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注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641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注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六章 注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六章 注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六章 注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六章 注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注意.docx

《第六章 注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注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注意.docx

第六章注意

第六章注意

教学目的:

1.识记注意的概念、功能,理解注意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

2.掌握注意的规律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3.理解注意的品质,了解注意力的培养。

知识结构:

本章内容分为三部分:

1.注意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对注意独特性的解释。

2.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注意的品质

其中第二部分是本章的重点,第一部分主要解释基本概念,第三部分的学习可让学生明确良好注意力培养的方向。

教学重点:

注意的概念与规律

教学时间:

4课时

学法指导:

着重把握基本概念;熟练掌握要求理解与分析的内容的基本要点;并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即:

掌握心理规律在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教学内容如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进行认知信息加工的同时,也发生着意向活动,并且始终制约着认知信息加工的过程,影响其进行的方向和动力,注意就是其中之一。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注意调节着他们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使之朝着加工对象发生作用,直接影响了各种认知信息加工的效果和效率。

注意究竟是什么?

它有哪些规律?

青少年学生的注意特点何在?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学生又如何有意识地来优化自己的注意品质?

这便是本章我们要学习与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章需要两次课讲完。

第一次:

注意的概述与规律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

所谓指向性,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

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作用于人,但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映,只能选择一定对象做出反映,这样才能保证知觉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所谓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会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这样就保证了注意的清晰、完善和深刻。

很多科学家、思想家都具有高超的注意集中能力,苏格拉底就是其中一人。

苏格拉底曾经加入了一支部队,在一次行军途中他全神贯注地思考起一个哲学问题,不知不觉地停了下来,当他清醒过来,才知道自己已在那里站了几个小时,远远地掉队了。

指向和集中是同一注意状态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例如,学生上课听讲,他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有选择地指向教师的讲课内容,并且比较长久地保持在听课活动上,同时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物,并且对妨碍听课的活动加以抑制,这样才能对教师的讲课有清晰、完善的反映。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过程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就失去了内容依托,它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当我们说“注意某个对象”时,不是指注意看、注意听,就是指注意记、注意想等等。

总之,注意是伴随着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发生的。

同时一切心理活动的进行也离不开注意。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

“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荀子·解蔽)。

任何心理过程离开了注意都将无法进行。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能保证人们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地反映事物。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曾说过“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意思是说教师专一地教,学生专一地学,很快就能成功。

这说明心理活动效率的提高,总是在有注意参加的情况下实现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

注意是心灵的唯一门户,凡是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经过它。

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打开注意这道“门户”,知识的阳光才能透进心灵,智力才能得到发展。

注意之所以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这么重大的作用,是由它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从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可以看出,注意具有三种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一)选择功能

注意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符合自己所需要或与当前的活动相一致的事物,而避开或排除那些无关事物的影响,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也就是说,注意具有把与心理活动指向事物有关的信息检索出来,并与各种无关的信息加以区别,从而使心理活动按照人的需要和愿望进行集中或者转移的功能。

正是由于注意的选择功能,才使人类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否则,千变万化的外界事物,不加选择地进入我们的意识,或者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全部同时呈现出来,那么我们的心理活动将是一片混乱,任何活动都不可能顺利地进行了。

(二)保持功能

注意能使心理活动稳定在选择的对象上,直至活动达到目的为止。

例如,外科大夫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可连续数小时站在手术台前,集中精力做手术,根本感受不到疲劳与饥饿,但病人得救后,大夫会立刻意识到已经疲倦到极点,甚至不能再支撑自己的身体,必须马上卧床休息。

这是注意的保持功能在起作用。

(三)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能使人及时觉察事物的变化,并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动以适应这种变化。

例如,汽车司机随时注意交通情况,根据实际的变化,随时改变行车的速度和方向,以保持行车安全。

注意的监督作用表现为能随时发现自己行动的错误,并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及时进行调整,对错误及时纠正。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时,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有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这种外部表现往往在不同的心理活动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注意发生时,最明显的外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适应性运动出现

当注意某一事物时,人们首先调整感官,适应其需要。

如注意看一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举目凝视;注意听一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侧耳倾听;注意思考某一问题时,常常眼睛呆视,紧皱双眉,凝视沉思。

