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079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docx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docx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第一章晋城地区概况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概况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门户。

太焦、侯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二广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

图1-1晋城市行政区划图

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

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9万人,占总人口的43.33%)。

2007年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12.02万人,占总人口的50.38%;女性为1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2%,性别比为101.55。

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第二节自然气候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

全市可分为:

温寒作物区,温凉儿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暧作物区。

气候特点:

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委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

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为“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

年平均气温7.9-11.7°C,无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

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间。

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

第三节矿产资源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

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

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

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

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

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2001年在沁水县南部发现并探明了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

1984年该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

第四节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

晋城山川秀丽,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地,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

沁水县境内下川遗址和历山自然保护区,山谷幽深,森林蔽阴,飞瀑流泉,阴阳错落。

动人的神话传说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使其更具魅力。

阳城县境内的蟒河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猕猴出没于林间,成为山西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陵川县境内有著名的棋子山,被认为是世界围棋的发源地。

王莽岭上,太行山峰,叠嶂起伏,云雾如烟,奔涌如潮,犹似泼墨山水画卷。

锡崖沟挂壁公路,令人叹为观止。

深秋红叶,百里长卷似晚霞烂漫,让人留连忘返。

此外还有佛子山、西溪真泽宫等许多如诗如画的自然人文景观。

泽州县境内始建于北宋的道教宫殿玉皇庙,其"二十八宿"雕塑,是元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始建于北齐年间的青莲寺,其罗汉殿内"五百罗汉名号牌"则是举世罕见的珍宝。

而颇富传奇色彩的"子母柏"则成为青莲寺的又一奇观。

第五节其他资源

 晋城市森林资源可观,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

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至今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

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

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80%,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所辖阳城县为华北第一大蚕茧大县,《穆天子传》中就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今山西省阳城县),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载。

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192号文件向全国公告,对“阳城蚕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观。

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

国家现已在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建立了两个自然保护区。

国家稀有动物猕猴、大鲵就生长在蟒河保护区。

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

晋城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

晋城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蚕茧产地和丝绸生产基地,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

第二部分地质概况

第一节地层

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其主要分布情况如下:

太古界:

零星分布于东部和西南部出路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羊圈底庙有黑云、片岩、黑云片岩和二长片岩、鱼闪片岩和片麻岩,局部有透镜状大理岩。

厚度分别大于300米、500米。

元古界:

主要分布于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

由变质砾岩、红色厚层粗粒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和绢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白云片岩组成,厚354米。

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

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灰紫红色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厚555~1200米。

李圪塔、横河、杨柏一带厚几米到几千米。

古生界:

寒武系:

主要分布于市区东部和南部,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代状分布。

由砾岩、砂岩、页岩、泥灰岩、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白云等组成,厚377~570米。

奥陶系:

分布较广。

由灰岩、泥灰岩和含燧石白云岩组成。

厚476~700米。

志留系:

晋城市无分布。

泥盆系:

晋城市无分布。

石炭系:

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

由沙岩、页岩、泥岩、铝土矿、灰岩及煤层、铁矿黄铁矿等组成,厚32~252米。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由细砂碎悄岩及泥质岩组成,中下部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厚度为141~795米。

中生界:

三叠系:

主要分布于沁水县城以北,高平市局部。

由岩性为红色、砖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沙质泥岩、页岩及灰绿色、黄绿色、灰白色长砂岩等组成。

侏罗系:

晋城市无分布。

白垩系:

晋城市无分布。

新生界:

第三系:

主要分布于晋城市区以北至高平市区以南丘陵区,由岩性为土黄、灰绿、棕红式粘土及砂质粘土,含有锰铁质、钙质结核。

厚度12~20米,最厚40米。

第四系:

主要分布于高平及晋城盆地,由坡积、洪积和冲积物组成,厚度约0~42米,岩性为棕红、紫红等粘土、亚粘土,夹细砂、粉砂及中粗砂和砾石层。

第二节构造

一、多旋回学说

多旋回学说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所倡导。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处山西省东南部,山西省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中部,其次级构造单元分别归属山西断隆、鄂尔多斯台坳、内蒙地轴、燕山太褶带、豫西断隆,并以山西断隆为主题构造。

