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934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docx

《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docx

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

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L型细菌: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生长和分裂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因1935年klieneberger首先在Lister研究院发现,又称L型细菌。

3.消毒: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病原微生物。

4.灭菌: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的致病或非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或真菌孢子。

5.无菌:

物体上无活的微生物存在,称为无菌,是灭菌的结果。

6.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7.条件致病菌:

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的正常菌群,称为条件致病菌。

8.基因转移:

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9.基因重组:

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

10.病毒体: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且只含一种类型核酸、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11.干扰素:

(interferon,IFN)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属于后天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物质。

12.潜伏感染: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在特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

13.抗O试验: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SO),简称抗O试验。

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抗链O抗体,如效价在1:

400以上,结合临床,可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14.肥达试验: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沙门菌,希沙门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半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协助诊断伤寒及副伤寒。

15.真菌:

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典型的细胞核及完整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

16.抗原:

(antigen,AG)是一类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17.细胞因子:

(cytokines,CK)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而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的统称。

18.免疫球蛋白:

1968年和1972年两次国际会议讨论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19.抗体:

(antibody,Ab)是指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20.体液免疫:

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故将抗体参与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21.细胞免疫: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也称细胞免疫是指在抗原刺激下,T细胞转化成为效应T细胞(致敏TH1和致敏Tc细胞)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22.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antibody,McAb)是由B淋巴杂交瘤细胞产生的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23.补体:

(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表面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24.MHC: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联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

25.HLA:

不同动物的MHC及编码抗原的命名不同,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因首先在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cocyteantigen,HLA)。

26.免疫应答:

指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27.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8.自身免疫: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现象。

29.自身免疫病:

(autoimmunedisease,AID)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存在于所有的个体。

30.免疫预防:

是指通过人工免疫使人增强或获得对某种病原体或细胞(如肿瘤细胞)特异性抵抗力的方法。

31.SPA:

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l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32.螺旋体:

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3.支原体:

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上呈高度多形性、可通过滤菌器并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4.衣原体: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5.立克次体: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6.放线菌:

是与细菌相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数不致病,对人体致病的放线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37.寄生虫:

在自然界中,某些低等动物逐渐失去自己生活能力,长期或短暂地依附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造成伤害,称为寄生虫。

38.宿主:

寄生生物中受害的一方。

39.感染阶段: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40.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41.医学节肢动物:

凡以骚扰、刺螫、吸血、寄生、传播病原体等方式危害人体健康的节肢动物。

二、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及与人类的关系

种类: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与人类的关系:

对人类有益—大多数在土壤,空气,水,人体和动物表体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对人体无益—少数(病毒微生物)

2.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肽聚糖+磷壁酸(蓝)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

肽聚糖+外膜(紫)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比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多了五肽交联桥、强度更坚韧、厚度更厚、肽聚糖层数多、肽聚糖含量多

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强度

渐坚韧

较疏松

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多达50层

1-2层

肽聚糖含量

50%-80%

5%-20%

磷壁酸

外膜

3.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①充足的营养: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

②适宜的温度:

37℃

③适宜的酸碱性:

PH7.2~7.6(大多数)

④适宜的气体环境:

o2和co2

4.人工培育细菌的条件有哪些?

①充足的营养: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②适宜的温度:

37℃

③适宜的酸碱性:

PH7.2~7.6④适宜的气体环境:

o2和co2

少数的菌的培养基按生长要求偏酸或偏碱,制成后必须经灭菌处理

3.22

1、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

2、简述构成细菌侵扰力的物质基础

菌体的表面结构:

粘附素、荚膜

侵袭力

侵袭性物质

外毒素

毒素

内毒素

3、简述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C+菌与部分c-菌分泌后或崩解后释出

C-菌细胞壁组分,菌体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min被破坏

160°,2-4h被破坏

作用方式

与细胞的特受体结合

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化物质

毒性作用

强,对细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弱,各种细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休克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处理可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

3.30

1、何为抗O试验?

临床有何应用?

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抗链O抗体,如效价在1:

400以上,结合临床,可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及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有何不同?

其原因是什么?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汁粘稠,界限分明。

易形成血柱

乙型血溶性链球菌脓汁稀薄,界限不清。

不易形成血柱

原因:

致病物质不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为血浆凝固酶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为透明质酸酶、链道酶

4.6

1、何为肥达试验?

有何用途?

①血清学试验最常用的是肥达试验。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沙门菌、希沙门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半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协助诊断伤寒及副伤寒。

②用途:

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抗体,其效价因地区不同抗体而有差异,一般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1:

80,H凝集效价≥1:

160,副伤寒的沙门菌H凝集效价≥!

80时,有辅助诊断意义。

有时单次凝集效价增高或如单项凝集效价增高还不能定论,可随病程逐周复查,若抗体效价逐渐递增或恢复期比初次≥4倍,有诊断价值

2、致病性大肠杆菌有哪几种?

沙门菌引起哪些疾病?

伤寒的主要诊断是什么?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五种,分别是:

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②疾病:

伤寒与副伤寒、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败血症

③伤寒的主要诊断:

一般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1:

80;H凝集效价≥1:

160,副伤寒的沙门菌H凝集效价≥1:

80时

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分析及实际运用有哪些?

①原理:

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杆菌蛋白质(结核菌素)来测试受试者对结核杆菌是否有细胞免疫力及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

②结果分析:

常规试验是取PPD5单位注射前臂屈侧皮内,48~72h观察结果

观察结果:

(1)红肿硬结<5mm着,阴性,表明机体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感染早期成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及免疫抑制剂使用者也可能出现阴性

(2)红肿硬结>5mm者,阳性,表明机体有过感染成接种过卡介苗

(3)红肿硬结≥15mm为强阳性,表明机体可能有活动性结核,应进一步追查病灶,对临床诊断有意义

③实际运用:

(1)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测定免疫效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应接种BCG;

(2)作为婴幼儿结核病诊断的参考;(3)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4)在未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4、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有哪些?

①致病性:

致病物质:

1、脂质:

脂质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脂质毒性成分包括磷脂、索状因子、蜡质D

2、蛋白质:

结核杆菌具有多种蛋白质成分,结核菌素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3、荚膜:

可抑制吞噬细胞内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还可与补体C3b多体结合,利于结核杆菌的黏附作用

所致疾病:

结核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个组织脏器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肺结核为最多。

由于侵入细菌的毒力、数量及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肺部感染分为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原发感染多见于儿童,激发感染多见于成年人

②免疫性:

主要是细胞免疫,只有当结核杆菌或其成分存在时,有免疫力,当机体内结核杆菌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