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渔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977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秘鲁渔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秘鲁渔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秘鲁渔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秘鲁渔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秘鲁渔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秘鲁渔业.docx

《秘鲁渔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秘鲁渔业.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秘鲁渔业.docx

秘鲁渔业

秘鲁

1       海域环境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岸,国土北端近赤道,南面到南纬18°21´,与智利接壤。

滨临东太平洋,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西部为滨海沙漠区,宽度约30—130公里,地面复盖着流动沙丘,属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地面平缓,河网漫衍,降水量较多。

全国总面积为12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30公里。

陡崖直临深海,附近就有深约6000米的海沟。

大陆架面积狭小,200米等深线宽度狭窄,阿古哈角至皮斯科港之间的大陆架宽度平均不超过50公里,个别地段(在派塔角)不足2公里。

200米等深线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8.27万平方公里,只占领海的10.3%。

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78.7万平方公里。

秘鲁海域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渔场之一,外海的海洋水文受6支水系强弱消长的支配,虽没有寒暖流交汇,但最重要的是由南极寒流延续的南太平洋寒流即秘鲁寒流经过秘鲁,给秘鲁渔场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是影响秘鲁渔场资源分布的主要水系,其强弱决定着捕渔业的汛期和年间变动。

秘鲁外洋流是平行于沿岸的另一支流系,从智利安托法加斯塔流向南纬15°的皮斯卡外海。

由于这些特殊的水文条件,尤其是北上寒流在秘鲁离岸风的影响下,在钦博特至卡亚俄周围以及圣胡安外海表层水外流,底层水温大大降低,出现较大的上升流区域,使得深积海底的大量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盐类,自海底带至海洋表层,加上沿海岛屿的众多鸟粪流入海中,有机物十分丰富,在上升流的作用下,导致沿岸一带水域中浮游生物大量繁衍,为小型中上层鱼类特别是像秘鲁鳀和沙丁鱼类等的繁殖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使秘鲁沿海海域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沿海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分夏、冬两季,夏季从12月至翌年4月,冬季则从5月至11月。

沿海平均气温为15—25℃,盐度在34.8‰以上,降水稀少,由于沿海海域自南向北不断流动的寒流,所经过的海域水温降低,不易蒸发成雨,再加上安第斯山脉纵向阻隔,冬季形成特别的浓湿雾,一般沿海北部降雨量250毫米,南部50毫米,中部降雨量更少,甚至达到5毫米。

由于地处热带,海域终年无大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一般风力3—4级。

海洋为典型的半日潮区,潮差很小。

大小潮间隔比较明显,波浪一般2级。

因此常年可捕捞作业。

2       渔业资源

秘鲁渔场辽阔,渔业资源富饶。

2.1中上层鱼类

2.1.1秘鲁鳀(Engraulisringens)

隶属鳀科鱼类,与其它鳀鱼相似的形态特征是个体15厘米以下,体重30克以内。

分布于秘鲁北部的祖里托尔(南纬4°30′)到智利的毛尔迪维亚(南纬39°47′)广大太平洋沿岸水域,以秘鲁中部和北部资源较丰富。

一般栖息于从岸边到离岸200公里左右的海域内,以秘鲁沿岸40公里和智利沿岸20公里海区内资源尤为雄厚。

在表层水域密集成大群,栖息水深主要在10—30米的浅水域。

白天下降至50米以内水层,傍晚至夜间(下午4—10点)上浮。

喜栖于沿岸的冷水中,不到处游动。

夏季,沿岸流最窄,并靠近岸边,秘鲁鳀就在这狭窄的海域里密集成群,靠近岸边,贴近水面。

捕捞群一般栖息于离岸不超过75—80公里大陆架处。

冬季,鱼群的平均栖息深度为夏季鱼群深度的一倍,这是由于冬季混合水层较深,饵料分散所致。

鱼群分布的水温范围为13.5—23℃,最适温度14.5--21℃.