随着整个中朝准地台经历了地槽、地台及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演化阶段:

地槽阶段经历了阜平旋回、五台旋回和中条旋回,形成褶皱基地,地槽阶段结束;长城纪开始转变为地台,沉积了盖层;晚三叠世末(印支运动之后),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燕山旋回使地台盖层发生了强烈褶皱断裂,并有岩浆侵入,新生代以来断块升降运动为主并伴以玄武岩浆的喷溢,形成汾渭等断陷盆地。

该多旋回演化模式对山西省前长城纪地质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二、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时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所创立。

在其一些著作中,已多处涉及到山西省的地质构造,主要可以归纳如下:

1.山西为一个大致走向南北的穹窿地块,由西向东逐渐昂起。

东邻新华夏系的华北挽近陆槽,西邻祁吕-贺兰山字型的伊陕盾地,北邻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南邻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

2.经向构造体系:

主要有黄河东侧构造带、太岳山构造带和太行山构造带,分别断续纵贯于山西省的西部、中部和东部。

其发育过程南强北弱,对燕山期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3.新华夏构造体系:

在东经111°20′以东的广大区域展布。

构造型式主要有山西中、北部较大规模的多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及北北东向折断带。

其生成的构造应力场都是西部向南、东部向北的直线扭动方式,由于他们所在地区的岩石力学性质和边界条件以不同表现形式亦不同。

第二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第一部分地貌特征

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

全市平面轮廓略呈卵形。

内地起伏较大,最高是舜王坪,海拔2322米;最低是沿河、丹河下游河谷,海拔接近300米;相对高差为2000米。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800米。

东部及东南部为太行山脉,西南是王屋山(中条山东北端),西北部是太岳山的南延部分。

这些山地在地貌上以中山为主,部分为高山;中部沁河、丹河流域多属中低山、低山丘陵、盆地和谷地。

整个地区的地势呈东西北高,中部、南部低的簸箕状。

根据地表形态,结合开发状况,全市可分为高中山区、中山区、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区、山间盆地与山间宽谷地区、破碎黄土塬区等6类。

有的类还可分为若干个地貌区,共可分为16个地貌区。

其中,高中山区有舜王坪高中山区;中山区有太行山——王屋山中山区、东峪中山区、中村中山区、胡底中山区;中低山区有沁水中低山区、李寨中低山区、冶头——大兴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区有次营一白桑低山区、阳城——北留低山区、大阳——附城低山区、秦家庄低山区;山间盆地与山间谷地区有晋城山间盆地、沁水——阳城山间宽谷地、高平盆地;破碎黄土塬区有高平团池黄土塬区。

第二部分第四纪地层特征及分布

下更新统:

楼则峪组:

黄、棕黄色细沙、粉砂、灰黄、土黄色亚沙土与棕红、褐红、灰褐、棕黄色亚粘土、粘土互层夹灰绿色亚粘土、灰白色泥灰岩薄层。

下部夹数层黄色中-粗砂岩。

亚粘土岩中常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灰褐,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中常见到腹足类及其它化石碎片。

大墙村组:

本区内分布广而零星。

枣红色、鲜红色粘土、含砂质粘土。

一般含有铁质薄膜和小结核。

中更新统:

小常村组:

褐黄、锈黄、浅紫色砂层与砂质粘土、粘土互层,夹钙质砂岩透镜体。

其下部砂层具交错层理,底部常有砂砾石层出现。

离石组:

分布普遍。

上部,黄红、棕黄色砂质粘土,夹有3-5层棕褐、棕红色古土壤层及黄白、灰黄色钙质结核层;下部及底部,常见棕红色粘土或与棕黄色含砾砂质粘土互层。

上更新统:

马兰组:

浅黄、土黄、灰黄色粉砂土。

结构疏松,具大孔隙,有白色菌丝及少量铁锈星点,垂直节理发育。

冲积层:

现代沟谷Ⅱ级阶地。

上部,灰、灰黄、灰褐、黑色粉砂土、砂质粘土,夹淤泥质粘土和泥炭;中部,褐黄、微红、棕黄色砂质粘土,含星散状小结核,具1-2条不甚明显的红色条带。

上部,灰、灰黄、灰色粗、细砂层,具斜交层理,含小砾石和夹沙砾石层凸镜体。

全新统:

冲、洪积层:

现代沟谷中冲洪积物。

黄褐-灰黄粉砂土及粗、细砂与砂砾石层。

第三部分地貌旅游资源及其发展趋势

晋城旅游资源分布广阔,种类繁多,大体分为:

悠久的历史资源、美丽的山水资源、丰富的人文景观、壮丽的战争画面以及全省领先的小康建设,太行璀璨明珠。

    

  晋城的棋子山、王莽岭、王屋山等都属于山地,具有明显的泛山性特征和生态环保特征,羊头山、舜王坪表明了它的根祖特征,以及皇城相府和柳氏民居构造了一批文人故里。

形成了一王莽岭、青莲寺、皇城相府三大重点景区为骨干的发展格局。

蟒河自然保护区:

省级保护区。

位于阳城县城南33公里的桑林乡与河南省济源县交界处。

北纬35°13′--35°15′,东经112°21′--112°29′。

面积约57.8平方公里,包括三盘山、莽山风景区和砥柱山,绿化顶原始森林区。

主峰海拔1572.6米,一般海拔800米。

山体由奥陶系片麻岩、石英岩、灰岩和白云岩组成。

年平均气温9°C,年平均降水量680豪米。

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气候。

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地形复杂。

原始植被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树。

经鉴定,在300多种植物群落中,有30多种起源古老,为中国特有的亚热带珍奇植物领春木、山白树、红豆杉、常绿匙叶栎等树种的留存地。

国家确定山西省应保护的此类植物有11种,在蟒河保护区发现有9种。

保护区内的珍贵动物有猕猴、麝、大鲵、金钱豹、金猫、金雕等16种,占全省保护动物品种的半数以上。

这里是名贵药用植物山萸的主要产地和二类保护动物猕猴的中民分布区。

有珍贵植物、动物200余种。

蟒河自然保护区亦为阳城的风景区,除“望莽孤峰”外,还有试剑峰、水帘瀑布、白云洞、仙果堂、窟窿山、铡刀缝、石人峰、滴水盆等奇观。

云蒙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历史自然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位于阳城县城西南面8公里横河、李圪塔乡境内与垣曲县、河南省济源县交界处。

北纬35°17′--35°20′,东经112°03′--112°05′。

面积约21.5平方公里。

主峰海拔1951.4米。

山体由震旦系和寒武--奥陶系片麻岩、灰岩、紫粉色页岩等构成。

年平均气温9.3°C,年降水量700--800毫米,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气候区。

原始植被为落叶阔叶、常绿针叶混交林。

植物种类经鉴定有600多种,有山西植物宝库之称。

野生脊椎动物有250多种.

珏山:

晋城地区自然景观。

位于市区南20公里的丹河南岸。

珏山双峰对峙,巍峨耸翠,宛若一对碧玉,故名珏山。

此地自然景色绚丽雄奇,每逢中秋之夜,在河对岸古刹青莲寺的款月台上,可以看到一轮皓月从珏山双峰之间冉冉升起,呈现“双峰捧月”即“珏山吐月”的胜景,为晋城“四大景”之一。

先后成立发展了一批重点旅行社,如:

晋城友好旅行社、太行国际旅行社、好时光旅行社、皇城相府旅行社、晋城铁道旅行社、假日旅行社、凤凰旅行社和兰花王莽岭旅行社等一大批旅行社,他们为晋城丰厚的旅游资源撑起坚强的后盾。

同时配套的有一些旅游星级饭店也颇具规模,他们主要为:

金辇大酒店(五星级)、晋城大酒店、富景国际饭店、太平洋大酒店、高都大酒店(四星级),三星级和二星级也为数不少。

综合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晋城的旅游业正以矫健的步伐面向未来。

    

