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一上历史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653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一上历史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

新课标高一上历史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在“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①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在学习此目之前,可利用本课导入引导学生简单回忆原始社会的一些基本情况,如禅让制、部落中较为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等。

目的是为了学习夏朝开创阶级社会各种制度做一铺垫,以便能使学生感受到夏朝政治制度的继承性与开创性相结合的特点。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与能”。

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

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

夏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

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②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较为熟悉,可略讲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分析世袭制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从此中国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③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一些官职名称相对比较陌生。

可以补充一些甲骨文的资料和具体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如学生比较熟悉的商朝著名的相伊尹、曾被商王封为“西伯”的周文王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已经相对成熟,主要职能的划分已经是非常清楚了。

夏商时期,最高统治者为王,身边辅佐自己的重臣往往被赐予“相”“尹”“保”等官名,是当时最高的政务官。

下面的官员可大致分为事务官(如臣、尹等)、武官(师)和史官(如卜、册、史等)三类。

 

在地方,夏商时期方国林立,周王或商王可封赐方国首领为“侯”“伯”等,并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

如周方国的首领文王就曾被商纣王册封为“西伯”,并赐弓矢斧钺,赋予其征伐的权力。

 

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间始于周武王时期。

 

这一部分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分析周武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可以结合分封示意图,补充史料来引导,使学生明确周朝建立以后,周武王广泛推行分封制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目的就是为了对西周境内“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地统治。

商周时期统治者直接治理的城邦,也就是所谓的“国”其实很小,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周初有一千八百余国。

最高统治者“王”的直辖版图也不大,孟子曾曰“汤以七十里而王,文王以百里为王”。

因此对于“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周王则因循前代,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加强对它们的统治。

即所谓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分封诸侯并非仅是周初的权宜之策,而是西周的一贯制度。

到西周中晚期的时候,周王室还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

如周宣王时期分封的申国和郑国等。

 

②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结和处理。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周武王死后,在周初的大分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是周公。

史称周公“立七十一国”,其中本家姬姓五十三,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

 

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

关于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习时最好辅之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如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分封制的影响,可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答,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肯定它的积极作用。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加上礼乐制度的制定,协调了贵族中的等级关系,社会得以稳定下来。

这些受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周王室分封宗亲贵族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利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的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

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③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破坏。

 

分封制中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就使得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间力量的发展与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力量强大的诸侯国。

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逐渐失去了“天下其主”的地位,不仅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在政治上、经济上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霸中原。

社会的发展变化冲击着旧有的政治制度。

 

在“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①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

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承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前者是针对嫡子而言,后者是针对众子而言。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可以以周公辅佐成王的图片为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而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寻找。

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②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关于宗法制的影响,可以先提出设问,让学生试着自己分析,老师作补充并进行本课的最后总结。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1)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重点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难点是宗法制。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本课的整体出发,围绕本课主旨,突出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内容,并作到详略得当。

 

(2)新课的导入可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并由此引出“禅让”的含义。

这可由学生来讲述。

教师在处理“导入框”内容时要着重指出禹不仅继承了部落联盟长的权位,而且享有极高的威望。

“这就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王位世袭的实行奠定了基础”一句话,就揭示了“导入框”与“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

①禹建立夏朝;②启开始确立王位世袭制;③夏商王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即带有神权特色);④初步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

讲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戴冠冕的夏禹》图画,并指出“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持的玉器;此图已不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形象,而是表示其帝王身分。

讲“王权的神秘色彩”时要引导学生看殷墟甲骨图及文字说明。

 

(4)“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五个要点:

①分封制的实行(“封邦建国”),要结合“西周分封示意图”讲。

②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是规定天子与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③分封制的特点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④分封制的实质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王畿”由周王直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建立诸侯国统治,而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共主”。

⑤分封制的作用及利弊。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一目是本课难点,本目教学应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上下功夫。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学思之窗]的处理

 

师:

大家翻开课本第5页,请同学朗读[学思之窗]根据《史记》记载编写的历史资料。

 

生:

朗读。

 

师:

资料中的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功臣和名相。

请大家根据这段资料,思考:

“商朝的相权有多大?

 

生:

权力很大。

 

师:

是的,但你根据什么得出“权力很大”的结论呢?

让我们从材料的有效信息中,看看商朝的相具有哪些权力?

 

师、生共同归纳:

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他参与制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甚至废立商王等权力。

 

案例二 “宗法制”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①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宗法制内容,使学生理解:

宗法制是根据姬姓家族(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大宗、小宗,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实质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

 

②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力求弄懂课文中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这句话:

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

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的关系。

 

③引导学生理解宗法制的作用:

首先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其次是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等级制度),从而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解题关键:

本题旨在培养和考查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否在解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

首先是从思考题规定的设问角度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再把获取的有效信息提炼、概括为答案。

 

答案提示:

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解题关键:

深刻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概念。

 

思路引领: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②细心审题,逐问作答。

 

答案提示: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学习延伸】

 

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吗?

