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935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docx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docx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教案资料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第一讲平面图及板配筋

1.1制图要求

1.1.1平面图设计要求图面整洁、布图合理。

1.1.2图层层次清晰,应便于后期梁、板、竖向构件设计时参照和使用。

1.1.3字体、线宽、标高、填充等均按公司统一要求。

1.1.4应保证绘图的精度,按实际尺寸绘图,不得人为修改标注尺寸。

1.2板厚、降板及梁高

1.2.1常用板厚一般按如下取值:

(《混凝土规范》2010版9.1.2条,板的跨厚比:

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

L≤3.9m,h=100;3.9<L≤4.2m,h=110;4.2<L≤4.5m,h=120;

4.5<L≤4.8m,h=130;4.8<L≤5.1m,h=140;

大跨异形板可适当加厚,连接板厚度不小于120,客厅板最小120,转角窗处板厚150。

1.2.2降板应根据建筑要求确定,一般工程如下:

结构标高:

H=FL(建筑)-0.050阳台,主卫,厨房:

H-0.050

厨房阳台:

H-0.10次卫:

H-0.300

1.2.3外围梁高需与建筑协商确定,一般工程如下:

(含阳台)一般为:

550、500(-0.050)、450(-0.100)

1.3平面图设计制图

1.3.1要画好平面首先应读懂建筑条件图,且平面、立面、剖面、大样都应对照着看。

1.3.2原则上节点大样图单独成图。

1.3.3梁定位时,最好以梁位置不变的一方进行定位。

1.3.4注意飘窗结构尺寸的大小,一般比窗边宽100~150mm。

1.3.5如根据结构需要设置的连接板或连接薄弱部位的板,板厚一般取150mm,配筋ΦR8@150,或根据具体工程另外规定。

1.3.6对称部位可用对称符号表示。

1.3.7结构板面高差处,应复核主梁能否兜住次梁。

1.3.8降板的位置应准确表示出来,宜画出沉板线,包括梁是否跟着降。

1.3.9剖切号、索引的方向应和大样对应。

1.3.10梁(板)定位尺寸、梁截面标高、板厚、标高应设置单独的图层,以便构件设计时引用。

1.3.11虚、实线应表示清楚,上翻梁和降板边线的实线应是围合的。

1.3.12竖向构件均按公司统一要求填充、后置、淡显;竖向构件变截面时,应按不同标高设置不同的填充图块。

1.3.13板跨不宜太小,能不布梁尽量不布,要充分发挥楼板作用和钢筋强度。

但在板配筋计算中要按等效荷载法考虑这部分荷载。

平面图中,板厚及非常规降板板面标高须在平面图中单独标出;

1.3.14转角飘窗楼板厚度取150mm进行加强,配筋双层双向;楼板内设暗梁;配筋为814,箍筋6@150;其余情况转角飘窗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处理;

1.3.15地下室顶板平面图及主楼一层平面图中,降抬板标高均应在图中单独标注;且应在原位标出标高,标高可采用相对标高或实际标高,以方便为准;

1.3.16LZ、QZ填充不淡显,配筋由平面表示,GZ、LZ、QZ定位尺寸及大样均在起始层表示。

1.3.17注意结构标高比建施标高低50mm,但构件及大样标高(不加抹灰层),同建施标高。

1.3.18注意非结构构件的计算配筋,(女儿墙GZ、大样、构架等)。

1.3.19画坡屋面时,应注明坡屋面的起始标高,必要时应辅助以大样说明。

1.3.20梁比隔墙厚时,梁偏位按以下原则,(甲方特别要求除外)保证排位在前的房间齐平:

客厅>主卧>次卧>辅助房间;过道、辅助房间>厨房、卫生间;往厨卫偏时注意降标高(H-0.050)。

1.4平面图与其它专业配合

1.4.1有地下室时,与建筑及水专业协商确定底层降板标高及区域;无地下室时,与水专业协商基础顶标高,注意立管处基础标高。

1.4.2注意核心筒的剪力墙上是否有送风口,出屋面处风井连风机也需开洞。

1.4.3出屋面楼梯间应注意核对顶部梁是否碰头,注意应考虑门槛高度。

1.4.4穿梁的洞需在模板图上表示,并与设备专业协商穿梁的位置和标高是否合适。

1.5板配筋图设计

1.5.1板配筋计算由板图设计人员进行,应根据模板的板厚及标高,确定合适的支座条件。

1.5.2板计算时,外围边跨支座按简支计算,应确保边界的计算模式与实配方式一致。

1.5.3中间支座两侧板面高差≤100mm时,支座两侧按固端平衡配筋(包括长度及配筋值);

