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三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402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印三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海印三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海印三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海印三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海印三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印三昧.docx

《海印三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印三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印三昧.docx

海印三昧

海印三昧

诸佛诸祖之有者,必是海印三昧也。

游泳此三昧时,有说时。

有证时,有行时。

海上行之功德,其为彻底行也。

深深海底行,是为海上行也。

此非愿求脱离流浪生死、还原自我本源之什么心行。

从来之透关破节,虽从本以来即是诸佛诸祖之面面,然此亦是海印三昧之朝宗也。

佛言:

‚但以众生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

此法起时,不言我起;此法灭时,不言我灭。

前念后念,念念不相待。

前法后法,法法不相对。

是即名为海印三昧。

‛此佛之所道,须详细功夫参学之。

得道人证,不必依多闻,不必赖多语。

多闻广学,更得道于四句;恒沙遍学,终证人于一句偈。

况乎今之所道者,乃非求本觉于前途,亦非拈来始觉于证中。

大凡令本觉等现成,虽是佛祖之功德,然非以本觉、始觉等之诸觉为佛祖也。

谓‚海印三昧‛之时节者,即是‚但以众法‛之时节也,是‚但以众法‛之道得也。

谓此时为‚合成此身。

‛众法合成之一合相者,即是此身也。

非以此身为一合成相,此身乃是众法合成也。

合成此身,方能道得为此身也。

‚起时唯法起。

‛此法起,不曾尚留有‚起‛(之痕迹)。

是故,‚起‛非知觉,非知见,云是‚不言我起。

‛不言我起时,别人则不见闻、不知觉、不思量、不分别是此法起。

更于向上相见时,当有相见之脱落便宜也。

‚起‛者,必是时节到来也,以‚时‛是‚起‛故。

‚如何是起?

~起也。

已是‚时‛之‚起‛,(故)无不令皮肉骨髓独露。

以‚起‛乃为合成之‚起‛故,‚起‛之为‚此身‛,‚起‛之为‚我起‛者,‚但以众法‛也。

非唯见闻为声色,为‚我起‛之‚众法‛也,为‚不言‛之‚我起‛也。

‚不言‛者,非不道,道得非言得故,‚起时‛是‚此法‛也,非十二时。

‚此法‛者,‚起时‛也,非三界之竞起。

古佛云:

‚忽然火起。

‛此‚起‛乃非相待,道取之为‚火起‛也。

古佛云:

‚起灭不停时如何?

是故,起灭者,我我起,我我灭,即不停也。

此‚不停‛之道取,当全任于彼而首肯之。

以此‚起灭不停时‛为佛祖之命脉而令其断续。

‚起灭不停时‛者,‚是谁起灭‛也。

‚是谁起灭‛者,是应以此身得度者也,即现此身也,而为说法也。

过去心不可得也,汝得吾髓

也,汝得吾骨也,以‚是谁起灭‛故。

‚此法灭时,不言我灭。

‛正‚不言我灭‛时,是‚此法灭时‛也。

灭者,法灭1也。

虽为灭,当是法也。

以是法,故非客尘。

以非客尘,故是不染污也。

唯此不染污,即是诸佛诸祖也。

谓‚汝亦如是‛,谁非如哉?

有前念后念者,皆是汝也。

谓‚吾亦如是‛,谁非汝哉?

以前念后念,皆当是吾故。

于此灭中,乃庄严多般手眼,谓‚无上大涅磐‛也,谓‚谓之死‛也,谓‚执为断‛也,谓‚为所住‛也。

谓如是之许多手眼,悉是灭之功德也。

灭之为我之时节,即为不言;起之为我之时节,即为不言。

虽有不言之同生,然当非同死之

不言。

已是前法之灭也,后法之灭也。

法之前念也,法之后念也。

为法之前后法也,为法之前后念也。

不相待者,为法也;不相对者,法为也。

令其不相对,令其不相待者,即是八九成之道得也。

以灭之四大五蕴为手眼,则有拈,有收。

以灭之四大五蕴为行程,有进步,有相见。

是时,通身是手眼,还是不足也;遍身是手眼,还是不足也。

盖灭者,佛祖之功德也。

今或道取为不相待,或道取为不相对者,须知‚起‛是初中后之起也。

‚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也。

灭不相待、相对于初中后。

虽于从来之灭处忽然起法,然非灭之起,是法起也。

以是法起,故不相待也。

又灭不与灭相待、相对。

灭亦是初中后之灭也,‚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也。

虽于从来之起处忽然灭,然非起之灭,乃法灭也。

以是法灭,故不相待也。

设若灭是即,设若起是即,然但以海印三昧,名为众法也。

‚是即‛之修证非无,只此不染污,名为海印三昧也。

三昧者现成也,道得也,‚背手摸枕头‛之夜间也。

如夜间‚背手摸枕头‛,然摸枕头者,非但亿亿万劫,‚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也。

‚不言我起‛,故‚我于海中‛也。

前面亦是‚一波才动万波随‛之‚常宣说‛,后面亦是万波才动一波随之‚妙法华经‛也。

即令千尺万尺之系纶卷舒,亦恨其是直下垂矣!

