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758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docx

《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docx

最新专题复习古今中外经济政策调整学案

中外经济政策调整

知识结构

专题线索

【线索一】从古代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到近代被迫开放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出于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战国时期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该政策在很长的时间内起了保护小农经济的作用,但到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限制了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领域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

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表现。

【线索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49~1956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其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52年);二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时期(1953~1956年)。

其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2)1956~1976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中国走怎样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阶段。

其中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受损。

其中主要的历史事件有:

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l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3)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其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时期(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其中主要的历史事件有:

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l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线索三】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

近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与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处在不断的发展和调整中。

工场手工业时期,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致力于对外贸易和扩张。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运作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被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所取代;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带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西方国家普遍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徘徊,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线索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国内外敌人,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实施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其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经过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形成,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成为后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由于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其未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终使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

在这一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线索五】正确认识以中国、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三种现代化模式

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核心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造成了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探索遭遇挫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模式经历了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到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转变。

重难点解析

1.正确理解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实行时间

始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实施于清朝,即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实行

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多少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巩固统治,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客观原因:

防御外国侵扰和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基本含义

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

严格限制中外交流

表现

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业征收重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处通商;并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

 

评价

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

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2.辨别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左”倾方面的表现

(1)1958年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生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它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大跃进”:

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它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3.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中土地所有制形式

(1)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转化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我国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即“一大二公”,但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4)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正确区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者则是为了解决国内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实质不同:

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者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经济效果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5)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苏俄(联)能够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5.正确区分资本主义各种经济理论

经济思想

背景

内容

实践措施

评价

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工场

手工业时期

重视工商业,鼓

励对外贸易

抢占殖民地,拓展对外贸易,支持海上掠夺

适应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需要,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生产

自由放任

 

工业革命发展,

工业资产阶级

力量壮大

国家不干预经济,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预企业内部经营,只充当企业的“守夜人”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单纯的市场经济无法调节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导致频繁的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

义(国家干

预经济)

20世纪30年代

大危机、大萧条

政府从信贷、投

资、生产、销售

等各方面干预经济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造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局面

混合经济

20世纪70年代

经济“滞胀”局

减少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与市场

相结合,国有制与

私有制并存

典题例析

热点l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典例1“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C项。

“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有误。

“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故D项说法有误。

【特别提醒】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的衍生品,其发展量到农业的限制和影响,因此.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历史必然性。

典例2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下列对材料中反映的政策理解有误的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B.促进了官方贸易的发展

C.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题中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

A、B、C三项说的是海禁政策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说法都正确;海禁政策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故D项不符合题意。

【误点警示】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所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定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进行,并由清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处理。

热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典例3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

“(1840年)素有印度的曼彻斯特(英国纺织工业中心)之称的达卡,已从一个非常富庶的城市衰败为异常贫穷的小镇……这种衰败不仅发生在达卡,而且发生在其他所有地区。

”“这种衰败”在中国的表现是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十分猖獗

B.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东南沿海妇女纺织半数停工

C.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比l845年降低四分之一

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异常艰难

【解析】注意“1840年”这一关键信息,这个时期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由于工业革命的冲击,达卡作为印度的纺织中心,“已从一个非常富庶的城市衰败为异常贫穷的小镇”,“这种衰败”同样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洋纱”“洋布”的冲击,l9世纪四五十年代,东南沿海妇女纺织半数停工,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纷纷破产。

答案为8。

【归纳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复杂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近代工业有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等类型。

热点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典例4下图反映的是我国l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A.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错误B.实行“一五”计划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从图表信息看,我国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最高值出现在1963--1965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l960年起,党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纠正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左”倾错误,调整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A。

“一五”计划实行于l953—1957年,排除8;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排除C;人民公社化运动于1958年开展,排除D。

典例5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饭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可能经历的是

A.可以继续经营饭店,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可以继续经营饭店,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饭店,也不能分享饭店的任何利润

D.不能继续经营饭店,但可以分享饭店的部分利润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越华楼”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l954年正值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时期,国家实行“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的方针,由国家经营,企业主可以分享部分利润,故答案为D。

【知识链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通过加入合作社的方式来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方式,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国家按照定息方式,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

热点4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典例6“全民所有制企业,正转换经营机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也在迅速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正在加速构建。

”这是某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国庆社论,这篇社论的背景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C.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出现了多种所有制企业,“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背景是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为C。