中间支座两侧板面高差>100mm时,按简支支座计算和配筋。

1.5.4板配筋按弹性算法;跨度较大的板(L≥4.2米时)板下部筋适当加大,并验算挠度;异形板宜作有限元补充验算。

1.5.5楼板配筋采用分离式配筋,负筋的配筋长度为1/4楼板短边净跨。

1.5.6跨度为2m以下的板,支座负筋可以拉通设置。

1.5.7对地下室顶板、屋顶板配筋为双层双向X@150或X@200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

要求,不够时附加钢筋,钢筋间距与满布钢筋间距宜为整数倍。

1.5.8板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确定时,支座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1.05,跨中配筋不应超过计算面积的1.1。

1.5.9板配筋间距可以采用任意间距,不宜只考虑间距为100mm、150mm、200mm。

1.5.10楼板钢筋,除有计算配筋值外,下部钢筋在平面图中不画出,仅表示支座钢筋。

任一方向下部有计算配筋的板,两个方向均须同时画出;大跨异形板下部钢筋无论有无计算,均需画出。

1.5.11钢筋宜用手绘,且长度宜取50的倍。

1.5.12对称或相同部位可只表示一部分配筋,其余部分用对称符号或板号表示。

1.5.13大跨板应注意验算裂缝和挠度。

1.5.14悬挑板问题:

跨度较大的悬挑板,所在边梁和内跨板相应考虑挑板传来的弯矩作用;内跨板厚宜接近悬挑板厚;挑板钢筋伸入内跨板内长度不小于悬挑板长度;悬挑板配筋放大1.2倍,相应边梁应考虑扭矩影响。

 

第二讲梁配筋

2.1原则:

安全、经济、合理(及便于施工)。

2.2配筋值满足计算要求(最起码的要求),两个模型交界处应注意是否和实际受力情况相符。

注意检查吊筋,特别是挑梁处。

2.3梁的破坏方式:

弯(适筋梁延性)—剪(脆性)—扭(脆性)。

2.4梁受扭筋的配置方法:

a.受扭纵筋沿周边均匀配置,梁截面较小时,一般为上、中、下各1/3;b.受扭箍筋最小直径有要求。

2.5计算模型梁端点绞的问题:

点绞支座按1/4底筋配筋,有时对主梁偏于不安全。

2.6次梁距离主梁支座较近时,对主梁的扭矩较大时,宜采用手工调幅的方法,将次梁的支座筋减小,使扭矩折减,相应加大次梁的底筋,同时主梁宜按未折减的扭矩配筋。

一般不建议点绞,点绞是应判断对相关构件是否安全。

其他处理方法:

梁加腋,注意塑性铰转移,加密区范围扩大。

2.7挑板内侧无板相连(如雨篷板、线条挑板等),梁的扭矩较大,应手工复核梁的配筋。

2.8不要随意放大梁的上部钢筋,对支承构件可能偏于不安全。

2.9悬挑梁的内跨底筋可能偏于不安全。

2.10钢筋锚固的要求:

锚固不够,配得再多也没有作用,次梁端支座宜采用:

小直径、多根数、配一排的方式,支座未配够时加大底筋。

2.11高差处梁应注意复核计算假定与实际是否一致(次梁与支承主梁的配筋均可能有误)。

2.12梁跨数的合理取法:

a.符合实际受力;b.偏于安全。

2.13需加强的梁—重要的梁:

扭梁、挑梁、无板相连的梁、抬柱梁、楼梯间梁、传力复杂的梁。

2.14半框梁和柱、墙平面内相连的一边按框架梁控制,编号为KL。

2.15类似部位的类比:

a.边梁及挑梁不同层的比较(应有看模板图和建筑图的习惯,荷载输入有可能有误);b.相同楼梯间及楼梯间上、下层配筋的比较。

2.16框架梁的5个强条:

