  素质(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体会词人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品味诗歌的内蕴

  2.诗歌中的白描手法

  教学方法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

  能力训练任务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2.学生介绍李煜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古代诗歌选》

  2.《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探微》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

导入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今天就来看看这位薄命君王的绝代词——《浪淘沙》

  第二阶段:

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1、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2、请阅读【题解】

  3、补充介绍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别号有:

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

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儿子。

】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

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

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

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

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发出了“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的感慨。

于是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

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

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

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

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

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即《相见欢》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尤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炼,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可以说,从的帝王到阶下囚,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

  【那首《虞美人》(之二)是后主被宋太祖毒害的导火线。

宋太祖为了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句疑心他暗中图谋报复,准备异动。

已经存心要杀他了,到了这年的七月七正是后主的生日,开了一个纪念会,大作其乐,声震云霄。

太宗觉得他太放肆了,立刻令楚王元佐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还说:

“李词虽写得好,只能算个翰林学士,哪能当一国之主?

他若能以写词的功夫治理国家怎会成为我的俘虏啊!

  4、《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创作背景。

  《浪淘沙》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缪塞说: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下面我们就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第三阶段:

朗读诗词,体会情感。

  1、听录音,注意节奏、语气。

  2、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译文:

悲哀的往事实在难以排遣。

苔藓长满秋风庭院,任它朱帘不卷,反正没有人来。

已是国破家亡了,从前做皇帝的一切都埋没在蒿莱之中。

晚凉天静,满天月色,想见远方的金陵,那些过去属于我的宫殿的影子,还照在秦淮河的清波里,只是人去殿空!

  第四阶段:

赏析(思想内容)

  此词为亡国后的伤感、沉痛之作。

(表达了亡国之君难遣的悲哀和寂寞。

)分上下两片。

  1、朗读上片,思考:

透过上片的哪些语句,你知道了词人整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

具有怎样的心绪呢?

  交流、明确: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

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

《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

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

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

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

室内也是死气沉沉。

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

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

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

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

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

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

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

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上片着眼于白天的景和情。

第一句中前半句写回忆往事,不觉悲又心生,所有往事化为满腔愁怨。

一个“堪”字,一个“只”字,只能剩下,实际是只留下。

后半句“对景难排”中所对之“景”并非乐景,所排的也不过就是“哀”。

身为囚犯,度日如年。

触景生情,悲情无法消解。

“秋风庭院藓侵阶”动静交织,为“对景”作注解。

秋风阵阵,凉意渐浓,归思顿生。

而身锁庭院之中,因少人探访,至于藓侵台阶,门帘终日无人卷起。

写景寥寥几句话,抒情隐于所绘之景,但人物的悲喜之情表露无遗。

  过渡:

词人白天面对着冷清、萧索的环境孤独寂寞、愁苦不堪,那么,夜间他又会是怎样的一副情态呢?

  2、朗读下片,说说词人夜间的难堪表现。

说说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

  交流、明确:

  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方式是回忆往事。

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

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

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非吾土”。

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

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

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

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

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

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

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

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下片落笔于夜间的感受。

先前也曾腰悬宝剑,豪气冲天。

而现在自己去国离家,身为囚犯,宝剑早已不知失落何方;英雄气概也早已随衰草无处寻踪。

夜晚凉意袭人,满天无云,一轮明月高悬碧空。

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暗伤亡国之意。

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3、阅读【赏析】内容,加深理解。

  4、小结: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主要写亡国之后的伤感和沉痛,层次、线索很清晰。

以白天生活难堪和晚间生活难堪统括被俘后的艰难岁月和悲愁心情。

  第五阶段:

总结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不加雕饰。

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情。

作者在词中直泻胸臆,各有侧重。

有哀愁:

“往事堪哀,对景难排。

”有哀怨:

“终日谁来;”有哀叹:

“金锁沈埋,壮气蒿莱。

”全词感情深沉,哀绪不断。

  

(2)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生动如画,形象鲜明。

  (3)白描手法,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

而遣词准确、洗练。

  “秋风庭院藓侵阶”“秋凉天净月华开”

  【景中有寄寓:

“庭院藓侵阶;珠帘闲不卷”比喻生活凄凉寂寞。

“天净月华开”,“玉棂瑶殿影,空照秦淮”。

表示怀愁脉脉难断。

  景中有对照:

过去住处是玉楼瑶殿,现在住得是小院藓阶;过去通宵寻乐秦淮,现在整日珠帘不卷。

  第六阶段:

诵读;背诵。

  第七阶段:

作业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其应怎样评价?

  2、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板书

  浪淘沙

  哀愁:

对景难排——沉郁悲凉

  白天

  哀怨:

终日谁来——荒凉冷清

  夜晚哀叹:

空照秦淮

  教学后记

浪淘沙教案优质课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

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

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古诗诵读

  浪淘沙

  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