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知识点背诵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279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知识点背诵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概论》知识点背诵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概论》知识点背诵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概论》知识点背诵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概论》知识点背诵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论》知识点背诵版.docx

《#《概论》知识点背诵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知识点背诵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论》知识点背诵版.docx

#《概论》知识点背诵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点(背诵版)

题型: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改错、简答题、论述题

1.简述《教材》的逻辑结构及重点。

逻辑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总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分为四个方面相对独立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3.毛泽东思想及确定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要方面: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第六,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邓小平理论及提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并写进党章。

内容: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关于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和的理论。

5.“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和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解放思想

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9.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0.党的思想路线相互关系。

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

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时俱进

1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3.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

14.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客观原因和条件。

(1)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2)有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3)有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正规红军的存在

(5)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5.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6.我们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的时间。

1953年6月

17.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8.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改造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改造和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内在发展的必然性

(3)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而是对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4)不能因为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19.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而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0.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1.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名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的生产总值在增加一倍,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2.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2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2)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3)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含义

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

我们必须珍惜这些已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走回头路。

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发展还很不成熟,在各个领域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搞急于求成。

只有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方面的含义,才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该奋斗目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基本途径。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7.四项基本原则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政治保证作用:

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28.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有三个:

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29.革命

就是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强制性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0.社会主义改革

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某些过程,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1.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特点。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3)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和时俱进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结构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7.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实行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把按劳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是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0.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基本内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和共。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2.政治体制及评价标准。

(1)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

(2)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

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4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4.和谐社会及特征。

和谐社会,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45.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46.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7.社会建设的重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和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48.“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及理论来源、提出。

基本内容: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理论来源:

早在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

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

“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

但由于某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原因,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

和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和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提出:

198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获得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策。

49.当今世界和中国的主题。

和平和发展

50.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

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51.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关系。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得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5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和主要依靠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54.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55.劳动、知识、人才、创造之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实践是体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才通过奋斗才能创造更有价值的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劳动创造了世界,甚至创造了人类本身。

劳动贵在创造,没有创造,劳动只能是简单的重复。

创造也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创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劳动的创造离不开知识和人才。

56.我国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57.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

58.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

59.民主集中制。

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60.党的三大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61.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二部分内容。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

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和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