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633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docx

《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docx

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语文

山西省太原市

2011年高三模拟试题

(二)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3.回答1~6题、13~15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上无效。

4.本卷共18小题,除1~6、13~15题外,均需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

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了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的花草枝叶存有特殊的崇敬与钟爱之情,它的主要意象是“香草”。

《诗经·郑风。

溱洧》有记载: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目前公认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

既以“结恩情”的意象出现于诗经中,后世作品中芍药也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韩说曰:

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因此芍药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

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多情红药待君看”(韩元吉《浪淘沙》)等句。

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唐代诗人钱起写下“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令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

后世历代咏赞芍药姿态、神韵的诗词,大多描写芍药的美好不凡,未脱“绰约”、“殿春”的范畴。

其中李清照的《庆清朝慢》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

“禁幄低张,彤栏巧

护,就中独占残春。

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真。

”词人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

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而多情芍药的“绝艳奇芳”,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

姜夔在《扬州慢》中所寄托的“黍离之悲”,则更加令人扼腕。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素以红芍药闻名,但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

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也同样是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

“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

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解读芍药意象及其历史嬗变,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芍药的栽培历史乃至社会风俗,也可以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节选自王晓春《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芍药”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先秦乃至泰汉,芍药的主要意象是“香草”。

B.姜夔借娇艳的“桥边红药”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

C.继《诗经》“结恩惰”之说后,芍药这一意象又逐渐衍化为“别离”“多情”“绰约”“殿春”的象征。

D.魏晋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娇艳多情的芍药往往又成为女性形象的化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韩说日:

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所以芍药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

B.芍药象征别离,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C.李清照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更是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

D.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时,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正是对娇艳多情的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这一文学传统的传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芍药在传统文化中可以象征“多情”,所以在当今社会中,芍药或许也能成为“七夕”的“符号”,大家用这个“符号”来表达爱情。

B.李清照在《庆清朝慢》中说“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

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真”,可见芍药的花期可能是在暮春初夏时节。

C.姜夔开创了芍药象征“黍离之悲”的文学传统,因他在《扬州慢》中说: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透过芍药意象的嬗变过程,我们还可以全面想知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

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

“王其庶几③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日:

“夫子何为不豫?

”孟子曰:

“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

而吾何为不豫?

”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④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注】①汉文:

汉文帝刘恒。

②昼:

地名。

③庶几:

有希望,差不多。

④趯然:

跳跃的样子。

趣,同“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三代何以远过?

过:

过错

B.孟子去齐去:

离开

C.夫子何为不豫豫:

高兴,愉快

D.君子之爱其身身:

自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愚观贾生之论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B.正其庶几召我其皆出于此乎

C.夫谋之一不见用府吏见丁宁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斧斤以时入山林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开门见山点出题意:

人要有才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实在不容易。

B.文中举孟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君子想要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应该做到重情重义,爱惜自己。

C.苏轼认为贾谊始终不得志的原因是他虽做好了团结大臣的工作,但不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必须有所等待。

D.苏轼认为君王应尽早任用这些洁身自好,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否则,这些臣子将会忧伤颓废,不再振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2)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9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

愁杀看花人。

【注】滚:

有本作“辊”(gun),翻滚,滚动,转动。

8.白诗描写江南春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分)

9.李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逝者如斯,;,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2)登斯楼也,,,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亦余心之所善兮,,,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是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号后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

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

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常住人口各为一人。

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脚步并不为这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

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

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

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

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

背有点驼。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

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

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

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

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

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

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

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有删节)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的标题是“永远的门”:

“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表现了心灵封闭的悲剧性。

B.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花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

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

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C.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D.小说中常运用伏笔的手法,暗示后面的情节,使情节显得更加合理。

《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就具有伏笔的作用。

E.作者最后写入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

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

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

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6分)

(3)小说中的郑若奎是怎样一个人?

