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546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5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docx

《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docx

康复治疗操作综合规范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

()

 

步态训练操作规范………………………………………………………………(3)

关节活动度操作规范……………………………………………………………(7)

关节松动术操作规范……………………………………………………………(14)

呼吸训练操作规范………………………………………………………………(19)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22)

假肢矫形操作规范………………………………………………………………(27)

矫正训练操作规范………………………………………………………………(32)

脑功能治疗训练操作规范………………………………………………………(34)

平衡训练操作规范………………………………………………………………(37)

神经肌肉增进疗法操作规范……………………………………………………(45)

协调训练操作规范………………………………………………………………(70)

转移训练操作规范………………………………………………………………(72)

 

步行训练操作规范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走功能患者。

2.骨骼运动系统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患者。

【禁忌证】

1.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因素所致关节不稳。

【仪器设备】

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操作程序】

1.步行前训练

(1)肌力训练:

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而,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一方面要对上肢、躯干、下肢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畴进行评估,在此基本上,方可进行肌力训练。

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患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下运动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展肌群。

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引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肌肉力量训练。

(2)起立床训练:

对于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有头晕、恶心、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动过速变弱等),可运用起立床徐徐倾斜直至调节到直立办法使患者达到站立状态。

只有在患者可以耐受身体直立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

起立床训练中,治疗师应经常测量患者脉搏,如脉搏加快,提示患者当前倾斜角度不适。

(3)平行杠内训练:

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开始。

由于平行杠构造稳固,扶手高度和平行杠宽窄度均可调节,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因而很适合于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及负重训练等。

站立训练以每次10~20mim开始,依患者体能状况改进而逐渐延长训练时间。

平衡训练可使患者通过学习重新找叫身体保持稳定重心位置。

当患者下肢关节及骨骼足以承受身体重量时,即可准备负重训练。

负重是肢体承受身体重量而受力状态,负重限度分为:

①零负重(患肢不承受任何身体重量,呈完全不受力状态);②某些负重(患肢仅承受身体某些重量。

呈某些受力状态,普通遵医嘱,拟定体重比例加诸于患肢);③全负重(肢体能完全承受身体所有力量,此为行走训练必备功能状态)。

治疗人员可依照患者详细状况,采用不同限度负重训练。

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时,其一端放置一面矫正镜,使患者可以看到自己姿势、步态以便及时矫正。

2.步行训练:

(1)使用助行器步行训练:

助行器是一种四脚、框架式锚制行走自助具。

助行器可移动、携带,宜在医院和家中使用。

助行器合用于辅助患者初期行走训练,为患者使用腋杖或手杖作准备;也合用于下肢无力但无双下肢瘫痪者、一侧偏瘫或截肢患者;对于行动迟缓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患者,助行器可作为永久性依托。

助行器仅适当在平地使用。

助行器辅助行走操作办法:

患者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前移动20~30cm后,迈出健侧下肢,再移动患侧下肢跟进,如此重复迈进。

(2)使用腋杖、手杖步行训练:

腋杖、手杖构造、适应证参见第5章“第三节助行器”中“适应证及仪器设备”。

①使用腋杖步行训练:

交替拖地步行:

将左腋杖向前方伸出,再伸右腋杖,双足同步拖地向前移动至拐尖附近。

同步拖地步行:

双拐同步向前方伸出,两脚拖地移动至拐尖附近。

摆至步:

双侧腋杖同步向前方伸出,患者身体重心前移,运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同步摆动,双足在拐尖附近着地。

此种步行方式特点是移动速度较快,且可减少腰部及髋部肌群用力;合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而使下肢无法交替移动患者。

摆过步:

双侧腋杖同步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撑把手,使身体重心前移,运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向前摆动,双足在腋杖着地点前方位置着地。

开始训练时容易浮现膝关节屈曲,躯干前屈而跌倒,应加强保护。

此种步行方式是拄腋杖步行中最迅速移动方式;合用于路面宽阔,行人较少场合,也合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上肢肌力强健患者。

四点步行:

每次仅移动一种点,始终保持4个点在地面,即左腋杖—右足—右腋杖—左足,如此重复进行。

步行环境与摆至步相似,

此种步行方式是一种稳定性好、安全而缓慢步行方式;合用于骨盆上提肌肌力较好双下肢运动障碍者;老人或下肢无力者。

两点步行:

一侧腋杖与对侧足同步伸出为第一着地点,然后另一侧腋杖与相对另一侧足再向前伸出作为第二着地点。

步行环境与摆过步相似。

此步行方式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较快;合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腋杖减轻其负重,以减少疼痛刺激;或是在掌握四点步行后训练。

