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347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docx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docx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

【篇一:

东晋门阀政治的感悟】

东晋门阀政治总结心得:

所谓门阀政治,与传统的皇权政治不同,是皇权与门阀的共治,即皇帝大权旁落,士族把持政局的一种体制,即“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权模式”。

我们要追溯门阀政治兴起的原因,当让要思考东晋时期,皇权不振,士族专权的原因。

东晋的门阀政治最开始是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家族势力很大,王导凭借在东晋建立前已经确立的很高的政治名望,在东晋建立时身居高位,这更使得王氏家族在民间的声望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导的堂弟王敦都督江、扬州军事,佣兵自重,后来叛乱,威胁晋室,这是王氏。

王羲之、王献之之流在民间的声望不是一般士族可以比拟的。

这都是王氏家族势力巨大的表现。

所以说,王氏家族把持朝政,就像囊中取物。

后来即使王氏家族衰落,可是士族不仅一家,淝水之战后,陈留谢氏凭借在淝水之战中的优异表现,及不俗的军事力量,取代琅琊王氏,开启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此后,又有庾与马、郗与马、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门阀政治的形成与维持,也有其制度保证。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为士族控制政治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地方上士族把持各级中正官,因而控制了官吏选拔渠道,并通过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预备官吏进而把持了政治权力;二是中正官在选拔士人时任意高下,妄定资品,而中央主选尚书对于资品获得的资格却难以复核、检查,因而对选官的控制能力减弱;三是资品获得的标准主要是“门资”、“势位”,这就使得士族长期把持政权,为成为世家大族奠定基础。

九品中正制运行近半个世纪的结果就是皇权统治在选拔、任用官吏方面受到士族控制,因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政治局面。

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是偶然还是必然?

当然我觉得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门阀政治也不例外。

司马睿与王导的南渡,可以说是门阀政治形成的偶然因素,没有南渡可能也就没有东晋一朝了吧,没有东晋又哪来的门阀政治呢?

中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

读书对人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请将选项填入答题卡内,谢谢!

1.您的年龄?

()

a.13岁以下b.13~15c.16~18d.19岁以上

2.是否有经常课外阅读?

()

a.有b.没有

3.课余时间是否自觉阅读?

a.经常自觉阅读b.偶尔看一看c.课余时间从不阅读

4.你有时候没有课外阅读,原因是什么()?

a.没时间b.不感兴趣c.其他:

5.你通常看的书是什么种类的?

()

a.纸质书b.电子书d.其他

6.你通过什么方式进行阅读?

(多选3个)()

a.购买书籍b.向朋友同学借书c.上网阅读d.图书馆e.其他:

7.你通常阅读的时间段()

a.0:

00~6:

00b.600~12:

00c.12:

00~18:

00d.18:

00~24:

00

8.你对课外阅读的看法?

()多选)

a.与学习无关,对学习无帮助,看不看都无所谓。

b.对学习有益,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c.其他:

9.你有没有出现过很想读名著的念头,但读到一半就不想读了的状况吗?

(a,有b,没有

10看书通常是因为什么原因?

()

a.考试需要b.个人兴趣d.其他:

11.看书有做笔记摘录的习惯吗()

a.每读必做b.凭兴趣做c从来没做

12.一年中你看了多少本课外书?

()

a.1~2本b.3~4本c.5~6本d.7~8e.8本以上

13.你课外阅读的方法()

a.读后仔细思考b,仔细看没有思考c只看个大概

14.你有没有自己制定一个阅读计划?

(比如计划看书的数量或内容)()

a.一直都有b.从来没有c.有时候有

15.你对课外阅读目的的认识a.课外阅读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b.课外阅读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解闷调节学习张驰度。

d.其他:

谢谢您所提供的信息!

中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2.您的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3.您平时通常的体育锻炼方式是什么?

篮球

足球

跑步

健美操

其它

4.您每星期用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大约有多少?

10小时以上

5~10小时

3~5小时

较少锻炼

5.您的学校体育设施怎样?

