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巧谈之审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796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技巧谈之审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作文技巧谈之审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作文技巧谈之审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作文技巧谈之审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作文技巧谈之审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技巧谈之审题.docx

《作文技巧谈之审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技巧谈之审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技巧谈之审题.docx

作文技巧谈之审题

作文技巧谈之如何审题

作者:

朱烈荣

审,是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推敲的意思;审题,就是在动笔作文之前,先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推敲题目的含义和要求。

为了行文的方便,下面按题目类型分别就审题技巧的问题予以阐述。

一、命题作文

虽然不同的作文类型有着不同的审题方法,但是万法归宗,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题,都需要凝炼成一句话,找到这句话,就可以转化为命题作文来写作了,所以,这里将重点阐述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命题作文,由于指定了题目,限定了作文的内容和写作范围,因此,审题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它是动笔作文之前的最关键的步骤,是保证合理选材、正确构思的前提(也可以说是构思的开端),是防止作文离题偏题、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命题作文的分类

1、独字类。

如“美”、“和”、“脸”、“茧”等。

2、词语类。

①名词类:

风筝(2011德州中考)形象、空间、肩膀、冬天等;②动词类:

接力、传递、突围、登临、陪伴(2011河北中考)、留心等;③形容词类:

免费

3、短语类。

①偏正短语:

身后的目光(2011台州中考)、绿色生活、冬天里的使命、生活的境界;②动宾短语:

品味时尚、拒绝平庸、学会欣赏、怀想天空、预约精彩、奖励自己(2010广州中考);③主谓短语:

知足常乐;④并列短语:

快和慢、日积月累(2011北京中考)、书与生活、心态与命运、以和为贵和竞争意识等。

4、句子类。

我的青春我作主、也是一堂语文课(2011南京中考)、有钱就幸福吗、风景这边独好、理解是个慢慢的过程(2011常州中考)、我长大了(2011日照中考)、成长路上无捷径(2010杭州中考)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对于命题作文而言,审好题,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若是偏题了,则是死无葬身之地。

1、扩充比较析题意——定写作内容。

扩充是指扩字为词,扩词为短语,扩短语为句子,扩句子为成分,即把文题放置到具体的语言环境是来审视。

比较则是指对照文题的语言形式,另拟一个与之相近或相反的词句作比照,在这样的扩充与比照之中分析出文题的意义。

在“扩比”训练中,最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确定思维的方向。

词语类。

先说扩充,“熟悉”(2009四川高考)就可扩为动宾短语“熟悉情况”、“珍惜熟悉”,扩充为偏正短语“熟悉的背影”或“熟悉的陌生人”或“熟悉的脚步声”等等,扩充短语成句子“谁熟悉什么情况?

”。

再说比较,熟悉——熟习(正比);熟悉——陌生(反比)

短语类。

如“诗意地生活”(2009湖南高考),可扩充为句子“谁诗意地生活?

”可与“诗意的生活”(正比)、“枯燥的生活”(反比)作比较。

句子类。

如“有句话常挂嘴边”(07年天津高考),可扩为“谁有句什么话常挂嘴边?

”可与“有句话记心里”(正比)、“有些话无须常说”(反比)作比较。

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成“扩充法”或“追问法”或“添加信息法”,其实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即通过追问使得文题的意思变得更具体,化抽象模糊为具体可感。

比如“肩膀”为题,可追问出“谁的肩膀”(思维可发散成自己、亲人、朋友、长存、“巨人的肩膀”、“铁肩”、其它),再追问“肩膀担什么”(思维可发散成希望、依赖、温馨、幸福、承诺、责任等),再追问“肩膀的作用”(前行或成就的阶梯)……

另外,还有一种可行的方法——“一分为二法”或者说“正反法”,用它来分析并能较好地确定写作的内容。

比如,“弯曲”为题,可用正反法构思为:

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人生的道路是弯曲的,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溜须拍马等等)。

再如以“好奇心”为题(08年高考江苏卷),也是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酿成人类的悲剧)。

其实,在这里涉及审题中的宽题窄做或窄题宽做,当题目宽泛时,要极力缩小来写(如“窗口”→特定的“窗口”),当题目窄时,要极力由点到面地拓宽(如《路过母校门口》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集中在“校门品”这一个点上和“路过”时这一瞬间,但是要思维眼前的景物将拓宽到在母校期间经历的难忘的人和事,思绪回到以前了)。