三点步行:

患侧下肢和双腋杖同步伸出,双腋杖先落地,健侧待3个点支撑后再向前迈出。

此种步行方式是一种迅速移动、稳定性良好步态;合用于一侧下肢功能正常,可以负重,另一侧不能负重患者,如一侧下肢骨折,小儿麻痹后一侧下肢麻痹等患者。

②使用手杖步行训练:

手杖三点步行:

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最后迈健侧足步行方式为三点步行。

此种步行方式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用,因而稳定性较好,除某些下肢运动障碍患者常采用外,大某些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种步态。

依照患者基本状况,训练时按健侧足迈步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3种。

手杖两点步行:

手杖和患足同步伸出并支撑体重,再迈出健足。

手杖与患足做为一点,健侧足做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称为两点步行。

此种步行速度快,有较好实用价值,当患者具备一定平衡功能或是较好地掌握三点步行后,可进行两点步行训练。

3.驱动轮椅训练轮椅对于步行功能丧失者来说是一种重要代步工具,使她们借助轮椅依然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及娱乐活动,真正地参加社会。

轮椅有依托人力驱动普通轮椅、依托电力驱动电动轮椅以及专为残疾运动员设计竞技用轮椅。

普通轮椅使用训练重要涉及平地迈进驱动训练、方向转换和旋转训练、抬前轮训练。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

行走训练时,要提供安全、无障碍环境(如防滑地板等)及减少不必要困扰;衣着长度不可及地,以防绊倒;穿着适当鞋及袜,鞋带须系紧,不可赤足进行行走训练。

2.需要借助于辅助具行走时,要选取恰当行走辅助具和行走步态。

3.为患者详细选取高度和长度适合助行架、腋杖或手杖。

4.如使用腋杖,嘱患者不可将双腋架在腋杖腋垫上,应使腋前下胸侧壁抵在腋垫上,通过手握把手,用于支撑负重,以防臂丛神经麻痹而导致不必要损伤。

 

关节活动度训练操作规范

关节活动范畴是指关节活动时所通过运动弧。

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关节周边纤维组织孪缩与粘连,可使关节活动范畴障碍,影响肢体功能。

关节活动度训练目是运用各种康复训练办法增长或维持关节活动范畴,提高肢体运动能力。

【适应证】

1.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不能积极活动,如昏迷、完全卧床等;为避免关节孪缩、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心肺功能减少等并发症需进行被动训练;积极关节活动导致明显疼痛患者也需进行被动活动。

2.积极和积极-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可以积极收缩肌肉,但因各种原因所致关节粘连或肌张力增高而使关节活动受限,可进行积极训练;肌力较弱(低于3级)者采用积极-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有氧训练时,多次重复积极或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可改进心肺功能。

3.特殊状况身体某一某些处在制动阶段,为保持其相邻关节功能,可进行被动训练和积极训练,防治相邻关节孪缩和肌肉萎缩,并为新活动做准备。

【禁忌证】

各种因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状况极差、病情不稳定等。

【仪器设备】

关节活动度训练办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

徒手训练涉及自身和她人徒手训练。

器械训练涉及被动运动训练器、体操棍、手指活动训练器、头顶滑轮系统、滑板和悬吊装置等。

【操作程序】

1.关节活动度训练原则:

(1)在功能评估基本上,决定训练形式,如被动训练、积极-辅助训练和主动训练等。

(2)患者处在舒服体位,同步保证患者处在正常身体列线;必要时除去影响活动衣服、夹板等固定物。

(3)治疗师选取能较好发挥治疗作用位置。

(4)扶握将被治疗关节附近肢体部位,以控制运动。

(5)对过度活动关节、近期骨折部位或麻痹肢体等构造完整性较差部位予以支持。

(6)施力不应超过有明显疼痛范畴极限。

(7)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在:

①解剖平面(额面、矢状面、冠状面);②肌肉可拉长范畴;③组合模式(数个平面运动合并);④功能模式等状况下进行。

(8)在进行训练中和完毕后,应注意观测患者总体状况,注意生命体征、活动部分皮温和颜色变化,以及关节活动度和疼痛等变化。

2.被动训练合用于肌力在3级如下患者。

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运动或动作。

外力重要来自康复治疗师、患者健股或各种康复训练器械。

被动训练目是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痊孪肌肉、促发积极运动;同步牵张孪缩或粘连肌脏和韧带,维持或恢复关节活动范畴,为进行积极运动做准备。