(本措施中一级钢暂按210强度考虑)

序号

条款

规范要求

备注

1

梁端截面

相对受压区高度ξ(最大配筋率)

考虑受压钢筋:

一级0.25,二、三级0.35

ρmax=(As-As’)/(bh0)=ξ*fc/fy

C30,360钢:

0.99%(1级)1.39%(2,3级)

2

最小配筋率

非抗震,不同抗震等级的支座及跨中

人为加大截面后,未核对配筋率

3

底筋/顶筋

一级0.5,二、三级0.3

大小跨、半框梁、大悬挑的内跨应特别注意

4

箍筋间距、直径

箍筋间距:

min{hb/4,8d,(6d-1),150(100-1,2)};

ρ>2.0%,直径增加2mm。

1.梁高<400时,注意满足hb/4;2.注意2-4

(1)级抗震,KL的纵筋不宜小于14(18)的直径,否则箍筋@100不够.3.ρ>2.0%检查,大小跨、半框梁、大悬挑的内跨应特别注意,画图前先用用老虎软件检查。

2.17框架梁应与不应的条款:

序号

条款

规范要求

备注

1

梁端钢筋

最大配筋率

不应大于2.75%(高规)

画图前先用用老虎软件检查,

大小跨、半框梁、大悬挑的内跨应特别注意

2

顶面通长筋

一、二级14,As/4,三、四级12

3

非加密区配箍率

ρsv=Asv/bs

一级0.3ft/fy,二级0.28ft/fy,三、四级0.26ft/fy,非抗震0.24ft/fy(V>0.7ftbh0时)

一级、二级、三、四级、非抗震分别为

C30,210钢时:

0.204%、0.191%、0.177%、0.163%

300宽梁最小配:

8@160,8@170,8@180,8@200。

4

纵筋搭接对

箍筋间距要求

受拉时:

5D,100的小值

受压时:

10D,200的小值

D为搭接纵筋的较小直径,梁贯通筋(按受拉考虑)采用小直径搭接,有时并不省钢筋。

5

梁高对箍筋

间距的要求;

剪、扭时的ρsv

hb≤300,V>0.7ftbh0时:

s≤150

V>0.7ftbh0时:

ρsv=0.24ft/fy

受扭构件时:

ρsv=0.28ft/fy

本条是对非抗震考框架梁的要求,抗震时已有更严格的要求。

次梁也有此要求。

6

有受压纵筋时对箍筋间距的要求

S≤min(15d,400),且应满足《混凝土规范》9.2.9第4条要求

d受压纵筋的较小直径

箍筋直径也有要求,易满足未列出。

7

梁的相对受压区高度ξ

《混凝土规范》

考虑受压钢筋:

ξb=0.517(C30,360钢)

ρmax=(As-As’)/(bh0)=2.0%。

无受压翼缘的梁配筋较大时(挑梁及梁的顶部钢筋、或无板相连的梁),应配置一定数量的受压钢筋。

抗震框架梁在前面已有更严格的要求。

8

顶层端节点处梁负筋配筋率ρ

新《混凝土规范》9.3.8条:

ρ=0.35*βc*fc/fy

C30,360钢时:

ρ=1.39%

不考虑受压钢筋

2.18框架梁宜与不宜的条款:

序号

条款

规范要求

备注

1

中柱内纵筋直径

一、二级抗震:

1/20柱宽或弦长

柱截面不能太小

2

加密区箍筋肢距

一级200,20d取大值;

二、三级250,20d,四级300

箍筋肢箍可为奇数

3

梁端纵筋配筋率

不宜大于2.5%;大于2.5%时,配置不小于受拉钢筋一半的受压钢筋。

4

箍筋间距

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2.19连梁条款:

(与老高规相比,连梁内容变化较大,LL配筋的4个强条,新高规已经取消)

序号

条款

规范要求

备注

1

连梁纵筋

根据跨高比确定最小及最大配筋率

新高规7.2.4及7.2.5条。

配筋率大于限值时,按实配钢筋进行强剪弱弯验算。

2

连梁箍筋

应符合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构造要求,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6@150