  未来发展趋势: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做大做强。

在皇城相府、王莽岭等一批重点景区的基础上再发展一批高标准的旅游景区。

依据“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加大宣传力度,合并一批“小、散、低”的旅行社,逐渐发展一批高档旅游星级宾馆,加强服务态度,争取把晋城的旅游做大做强。

第四部分第四纪地层中所蕴含矿藏

晋城市境内的第四纪地层中赋存的矿产有黄土、砂、砾石、泥炭(腐泥)等,规模都较小。

泥炭(腐泥):

主要发育于河流Ⅱ级阶地上部,可做有机肥料。

黄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

是制造水泥的良好填料,地表的亚粘土、粘土是制造砖瓦的良好原料。

砂、砾石:

河流中上游段堆积有厚度较大的砂层、砂砾石,可做建筑材料。

第五部分灾害地质特征及其工程效应

地质灾害,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隐患。

晋城市的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各类灾害点273处,尤以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较为严重。

晋城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重点防治地区:

1.城区、泽州、高平、陵川的重点防治区

以白马寺滑坡体、王家山滑坡体、泽州大箕南庄滑坡体等滑坡体和区内各煤矿大面积资源被采空而诱发的采空塌陷、地裂缝、潜在崩塌、滑坡等灾害为主要监测对象。

西陈庄村的房屋裂缝为重点监测点、矿区及耕地造成破坏或构成严重威胁。

公路筑路切坡诱发的滑坡、不稳定斜坡及危岩体,也对人们正常生产生活构成威胁。

2.沁水、阳城的重点防治区

以坡底滑坡体、上河危岩体等滑坡体和区内各煤矿大面积资源被采空而诱发的采空塌陷、地裂缝、潜在崩塌、滑坡等灾害为主要监测对象。

润城境内沁河段为重点防治区,以劈山口上游为重中之重,发育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做好避险卡的发放工作。

3.重点防范的交通干线

晋城市境内铁路有侯月线、太焦线,公路有晋阳高速路、长晋高速路、晋焦高速路、晋济高速、陵沁路、阳济路、晋陵路、太洛路、陵辉路等,国家西气东输管道从境内通过。

本区多为山地丘陵区,山区铁路、公路的修建,因开发坡角,形成人工高陡边坡,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第六部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以上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重点防治地区,划定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和隐患点,对地质灾害危险区、隐患点进行监测、预报,为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编制年度防治预案,成立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高度重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从组建国土资源局以来,每年都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分管国土资源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部门还建立了晋城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和专家支持系统。

市政府每年都以政府文件全文下发我局编制的《晋城市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和《晋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各乡镇,要求各县人民政府务必做到任务明确、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领导分管、有部门负责,组织严密、措施得力、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

2.完善各项制度,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已建立的巡查、值班和速报三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下六项制度:

一是监测制度。

要求各监测网点必须落实监测人员,加强监测工作,对不同的灾害点施行不同的监测方法,不同的时间实行不同的监测频率,并认真做好监测记录。

二是检查制度。

汛期前,组织检查组对各市县乡镇地质灾害防御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汛期期间,加强巡查和排查,及时发现险情,排除隐患。

三是修编制度。

坚持每年汛期前,修编完善好市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与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

四是宣传培训制度。

每年汛期前,市、县政府都应组织召开全市、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会,同时派出技术人员深入乡镇举办专题培训会。

五是档案管理制度。

对各项基础资料及时实施分类,分年度进行建档管理。

六是信息反馈制度。

包括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和地质灾害点动态信息反馈,随时掌握地质灾害点动态变化。

3.加强巡查、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

  各县局国土资源局、基层国土资源所地环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多次排查,泽州县检查了两次,对基层所及15个重点隐患点进行了30多次检查,陵川县国土资源局对16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多次检查,定出13处重点隐患点,沁水县局对所有乡镇所及隐患点进行了4次全面检查,高平局对12个隐患点、30余个建设用地和120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防灾措施进行了检查,城区对各国土资源所及隐患点进行了3次检查,阳城对辖区内的隐患点进行了20多次巡回检查,全市共发放各类地质灾害明白卡、避险卡2483份,树立地质灾害警示性标志195块,市、县、乡、村、所对各地质灾害点现场巡查1235次,电话巡查777次。