试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末尾写到有人去拉门,不禁“哇地喊出声来疗,发现是域上去的门。

你觉得人们当时会是怎样的心理?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西的文字,完成

(1)~(4)题。

不断忏悔中的自我救赎

摩罗

我所敬仰的巴金先生与世长辞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中,他陪伴我们的时间最长,这双一直默默注视着我们年轻人的眼睛终于悄悄合上了。

对于这位幸运而又艰难地穿越百年的历史老人的逝世,我们用不着悲伤,也用不着给他戴上过多过高的帽子。

重要的是如何评价和继承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巴金是一个善良、真诚、单纯、软弱的人,这样的性格特征成就了他的精神特色。

深入阐释巴金的精神价值尚需拉开更大的历史距离,但是如下几个基本特征是现在就可以简单描述的。

第一就是羞耻感。

中国古人反复感叹人与动物的区别只有那么一丝一毫,这“一丝”就是恻隐之心,这“一毫”就是知耻。

有的民族因为意识到族群的甚至人类的卑陋罪恶而生起羞耻之心,于是努力寻求拯救之路,有些生命个体由于认识到自己的卑微、渺小、丑陋而生起羞耻之心,于是不断寻求超越,几乎所有的精神巨人都是这样发展而来的。

巴金刚刚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对社会的丑陋和人类的卑俗无法接受,作为卑俗人类的一员他环可能不感到羞耻。

他的政治抱负、社会理想,他对安那琪主义(通常称无政府主义)的接纳和提倡,他用文学方式对安那琪主义的展现,都是以这样的羞耻感为起点的。

世人接受了他的文学作品,对于他的主义和他的精神背景却比较漠视,甚至缺乏起码的理解。

巴金留给我们的第二种精神财富就是提倡讲真话。

讲真话是那些精神巨人的基本自律,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从苏格粒底到托尔斯泰、从孔子到鲁迅,许多人毕生都在努力实践着这样的准则。

但是,将讲真话作为一个社会主题和精神杰题,不厌其烦地强调了几十年,并且用整个晚年的创作来突显这个主题的人,巴金可能是第一个。

巴金对于讲真话重视到这个程度,也跟他的羞耻感有关。

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他努力维护自己的良知,避免伤害他人,可是严峻的时代让他别无选择,他被迫说了不少假话,有些假话亵渎了自己,有些假话伤害了他人,他的良心和自尊因此深受伤害。

提倡说真话既是对他自尊心的挽救和修复,也表明了他将一个民族的历史性格从假话的深渊扭向真话的坦途的宏大心愿。

巴金的这些努力被许多学者当作他晚年的杰要文学成就予以肯定,在另一种纬度上的意义却没有得要到应有的重视和呼应。

刚刚驾鹤西去的百岁老人,不知是否可以瞑目。

巴金的第三种精神遗产当是忏悔精神。

”文革”结束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控诉时代的罪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承担责任。

这时候巴金站起来了,他说,在这吞噬人性的罪恶大表演中。

就有我的一份罪。

虽然他不过是出于软弱说了一些假话错话,他也不放过自己。

更重要的是,由于过分的善良和软弱,他曾经那么真诚地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和人之为人的尊严。

他絮絮叨叨地说:

他的妻子病重的时候,他没有从监督改造的境遇中争取看护妻子的权利,让妻子在孤独中寒冷地逝去;在胡风、路翎遭到诬陷和批判的时候,他不但没有仗义执言,反而按照上级的安排著文无中生有地批评他们;他看见批判作家靳以的大字报贴满街头的时候,他知道下一个挨批的,必定是自已,他的思想上没有一点抵触与反抗,反侧回家对著镜子提前练习低头认罪的姿势。

在那个特殊境遇中,这些行为都太好理解了,即使是今天,我们这些后人也不难为巴金的这些表现罗列辩护的理由。

可是巴金不想为自己辩护,不想原谅自己。

他独自踏上了道德的独木桥,颤颤巍巍地进行自我审判。

巴金从青年时代到晚年,一直表示他不懂文学,不是文学家。

晚年时期说得尤其频繁,如果仅仅认为这是谦虚之词,未必准确。

他不希望人们从文学的角度给他定位,或许是在启示人们应该从别的方面关注他、理解他,这别的角度是什么,当然是精神角度。

可是我们在这方面一点没有做出什么反应。

刚刚驾鹤西击的这位百岁老人,不知什么时候可以瞑目。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巴金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真诚、单纯与软弱。