这些举目凝视、侧耳倾听、凝神沉思等都是注意的适应性运动。

(二)无关动作停止

无关运动的停止是紧张注意的一种特征。

当人注意紧张时,外部动作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一切多余动作都会停止下来。

比如学生听课听得入神时,会身体微微前倾一动也不动地望着老师。

(三)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会变得格外轻微和缓慢。

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吸短而呼长。

当十分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即所谓“屏息现象”。

此外,人在注意时,面部表情也发生变化,特别是口型和眼睛的形态会随着注意对象和心理过程的不同而改变。

当人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快、牙关紧闭、紧握拳头等现象。

一般来说,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真实情况是相一致的。

但也有注意的外部表现和内心状态不相符合的情况,即所谓貌似注意实际不注意或貌似不注意实际注意的现象。

因此,在判断一个人的注意时,还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

教师掌握了注意的外部表现情况,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状态,判断他们是否注意听课。

有经验的教师,会从学生的姿态、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中判断他们是否注意。

一般说,姿势端正、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对注意的外部表现与注意的实际情况不一致的现象,教师只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就能对学生是否注意及其注意什么,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节注意的规律与组织教学

 

一、注意的分类与规律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及其产生的原因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

由于它不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所以无意注意又叫做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从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一种定向反射,它往往是由周围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表现为在一定刺激物的影响下,人不由自主地把感觉器官朝向剌激物。

例如,正在上课时突然有人走进教室,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集中在进来的这个人身上。

无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这种注意一般都能导致探索行为的出现,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环境,但也容易使人分心。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剌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的主观状态。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客观剌激物本身的特点是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

(1)刺激物的强度。

一般来说,强烈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如巨响、艳色、奇香、强光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不仅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可以引起无意注意,就是其相对强度也可以引起无意注意。

在强烈噪音的背景下,即使大声说话也不会引起人的注意,而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我们可以听到许多白天不注意的声音,如钟表的嘀嗒声,窗外的风声及小虫的鸣叫声等等。

(2)剌激物之间的差异。

剌激物之间在形状、颜色、大小、强弱方面的差异对比越明显,越易引起无意注意。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3)剌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

一般地说,新颖奇特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而司空见惯的事物则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如学校来了一位新教师,或者老师穿了一套新衣服,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果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形式出现时也会引起别人的无意注意。

如一个平时穿着朴素的女生,一反常态,穿着打扮变得时髦也会引起同学的注意。

(4)剌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突然出现与停止,减弱与增强,空间位置变化和运动等都易引起无意注意。

例如,一亮一灭的霓红灯,一闪一闪的救护车标志灯,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2.人的主观状态。

由于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因而人们面对同样的一些外界刺激物,就可能出现有的人注意到了,而有的人则尚未注意到。

其主观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与个人情感有关的事物,都能引起注意。

例如,一杯饮料,容易引起口渴的人的注意;一幅音乐会的广告,容易引起音乐爱好者的注意;一个学生在思想上的微小变化,容易引起关心学生的班主任的注意。

(2)人的已有知识经验。

凡是和已有经验相联系又能增进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十分陌生的事物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例如,一盘有趣的象棋残局,就容易为象棋爱好者所注意,而不会被那些对棋术一窍不通的人所注意。

(3)人对事物的期待。

凡是人们期待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

例如,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作每回的结束语,目的就在于使读者产生一种期待,吸引他们一回一回地读下去。

(4)人的精神状态。

身体健康与精神饱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无意注意。

一般说,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时,容易对事物进行集中而持久的注意;而在心情烦闷,身体不适,精神过度疲劳时,无意注意范围较窄,许多平时感兴趣的事情也不能引起注意。

(二)有意注意及其产生的原因

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由于它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例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响,立刻走进教室,努力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课外游戏内容转向并集中于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上,这种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它的指向和集中,不是决定于某些剌激物的特点而是服从于人们已经确定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它的保持,还需要人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避开环境中各种刺激物的吸引。

因而也有人称它为意志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中,有时需要在不利的环境中坚持学习,阅读某些难懂而又不感兴趣的书籍或从事紧张的劳动,这些都要求我们作一定的意志努力,迫使自己把注意集中到这些活动上来。

