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023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docx

《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docx

人民日报关于新的五中全会的报道集

——一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变革。

  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孕育新的希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

“等不起、慢不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峻切。

  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

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伴随着对生产关系的新的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只有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才能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政绩“导向之手”的引领性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其动力都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提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

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无论从我们的发展经历,还是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历程来看,能不能抓住机遇,推动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不断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就国家发展新引擎,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机遇稍纵即逝,转变刻不容缓。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何写入五中全会公报?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一句话,引起笔者的关注,其实,“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是今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研究的课题。

在这次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表了重要讲话,社会反响很大,现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又写入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使全党上下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促进党群干群和谐关系,有利于为推动科学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但各种利益矛盾也表现出来。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9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的那样: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

  总书记的话实事求是,据笔者观察,土地征收、房屋拆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计划生育问题、殡葬问题等等都是矛盾的集中领域,特别是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上人民内部矛盾有激发对抗现象。

时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党员干部思想观点错误,错误政绩观冲昏头脑,只讲群众是非,不讲自己领导无方,有的干部甚至提出“新中国是强拆出来”的谬论,一些干部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权、以力压人,甚至说出“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诳语,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采取极端手段压制群众意见、损害群众利益,使一些本来可以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增加了社会对立情绪,把人民内部矛盾变为对抗性矛盾,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如今,我国已进入加快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各级领导干部、党员干部要搞清楚什么叫人民内部矛盾。

笔者以为,矛盾天天都有,人是生活在矛盾中,人民内部任何时候都有矛盾,讲唯物主义就得承认人民内部天天都有矛盾,关键是不能让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不能使人民内部矛盾变为对抗性矛盾,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同志在1957年讲了一句话很经典,他说:

“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讲来基本上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刘少奇同志的讲话通俗易懂。

在和平建设年代,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讲来基本上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笔者以为,在改革开放年代一样,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讲来也基本上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因此,衡量是否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看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是不是讲党性、讲群众感情、讲工作方式方法,不让人民内部矛盾变为对抗性矛盾。

  其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各级领导干部、党员干部还是要把握科学发展主题。

笔者以为,科学发展是破解一切矛盾的金钥匙。

科学发展了,群众富裕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由头也就越来越少。

科学发展绝不只看发展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科学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人民内部的矛盾就会越多。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关键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党员干部要牢记胡总书记9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的四点要求:

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四是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这四点要求讲的很到位,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良方,总书记阐述了新时期维护群众利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方法、途径和创新思路,值得领会与落实。

总之,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写入公报,体现出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发展,高度重视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笔者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全面领会贯彻好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主题,牢记总书记的9.29的讲话精神,增强时代意识、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公仆意识,注重探索和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党委政府管理服务理念、机制,使改善民生、人的发展有更多经济、政治、社会架构的现实保障,努力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握住“十二五”发展机遇。

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不是萍水相逢

伴随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包容性增长”一词近来火速升温,成为人们关注和搜索的热词。

笔者刚才也在网上学习了一下,并有了一个疑问,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有什么联系呢?

二者难道是萍水相逢?

  笔者查询了二者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汪同三:

从宏观视角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进入21世纪,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新形势、新环境、新课题。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把我国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宏观经济调控关注四大目标:

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大宏观经济目标并不是同时确立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确立的:

在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中,增长是最重要的目标;当人类社会生产进入社会分工阶段、产品交换成为重要社会活动后,价格稳定成为重要目标之一;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就业目标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各国间贸易、金融往来的日益频繁,国际收支平衡就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

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四大目标能否概括经济发展的全部呢?

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及其他学者通过分析人口和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纳入人们的视野。

进入21世纪,在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节能减排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到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反映出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对改革开放事业认识的深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大国中首屈一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中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

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同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在产业协调发展取得进展的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相对滞后;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决不能满足于经济总量增长取得的巨大成绩,而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有所作为。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主要任务。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既提出“保增长”,又提出“调结构”,通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较快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这是我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中率先实现企稳回升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同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因此,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收入分配结构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的关键。

这是因为,促使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诸多矛盾,如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都可以从收入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源。

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二是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过大,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高积累、高投资的政策,并以此取得经济成功。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在积累和消费结构上需要适当向积累倾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

在这种形势下,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就变得越来越关键——这不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继续做大“蛋糕”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七大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一系列全面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包括: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

这是我们在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而关键的内容。

十七大提出的收入分配政策落实得如何,将直接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质量和进度。

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工作中,各级政府发挥好应有作用尤为重要。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其次,制定和落实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具体措施,监督社会各方面认真执行。

第三,通过实施相应的财政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注重实现公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第四,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提供覆盖面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的公共服务,保证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妥善处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海外版望海楼:

转变发展方式是更深刻的变革

叶小文

凡涉一国、一民族之变革,乃大势要变,人心思变,不能不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逼出来的。

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必然爆发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新中国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30年成就巨大,但“文革”使国民经济几近崩溃。

邓小平大声疾呼: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

于是,30年改革开放,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在中华大地像火山一样迸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放光芒。

  今天,世界刮目相看,我们的日子也好过多了,并无“置之死地”之险境。

尽管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毕竟成就辉煌,经验丰富,屡战屡胜。

那么,还要不要变革,如何变革?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又来变革了,而且是更深刻的变革。

何以见得?

在充分肯定成就无须妄自菲薄的时候,在世界为中国30年持续、快速发展而惊叹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按旧方式发展已走不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为此,必须艰苦不懈、锲而不舍地努力。

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个坚持,哪个也忽略不得、松懈不得、暂缓不得。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与“摸着石头过河”不同,相应的一系列改革,需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明确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如此多的改革,都是攻坚战,要在深层次问题上突破,哪个也犹豫不得、偏废不得、停顿不得。

  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变革,来势虽然很急,未必大家着急;大势尽管在变,未必人人思变。

毕竟从某个局部、某些地方来看,似乎还干得不错,还活得滋润。

变革,似乎不是自下而上的冲动,一开始还只是自上而下的觉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必须尽快唤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忧患意识,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把一个快速奔跑了30年的巨大经济体送上科学发展轨道,当然是变革,而且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