谓前面后面者,即我于海面也,如言前头后头。

前头后头者,头上安头也。

海中非有人,我于海中,则非世人之住处,非圣人之爱处。

‚我于‛一人在海中。

此是‚唯常‛之‚宣说‛也。

此海中者,不属中间,不属内外,乃是镇常在说《法华经》也。

虽不居东西南北,然是‚满船空载月明归‛也。

此实归者,是‚便归来‛也。

谁谓之滞水之行履哉?

唯于佛道之际限而现成也。

是为印水之印。

更道取之为印空之印也。

或更道取之为印泥之印也。

印水之印,必非是印海之印,更向上(一层),当是印海之印也。

是云海印、云水印、云泥印,谓心印也。

单传心印而印水、印泥、印空也。

曹山元证大师因僧问:

‚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

如何是海?

‛师云:

‚包含万有。

僧云:

‚为什么不宿死尸?

师云:

‚绝气者不著。

‛2僧云:

‚既是包含万有,为什么绝气者不著?

师云:

‚万有非其功绝气。

此曹山者,即云居之兄弟也。

洞山之宗旨,乃正的于此处也。

今谓‚承教有言‛者,是佛祖之正教也,非凡圣之教,亦非附法之小教。

‚大海不宿死尸。

‛谓大海者,非内海、外海等,亦当非八海等。

此等非学人之所疑。

非但认非海之为海,亦认海之为海也。

虽强为之海,然不可云大海也。

大海必非八功德水之重渊,大海亦必非咸水等九重渊。

众法当为合成。

大海岂止深水焉?

是故,问着‚如何是海‛者,以大海尚不为人天所知,故道著大海也。

欲问著之人,将以海执为动著也。

谓‚不宿死尸。

‛不宿者,当是‚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死尸者,死灰也,‚几度逢春不变心‛也。

死尸者,人人全不见也,是故不知也。

师曰‚包含万有‛者,是道著海也。

所道得之宗旨者,非谓阿谁一物包含万有,包含者,万有也。

非谓大海之包含万有。

道著包含万有者,唯大海也。

虽不知是何物,然且是万有也。

与佛面祖面相见者,亦且是错认万有也。

包含之时,即便是山,亦非唯高高峰头立;即便是水,亦非唯深深海底行。

收者当如是,放者亦当如是。

曰佛性海,曰毗卢藏海,唯万有也。

海面虽不见,然游泳之行履,无有疑著事。

比如道取‚多福一丛竹‛,(答曰)‚一茎两茎曲‛,(或答曰)‚三茎四茎‛,亦是错失万有之行履,为何不云‚千曲万曲‛也?

为何不云‚千丛万丛‛也?

一丛之竹有如是道理,不可忘矣!

曹山‚包含万有‛之道著,则尚是万有也。

僧曰‚为什么绝气者不著‛者,虽错为疑著之面目,然则,当是‚是什么心行‛也。

‚从来疑著这汉‛时,则唯相见于‚从来疑著这汉‛也。

是什么处在?

‚为什么绝气者不著‛也?

‚为什么不宿死尸‛也?

这头则‚既是包含万有,为什么绝气者不著‛也?

当知包含者,非著;包含者,不宿也。

万有设是死尸,然‚不宿‛则当直须万年;‚不著‛则当是这老僧一著子。

曹山道:

‚万有非其功绝气。

‛谓万有者,设为绝气,设为不绝气,亦当不著也。

死尸设是死尸,然则,如有同参于万有之行履,则须包含,则当为包含。

万有之前程后程,有其功,是非绝气,所谓一盲引众盲也。

一盲引众盲之道理,更为一盲引一盲,众盲引众盲也。

众盲引众盲时,包含万有,包含于包含万有也。

更有几许大道非万有哉?

其功夫尚不现成,是为海印三昧也。

正法眼藏海印三昧第十三3仁治三年壬寅孟夏二十日即于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

宽元元年癸卯书写之怀奘

辞南平钟王召

唐五代?