(1)患者舒服、放松体位,股体充分放松。

(2)按病情拟定运动顺序。

由近端到远端(如肩到肘,髓到膝)顺序有助于瘫痪肌恢复由远端到近端(如手到肘,足到膝)顺序有助于增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回流。

(3)固定肢体近端,托住肢体远端,避免代替运动。

(4)动作缓慢、柔和、平稳、有节律,避免冲击性运动和暴力。

(5)操作在无痛范畴内进行,活动范畴逐渐增长,以免损伤。

(6)用于增大关节活动范畴被动运动可浮现酸痛或轻微疼痛,但可耐受;不应引起肌肉明显反射性痊孪或训练后持续疼痛。

(7)从单关节开始,逐渐过渡多关节;不但有单方向,并且应有多方向被动活动。

(8)患者感觉功能不正常时,应在有经验康复治疗师指引下完毕被动运动。

(9)每一动作重复1O~30次,每日2或3次。

3.积极-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外力辅助下,患者积极收缩肌肉来完毕运动或动作。

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浮力提供。

这种运动常是由被动运动向积极运动过渡形式。

其目是逐渐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1)由治疗师或患者健侧肢体通过徒手或通过棍棒、绳索和滑轮等装置协助患技积极运动,兼有积极运动和被动运动特点。

(2)训练时,助力可提供平滑运动;助力常加于运动开始和终末,并随病情好转逐渐减少。

(3)训练中应以患者积极用力为主,并作最大努力;任何时间均只予以完毕动作最小助力以免助力代替积极用力。

(4)关节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

(5)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日2或3次。

4.积极关节活动度训练合用于肌力在3级患者,重要通过患者积极用力收缩完毕训练。

既不需要助力,也不需要克服外来阻力。

其目是改进与恢复肌肉功能、关节功能和神经协调功能等。

(1)依照患者状况选取进行单关节或多关节、单方向或多方向运动;依照病情选取体位,如卧位、坐位、跪位、站位和悬挂位等。

(2)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指引下由患者自行完毕所需关节活动;必要时,治疗师手可置于患者需要辅助或指引部位。

(3)积极运动时动作宜平稳缓慢,尽量达到最大幅度,用力到引起轻度疼痛为最大限度。

(4)关节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

(5)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日2或3次。

5.四肢关节功能牵引法通过将孪缩关节近端股体固定,对其远端肢体进行重力牵引,以扩大关节活动范畴一种关节活动度训练办法。

合用于各种因素所致关节及关节周边组织孪缩或粘连所致关节活动度障碍患者。

(1)依照患者关节障碍不同,选用各关节专用支架或特制牵引器。

(2)将所需牵引关节近端肢体固定于牵引器上。

(3)在关节远端股体施加牵引力量,并使牵引力作用点精确落在被牵拉组织张力最大点上。

(4)牵引力量应稳定而柔和,患者局部肌肉有一定紧张或轻度疼痛,但不引起反射性肌瘟孪且可耐受。

(5)牵引时间10"-'20min,使孪缩肌肉和受限关节缓缓地被牵伸。

(6)不同关节、不同方向牵引可依次进行,每日2或3次。

6.持续被动运动(CPM)是运用专用器械使关节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缓慢被动运动一种训练办法。

训练前可依照患者状况预先设定关节活动范畴、运动速度、及持续被动运动时间等指标,使关节在一定活动范畴内进行缓慢被动运动,以防止关节粘连和孪缩。

(1)适应证:

四肢骨折,特别是关节内或干儒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韧带重建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切除术后,化服性关节炎引流术后;关节孪缩、粘连松解术后,关节镜术后等。

(2)禁忌证:

持续被动运动如对正在愈合组织产生过度紧张时应慎用或推迟应用。

(3)仪器设备:

对不同关节进行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可选用各关节专用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器械。

训练器械是由活动关节托架和控制运动机械构成,涉及针对下肢、上股、甚至于指等外周关节专门训练设备。

(4)程序

①开始训练时间可在术后即刻进行,即便手术部位敷料较厚时,也应在术后3d内开始。

②将要训练肢体放置在训练器械托架上,并予以固定。

③开机,选取活动范畴、运动速度和训练时间。

④关节活动范畴,普通在术后即刻惯用20°'"'-'30。

短弧范畴内训练;关节活动范畴可依照患者耐受限度每日渐增,直至最大关节活动范畴。

⑤拟定运动速度,开始时运动速度为每1'"'-'2min为一种运动周期。

⑥训练时间,依照不同程序,使用训练时间不同,每次训练1'"'-'泊,也可连

续训练更长时间,依照患者耐受限度选定,每日1'"'-'3次。

⑦训练中密切观测患者反映及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器械运转状况。

⑧训练结束后,关机,去除固定,将肢体从训练器械托架上放下。

(5)举例:

以膝关节人工置换术后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训练为例。

①术后第1'"'-'3日开始进行CPM训练。

②患者平卧于床上,将下肢关节CPM训练器放置在患侧下肢下,固定。

③于屈曲位调节关节活动范畴,开始规定关节活动范畴在30。

左右。

④运动速度以1'"'-'2min为一种周期。

⑤持续运动1'"'-'2h,每日1或2次。

⑥后来每日增长关节活动角度10°'"'-'20°,1周内尽量达到90。

⑦继续训练,使关节活动度达到全关节活动范畴。

其她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可据此类推。

(6)注意事项

①术后伤口内如有引流管时,要注意运动时不要影响引流管。

②手术切口如与肢体长轴垂直时,初期不适当采用CPM训练,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③训练中犹如步使用抗凝治疗,应恰当减少训练时间,以免浮现局部血肿。

④训练程序设定应依照外科手术方式、患者反映及身体状况加以调节。

7.牵张训练牵张训练是通过治疗师被动牵张患者肌肉和肌膛,或患者通过自身姿势变化进行积极牵张训练,使肌肉、肌脏和韧带恢复长度,肌张力减少,关节活动度增长一种训练办法。

(1)适应证:

由于各种因素所致肌肉、肌臆等软组织孪缩,关节活动范畴受限,影响患者寻常功能活动或护理肌孪缩等。

(2)禁忌证:

骨性关节活动障碍、新近骨折又未做内固定、局部组织有血肿或急性炎症、神经损伤或吻合术后1个月内、严重骨质疏松等。

(3)牵张训练原则

①牵张训练前评估,明确功能障碍状况,选取适当训练方式。

②患者处在舒服体位,必要时在牵张前应用放松技术、热疗和热身训练。

③牵张训练时,牵张力量应轻柔、缓慢、持续,达到一定力量,持续一定期间,逐渐放松力量,休息半晌后再重复。

④牵张后,可应用冷疗或冷敷,以减少牵张所致肌肉酸痛,冷疗时仍应将关节处在牵张位。

⑤在获得进展活动范畴内进行积极训练,可增长肌肉功能;同步加强肌肉之间平衡能力训练。

(4)牵张训练不同训练方式

①被动牵张:

是由治疗师用力被动牵引患者肢体一种牵张办法。

牵张训练前,先做某些低强度运动或热疗,以使关节组织有一定适应性;先活动关节,再牵张肌肉;被牵张关节应尽量放松;康复治疗师动作应缓慢、轻柔、循序渐进地进行;每次牵张持续时间10'"'-'205,休息105,再牵张10'"'-'205,每个关节牵张多次。

关节各方向依次进行牵张,每日2或3次;牵张中避免使用暴力或冲击力,以免损伤组织。

②自我牵张:

由患者依托自身重量为牵拉力来被动牵张其孪缩组织。

惯用训练办法有:

肩关节牵张训练:

面向墙面,患侧上股前屈靠墙,手指竭力向上爬墙。

如有墙梯,手指可通过墙梯竭力向上。

身体尽量向前靠拢,即可牵张患侧肩关节前屈肌;身体侧向墙面,患侧上肢手指侧向竭力向上爬墙,即可牵张患侧肩关节外展肌。

每次持续时间5'"'-'105,重复10'"'-'20次,每日2或3次;开始训练时肩关节有疼痛,牵张角度应小,时间应短,后来逐渐缩短身体与墙距离,增长牵张角度与时间。

骨害腔束牵张训练:

患侧侧身向墙,离墙站立,一于撑墙,一手叉腰,做侧向推墙动作,使患侧髓部尽量接触墙壁,即可牵张患侧儒腔束;每次持续5'"'-'105,重复10'"'-'20次,每日2或3次;训练中应注意两脚平放于地面而不应离地,离墙壁距离可逐渐增长。

股内收肌群牵张训练:

两足分开站立,两手叉腰,重心移向健侧,同步稍屈健膝,患侧股内收肌群即被牵张;每次持续5'"'-'105,重复10'"'-'20次,每日2或3次;如两侧均需牵张,即可左右训练。

两足分开站立,距离可依照需要增长或缩小。

小腿三头肌和跟臆牵张训练:

面向墙壁,离墙站立,两手支撑墙,两膝伸直,身体向前尽量使腹部接近墙;每次持续5~lOs,重复lO~20次,每日2或3次;训练中注意两足跟不要离地。

离墙距离可依照需要调节。

若只需牵张一侧小腿肌,可将健侧腿接近墙,身体(腹部)前靠墙时,患侧小腿肌即受到牵张;可运用砖块或模形木块训练,患者双足前部踩在砖块或模形木块上,双足后跟悬空,运用身体重量使双侧跟臆牵张。

股四头肌牵张训练:

两膝跪地,取躯干后伸位,亦可取屈膝屈髓跪坐位,两手向后撑床或地面,然后做挺腹伸髓训练;每次持续时间5~lOs,重复lO~20次,每日2或3次;注意两膝不要离地。

8.其她治疗对关节活动度障碍患者还可选用配合其她治疗办法,如手法治疗,涉及按摩、推拿、关节松动术等手法治疗,以及各种理疗办法等,可依照患者功能障碍状况加以选用,详细操作办法参见本章关于内容。

【注意事项】

1.患者应在舒服体位下进行,并尽量放松,必要时脱去妨碍治疗衣物或固定物。

2.应在无痛或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范畴内进行训练,避免使用暴力,以免发生组织损伤。

3.如感觉功能障碍者需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应在有经验治疗师指引下进行。

4.同一肢体数个关节均需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可依次从远端向近端顺序逐个关节或数个关节一起进行训练。

5.关节活动度训练中如配合药物和理疗等镇痛或热疗办法,可增长疗效。

 

关节松动术操作规范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容许范畴内完毕一种针对性很强手法操作技术,详细应用时常选取关节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国内老式医学中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两者均有较大区别。

【适应证】

1.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关节功能障碍,涉及:

2.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3.可逆性关节活动减少。

4.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

5.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重要作用是维持既有活动范畴,延缓病情发展,防止因不活动引起其她不良影响。

【禁忌证】

1.关节活动过度。

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长)。

3.关节急性炎症。

4.关节部位恶性肿瘤。

5.未愈合关节内骨折。

【仪器设备】

不需要设备。

【操作程序】

1.患者体位:

治疗时,患者应处在一种舒服、放松、无疼痛体位,普通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畴被动松动。

2.治疗者位置:

治疗时,治疗者应接近所治疗关节,一手固定关节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

3.治疗前评估:

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详细关节,找出存在问题(疼痛、僵硬)及其限度。

依照问题主次,选取有针对性手法。

当疼痛和僵硬同步存在时,普通先用小级别手法(I、Ⅱ级)缓和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Ⅲ、Ⅳ级)改进活动。

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感觉,依照患者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4.手法实行:

(1)手法操作运动方向:

操作时手法运用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

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平面。

普通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限度:

无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

例如:

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

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

不同松动速度产生效应不同,小范畴、迅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畴、慢速度可缓和紧张或挛缩。

(3)手法操作强度:

不同部位关节,手法操作强度不同。

普通来说,活动范畴大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强度可以大某些,移动幅度要不不大于活动范畴小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4)治疗时间:

治疗时每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或4次,每次治疗总时间在15-20min。

依照患者对治疗反映,可以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5.治疗反映:

普通治疗后患者即感到舒服,症状有不同限度缓和,如有轻微疼痛也多为正常治疗反映,普通在4~6h后应消失。

如第2日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过大,应调节强度、缩短治疗时间或暂停治疗ld。

如果经3-5次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和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节治疗方案。

6.脊柱惯用关节松动技术:

(1)颈椎:

①分离牵引:

患者去枕仰卧,头部伸出治疗床外。

治疗者右手托住患者头后部,左手放在下颌,双手将头部沿长轴向上牵拉,持续数秒钟后放松还原,如此重复多次。

②侧屈摆动:

患者体位同上。

头向右侧屈时,治疗者右手放在枕后及颈部右侧,示指和中指放在拟发生侧屈运动相邻椎体横突上,左手托住下颌,上身左转,使颈椎向右侧屈。

向左侧屈时则相反。

③旋转摆动:

患者体位同上。

向左旋转时,治疗者右手放在枕骨上托住头部,左手放在下颌,双手同步使头部向左转动。

向右旋转时则相反。

④后伸摆动: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者一侧大腿向前放在患者头后部支撑。

双手放在颈部两侧向上提使患者颈椎后伸。

⑤垂直按压棘突:

患者去枕俯卧位,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额,下颌稍内收,以减轻颈椎生理性屈曲。

治疗者双手拇指并排放在同一椎体棘突上,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

⑥垂直按压横突: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一侧横突上,指背相接触,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