很好

一般

较差

6.您是否因为硬件设施的限制而减少体育锻炼呢?

不是

第三选项

7.您对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满意程度如何?

很满意

较一般

不喜欢

8.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限制了您的体育锻炼?

学业过于繁重

自己没有喜欢的体育项目

身边缺乏体育器材设施

缺少锻炼的同伴

其它

9.您对自己的体能感到满意吗?

很满意

一般

还需加强

10.您如

何看待中学生体能素质较差的状况?

很担忧

一般

无所谓

11.您的体育锻炼是不是风雨无阻?

看情况

不会

12.学习工作忙碌是您怎样安排体育锻炼呢?

挤时间保证锻炼

以当时的心情等情况改变

减少锻炼

13您认为体育锻炼是否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

一定会

有可能

没有影响

14您是以何种心态进行体育锻炼的呢?

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纯粹娱乐

强健体魄

与更多人交流的途径

谈恋爱的活动之一其它

15.您感觉现在的体育锻炼运动量与以前相比怎样?

有所增加

差不多

不如以前

【篇二:

我读《东晋门阀政治》】

我读《东晋门阀政治》

胡宝国

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已经出版十几年了,相关的书评时有所见。

我也想写,但又有种种顾虑,一直希望在别人的评论看到自己想说的话。

可是这个想法每每落空。

看来,自己想说的话还得自己说。

《政治》一书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与通常皇权至上的时期不同,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

最开始是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

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间势力强弱有变化,所以王与马之后,还会有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等等的变化。

同样,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所以任何一家也并不能轻易地取代皇权,由此,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维持。

至此为止,问题似乎已经圆满地解决了。

但是,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停下来。

他又发现,在士族与皇权之外,还有另外一支不为人所注意的政治力量在起着作用。

这支力量就是流民。

当时北方有源源不断的流民南下,这些流民不是西汉那种流民,而是一支由流民帅控制的武装组织。

他们起初在热闹的政治史中虽然不显眼,但在保卫东晋免遭胡族铁蹄践踏上却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是皇权、士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发现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发现了这条线索,才能完整地解释东晋之所以存在、东晋之所以消亡。

我们看作者的总结:

“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

等到士族不能照旧当权,

司马氏也不能照旧垂拱而居帝位的时候,已经走到历史前台的流民领袖人物既抛弃了司马氏,也改变了门阀政治格局,树立了次等士族的统治秩序。

但是历史并未因此而断裂,历史的逻辑在晋宋之际仍在顽强地起作用。

次等士族的代表刘裕既继承了孝武帝伸张皇权的遗志,又在朝堂上安排了虽丧元气但有余威的门阀士族的席次。

皇帝恢复了驾驭士族的权威,士族则保留着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

这就是具有南朝特点的皇权政治。

”可见,如果作者没有引入流民问题,这个最终的结论是不可能得出的。

找到了流民帅,才终于找到了东晋通往南朝的历史之门。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倘若长久地没有进展,通常是因为研究者忽视了不应忽视的因素。

寻找到这些被忽视的因素是很困难的。

困难不在于它们隐藏得有多深,而在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思路根深蒂固,无形之中会制约后来者思想的展开。

关于门阀政治,以往的研究者多是从士庶对立的角度加以讨论,不要说流民问题,就连皇权在这之中的地位、作用也没有引起多少关注。

作者突破了不易突破的制约,所以才为人们展现出一番新的天地。

抛开流民问题不谈,上述结论本身也十分精彩。

作者没有过分地渲染东晋南朝间历史变动的剧烈,而是清醒地注意到历史变化的背后也还存在着历史的延续。

要解释变化中的延续,必须看到历史的深处,如果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那么“延续”与“变化”的同时存在只能使研究者在解释上陷入困境。

《政治》一书二十五万字。

如果让我写,可能有三万字就够了。

为什么他需要这么大的篇幅?