2、分析结构扣题眼——定写作重心。

对于命题作文而言,写作的重心之所在其实就是题眼,它是最能体现文章题旨的关键词,下面分别叙述一下不同的文题如何查找其不同的题眼。

①词语类的题眼。

由于这类文题不存在结构划分的问题,因此,题眼一般在本身。

如“见证”,无论怎样扩充,其题眼就是在“见证”这一关键词语上。

②短语类的题眼。

偏正型文题中,其表意重心往往落在“偏”上,考生审题时要重点对表限制或修饰的“偏”部分正行深入的思考,才会使自己的立意不至于走偏。

例如上面的“诗意地生活”,审题时就应紧扣“诗意”两字,“诗意”是什么呢,它不仅是诗情画意,也是心灵的和谐,是超物质的心态,是乐观豁达的精神等,即用一种超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生活。

再如“北京的符号”;

动宾型文题中,其题眼一般在“动”上,因为动宾短语中的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为写作重心。

如“品味时尚”。

主谓类文题中,其题眼一般在谓语上。

因为谓语的语法功能是表述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怎么样”,所以是写作的重心。

如“我能”;

并列类文题中,题眼一般体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上。

这种关系大致有以下一些:

对立统一关系(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非取舍关系(向前看与向钱看),先后主从关系(成人与成才),平等共存关系(谦虚与表现),条件因果关系(一步与一生)。

动补类文题中,其题眼一般在“补”,因为动补短语的补语是动词后的补充说明成分,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程度、状态、结果等内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是命题的关键所在。

如“行走在消逝中”(07湖南高考)。

介宾类文题中,其题眼一般是宾语,因为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引进对象,所以介宾短语的宾语才是关键词语,比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③句子类的题眼。

其题眼一般在谓语上,比如“带着感动出发”。

当然,也有例外之时,如“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同为偏正类文题,但是前者的重心在“触摸”上,后者的重心在“乡村”上。

3、开掘虚实定题型——定写作路径。

文题的题型有实题、虚题之分,所谓“实题”,指的是有具体意义的话题,如“脸”、“习惯”、“位置”、“踮起脚尖”、“有句话常挂嘴边”等;所谓“虚题”,是指意义比较抽象的题目,如“留给明天”、“出和入”、“一花一叶一世界”等,另外,还有一种虚实结合型的题目,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

所谓“开掘虚实”是运用联想的手法,对文题进行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探索、推导,从而解读出文题所具有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比如,“今年花胜去年红”的审题,要明确此题为虚题,“花”是虚的(是喻体,可以比喻“生命”、“人生”、“事业”等美好事物),“今年”与“去年”也是虚的(可以是今天胜昨天,现在胜过去,未来胜现在等等)。

从理论上说虚实题的切入路径有四种:

实题虚写,虚题实写,实题实写,虚题虚写,如果对四种写法进行优劣比较,则前两种胜过后两种,第三种胜过第四种因此,我们在写作的切入路径上,要有效做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谋求实题虚写,虚题实写,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优秀作文。

(三)命题作文的审题内容

1、审中心词(关键词)。

要善于锁定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即中心词。

如“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是写色彩本身,而是写它的比喻义,如意味着灾难的黑色,意味着希望的绿色,意味着喜庆吉祥的红色,意味着温馨浪漫的粉色等)、“温暖的时刻”(温暖,不光指身体上的,还指心灵上的,重在心灵)。

2、审修饰词(重点是副词)。

比如:

“其实”(包含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一定要把误会交代清楚)、“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故行文中少不了由衷的抒情)、“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现在却想怎么样……)“最”(包含一种对比,经过比较后才确定这个“最”,故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等副词。

3、审句式。

题目里如果出现了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辩明其内部关系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

比如:

“我参与,我快乐”(因为我参与,所以我快乐),“生活因思考而精彩”等。

4、审题意。

主要是针对比喻入题或象征入题的文题。

如“收藏阳光”、“水总有澄清的一天”、“每一种草都会开花”等。

5、审文体。

明确题目提示出的作文体裁、类型,是要求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抒情文;记叙文中是要求写人还是记事,是要求写景还是状物。

比如“十六岁的我”,一看就应该是写成抒情文或叙事文,而不会写成议论文或说明文。

6、审人称。

明确题目要求使用的人称形式”如:

《我学会了电脑操作》、《这次活动教育了我》、《可爱的家乡》、《老师,我想对您说》、《我有一个梦》等题目,就必须用第一人称来写,也就是全文必须要以“我”的口气来叙述,既要写清“我”的经历或见闻,又要写出“我”的感受;而《一位可敬的清洁工》、《他真怪》等题目,就可以采取第三人称的形式来写,也就是作者不在文章中露面儿,全文始终以第三者的口气来叙述,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她)”或“他们”。