秘鲁鳀群以白天群聚的密度最高,反映在回声图上为“羽状回波”,夜间由于“层状”光迹而分散,分散时向上移至表层。

鱼群中雄雌混栖,每群可成百成千吨,每网次可捕获200—300吨。

鱼群个体一般间距5—10厘米。

在捕捞作业时,鱼群移动速度为5节,当受到敌害时,鱼群的移动速度可达8—9节,雌雄比例为1:

1。

秘鲁鳀有95%作为鱼粉,少量被开发为鲜食、冻品和罐头。

2.1.2南美拟沙丁鱼(Sardinopssagax)

仅次于秘鲁鳀的第二大重要工业鱼种。

分布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至南纬38°30′的智利莫哈岛附近沿岸水域。

夏季适温10-23℃,冬季10-18℃。

在秘鲁海流中集成大群,有时与其它一些喜洄游性鱼类栖息一起。

体长约30厘米,平均体长20厘米,最大年龄15龄。

主要食浮游甲壳类。

捕捞水深超过40米。

大多数也作为鱼粉原料,少量做罐头或咸干制品。

2.1.3智利竹荚鱼(Trachurusmurphyi)

分布于自南美厄瓜多尔南部到秘鲁和智利沿海。

在秘鲁水域,一般栖息于温跃层的扩展区,冬、春季主群出现于水温梯度大的海区,具体栖息水温范围在8-18℃,大个体鱼在水温较低的水域,小个体鱼则回避寒冷水域。

其垂直分布范围以地区不同而异。

在北部,从表层至200米水层均有分布,而中部和南部可直到300米水层。

白天在50—200米水层形成不同密集群。

傍晚上升至20—50米水层,夜间又下潜至稍深处,形成不太活动的稠密群聚。

智利竹荚鱼体型较大,体长可达50—60厘米,最大年龄6龄。

第三年体长25厘米开始性成熟。

夏季洄游接近沿岸,在沿海进行产卵洄游。

分批产卵。

产卵高峰在8月至翌年3月,产卵场在秘鲁和智利沿岸至南纬41°,产卵多达10—15万粒。

稚幼鱼常在秘鲁沿岸上升流水域中,以头足类、鳞虾、鳀鱼为食;在外海表层水域以桡足类、磷虾为食。

在秘鲁大陆架水域,捕到的个体主要体长为27—47厘米,渔期为3—11月。

3—4月可捕到35厘米以上大个体,7月捕到的个体较小,南纬16°以南水域捕到的个体主要为34——35厘米。

智利竹荚鱼的资源量为470万吨。

叉长在40厘米以下为鱼粉的原料,叉长40—65厘米常鲜销、制罐或烟熏食用,量大时作鱼粉,或在南美拟沙丁鱼和鳀鱼围网渔获中作鱼粉原料。

2.1.4日本鲭(Scomberjaponicus)

个体一般35厘米以下,属远洋性鱼类,游泳速度快,喜长距离洄游,距沿岸一定的距离集群。

2龄以后,个体长20厘米,性腺成熟,主要在秘鲁边界至智利安托法拉斯塔之间的智利北部海区产卵。

系大洋性卵,产卵量20——25万粒。

主要捕食小鱼、枪乌贼和浮游动物。

为工业围网混获,以新鲜或罐头出口,但渔汛集中期被用作鱼粉加工原料。

2.2金枪鱼类

2.2.1金枪鱼属(Thunnus)

主要有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等,金枪鱼属主要分布在秘鲁的北部和秘鲁与厄瓜多尔交界渔场以及其外洋。

秘鲁和厄瓜多尔金枪鱼渔场自赤道至南纬10°、西经82—90°,水深200—1500米,其中,离岸60—120海里为中心的渔场。

捕捞个体一般体长1米,体重30—80公斤。

喜栖息于水温高于20℃海域。

一般在外洋作周期性洄游,产卵时长距离洄游。

产卵期适温更高,且摄食少,金枪鱼属3—4龄性成熟。

捕食南美拟沙丁鱼、鳀鱼和大洋性甲壳类动物浮游生物。

2.2.2智利狐鲣(Sardachiliensis)

分布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湾,往南至智利的塔尔卡瓦诺。

为浅海上层种。

个体长10厘米,重8公斤左右,喜绿色海水,最适水温14—18℃,常栖于秘鲁近海,营季节性洄游,常在9月至翌年4月出现在秘鲁沿海。

主要以南美拟沙丁鱼为食。

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可能与南美拟沙丁鱼的移动有关。

2.3 底层鱼类

2.3.1智利无须鳕(Merlucciusgayi)