这种意志努力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来控制和调节的,有了第二信号系统参加,我们便可以通过语词,按照规定的任务,组织心理活动,使之更加自觉地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

所以有意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形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

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因而对于活动的目的、任务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理解得越深刻,则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也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稳定的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而间接兴趣则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支柱。

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的目的与结果所产生的兴趣。

这种兴趣几乎存在于自觉进行的每一件工作之中。

间接兴趣越强烈,越稳定,有意注意就越集中,越持久。

例如,有人开始学外语时记单词、背课文,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兴趣。

但由于逐渐认识到学外语的重大意义,便对外语学习产生了间接兴趣,从而在学习中能保持高度的有意注意。

3.合理地组织活动。

在明确活动的目和任务的前提下,对活动还要进行有计划地、全面地组织,使所做的一切服从于当前任务。

这样才能保证最清晰地反映那些与任务有关的对象,使有意注意得以顺利进行。

为了使注意集中于要完成的任务上,首先,要安排好工作环境,把工作中要用的物品准备齐全,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以便能在工作时全神贯注。

其次,应把工作程序安排妥当,明确规定各阶段应完成的具体任务,避免盲目乱抓,主次不分。

再次,要根据任务要求,经常提醒自己集中注意,维持有意注意。

4.坚强的意志力。

有意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有时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时是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对注意的干扰,可能是外界的刺激物,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或者是一些消极的思想和情绪等等,这就需要人们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去排除干扰;但当干扰较大,又不具备排除干扰的条件时,就需要用意志力把注意保持在要完成的任务上。

在某些情况下,排除内部干扰比排除外部干扰,更需要意志上的努力。

总之,只有用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对注意的干扰,变分心为专心,使有意注意持续下去。

(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是两种性质的注意,但实际生活中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在工作和学习中,只有充分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因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或交替。

即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

例如,一个最初只凭兴趣学习、弹奏乐器的学生,后来认识到弹奏乐器对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于是认真钻研,克服指法、乐理和简谱不通等困难,从而有目的地保持对这项活动的注意,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后来,随着学习的进步,对乐器能够轻松熟练地弹奏,并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无须作意志努力就能把注意维持在这项活动上。

这时,有意注意又转化为无意注意,成为一种有意后注意。

所谓有意后注意是指自觉的、有目的的,但无需特别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无意注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注意,它兼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特征。

一方面,它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这点与有意注意相同;但它另一方面却是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点与无意注意相似。

有意后注意又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因为它兼具两种注意的优点,既有目的,又不耗费多大精力,因而,有意后注意常常是有效的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所应有的注意状态。

二、注意的规律在组织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无意注意应成为教学巧妙利用对象。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对教学活动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的作用。

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排除消极影响,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学生注意的稳定。

要保持学生的注意,必须控制与消除能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

优美的教学环境是避免无意注意产生消极影响的重要因素。

校园要安静、整洁,避免噪音和有害空气的污染,使之成为环境优美、适宜学习的场所。

教室里的空气要新鲜,光线要充足,布置要简朴,不要过多的装饰和张贴。

教师的言语要规范,语调要抑扬顿挫,着装要朴素大方。

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上课时的各种干扰,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渴求获得丰富、新颖的知识。

凡是能满足这种需要的教学内容,都会自然地引起和保持他们的注意。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它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还要注意它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其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在他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教材组织得丰富些,新颖些,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否则,学生的注意就容易涣散。

3.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以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动脑,又可以使学生动手,还可以激发他们探求未知的兴趣,对学生的注意起到极好的组织作用。

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感知来理解所学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鲜明,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因而直观教学也是吸引学生注意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讲课时,还要利用对比鲜明的板书,恰当的表情手势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二)在组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运用

教学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教学,除了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外,还必须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依靠有意注意来维持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教学主要依靠的对象。

在组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成绩不好往往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所造成的。

因此,教师应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教师在讲授某门课程,甚至某一章节时,要阐明其学习目的、任务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美好结果的向往和追求。