我想,这是因为作者对历史细节有着特殊的偏好,不妨说他有一种“细节嗜好”。

要说明细节问题,没有足够的篇幅是不行的,因为在这里,

一般性的说明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永嘉之际,晋室南渡。

关于南渡的建议者有三种记载。

一说是王导,一说是裴妃,一说是王旷。

对于这样的问题,谨慎一点的研究者可能不作判断,只是存疑。

轻率一点的研究者可能会勉强认定一种是真实的,而排斥其他。

但作者却不是这样处理的。

他说:

“以上三说,各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一些真实情况,可以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排斥。

它说明南渡问题不是一人一时的匆匆决断,而是经过很多人的反复谋划。

”这个结论真可谓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考证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他突然不考证了,用敏捷的思维化解了这个问题。

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许多。

将近二十年前,田余庆先生曾和我们学生说:

“要注意排除反证,没有反证的问题是简单问题,复杂问题往往有反证。

反证必需在我们的考虑之中。

”以上这个例子可以说是排除反证的经典之作。

老实说,究竟是谁提出了南渡的建议并不重要,如果我来研究,大概不会注意这个问题。

这里之所以提出它,主要是想说明作者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智慧。

优秀的学者就是这样,他不仅会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而且也会让你看一看智慧的模样。

从古至今,智慧远不如知识增长得快,所以每当我们看到智慧的光芒时,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他不会永远顺利的,他也会陷入困境。

在阐释东晋门阀政治出现的原因时,

他提出的理由使人怀疑。

首先,作者采用了一种叙述的模式来说明问题。

他指出,东晋王导与司马睿的政治结合,实际是来源于西晋王衍与司马越的政治结合。

同样是王、马结合,但地位却不相同,在西晋,政治上是以司马越为主,王衍为辅,而在东晋,则是“王与马共天下。

”王、马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因为早在西晋末年尚未南渡的司马睿与王导结合时,司马睿就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上。

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恭俭退让”,“时人未之识”的一般宗室成员,而王导已经具有政治阅历和名望。

这种关系延伸到东晋,“便有了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权模式”,由此开启了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

这样叙述历史事实是一点也不错的。

但是从道理上讲,我们并不能排除前一对王与马南渡的可能性。

如果过江的是司马越与王衍,必定还是以马为主,以王为辅。

如此一来,岂不是就没有百年门阀政治了?

退一步说,即使我们坚信过江的只能是司马睿与王导,疑问也还是存在的。

因为“共天下”的局面在王导以后并没有结束,而是一再出现,持续百年。

对于东晋皇权来说,这种局面绝不是一个偶然事故所能造成的。

在本书结尾的时候,他又再次触及到这个问题。

他说: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如果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

”他说得依然没有错,但依然只是对事实的陈述而不是解释。

东晋出现门阀政治,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曾当面征询田先生的意见。

他略作沉思,答道:

“我不愿意追求终极原因,因为一

追求终极原因,文章就飘起来了。

”的确,对于习惯了从细节出发的他来说,追求终极原因是太难了,终极原因不会在细节里。

无法在深层次上解释门阀政治的出现,这其实并不仅仅与他个人的研究习惯有关,而且也与政治史研究方法本身有关。

极端地说,单纯的政治史研究可以解释从去年到今年的政治演变,但却无力解释政治形态的根本变化。

当整个政治形态都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定牵涉到超出政治史范围的更大的历史变动。

这就如同说我们可以用政治史的研究方法分析辛亥革命时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但却不可能用同样的方法解释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一场辛亥革命。

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一场辛亥革命?

这里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形势种种因素。

在时代发生大转折的时候,终归是政治跟随着时代,而不是时代跟随着政治,尽管表面现象可能恰好相反。

政治史研究方法对他的制约不仅表现在研究东晋门阀政治时。

在研究三国史时,同样的问题也发生了。

在《孙吴的建国道路》、《李严兴废和诸葛用人》等文章中,他为我们揭示出了吴、蜀政治演变的清晰线索,关于曹魏,他也写过若干高水平的文章,但涉及到曹魏发展线索的时候,他沉默了。

这是为什么?