该鱼种分布于太平洋南美沿岸,在秘鲁沿海,比较大的成鱼分布于北部外海,主要开发区在南纬4—8°。

调查表明,该鱼种主要密集于沿岸至约250公里海域,水深100——300米,白天栖息于较深的海底,夜间上浮捕食。

喜集群,回声记录表明,密集度为1000尾/海里。

分布在较北海区的大个体成鱼,产卵繁殖之后又南返洄游。

2.3.2   石首鱼类

常见的石首鱼类有秘鲁犬牙石首鱼(Cynoscionanalis)、娇姿石首鱼(Sciaenadeliciosa)和吉氏石首鱼(S.gilberti)。

秘鲁犬牙石首鱼分布于秘鲁沿海中部和北部海域,常栖近海的岩礁或沙底处,一般体长30—35厘米,体重4公斤。

娇姿石首鱼分布于自巴拿马往南至秘鲁与智利边境处,具大西洋洄游习性,常生活于沙底沿岸,个体长35厘米,体重约3公斤。

吉氏石首鱼在秘鲁沿海海域,个体较大,50—80厘米,体重6—8公斤,营长距离洄游,喜靠近沿海、栖沙底。

2.3.3鲻鱼(Mugilcephalus)

属河海洄游性鱼类,分布广,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直到智利。

一般个体40—60厘米,重1—2公斤。

常栖浅海或海湾,喜沙底。

生活在海里,性腺未成熟溯河上游,性成熟后返回大海。

以浮游生物、小型软体动物和海藻等为食。

2.3.4鲨鱼类

秘鲁海域的鲨鱼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各种鲨鱼达40种,多数为近海或近海洄游的种类,其中,星鲨(Mustelussp.)、长尾鲨(Alopiassp.)、尖吻鲭鲨(Lsurusoxyrinchus)、大青鲨(Prionaceglauca)、真鲨(Carcharhinussp.)等资源较丰富。

星鲨个体一般在2米以内,体重20—30公斤,栖息于大陆架20——100米水层,喜沙质底。

广食性,喜食甲壳类。

长尾鲨个体较大,可约达5—6米,体重500公斤,生活于近岸,洄游路线远。

好集群捕食大洋性鱼类,且常群集成圈,用尾部击水驱赶鱼群,集中捕食。

3—4米个体性腺成熟。

一般产2—4尾幼仔,幼仔生产体长近1米。

2.4     头足类

秘鲁海域的头足类,以茎柔鱼(Dissidicusgigas)最重要,其次为巴塔哥尼亚枪乌贼(Loligogahi)。

2.4.1茎柔鱼

柔鱼科中个体最大者,全长可达4米,胴长2米,体重达50多公斤。

通常渔获物中出现的个体较小,平均胴长20—80厘米。

系大洋性浅海种。

分布于自北纬26°、西经125°以东的美洲沿岸水域。

在分布区内,茎柔鱼有三个群体,群体是按性成熟时的体长、分布和洄游距离而分的;性成熟相同的小型个体所形成的群组,生活于赤道和加利

福尼亚水域;性成熟较迟的个体形成中间群组,生活于秘鲁海流区域,其数量最多;大型性成熟个体形成的群组,生活于秘鲁和智利水域,在沿岸上升流和秘鲁海流的沿岸支流范围内。