B.羞耻感、提倡讲真话和忏悔精神是巴金精神遗产中鲜明的三个方面。

C.巴金早年的作品提倡无政府主义,巴金对此不可能不感到羞耻。

D.巴金一直讲真话,他将讲真话作为社会主题和精神主题,并在晚年用创作突显这个主题。

E.巴金不希望人们从文学的角度给他定位,或许是在启示人们应该从精神角度关注他、理解他,可倒这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呼应。

(2)文中一处说“不知是否可以瞑目”,一处说“不知什么时候可以暝目”,试分析巴金不能“瞑目”的原因是什么?

(6分)

 

(3)怎样理解“他独自踏上了道德的独木桥,颤颤巍巍地进行自我审判”这句话?

(6分)

 

(4)有人说,忏悔是一个人应有的良知,也有人说,历史的错误不应由个人来承担。

请选择其一结合文本谈渊自己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一些国家领导人指出,西方一些围家轰炸利比亚,扶持反对派势力,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是与联合国只要求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的决议背道而驰的。

B.婚宴上,觥筹交错,热闹非凡,来宾们纷纷向新郎新娘祝贺。

C.这篇论文不仅高屋建瓴,具有理论的高度,而且以丰富、翔实的实例材料显示了其联系现实的广度。

D.面对持续“高烧”的房价,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外人士普遍认为,房价过快上涨将使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呼之欲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次地震、海啸虽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日本人民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和组织纪律性让世人钦佩。

B.世卫组织的放射专家一直在与日本当局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密切合作,对不断变化的局势进行监测与评估。

C.台风“莫拉克”正面袭击闽浙,400万人受灾。

温州市某镇|民房倒塌,4人被压,经抢救,3人脱险,1名儿童死亡。

这是台风“莫拉克”造成的首例死亡报告。

D.国家七部委召开联席会议,进一步部署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截止到21日为止,已依法关闭了1250家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站。

1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实际上,造成地震灾害的因素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都是影响地震灾害的因素。

①地形地貌②地震发生的时间③震源的深度④还有建筑物的质量⑤地震级别的大小

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①③④C.③⑤①④②D.⑤③①②④

16.请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适当的关联词。

(5分)

或许答错题目,政协委员们会觉得尴尬,①该尴尬的不是委员们,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类似事件绝非个例,很多家长,③你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看到孩子们的作业、考卷,④犹如读天书。

⑤题目雷人,答案更雷人。

17.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画线部分在语言表达上有6处毛病,请指出序号并分别加以改正。

(6分)

《××大学学报》是①一本综合类理论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热诚欢迎海内外②知名人士和学者为本刊③撰写稿件。

(一)稿件是④未经发表的学术论著,文内请勿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二)撰写格式⑤必须执行本刊的编排规范。

(三)如本刊认为稿件需要改动,将主动⑥垂询作者,商量改动事宜。

(四)来稿三个月未被录用,⑦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

承蒙各位作者热心支持,于此⑧仅致谢忱。

《××大学学报》编辑部

2011年2月25日

序号改正序号改正

序号改正序号改正

序号改正序号改正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材料,按照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腔棘鱼生活在一万米的海底。

一万米的海底,压力将达到一千个大气压。

如此环境,普通的钢筋也会被压得粉碎,另外,其寒冷,黑暗的程度可想可知。

原来,腔棘鱼的祖先也曾登上过陆地,但饱受了生命的威胁,不得不重返海中,但危险仍随时可见。

无奈,它们进行了悲壮的求生过程。

从最初的承受处开始,每天坚持往下一点点,可以说是用生命坚持了下去。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