特别是对那些难以产生直接兴趣的学科、教材,更应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发挥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持稳定的注意。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疲劳现象的发生。

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充实的活动内容,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必须紧凑,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活动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加者,有效地制止与减少学生分散注意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的状态。

要防止学生疲劳现象的发生,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注意教学方法多样性外,还要注意不使学生负担过重。

3.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要求教师不间断地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这种要求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太难,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太易,思想不重视,注意不集中。

要使学生在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有意注意。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相互转化规律,对于工作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成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两种注意参加,并相互转化交替。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不仅会造成教学工作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培养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一遇到困难与干扰,注意就分散,很难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相反,过分强调或单纯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会因为长时间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注意而使人产生疲劳,造成注意分散。

因此,教学活动中两种注意都不能偏废。

一方面要使学生在理解目的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用无注意来组织学习。

并要善于引导学生用两种注意的相互转化规律来妥善安排教学。

在一堂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注意特点和规律.对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做到巧妙安排。

一般说来,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课前感兴趣的活动对象上,需要通过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接着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内容发生兴趣,引起无意注意。

讲到重点、难点、关键点时,一方面要提醒学生加强有意注意,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和各种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顺利接受新内容,使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

例如,一位物理教师讲“阿基米德定律”时,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出问题:

“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沉下去?

”因为问题有趣,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

学生回答:

“铁重,所以沉下去。

”教师又问:

“那么一斤重的铁块和一斤重的木块都放在水里,为什么铁块沉下去,木块不沉呢?

”这时学生为了探疑,无意注意随之转为有意注意。

教师接着说:

“如果说铁重才下沉,那么钢铁制成的巨轮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由于教师又提出新的有趣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又被新的无意注意所代替了。

为了掌握、理解这一知识,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解“阿基米德定律”,又引起了高度的有意注意。

正是两种注意相互交替与巧妙结合,学生的注意才有松有紧,有张有弛,使他们始终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学习。

因此,机智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或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是保证学生注意稳定而集中的有效措施

第二次:

一节讲注意的品质,一节讨论如何根据青少年的注意特点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第三节青少年注意力的培养

 

一、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有限时间内所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各种注意的范围可以通过测量来确定。

例如,用速视器测定,在1/10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或者8~9个黑色圆点。

注意范围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知觉对象的特点。

注意对象越相似,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哈密顿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石弹子,发现被试很不容易立刻看到六个以上,但是,如果把石弹子两个、三个或者五个一堆,能掌握的堆数与单个的数目一样多,因为人会把一堆看成一个单位。

人们还研究表明,颜色相同的字母要比颜色不同的字母的注意范围要大些;对排列成一行的字母要比分散在各个角落上的字母的注意数目要多些;对大小相同的字母,要比对大小不同的字母注意的数量要大得多,对组成词的字母所注意的范围,要比对孤立的字母所能注意的范围大得多。

2.知觉者的经验。

知觉者的经验越丰富,就越善于把所感知的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因而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如文化水平高的人,看书时对文字的注意就比文化水平低的人大得多。

3.知觉者的活动任务。

知觉任务越简单,注意范围就越大;知觉任务越复杂,注意范围就越小。

如只要求注意外文字母的多少,注意范围就越大;如果还要求看出字母书写的错误,注意范围就越小。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注意集中的持续时间越长,注意稳定性越长。

据观察,不同年龄的学生维持集中注意的时间是不同的,小学生可维持20—25分钟,中学生可维持30—40分钟。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

如在听觉方面,把一只表放在耳朵一定距离处,使刚能听到嘀嗒声,这样就会有时听到表的声音,有时听不到,或者感到表的声音一会儿强,一会儿弱。

注意的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为注意的起伏现象。

注意的起伏是正常现象,他能防止疲劳,提高稳定性。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也就是说,注意并不总是指向同一对象,但注意的对象和行动有所变化时注意的总方向不变。

如学生既要听教师讲课,又要做笔记,还要看实验演示,所有这些都是服从于听课这一总方向、总任务,因此,他们的注意是稳定的。

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学生注意能否长久保持稳定,与以下因素有关:

1.注意对象的特点。

内容丰富、复杂多变,且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着的注意对象,注意就易稳定和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