高密度分布在南纬0—18°之间的公海区,远离大陆架200—250海里,12月集群中心移至南纬16-22°水域。

2—3月移向秘鲁和智利以南水域(南纬36°)。

多数体重3—10公斤,大批向岸移动。

整个夏季均栖息于沿岸水域。

每年到沿岸索饵的数量不同,可能与出现在沿岸的食饵沙丁鱼、无须鳕及其它鱼类的情况有关。

栖息于自表层至500米水层。

成体分布于水温26—28℃,甚至更冷水域。

在外海,一般30—50尾组成群。

夜晚小柔鱼上升至最表层,大个体主要栖息于10—35米水层或更深些,主要以闪光鳀、幼柔鱼及浮游生物为食。

在沿岸,主要摄食无须鳕、竹刀鱼、沙丁鱼、鳀和甲壳类。

以早晨和傍晚在表层摄食为主。

产卵期停止摄食。

同类相残现象普遍,又为剑鱼、鲨鱼、金枪鱼、鯕鳅、海豚和其他哺乳动物所食。

雄性个体胴长20—25厘米时,性腺开始成熟,29—35厘米的个体性腺完全成熟,雌性个体胴长在30-35厘米时,性腺开始成熟,胴长40厘米以上性腺完全成熟。

怀卵量为10—60万粒。

主要在秘鲁外海大陆坡产卵。

大部卵子同时产出。

2.4.2巴塔哥尼亚枪乌贼

巴塔哥尼亚枪乌贼在太平洋的分布为自秘鲁南部至智利南部。

主要栖息于表层至350米水深,但一般仅至285米。

最大胴长28厘米。

胴长6—8厘米开始性腺成熟,雄体性腺成熟比雌体早。

为冷水性种类。

栖息于水温4.5--6.0℃。

白天生活于海底,夜晚聚集于水层中。

2.5虾类

主要为万氏对虾(Penaeusvannameri)分布于从墨西哥向南到秘鲁北部,为热带性种类。

栖息于泥质海底,水深0—72米,水温25—32℃,盐度28—30‰。

成虾生活于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

幼虾喜在饵料丰富的河口处觅食生长。

该种对环境突然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可长时间离水而不死。

最大全长280毫米,最大头胸甲长90毫米。

属杂食性种,生长速度较快,在盐度20—40‰、水温30—32℃,180天即可长成14厘米,体重40克。

一般雌虾性成熟需12个月以上,平均寿命至少32个月。

3             渔业生产

3.1渔业进展

秘鲁是古代美洲的文明中心之一,早在1942年哥伦布进入美洲之前,秘鲁就已是具有灿烂文化的印加帝国。

秘鲁人民利用滨海和沿海渔业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早已从事渔业生产活动。

但秘鲁渔业的发展还只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

二次大战以后,随着水产品需求的增加,特别是秘鲁宣布领海200海里,维护领海的措施,促使秘鲁渔业进一步发展。

然而,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尚较缓慢,50年代初期,渔获量仅10万吨左右,1960年渔获量增至210万吨,1962年猛增至696万吨,曾一举超过日本而居世界首位。

从那年起到1966年,秘鲁渔业得到大发展。

鱼粉生产随之迅速发展。

秘鲁渔获量和鱼粉产量虽高,但过去一直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秘鲁政府于1970年把鱼粉和鱼油贸易实行国家管理,成立国营鱼粉和鱼油贸易公司,同时进一步扩大渔船队,使秘鲁渔业有了新的发展。

60年代和70年代初,渔业在秘鲁经济活动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最大的渔业国,也是世界鱼粉最大生产国。

1970年渔业生产达到1253万吨巅峰,雄居世界榜首,占世界渔业生产的18%;当时出口的鱼粉占外汇收入的三分之一。

1972年沿海因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加上过度捕捞,秘鲁鳀资源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1973年渔业总产量锐减至233万吨。

80年代中期以前,渔业生产情况萧条,1983年再降至153.6万吨低谷,滑退至世界第15位。

80年代后期,秘鲁鳀资源有所恢复,渔获量恢复到60年代后期水平。

1990年总产量升到686.9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

1992年再升至750.2万吨,上升至第二位。

1994年再增至1199.9万吨,恢复到世界第一位。

1995—1997年因减产,仅次于中国而退居第二位。

1998年因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渔获量异常的低,仅433.6万吨,而1999年厄尔尼诺现象消失后,渔获量翻了一番达到843.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海洋状况稳定,2000年的产量达到1046万吨,其中,鳀鱼为937万吨,其他增产幅度大的鱼种有茎柔鱼和秘鲁狐鲣等。

1995—2000年秘鲁主要鱼种产量见表1。

 

 

 

表11995——2000年秘鲁主要鱼种产量

单位:

鱼种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智利无须鳕

181182

234915

177953

82367

37121

83361

秘鲁副鲈

5837

4954

2789

2554

3278

4373

石首鱼属

4353

7920

2215

5085

5695

3692

秘鲁犬牙石首鱼

8902

7475

5501

10795

8558

5995

智利竹筴鱼

376600

438736

649751

386946

184679

296579

南美拟沙丁鱼

1265656

1056413

625143

908291

187924

226294

秘鲁鳀

6558108

7463147

5927599

1206322

6740225

9575717

鳀科

189389

59619

24703

706167

11242

3868

智利狐鲣

28331

23059

17732

5130

948

434

日本鲭

44259

49221

206183

401903

527729

73263

脂科

16601

13916

13264

29075

20843

26314

对虾属

10877

9245

15648

17752

7255

1852

茎柔鱼

25676

8138

16061

547

54652

53795

星鲨

4125

3230

3166

8038

2892

4042

紫扇贝

3113

2086

4009

23525

30141

11810

Aulaconyaaten

11204

6023

9669

15106

14612

13370

总渔获量(包括未列出鱼种)

8937342

9515048

7869871

4338437

8428601

10658620

秘鲁渔业结构中,有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之分。

海洋渔业以捕捞业最重要,淡水捕捞业比较少,海水养殖不甚发达,1999年秘鲁捕捞业的产量为843.1万吨养殖业产量仅8328吨。

从历史看,秘鲁的海洋渔业产业波动很大,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秘鲁鳀的产量波动。

秘鲁鳀为鱼粉和鱼油生产的最大单一鱼种来源,产量波动剧烈,从少到多,50年代还不到10万吨,随着鱼粉生产的发展与需求量的增加,渔获量激增,60年代已有数百万吨,1970年达到顶峰1228万吨,1972年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产量急剧下降,以后采取了严格和灵活的管理措施,产量得到恢复,1994年达到980万吨,1998年接近历史最高纪录。

反观南美拟沙丁鱼,其产量呈逐年递增走势。

1970年产量仅450吨,尔后迅速增长,1980年达到150万吨,1991年创339.8万吨历史最高记录,成为秘鲁的第二大鱼种。

1992年随着秘鲁鳀产量连续上升,南美拟沙丁鱼的产量一路走低,1996年秘鲁鳀达到746.3万吨,南美拟沙丁鱼滑落至105.6万吨。

智利竹筴鱼的产量自1972年起开始增长,1977年已增至50.5万吨,创历史新高,嗣后有所减产,1987年猛跌至4.6万吨。

90年代以后产量持续上升,1996年达到43.9万吨,成为仅次于秘鲁鳀和南美拟沙丁鱼而居第三大鱼种。

智利无须鳕也是秘鲁的主要捕捞鱼种。

70年代资源较好,最高达到30.3万吨,以后由于捕捞力量的增强,资源出现衰退。

80年代一般维持在1—4万吨之间。

90年代以来,资源恢复很快,1996年达到23.5万吨。

3.2渔场

秘鲁的渔场大致可分为四个区:

(1)      北部近海区:

南纬7°以北100海里以东,以生产食用鱼为主,有底拖网、延

绳钓、流刺网作业。

主要渔获有金枪鱼类、鲨鱼、智利狐鲣、底层鱼类、鱿鱼类以及可作为食用的上层鱼类;

(2)中部近海区:

南纬7—15°之秘鲁海流的上升流区,基础生产力非常雄厚,是秘鲁的工业鱼的主要渔场,集中了秘鲁全部的工业围网和三分之一捕食用鱼的渔场,以钦博特、卡亚俄、皮斯科三大渔港及其中间的小渔港为依托,建立了鱼粉厂和工业鱼补给基地。

捕捞量一般年份占90%以上;

(3)      南部近海区:

是食用鱼和工业鱼的交替生产区。

由于工业鱼北移,近年来,以

食用鱼为主,生产环境和产量比北部近海区小;

(4)      100海里海区以外海区:

由于渔场海域水深平均达3000米以上,基础生产力

相对较差,存在资源不明,开发种类不明,实用捕鱼技术不明的问题。

3.3渔船队

秘鲁的渔船从1980年的5500艘、15.0万总吨增长至1995年7210艘、20.0万总吨(表2)。

其中,150—250吨位渔船为240艘、45900总吨,250—500吨位渔船250艘、82500总吨,500—1000吨位渔船25艘、13600总吨。

船上均设有导航雷达、探鱼仪、声纳、动力滑车、船边绞机和吸鱼泵。

由于捕捞设备和技术的改进,生产效率也有了提高。

秘鲁的渔船一般分为专门用于捕捞食用鱼的和专用于捕捞非食用鱼的工业捕渔船两大类。

工业捕鱼的渔船主要为围网船,用于捕捞食用鱼的渔船有拖网船、围网船、刺网船和钓船。

表21970年—1995年秘鲁渔船队

渔船

1970

1980

1990

1992

1993

1994

1995

拖网船

艘数

50

50

98

100

74

65

60

总吨

3300

10000

12951

13099

11237

12550

13810

围网船

艘数

2100

600

668

703

686

710

740

总吨

190000

121000

125877

138676

143621

150300

156450

其他围网船

艘数

800

450

652

652

954

800

800

总吨

7000

4000

4792

4792

7632

6500

6500

刺网船

艘数

2270

2990

3911

3911

3500

4000

3500

总吨

7000

7000

8565

8565

7585

8600

7500

延绳钓船

艘数

9

10

6

5

10

总吨

3600

4000

2150

350

640

其他钓船

艘数

1000

1200

1628

1628

1653

1700

1600

总吨

4000

2000

2800

2800

2820

3200

3000

其他船

艘数

100

200

327

327

800

1000

1000

总吨

1000

2000

3842

3842

9200

12000

12000

共计

艘数

6329

5500

7290

7321

7667

8280

7710

总吨

215600

150000

160977

171774

182095

193500

199900

3.4渔具渔法

秘鲁海洋渔业的作业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拖网、围网、流刺网和钓具,其中,以围网最主要。

围网一部分用于捕捞非食用鱼,一部分用于捕捞食用和加工用的鱼类(如沙丁鱼、鲭等)。

捕捞非食用鱼的围网主要在钦博特至皮斯科一带水域作业。

船上大部分安装有冷冻设备,可以进行冷海水保鲜。

鳀鱼围网船中还要安装有吸鱼泵。

拖网主要用于捕捞食用鱼,在秘鲁北部的派塔近海一带作业,因该水域的海底适用于拖网作业,主要捕捞对象有鲈、石首鱼、无须鳕、鲨鲧等。

刺网渔具渔法比较繁杂,有流刺网,也有定刺网,单层刺网繁多,还有三层刺网,大小规格不尽而一。

钓具主要有延绳钓、曳绳钓和单钩三种,主要用于捕捞食用鱼。

渔船出海每航次作业数,视渔汛、渔场位置而定,在秘鲁北部,渔船每航次为1—7天,捕捞作业天数在2天以上。

在中部和南部,捕捞天数一般一天,夏汛渔场位置偏外,需航行6—8小时才能达到,其余季节仅2—5小时航程。

渔获率因使用的渔具和渔场位置不同而有差异,在秘鲁中部的卡亚俄,夏季常使用流网和围网捕捞智利竹筴鱼、南美拟沙丁鱼和智利狐鲣,5吨级渔船的渔获率为1.5—2.0吨,其余季节主要捕捞竹筴鱼和拟沙丁鱼,平均渔获率为0.8—1.0吨。

3.5渔港

全国沿海有大渔村、渔业乡镇80多个。

海岸虽属比较陡直的岩岸,曲折的港湾较少,但还是有一些港湾可供修建渔港,作为渔业生产基地,这些渔业城镇基本都已建成渔港和码头。

渔港有29个之多,其中主要有派塔、钦博特、卡亚俄(首都利马的外港)、皮斯科、塔拉腊、阿提科、莫谦多、卡廖、伊洛、圣胡安、卡巴利亚斯港、特鲁希略、马塔腊尼、圣何塞、普库萨纳、阿雷基帕、塔拉腊、卡哈尔马卡、阿亚库乔和瓦努科等。

由于工业捕鱼集中在皮斯科、钦博特一带。

这些渔港发达,渔业兴旺。

南部渔村和渔港以无须鳕生产为代表。

就卸货量而言,以派塔最多;罐头厂以利马和卡亚俄最集中,其次为钦博特;鱼粉厂以钦博特最多,利马和卡亚俄为其次。

秘鲁的渔港、渔村遍及沿海,已初步建立起生产、运输、市场和销售畅通的渔业生产服务网。

派塔港滨临沙漠地带,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