我想,这是因为吴蜀的历史较为单纯,都是有头有尾的,容易把握。

而曹魏则不然,一涉及到曹魏,就必定要和前面的东汉、后面的西晋联系起来,而汉晋时期的历史变动是多方面的,远远超出了政治史的范畴。

一到这时,他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即使不考虑政治史以外的因素,单纯思考政治发展线索,他面临的困难也同样不少,因为从东汉的党锢之祸到西晋的八王之乱,时代剧烈的、多次的变化打碎了

【篇三: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

敬告:

此笔记内容严重不全,错别字不少,仅供参考!

by:

may

11.12.14

中国法制史大纲

聂老师

1、引例:

公与私

中国独特的土地所有权观念与制度

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莽改制“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

原因:

土地兼并,民无立锥之地的现实

内容:

土地国有,占田不得过限,禁止买卖土地

与美国不同,均田成为持续。

现实需求

西晋——限田

北魏——计口授田

南宋收买民田

元朝减租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孙文耕者有其田

现代法律思想或制度,固然有自己的特征,但仍包含以前各时代的遗产;所谓思

想或制度上的新时代,纵为革命,亦未对前时代的补充及继续发展。

2、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与方法

司法独立原则上有例外例外是原则的高压闸

史实

史论

专家哲人与通家

意义:

(1)真:

求知(artsforacts)历史比小说更有趣

(2)善:

精神寄托与文化自尊

(3)用:

资治通鉴

技术法

准则法

2.3学习中国法制史学的态度

全盘西化之弊——片面的深刻

两种错误的倾向:

(1)以今非古,关公战秦琼

(2)比较法的滥用与“崇洋媚外”的心态

正确的态度:

理解——转化而非简单的“批判——继承”

对历史应予“同情之理解”怀抱“温情与敬意”

法家——绝对专制的法律全民意志归于君主耕——生产

功利主义

新加坡非民主社会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

2、4学习中国法制史学的方法

须:

a考订史实,以判例史之真伪

a地下实物与统上遗文互相释正

b异国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

c外来观念与国有材料互相参政

b整理史料,以贯通史之系统

c确定史观,以把握史之中心

3、中国传统法制的特色

3、1崇礼教(“讲道德”)

礼法配合,融礼入法

道德以礼为实践

3、2尊经义

1)法律之创作与解释,均以“经”为依据

2)历史上几次重大变法运动,常溯源自“经”

3)“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历代宝律,皆准于礼

汉之新狱,常取义与春秋

汉唐之法律解释,亦多引证于礼经

周代与周官

王莽、王安石《周官》

康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3重宗法

宗法制度之精神,在于:

伦理为公共关系之常规,家庭为共同生活之单位,中华帝国时期

法理基于伦理治国始于齐家

家—族—至国(天下)

国有君统,家有宗统,均以嫡长子继承

祭祀战争

泛神论与造神的文化

祖先与神混淆

3、4形成于西方法律传统的差异

(1)义务本位

重公轻私、重义轻利、重农抑商

(2)家族中心

3c:

clan(中)、club(美)、caste(印)

(3)阶段观念:

“三纲五常”官民长幼夫妻关系的不平等

(4)天人合一

法律虽源于神权,但去宗教化——天意

强调“天意”而有自然法精神

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无讼”的理想

天人是合一,田里是来源于人情

强调人与人和谐

4、中国法制史分期

4、1创始期(战国以前)

殷商之部落

西周之封建

春秋之霸权

战国之蜕变

国与家结合,政与教贯通

宗法与礼教影响:

(1)宗祧继承之礼

(2)冠婚丧祭之礼:

六礼、五服

4、1、1创制期之政治

(1)宗法上有宗庙之制,所以续昭穆、定尊卑;巡狩述职之礼,别上下

(2)分封同姓子弟与异姓功臣以屏藩周室,以血统与婚姻关系,构成“家族本

位之政治”,形成“世侯世卿”之制

(3)战国时代,贵族世袭被打破,改为布衣将相之局,有权者以富国强兵为号

召,求禄者以仁义为迁阔,视刑政为要图。

封建礼制被破坏(礼崩乐坏)

4、1、2创始期之经济

魏李悝之“尽地方”,秦商鞅之“开阡陌”,皆顺其势而用之

土地私有更为普遍

春秋末时,始有钱币之使用

4、1、3?