耽章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等我的烦恼过去之后我再好好修行‛。

天禅颂曰:

欲循西来路,归去结草庐。

我心无风雨,遍山梅子熟。

又云:

即心即佛佛即我,非心非佛我非佛。

梅子熟时梅子死,梅子熟时梅子活。

九山八海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

据起世经卷

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

持双山。

持轴山。

担木山。

善见山。

马耳山。

障碍山。

持地山。

小铁围山。

2、俗士问僧:

某甲家中有一个铛子,寻常煮饭三人吃不足,千人食有余,上座作么生?

僧无对。

师代曰:

争则不足,让则有余。

(祖堂集)

4、天复元年辛酉岁秋,忽有微疾,至十二月上旬累有教令,至二十八日夜,主事及三堂上座参省。

师顾视云:

汝等在此粗知远近,生死寻常,勿以忧虑,斩钉截铁,莫违佛法,出生入死,莫负如来。

事宜无多,人各了取。

至二年壬戍岁正月二日,问侍者:

今日是几?

云:

新岁已

二。

"师曰:

吾出世来恰三十年,亦可行。

三日寅时终焉。

(祖堂集)汝等在此粗知远近,生死寻常,勿以忧虑,斩钉截铁,莫违佛法,出生入死,莫负如来。

事宜无多,人各了取。

云居道膺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幽州玉田人。

童年时即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延寿寺出家。

二十五岁始受具足戒。

他的剃度师要求他学习声闻戒律,但是他不感兴趣,说道:

‚大丈夫岂可桎梏于律仪耶!

‛于是便放弃所学,游方参请。

后在翠微无学禅师座下问道,偶然碰到一位行脚僧人从江西来,盛称洞山法席,于是他便辞别翠微禅师,前往参礼。

初礼洞山,洞山禅师便问:

‚甚处来?

‛4道膺禅师道:

‚翠微来。

洞山禅师道:

‚翠微有何言句示徒?

道膺禅师道:

‚翠微供养罗汉。

某甲问:

‘供养罗汉,罗汉还来否?

’微曰:

‘你每日噇(chuang,吃)个甚么?

’‛

洞山禅师道:

‚实有此语否?

道膺禅师道:

‚有。

洞山禅师道:

‚不虚参见作家来!

说完,洞山禅师又问:

‚汝名甚么?

道膺禅师道:

‚道膺。

洞山禅师道:

‚向上更道。

道膺禅师道:

‚向上即不名道膺。

洞山禅师道:

‚与老僧祇对(回答)道吾底语一般。

道膺禅师又问:

‚如何是祖师意?

洞山禅师道:

‚阇黎,他后有把茅盖头(结庵住山接众),忽有人问,如何祇对?

‛道膺禅师道:

‚道膺罪过。

洞山禅师又问道膺禅师:

‚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日本)作王,是否?

‛道膺禅师道:

‚若是思大,佛亦不作。

洞山禅师一听,便点头称是。

一日,洞山禅师问道膺禅师:

‚甚处去来?

道膺禅师道:

‚蹋(踏)出来。

洞山禅师道:

‚那(哪)个堪住?

道膺禅师道:

‚那(哪)个山不堪住?

洞山禅师道:

‚恁么则国内总被阇黎占却。

道膺禅师道:

‚不然。

洞山禅师道:

‚恁么则子得个入路。

道膺禅师道:

‚无路。

洞山禅师道:

‚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

道膺禅师道:

‚若有路,即与和尚隔山(亦作生)去也。

洞山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彻悟,便印可道:

‚此子已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去在。

‛一日,道膺禅师向洞山禅师举南泉勘僧之公案--南泉(普愿)问僧:

‚讲甚么经?

‛僧曰:

‚弥勒下生经。

‛泉曰:

‚弥勒几时下生?

‛僧曰:

‚见(现)在天宫,当来下生。

‛泉曰:

‚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举完之后,道膺禅师便问洞山禅师:

‚天上无弥勒,地5

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名?

洞山禅师被道膺禅师这一问,直问得禅床震动,说道:

‚膺阇黎,吾在云岩曾问老人,直得火炉震动,今日被子一问,直得通身汗流!

道膺禅师后结庵于三峰,住在那儿隐修,经常十几天不回寺院过堂(用斋)。

洞山禅师问:

‚子近日何不赴斋?

道膺禅师道:

‚每日自有天神送食。

洞山禅师一听,便呵斥道:

‚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

汝晚间来。

‛到了晚上,道膺禅师来到丈室。

洞山禅师召唤道:

‚膺庵主。

道膺禅师应诺。

洞山禅师道:

‚不思善,不思恶,是甚么?