 

解题关键:

①本题旨在培养解读材料和查找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读懂材料:

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如陈姓、许姓。

 

思路引领:

请在课后查找有关姓氏的工具书,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

 

答案提示:

(略)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礼记·礼运》

 

夏启继禹位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

而后举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

“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夏商职官

 

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礼记·明堂位》

 

王曰:

“封。

我闻惟曰:

在昔殷先哲王……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不惟不敢,亦不暇。

 

──《尚书·酒诰》

 

西周分封制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

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

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荀子·儒效》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邗、晋、应、韩,武之穆也。

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春秋左氏传·僖公》

 

宗法制

 

宗者,何谓也?

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

《礼》曰:

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

所以长和睦也。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

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

高祖迁于上,宗则易于下。

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祖宗。

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

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

以上至高祖,皆为小宗,以其转迁,别于大宗也。

别子者,自为其子孙为祖,继别也,各自为宗。

小宗有四,大宗有一,凡有五。

宗人之亲,所以备矣。

诸侯夺宗,明尊者宜之。

大夫不得夺宗何?

曰:

诸侯世世传子孙,故夺宗;大夫不传子孙,故不宗也。

 

──《白虎通义·德论》

 

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

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

师服曰: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

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

晋人立孝侯。

惠之四十五年。

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

翼人立其弟鄂侯。

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

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春秋左氏传·桓公》

 

2.课文注释

 

关于王和帝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夏后启是实现我国历史上“五帝”时期向“三王”时期深刻转变的关键人物。

“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酋长的称谓;而夏、商、西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

虽然夏王朝的世系自禹始,但禹只不过是氏族社会最后一个最高首领,他为启建立王位世袭的奴隶制夏王朝奠立了基础。

 

关于王位世袭制

 

夏代从启至桀,共历13代16王,从王位继承顺序来看,有的是传子,有的是传弟,基本上是以传子为主。

传子是不是传长子、嫡子,由于资料匮乏,尚难以推定。

 

……

 

商代从汤至纣,共历17代31王。

汤制定了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即兄死由弟继承,直到同辈诸弟全不在世,再由长兄之子继承。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商朝的年代

 

课本上商朝兴亡年代依据2000年10月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灭亡于公元前1046年,也即武王伐纣灭商之年。

 

商王盘庚

 

盘庚为历史上的名王之一。

一般把盘庚迁殷前作为商前期,迁殷后为商后期。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年表,盘庚迁都定在公元前1300年。

课本上所述盘庚传位给他的弟弟,《史记·殷本纪》有记载说:

“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为帝小乙。

商小乙崩,子帝武丁立”。

这四代王中,有两代是兄终弟及的,只有武丁父子相承。

 

纣王子承父位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父王帝乙的少子。

《史记·殷本纪》载: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帝辛就是纣,看来当时商王室已颇讲嫡庶,微子启为长子,因庶出不得立,纣为正后所生,虽非长子,却可以继承王位。

 

周武王

 

周武王继承其父遗志,终于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

武王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

他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

他还营建新都──镐京。

周武王抓住商纣王统治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率军东进,观兵盟津(今河南孟津),大会八百诸侯。

这是对商朝的武力试探。

孟津之会后二年,商朝统治核心严重分裂,商纣王彻底孤立,伐纣时机成熟。

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盟津会合各路诸侯,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少数民族,公元前1046年与商军大战于商都郊外牧野。

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

 

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因所封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因此称为周公。

他曾作为周武王的主要辅佐,在伐纣灭商中立了大功。

武王死后,“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危难中周公立武王年幼子诵为周成王。

同宗管叔、蔡叔、霍叔勾结商后裔武庚叛乱。

周公辅佐成王经过三年,平定了叛乱,又一次立下大功。

周公借此又继周初武王分封诸侯,进行第二次大分封,据荀子记载“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王族占五十三。

姬姓和姜姓占据了周朝统治的重要地区,巩固了周王朝统治。

后来周公又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进一步控制东方。

他请成王到新都祀典,开始亲政。

史书对周公评价很高,《尚书·大传》说: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奄为东方与武庚共为叛乱的部族),四年建侯卫(指分封),五年营成周(东都),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西周分封

 

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辖。

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

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实际是其他一些较强大的部落或方国的首领。

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

镇守疆土,拱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

周朝分封大多在周初武王、成王、康王时进行,称为“封邦建国”,目的是为朝廷建立统治屏障。

 

周初的主要封国有以下几个:

 

鲁国:

是周公旦之长子伯禽的封国,建都曲阜。

 

齐国:

是辅佐武王灭商的功臣吕尚(姜太公)的封国,建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后迁临菑(今山东临淄)。

是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卫国:

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建都朝歌,主要统治商的遗民。

 

晋国:

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

这里原是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戎人也很多。

 

燕国:

是周的同姓召(shào)公奭(shì)的封国。

 

宋国:

是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周武王利用他以统治商的部分遗民。

 

这些国家在初封时,与周王室的关系较密切。

西周还算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所以逐渐形成诸侯割据的状态。

 

西周控制的地区

 

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远远超过商朝。

《左传·昭公九年》引当时周大夫詹桓伯的话说: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学者们认为,上述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地理分布证明相合。

西周控制地域应当是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

 

周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基本是承袭商末,但有了比较重要的发展,这就是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