4、1、4学术思想

西周政教部不分官师合一学术本于主官民间未有著作

诸子百家争鸣

国家的终极目的与政府的角色

法家:

救时,富强

儒家:

富强之后呢?

道家:

清净无为

至战国时,无论儒家法家,在法的基础上已趋于平等,倾向于公示主义,为日后

法典之编纂奠定了基础

4、2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封建制与郡县制混用

秦废封建,汉惩秦孤之失,二者并行;魏文帝不建亲藩,晋武帝又行封建

(3)礼法调和(礼法并用)

4、2、2经济

(1)重农抑商

(2)盐器专卖

(3)均输平准之法

(4)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国有、限田、均田)

4、2、3社会

以贫富之分——士庶之别

4、2、4学术思想

独尊儒术与儒法并流

(1)两汉董仲舒春秋决狱

(2)东汉马融郑玄

(3)曹魏设律博士

4、3成熟(隋唐——清末)

隋之法制远袭秦汉魏晋历代固有系统

三省制度

《开皇律》

《唐律》与《唐六典》融礼入法

4、3、1政治

三省六部制郡县制

中央与地方权力之消长(“强干弱枝”与地方割据之循环,至明则采地方分权之

法)

4、3、2经济

(1)土地分配

(2)税赋与徭役:

粟米之征(田租),布缕之征(户税)与力役之征(劳役)

唐之租调庸

唐中叶杨炎“两税法”

王安石“募役法”

明“一条鞭法”

4、3、3社会

(1)科举制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

(2)阶级良民与贱民之分,元清两朝的民族差异与民族矛盾

4、3、4学术思想

(1)科举

(2)清末明初经世致用的思想抬头乾嘉之学

宋代法学的兴盛:

法学在成熟期的高峰

宋代皇帝多明法宫中设审刑院

把法律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

宋的铨选制度第一次派遣职务

4、4变革期(西方入侵,始1902年)

器物、制度、思想的大变革

朝贡体制(宗藩)——条约体制(平等邦交)

帝制共和

士大夫知识分子

同治中兴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以时务代洋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2年修订法律馆成立

1908年预备立宪

1910年设立资政院和正式内阁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和平方式

清帝退位南北议和

夏商周

夏代的禹刑——夏朝

礼治首先只是儒家理念中的一种政治文化模式,再古代不能等同于政治,在近代

日益变成遥远的回声,不过礼制的确曾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行为和制度规章,曾深深根植于人心中

周代之后的中国封建制度的延续

西汉和西晋的分封

延续至清的宗藩关系

封建制、宗藩制与联合国

法源史

法典的编纂

创始期战国以前

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成熟期隋唐-清末

变革期西方法侵入时期,始于1902年

法经的制定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法经的主要内容

分为六篇:

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第五篇杂法是规定贼盗意外的其他犯罪的篇目

具法师从重从轻,减免刑罚的等定罪量刑

历史地位:

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史称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一改法为律

二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

网捕盗贼之法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秦人与变法

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秦国没有受到文明的驯化、雅化

商鞅的严刑峻法使秦人按成循规蹈矩的习惯,而其奖励军功

以最强悍的最优纪律的民族

睡虎地秦

秦法制特征:

法自君出,君主独断

以法为本,严刑峻罚

统一法律法令,注重法律宣传

律、制与诏,程,课,式,法律答问,庭行事(判例)

汉代法律制度——刘邦称帝

立法指导思想:

与民休息,宽省刑罚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约法三章与九章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