道膺禅师默然无语,于是便回庵,接着寂然宴坐。

天神再也找不到道膺禅师。

这样过了三天,天神也就不再来送饭了。

一日,洞山禅师又勘问道膺禅师:

‚大阐提人作五逆罪,孝养何在?

‛道膺禅师道:

‚始成孝养。

经过多番锤炼,道膺禅师的证悟已趋玄化。

从此以后,洞山禅师便许可道膺禅师为其入室弟子中的领袖。

道膺禅师初住三峰,因缘不契,其化未广,后开法于云居山,一时四众臻萃,道誉遐迩。

曾有上堂法语云:

‚汝等诸人,直饶学得佛边事,早是错用心。

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亦不干自己事,自余是甚么闲。

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多少淆讹。

若无恁么事,饶你攒花蔟(cu,同簇)锦,亦无用处,未离情识在。

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若有一毫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

差之毫氂,过犯山岳。

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阁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

直须向这里及取、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

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

不见道,从门入者非宝,棒上不成龙,知么?

此段开示极恳切,真学道者切不可放过。

道膺禅师示寂于天复元年

(901)。

谥弘觉禅师。

诗偈本寂所作之诗偈,今所知者,共有13首。

现录如下:

赠廊壁

萧萧秋风送暮钟,江门束鹿傍苍松。

6野人耒与朝家事,早晚焚香拜九重。

(见清郑工臣编《莆风清籁集》卷48)

示纸衣道者颂

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味,心差耒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景,识鉴多端丧本真。

若向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示‚枯木里龙吟‛章句偈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就‚吾法宗要‛作偈

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毒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耒着,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读杜顺傅大士所作法身偈作并注(注略)

渠本耒是我,我本耒是渠。

渠无我即死,我无渠即余。

渠如我是佛,我如渠即驴。

耒食空工俸,何假雁传书。

我说横身唱,君看背上毛。

乍如谣白雪,犹恐是巴歌。

(以上均见宋惠洪《禅林僧宝传》卷1)

颂一首

伞年田耒熟,来年种有期。

爱他年少父,须得白头儿。

(见《祖堂集》卷20‚隐山和尚‛传)

五相偈(五首)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正中偏,示君位)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离兜车界,乌鸡雪上行。

(偏中正,示臣位)7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正中来,示君视臣)

工宫初降日,玉兔耒能离。

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大迟。

(偏中至,示臣向君)

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

威音工未晓,弥勒岂惺惺。

(兼中到,示君臣合)

四禁偈

莫行心处路,耒挂本来衣。

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

(以上均见《五灯会元》卷13)

示学人偈

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

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见《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卷上)

圆悟克勤示远猷奉议

从上径截一路。

直拔超升无出。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但此心渊奥。

脱去圣凡阶级。

只贵利根上智。

于无明具缚窠窟中不动纤毫。

直下顿契廓彻灵明。

与有情无情有性无性同体。

与大法相应发起作用。

透古超今骑声盖色。

虚而灵寂而照。

无量无涯不思议大解脱。

一一七穿八穴。

了无回互。

便识落着。

所以乃佛乃祖谓之单传密付。

如印印空如印印水如印印泥。

万德昭然十方坐断。

独证独超初无依倚。

若起见作相则没交涉也。

今时大有具种性之士。

能始末觑破幻缘幻境。

勇猛奋志向个边来。

亦有久存诚探赜者。

然患缺方便力。

止以知见解会为明了。

殊不知。

全坐了但是识心。

纵解到佛边。

穷到修证尽头处。

不出指踪在。

是故古来作家宗师。

不贵人作解会。

唯许人舍知见。

胸中不曾留毫发许。

荡然如太虚空。

悠久长养纯熟。

此即是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也。

到此亘古亘今之地。

脱离生死有甚也。

如裴相国庞居士样。

直以信得及便力。

受用自在。

尘缘幻境。

岂从别处生。

若脚下谛实。

二六时中能转一切物。

而无能相等闲。

空牢牢地不生心动念。

随自天真平怀常实。

便是从宦游干。

斡悉皆照透。

承那个恩力。

既识渠如下水船相似。

略左右照顾。

扶持将去。

自然速疾与般若相应。

此禅流所谓自做工夫。

触处无有虚弃底时节。

绵绵相续办长久不退转心。

不必尽弃世间有漏有为。

然后入无为无事。

当知元非两般。

若怀去取则打作两橛也。

一切时一切处。

唯以此为实在力行之当截断众流得大安乐矣

障云蒙心赖君裁,莫认东风伎俩乖,扫尽陈尘归旧苑,春光一段自天来。

8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