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634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4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基于标准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

 

姓名:

邢青青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

学习材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

课 时 数:

60课时左右

课程简介: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观察物体

(二),图形的运动

(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和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及观察体验使学生能够辨认识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应注重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为学生吃透原理,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营养午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情、学材及资源背景分析:

我任教的是四年级的两个班,男女生人数基本相同。

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方法,数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计算、理解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上课时,思维敏捷,迅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自觉的预习功课。

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比较积极的回答问题,但思考问题较慢。

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缺乏稳定性,自立意识不强,懒于动脑;还有一部分学生,头脑思维较慢,反映不灵活,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虽然干劲比较大,但成绩总是提不高。

总体上,从上学期成绩分析看,成绩较理想但还需继续努力,本学期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

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平时懒读、懒写、懒做题,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

对于基础很差、干劲更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叮嘱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习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提高一定的数学能力。

四年级的小学生思维形式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自然与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册教材各单元都是对上册教材所学习的知识的提升与加强。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生活经验,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复习内容,常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经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课程实施设想: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

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

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

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

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实际问题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

”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

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

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

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课程评价:

1、分项作业评价。

从双基、书写、创新意识等方面采取分项评价的一种批改策略。

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2、课堂观察评价法。

在课堂上,教师应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

当学生在回答提问或进行练习时,通过课堂观察,教师便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矫正。

3、二次评价法。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

对此地,教师可以选择迟作出判断的方法。

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4、数学日记。

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数学的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记数学日记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形式来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主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时:

一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邢青青郑州市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的的互逆关系。

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加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节安排了一组问题和1道例题。

这组问题共分为3道小题。

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第2道和第3道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此外还通过2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简算方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所学到的加法的意义是学习本小节的知识基础,本小节是此内容的延续,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那么,“学生在掌握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加、减法的简算方法成为本小节教学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观察、比较,要想理解减法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否能弄清楚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因此,“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1.通过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通过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通过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5分钟)

1.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

青藏铁路

2.师:

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

情景导入,以青藏铁路的建设为情景,吸引孩子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

环节二

动手实践,导出结论

(23分钟)

1.出示主题图。

拿出生成单。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指名学生读题,并画出线段图。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合作探究

一、加数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名称。

1.小组内交流你解决的问题。

2.指名汇报你是如何解决的问题。

教师利用线段图引导归纳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3.总结: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4.你知道这些数的名字吗?

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什么?

加得的数叫做什么?

二、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名称

1.汇报预习生成单的第2、3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联系。

为什么用减法进行计算?

与第

(1)题进行对比,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3.明确减法的意义。

指名几个说说意义。

4.明确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并写出减法的三个关系式。

三小组探究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1.同桌交流,说说你知道的关系式。

2.全班交流

3.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合作探究是小组学习的主要方式,孩子们通过在小组内交流探索,获得知识,获得成功,成就感增强。

 

 

环节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0分钟)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数学书P3  练习一  1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

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

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

数学书  P4  3猜猜我是几?

练习题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加减法的意义

环节四

升华提高

课堂总结

(2分钟)

1.师:

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学生能够简要提取本节课的要点,并能加以总结。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再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在学习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注意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自我建构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主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时:

一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邢青青郑州市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本课是在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为后面学习的四则运算打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关系做铺垫。

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节安排了一道解决问题。

这道解决问题共分为3道小题。

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每个花瓶里花的枝数和花瓶的数量求一共花的枝数的应用题,第2道和第3道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除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乘法为基础,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此外还通过2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除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所学到的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学习本小节的知识基础,本小节是此内容的延续,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那么,“学生在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会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灵活运用。

根据学生的观察、比较,要想理解除法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否能弄清楚除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乘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因此,“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是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评价任务

1.通过借助解决问题概括乘除法的意义,使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通过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通过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5分钟)

谈话。

师生相互交流兴趣爱好。

(1)生谈爱好

(2)师:

老师的爱好是插花,昨天下午老师老师就在花瓶里插了几瓶花,来看看吧

(3)投影展示课本插图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孩子们很快的融入课堂上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环节二

动手实践,导出结论

(23分钟)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出示

(1)

3.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大家快速列式计算。

4.学生汇报算式:

用加法算:

3+3+3+3=12;用乘法算:

5.哪个算式简单?

比较这两个算式,你能说说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6.学生汇报后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7.师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并板书在下边。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2

(2)(3)。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思考:

与第

(1)题比,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4.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5.过解决问题与对比思考,大家都清楚了三个题的联系与区别,请观察板书,想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6.根据回答板书: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并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

7.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1题是求4个3的和,用乘法计算,第2、3题正好相反,是已知4和3的积是12,还知道其中一个因数是34或者4,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从这三道题的计算和除法的意义可以看出,除法运算和乘法运算实际上是相反的运算,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板书)

(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因数?

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2.会用等式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3.展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交流: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每一个小题,都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利用之前的知识,孩子们都能很快的列出式子,在观察比较中,让孩子们总结出意义

 

环节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0分钟)

做一做

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6=              

 504÷36=           

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

2.一艘宇宙飞船5秒航行60km。

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

时间/秒 3  13 

路程/km  84  192

练习题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加减法的意义

环节四

升华提高

课堂总结

(2分钟)

1.师:

通过学习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学生能够简要提取本节课的要点,并能加以总结。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教学反思:

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法、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整个教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主题: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课时:

一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邢青青郑州市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本节课要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这一节安排了一道题目。

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知道有关0的那些运算。

通过一些算式,使学生发现,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重点掌握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特点。

2.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概括能力。

评价任务

1.通过展示一些算式,让孩子自己计算,发现总结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特点。

2.通过观察总结的过程,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概括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1.口算。

(出示口算卡)

160+80=45-0=

0+50=54-45=

0×48=0+90=

2.指名板演

(1)139+360÷4+2

(2)120-50×2

3.导入新课。

孩子们可以轻松的算出正确答案

环节二

探讨交流,探究规律

(23分钟)

1.学生口算。

26+0=2626-0=26

26×0=00×26=0

0÷26=026-2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