近几年,中考命题更关注学生自我及其内心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功“我们”,只是后者更突出那个群体而已。

7、审范围。

明确题目要求记叙(或说明)的重点以及所限定的写作范围。

如:

《我的小伙伴》,写人,主要写一个人,是和自己同龄或近龄的人;《我和我的小伙伴》,写人,要写两个,不分主次。

再比如,“你在我心里”,单独来看,则这里的“我”可指作者本人及其他任何人,而如果加上“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来写,则这里的“我”就非作者莫属了。

8、审字数。

字数在作文中也是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指标,若少了百来字,则基本上就归为下等作文了。

一般要比规定的下限数略多一些字,这样既能显示文章内容之丰富,还能显示作者行文之宽裕。

二、半命题作文

(一)特点:

因为另一半或一部分要由学生自己补上相关内容,这在一定的范围内让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考生在立意、选材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说,它是介于命题作文(与之比,相对自由些)与话题作文(与之比,有适当的限制)之间的一种形式,故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既可使评分更准确,也可避免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故越不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二)形式

1、补前半题:

《______,太棒了》,《____,让我陶醉》(2010兰州中考)

2、补后半题:

《善待_________》、《传递______》(2011江西中考)

3、补中间部分:

《在_______中前行》、《洒进____的雨》(2010自贡中考)

4、补首尾部分:

《_______是______》、《_____给了我_____》(2010襄樊中考)

补题时要注意:

一是要吸收题目是隐含的信息。

比如:

“我这个_____迷”,其中主语是“我”,这个“迷”包含着事物、活动、景物等方面,中间要填一个载体(对象),题目暗含的信息包括写成记人的记叙文,要有“迷”的体现。

二是要以小见大。

比如“走近____”,填“刘翔”胜于填“大自然”,因为对象更具体,范围更小);在“____也美丽”的补题中,有的人补得过宽泛,如填“生活”,有的人补得过于雷同,如填“挫折”,有的人补得过于随意,如填“板书”,较好的如填“配角”,这就比较适中了。

三要力求创新。

比如“我生活在____中”,这里填“题海”就胜于填“家庭”、“集体”等)。

(三)审题

当补全题目后,则其审题方法与命题作文相同。

这里分三点加以叙述:

1、审导语。

半命题作文的导语或阐释,或举例,或提示,往往有着激发写作情思,界定选材范围的作用。

2、审题目。

把握已有的那一半题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仔细揣摩自己所填内容和已定部分的搭配(这在我们补充题目时就要考虑好)。

尤其一提的是,审题并不只是补题,更要确定写作的内容、重心、题材、体裁等。

如“_____也美丽”一题,经过审题,就可以明确:

其立意是歌颂美丽,其重点是美丽的原因,其题材要真实,其体裁可写成记叙文,当然还有字数等其他要求。

3、审要求。

作文的要求常常包括体裁、篇幅及表达等方面限制,仔细阅读,才能写出符合考场要求的作文来。

四、材料作文

这里的材料作文一般指新材料作文,图画也看作是材料,所以这里包含看图作文。

(一)材料作文的旧与新

1、(旧)材料作文:

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

它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

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

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

2、新材料作文:

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

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

这不是新材料作文是什么?

为区别原来的给材料作文,我们将2006年高考以来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

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注:

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或读后感的写法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文章的第一部分引述的内容不同。

一事一议的文章开头要概述事件,读后感的开头部分要概述所读的书或文章的内容,给材料议论文的开头则要概述题目所给的材料。

(二)作文材料的类型

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一篇文章、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漫画,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一个典故等等,归类为:

1、故事型——梗概、片断、寓言……

2、论说型——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3、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4、情景型——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5、图表型——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三)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

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

3、扩写、续写、改写、缩写、读后感等。

(四)材料作文的审题

1、审题五步法:

读材料→找角度→联现实→立论点→拟题目

例如:

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2+2=?

”结果竟无一人作答。

最后,罗素说“2+2=4嘛!

”这一材料文字通俗易懂,可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也许会想到罗素故弄玄虚,或者会想到崇洋媚外,然而两者都不十分切合原材料。

不妨作如下分析思考:

“2+2=?

”本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难住了在场的一批中国的学者、专家?

难道是因为这些人崇洋媚外或智力低下?

显然,症结在于他们认为罗素是大哲学家,不可能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所提问题中定含奥秘。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原因全在于慑于罗素的声名,可见,“要尊重事实,不可迷信权威”才是所要提炼的观点。

2、审题方法

A.单项材料

①查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

2006年全国高考卷题:

材料: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

“它也很可爱呀!