目前我市已建立起市、县、乡、村、点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已逐一对辖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调查摸底,凡发现有可能直接威胁村镇、工矿区、重要交通干线、重点保护文物等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建立起地质灾害险情登记卡,在此基础上,圈定出本辖区重点防范区段,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周围设立明显警示标志。

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并将灾害监测任务层层落实到乡镇、村或者企事业单位,最终落实到人头。

而且还对监测人员进行了必要的监测及防灾知识培训,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

一旦发现有地质灾害发生的征兆,会及时疏散人员和重要物资,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

4.加强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国土资源部门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力度,采取电视、网络、广播、报纸、集中培训、宣传画、宣传材料、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了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对工作人员应做到以下“三个四”:

第一是“四个到位”,即工作部署到位,动员群众到位,防灾人员到位,落实措施到位;第二是“四个千万”,即千万不能有麻痹侥幸心理、千万加强组织领导、千万注意重点防范的部位和重点防范的环节、千万将防范工作做实做细;第三是“四个务必”,即务必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务必保证减少国家和群众财产损失,务必保证受灾群众灾后正常生活,务必保证灾后自救互救工作迅速展开。

对监测人员应掌握“两个四”,第一是“四应知”,即应知辖区内灾害(隐患)点数及其点位、规模、影响对象,应知灾害(隐患)点群众转移路线和应急安置,应知灾情报告程序,应知监测阶段、时间等要求;第二是“四应会”,即应会在灾害(隐患)点主要位置设立监测标志,应会运用三种以上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的记录、分析并作出初步判断,应会对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

5.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和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选址阶段建设用地预审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在市境内从事各类矿山资源开发的企业及资源整合后的矿山企业必须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作为审批建设项目用地和矿山办证的必备条件之一,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

第三章第四纪以来构造地貌演化

进入第四纪以来,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活动较为频繁,地壳间歇性的持续上升,河流侵蚀作用加强。

早更新世之后,中部几个盆地及其他一些山间盆地均先后干涸,并数次下切造成了三级以上的河谷阶地。

而由于更新世以来整个地球气候向寒冷发展,出现四次冰期。

受冰期寒冷气候影响,大量黄土从西北方向被风吹来,使山西不同标高的地域均遍布黄土堆积。

当然由于地表水流作用又是这些遍布的黄土的一部分再搬运、堆积于不同高度的山间低洼地带和沟谷中。

这样使山西处于两大类不同的地貌单元中,分别形成了同时异相的两种成因类型的第四纪堆积。

一类为形成于大型裂陷盆地的边缘,有时也可以看到两种成因类型的过度。

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及晚更新世河湖相的沉积,分别以泥河湾组、匼河组、丁村组和峙峪组为代表;而土状堆积则以午城组、离石组、马兰组为代表。

第四纪以来,由于气候转寒冷,几次冰期的侵蚀使山西一些高山地带如五台山、吕梁山、管涔山、芦芽山、狐偃山等都留下了冰川时期的侵蚀的地貌残迹(冰斗、冰窖、角峰、冰蚀湖等)。

第四纪寒冷的气候对生物影响颇大,一些喜暖喜水的动物消失,代之以宜适于半干旱环境的生物群。

而第四纪生物群在山西最重要的事件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是人类的出现。

第四纪以来,在山西这块土地上曾先后生活过的西候度人、匼河人、丁村人、许家窖人、峙峪人、下乡人、峨毛口人,他们分别留下了各自活动的文化遗迹。

第四纪以来的地壳运动,除使地理、地貌景观起了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外,地震的发生是地壳活动的变现,它对现在文化高度的人类有直接而重大的危害。

从有史以来,山西的地震次数是频繁的,而强度、烈度较大的地震都集中出现于中部裂陷盆地的边缘地带。

证明了山西中部斜裂的盆地仍在不断的活动,整个山西的地壳活动也在不停的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