3

连梁腰筋

应设腰筋,可用N表示

h>700,配8@200

L/h≤2.5时,ρ≥0.3%

2.20单排钢筋根数的问题:

a.梁与柱(墙)一边平齐时,b.两侧均与柱(墙)平齐时,c.200宽的梁单排尽量只配2根钢筋。

2.21钢筋排数的问题:

a.负筋:

能配2排得不要配3排,挑梁能配1排的不要配2排。

b.底筋:

合理的直径,尽量排数少,同样不宜配3排。

c.负筋可略少配,相应加大底筋。

2.22支座两侧负筋配原则:

a.直径应相同,尽量减少负筋在支座内的锚固。

b.两侧计算配筋相差较大时,配筋可不同(强条:

底筋不小于支座筋的0.5倍(一级)、0.3倍(二、三级))。

2.23尽量少采用上翻梁(施工不便),特别是上翻较少时(施工质量差)。

2.24屋面梁上翻时,注意是否有支座,支座是否可靠。

2.25支座有夹角的连续梁,支座筋较大时应往跨中调幅。

2.26如何利用已有成果,减少绘图的工作量:

a.次梁可仅在某一层表示;b.线条层中部可不配筋,仅周边梁配筋;c.梁合理的分段;d.其它请补充。

2.27基本功、认真仔细、善于思考、自圆其说、看模板图和建筑图;质疑、类比、关联、相互配合。

应保持图面整洁,布图合理,定位尺寸、板厚、洞口线等无用的图层应关闭。

2.28当标高较复杂时可保留板的标高线,但应注意设置为极细线打印,大面积的降板区域的梁可不写相对标高,可写为某填充区域未注明梁顶标高为多少,以保持图面整洁明了。

2.29跨度较小的梁,采用角筋贯通;大跨度的梁设置小直径贯通筋与角筋搭接。

2.31次梁传来集中力处应优先考虑箍筋,再考虑吊筋,有梁上柱时,吊筋不需考虑柱传来的集中力。

2.32剪力墙结构中,墙肢宽≤600时,KL宜拉通编号。

2.33地下室顶板梁下部钢筋多于一排时,最上排钢筋可不伸入支座。

2.34跨度较大的梁应注意按规范要求注意控制裂缝,挠度应控制(扣除起拱后),不过挠度一般都没问题。

配筋时在满足计算及方便施工的情况下尽量用小直径钢筋。

2.35个别梁由于次梁引起的剪力很大时,可只加大引起剪力很大的这部分梁的箍筋。

2.36连梁统一在梁图上表示,应注明连梁的砼等级及抗震等级同剪力墙,构造也需满足相应抗震等级的要求。

2.37标准层分几段画由具体工程确定,一般情况分三段。

2.38梁宽较大,设置4肢以上的箍筋时,梁顶与梁底单排最多钢筋根数均按梁顶取值。

2.39次梁钢筋不必配置通长筋,可用架立筋,打括号()。

2.40抗扭筋:

无抗扭要求用通用表格设置,有抗扭纵筋要求按照计算,注意抗扭纵筋的配置方式为周边均分(需适当加大主筋),抗扭箍筋注意单肢面积需满足计算要求。

(注:

程序计算时级别同梁纵筋级别)。

2.41吊筋:

集中荷载处加密箍,宜优先考虑箍筋,不足时,再用吊筋。

吊筋≥2Ф12,主次梁同高或相关很小时,集中荷载主要由吊筋承担。

悬挑梁承受封口集中力处应注意复核是否需要设置吊筋。

吊筋设置按照剪力包络图设置,如为程序自动生成,须进行检查复核。

2.42当与墙相连接的框架梁跨高比小于5时,按照连梁编号。

2.43梁截面人为加高时,应复核最小配筋率是否满足要求。

2.44次梁边支座按铰接计算时,配筋不小于跨中筋1/4,不是按铰接计算不需满足1/4。

2.45地下室顶板梁采用井字梁时,箍筋按计算结果配置,加密区以外有计算配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段配置的方式。