解析: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

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

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

那么人们做事要认清自己,不能盲目效仿别人。

由此可以得出“查原因”审题立意的方法可分三步走:

是什么(原材料的内容)→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怎么样(办)(针对本质、原因来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②抓关键。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材料: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

“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

”他回答说:

“下一个!

”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

“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

”他仍然回答:

“下一个!

解析: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

”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③明关系。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材料: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

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解析:

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是依存关系。

据此,我们可立意为:

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解析:

在上述乌鸦的材料中,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材料包含两个层面:

乌鸦的行为和父子的不同评价。

乌鸦的行为既有盲目性,又有合理性。

盲目性是乌鸦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不能认清自我;合理性是乌鸦不满足现状,积极学习他人之长,并勇于实践尝试。

父与子的评价也具有盲目性与合理性,这也启迪我们怎样认识和评价自己,怎样避免评价的片面性。

因此可立意为:

乌鸦的角度:

①有梦的乌鸦,早晚会成为自己心中的那只乌鸦;②敢拼才会赢,人生最珍贵的理想莫过于自己的执着;③只要心中充满信念,为了自己的目标,就算生命为之毁灭.也无怨无悔;④乌鸦努力地练习,努力地改变自己,尽管它失败了,但这种精神是可贵的;⑤只有不断地挑战既有的规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才能。

很多事情,不做是不知道能否成功的,就像那条成功跳过龙门的鲤鱼,如果它不尝试,不努力,又怎么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对弱势群体关注的角度:

①给乌鸦练习本领的机会;②善待弱者;③向强者学习,应该鼓励。

小男孩与牧羊人的角度:

①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②多用欣赏、宽容的眼光看人;③一次沉重的失败,足以葬送自己的一生。

当我们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这样才能成功。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比如:

2006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

材料: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99年60%,01年52%。

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

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99年是3.7%,03年18.3%。

要求:

全面了解材料,选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拟题目,字数800字。

解析:

材料通过列举大量的数字说明,现在的人读书的越来越少,还举出了三个原因;而后又用数字说明网络读书人数百分比的增加。

基于此,考生应该很容易确定此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的话题,一个是图书阅读率低,一个是网上阅读率攀升。

对这种现象应辩证的思考,在这个信息和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中,读书是否必须要到书店去买书读?

网上阅读的利弊是什么?

衡量读书的标准是什么?

造成读者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等等。

其实,考生任选一个角度,都会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偏向阅读纸质媒体的人越来越少,而网络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

这里面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是人们不喜欢读纸质的书吗?

看来是,但为什么呢?

纸质的书与网络书有何不同?

人们为什么喜欢网络书?

顺此思路,我们还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

如,什么是书?

时代发展到今天,书的概念是否应该有所变化?

将书的外延放宽泛点是否有利于读书?

不要将书局限为纸质的印刷品,科技进步后,书的外延更加宽泛,电子书也应该算是书,网络阅读也应该是一种阅读方式。

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想明白了,作文的主题也就有了。

发散和集中的关系。

“发散”,即从材料出发,联想开去,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由因探果,或由果溯因,不断推演,不断探究;“集中”,即将发散思维所得,筛选定向,聚焦一点,贯一拯乱,提纲挈领。

用六个字概括这种关系,即“撒得开,收得拢”。

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雷抒雁)“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

看星星由远及近反映的是认识论中表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从这样四个角度来思考:

一是从“近观”的角度来认识,可以写近观发现本质,要脚踏实地,深入地看问题:

二是从“远看”的角度来审视,可以写距离产生美,人应该怀有梦想;三是将“近观”和“远看”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写理想与观察,梦想与现实,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之中,但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四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应辩证地对待“仰望”和“近观”。

然后我们再想“星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因为人们常常把自己喜欢的或向往的东西比喻成“星星”,它美妙至极,无与伦比。

正是这种强烈的喜爱之情使人们放弃了冷静的思考,使自己的眼睛被假象和情感所蒙蔽,从而犯了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比如网络恋爱使许多青少年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盲目地出国留学,使不少青少年浪费了宝贵的时光;盲目的追星,使一些未成年人迷失自我;欲望的膨胀使一些官员锒铛入狱……原来,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只是一片空白,由此警示人们:

要擦亮眼睛,千万别被情绪和物象所迷惑。

点与面的关系。

材料作文往往是用材料中的观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立意时,应由点及面,联系社会现实,体现典型性,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比如2005年高考湖北省作文题: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