典例7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分子受到打击。

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

这突出反映了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解析】“投机倒把罪”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从l987年《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的颁布到2009年“投机倒把罪”从中国最终消失,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答案为A。

【特别提醒】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符各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热点5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典例81935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

《全国工业复兴法》侵犯了宪法保留给州的管理州内贸易的权利,国会授予总统批准行业法规属于违宪,罗斯福新政措施中13项全部或部分违宪。

这令罗斯福大为光火,他将行事保守的最高法院视为美国复兴的最大障碍。

从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开始,他就不断试图改组最高法院的架构,甚至不惜作为大政府主义的代言人站在“三权分立”的对立面。

这些做法非但没有使罗斯福失去民心,反而取得了部分胜利。

这说明

A.罗斯福个人魅力超越法律至上的原则

B.新政得到了全体美国选民的强烈支持

C.三权分立体制受到冲击并走向崩溃

D.经济政策和政治体制都需与时俱进

【解析】A项说法明显错误,现代民主社会遵循法律至上的原则。

最高法院宣布新政措施违宪,说明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新政,排除B。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罗斯福新政反对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罗斯福改组最高法院的努力说明政治体制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故D符合题意。

典例9l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此后,政府推广国有化运动,国有经济在法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公有制经济普遍建立B.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C.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D.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从“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福利国家”等材料信息可知.战后法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选D。

资本主义111家的国有经济不是公有制经济,国家干预经济也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排除A、B;垄断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已经产生,C说法错误。

【误区警示】“经济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制定“经济计划”,是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

苏联“计划经济”则是采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对经济的管理深入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管得过死、过严。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热点6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的调整

典例10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形势,苏俄党内有些同志认为“用异己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离开社会主义原则”。

让这些同志感到“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党内很多同志看来,这是“离开社会主义原则”,恢复资本主义,故选B。

典例11有人说,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命令经济’’而非“计划经济”,但却创造了工业化的奇迹。

这种“命令经济”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

C.新经济政策D.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命令经济”“创造了工业化的奇迹”可知,这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成果,故选B。

【思维点拨】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借鉴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本国暂时无力开发的项目,这些措施并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原则,而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最终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目的还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

热点7各国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典例12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种经济理论应运而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义地说,重商主义可以说是政府所采取的干涉政策,目的在于促进国家繁荣和增强国家力量。

这种学说的核心主张是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依据该国国内所拥有的贵重金属数量而定……把各种重商主义的原则付诸实践是西欧许多国家16—17世纪历史的特征。

——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一l7世纪的西欧国家是如何“把各种重商主义的原则付诸实践的”。

试运用全球史观加以评价。

材料二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不应抽象地议论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是非功过,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阶段评判它们的成败得失。

只有把特定的学说和主张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来考察,才能准确地评定它们的特定历史地位。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各自具有特定的历史适应性.不能出现历史错位。

——吴易风《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论争的历史考察》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来评价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运用这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一种经济理论进行评价。

材料三国家干预主义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由于高福利的社会制度而深陷债务危机,而中国却在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网”。

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田德文评论说:

“危机暴露出一些国家寅吃卯粮无力负担高福利的弊端,欧洲可能因此进入‘去福利化’进程。

但这不能否定高福利制度本身的积极意义。

相比之下,现阶段的中国需要探讨的并非高福利是否可行,而是如何补上历史欠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的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西方的经济理论。

(1)问,第一小问,依据关键信息“16—17世纪”“重商主义”,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回答;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重商主义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并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2)问,依据材料信息“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阶段评判它们的成败得失”“只有把特定的学说和主张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来考察,才能准确地评定它们的特定历史地位”可知,要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两种经济思想可以任意选取一种,结合史实,从功过两方面进行评价。

第(3)问,依据关键词“社保制度”,结合西方福利制度的优点和弊端,强调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实践:

殖民掠夺,商业贸易,黑奴贸易,海盗劫掠,商业战争。

评价:

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逐步扩大。

(2)方法:

历史的评价,把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经济自由主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经济自由主义应运而生。

它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l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没有使资本主义国家走出危机,这显示出经济自由主义的缺陷。

国家干预主义:

20世纪30年代,当经济自由主义面对经济危机束手无策时,国家干预主义应运而生。

它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促成了20世纪五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