2.46次梁支座箍筋较大时,可设加密区,在总说明上说明加密区的长度按1.5h取。

第三讲柱及剪力墙

3.1柱

3.1.1柱均以平法及表格形式表示,均采用公司统一的附注、说明及图例。

3.1.2柱图中只表示主体结构的框架柱,屋顶构架的梁上柱(LZ)、墙上柱(QZ)均在平面中表示。

3.1.3在归并柱时,应首先注意截面尺寸,然后看配筋,归并柱以节省钢筋为原则。

(即少数一两根柱配筋较小时,可和配筋较大的柱归并在一起;少数一两根柱配筋较大时,应单独编号。

3.1.4只有角柱才受角筋的控制(按双偏压计算),其余部位的柱可不受角筋大小的控制,但配筋时可适当加大角筋的直径。

3.1.5柱两边箍筋肢数不同时(长扁柱),大多数情况受体积配箍率控制,满足体积配箍率即可。

(看非加密区输出的箍筋面积是否为零,即使不为零也不一定代表加密区不是构造配筋。

3.1.6对轴压比较大、砼强度等级较高的柱,基本上由λV起控制作用,宜尽量采用Ⅲ级或冷轧带肋钢筋做箍筋。

3.1.7柱纵筋配筋率应满足高规6.4.3条的要求,纵筋@≤200,净距≥50;

3.1.8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

按复合箍采用,详见高规表6.4.7;短柱的体积配箍率≥1.2%;

3.1.9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

3.1.10框架柱、框支柱纵筋可以采用大直径钢筋+小直径钢筋的配筋形式(级差不宜大于三级),以使实际配筋与计算或构造要求配筋更接近,且大直径钢筋放置在角部。

3.1.11框支柱要求详《高规》10.2;

3.1.12柱纵筋配筋率表:

柱纵筋配筋率表(采用钢)

柱类型

抗震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非抗震

中、边柱

0.95(1.05)

0.75(0.85)

0.65(0.75)

0.55(0.65)

0.55

角柱

1.15

0.95

0.85

0.75

0.55

框支柱

1.15

0.95

--

--

0.75

注:

1.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2.采用表中各数值增加0.05,3.混凝土等级大于C60时加0.05。

3.2剪力墙墙身

3.2.1电算时注意剪力墙的轴压比,需满足规范要求。

如某墙肢轴压比超规范不是太多,但各肢加权平均值不宜突破规定限值。

注意短肢墙及一字墙轴压比限值应按规范要求降低。

3.2.2注意加强部位的高度及约束边缘构件的高度,画图时列出层高表,指出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

(按11G101-1规定)

3.2.3剪力墙墙身水平及竖向配筋,(同时满足计算及构造要求,以下仅为构造配筋):

剪力墙墙身配筋表

墙厚

抗震等级

底部加强部位

一般部位

分布筋

拉筋

分布筋

拉筋

200

四级、非抗震

8@200

6@400

8@250

6@500

二、三级

8@150

6@450

8@200

6@600

250

四级、非抗震

8@150

6@450

8@200

6@600

二、三级

10@200

6@400

8@150

6@600

300

300

四级、非抗震

10@200

6@400

8@150

6@600

二、三级

10@150

6@450

10@200

6@600

注:

四级及非抗震时,房屋顶层剪力墙以及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的纵向剪力墙、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部需满足规范要求(8@200)。

一级抗震等级时墙身水平及竖向配筋可在二、三级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

3.2.4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应满足《高规》7.2.1条的要求。

跨层剪力墙应手工复核其稳定性,《高规》附录D中,墙稳定性验算增加了一个公式D.0.4,该公式可以用于计算带端柱剪力墙的稳定性。

3.2.5剪力墙的截面厚度有必要时可以采用多种尺寸,可不只考虑尺寸为常规尺寸。

3.3边缘构件

3.3.1边缘构件箍筋有体积配箍率要求时,尽量采用高强度箍筋(),箍筋的间距尽量与墙水平筋一致。

3.3.2箍筋的无肢长度:

约束边缘构件≤300mm,构造边缘构件≤300mm。

端柱纵向钢筋及箍筋满足框架柱构造要求。

暗柱及端柱内纵向钢筋连接和锚固与框架柱相同。

非阴影区长度小于300mm时统一按阴影区范围考虑。

3.3.3边缘构件配筋表如下:

边缘构件配筋表

抗震等级

约束边缘构件

底部加强部位构造边缘构件

其他部位构造边缘构件

纵筋

纵筋

箍筋

纵筋

拉筋

一级

1.2%,816

1.0%,616

8@100

0.8%,614

8@150

二级

1.0%,616

0.8%,614

8@150

0.6%,612

8@200

三级

1.0%,614

0.6%,612

6@150

0.5%,412

6@200

四级

0.5%,412

6@200

0.4%,412

6@250

非抗震

412

6@200

412

6@250

注:

a.角部边缘构件根据房屋的高度和体型的不规则程度适当加强。

b.剪力墙平面外搭有较大的梁时,应设暗柱(宽度取两倍墙厚)或扶壁柱,纵筋和箍筋需满足高规7.1.6条的要求。

c.边缘构件短肢(无墙身部分)的箍筋需满足墙身的水平配筋要求。

d.短肢剪力墙配筋另有要求,见高规7.2.2-5条。

e.非一般结构的构造边缘构件需根据具体工程单独定。

3.3.4约束边缘构件及底部加强部位构造边缘构件以箍筋为主,拉筋不多于总肢数的1/3,一般部位构造边缘构件全部采用拉筋(一级除外)。

箍筋或拉筋间距可与墙身分布筋不一致(当用水平分布筋代替箍筋时,尽量一致或为墙身分布筋间距的一半);墙短肢方向外围用封闭箍筋,长肢方向用墙身分布筋代替箍筋,箍筋或拉筋间距与墙身分布筋间距一致或为墙身分布筋间距的一半,统一在边缘构件外部搭接、焊接。

3.3.5对配筋较大的墙肢可用组合墙进行验算,不需要对所有剪力墙都进行组合墙配筋验算。

3.3.6对于短墙肢(t≤4bf)配筋应与计算一致,将大直径钢筋配在端头。

3.3.7画图时统一按1:

25画,然后用多义线画出边缘构件外轮廓线,缩小4倍,在其旁边分别标出配筋面积,有体积配箍率要求的还应标出体积配箍率,设成不打印层(以便校审)。

也可按1:

1画图,将图框缩小4倍,此时注意文字及标注的大小。

3.3.8边缘构件配筋时统一按简化图配筋,且均满足计算及构造要求,先统一按构造配,根据截面不同用不同的编号,再根据配筋不同用角标表示。

配筋时可先把较小的数据过滤掉,以方便使用。

3.3.9当两个边缘构件之间的墙体长度小于300mm时,边缘构件合并处理;长度300~500mm时,可在一起绘制但分开配筋。

3.3.10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同一截面可采取两种直径钢筋进行配筋设计,以使实际配筋与计算或构造要求配筋更接近,且大直径钢筋放置在角部。

3.3.11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间距要求:

a.约束边缘构件在墙身段,间距不大于300mm;墙肢段,间距不大于250mm;

b.构造边缘构件均不大于300mm。

3.3.12剪力墙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允许用拉筋处尽量不用箍筋)。

3.3.13约束边缘构件在非阴影区,均应随详图一并画出配筋,不采用统一大样;非阴影区长度在200以内可合并至阴影区。

3.3.14300厚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配置箍筋时,均考虑300墙厚方向中不设的方式。

第四讲地下室及基础

4.1.底板无抗浮要求时最小配筋率为0.15%,底板厚度为150~200;有抗浮受力时,底板厚度按计算确定,且不小于250,底板最小配筋率为0.2%。

4.2地下室底板配筋计算采用PKPM软件中SLABCAD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且配筋为双层双向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不够时在支座附加钢筋。

底板底筋深入基础内满足锚固长度即可;

4.3独立基础归并应根据柱轴力细分进行,计算时归并系数不宜太大;

4.4独立基础高度根据冲切计算结果确定,钢筋可采用多种间距,不只考虑间距为100mm、150mm、200mm。

4.5双柱基础计算时,应考虑重心偏移,上部钢筋的配置应计算复核配置;

4.6筏板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为0.15%,筏板厚度由抗冲切计算控制,板厚不宜小于400mm,当局部墙柱轴力很大造成筏板厚度增加较多时,建议采取局部增加筏板厚度的方式进行设计。

4.7筏板配筋计算采用PKPM软件中JCCAD中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配筋为双层双向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不够时附加钢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