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 苏少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6621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 苏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秋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 苏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秋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 苏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秋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 苏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秋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 苏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 苏少版.docx

《秋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 苏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 苏少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 苏少版.docx

秋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苏少版

2019年(秋)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苏少版

2019年(秋)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南国风情》教案苏少版

课题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

教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⒈充分感受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相关文化。

⒉学会用自然的声音,欢快地情绪演唱该曲。

⒊欣赏更多的广东音乐。

教学重点

听《步步高》能听辨出广东音乐中常用的几种乐器。

教学难点

在听熟乐曲的基础上,跟着音乐边划拍子边哼唱歌谱。

教学准备

琴光盘

教学思路

二次备课或反思

一、激趣导入

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乐器(高胡)

⒉谁能来试着演奏这件乐器。

⒊高胡有别于二胡。

高胡的声音更为明亮,它是由二胡改造而成,也称粤胡。

你可知道“粤”是我国哪个省的简称。

(广东)

⒋介绍其它乐器。

秦琴、扬琴 (出示图片)

⒌有一位广东的作曲家吕文成,创作了很多用以上这些乐器演奏的乐曲,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他的代表作《步步高》

二、赏析结合

⒈这音乐情绪如何。

⒉你能用一个“lv”字来跟着模唱,感受此曲的欢快吗?

⒊播放《步步高,新春到》

1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2

②能否用线条或色彩来记录你听到的音乐。

③指导学生跟琴摸唱。

④完整哼唱该曲。

⒋再听《步步高,新春到》,为歌曲配上声势动作,划拍子。

三、拓展

1.广东音乐的特点:

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乐,主要由高胡、扬琴、秦琴和琵琶等乐器演奏。

广东音乐的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

2.听其它作品如:

《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

 

 

板书设计(反思)

上课日期

 

课题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

教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⒈能作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五指山歌》。

⒉能将《五指山歌》与《军民团结一家亲》进行对比。

⒊能模仿斗笠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重点

学唱《五指山歌》

教学难点

延长音的唱法与作用。

教学准备

琴光盘

教学思路

二次备课或反思

一、导入

出示地图,让学生找一找海南岛的位置,欣赏岛上风光,了解黎族的风土人情。

二、学唱歌曲

⒈范唱。

⒉思考延长音的的作用。

可通过对比方式。

⒊通过模唱学会唱延长音。

注意延长音要唱得饱满,连贯、时值准确,收放一致。

⒋在延长音处加入衬词。

⒌讨论如何能更好体现歌曲和意境,试着做一做。

三、欣赏《军民团结一家亲》

⒈介绍剧情。

⒉听赏。

⒊比较与《五指山歌》的异同之处。

⒋学跳斗笠舞的基本动作

板书设计(反思)

上课日期

\

 

课题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

教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学唱广东民歌《牛角出来尖对尖》,尝试用广东方言演唱,通过音列排序,探究歌曲的旋律特点,并通过为歌曲重新填词巩固对“启智类”歌曲的认知。

教学重点

探究歌曲的旋律特点,并通过为歌曲重新填词巩固对“启智类”歌曲的认知。

教学难点

探究歌曲的旋律特点,并通过为歌曲重新填词巩固对“启智类”歌曲的认知。

教学准备

琴光盘

教学思路

二次备课或反思

一.学唱《牛角出来尖对尖》

1.采用接龙方式学唱歌谱。

第四乐句节奏放宽,结束音“sol”三拍要唱足,既是反映问者提问时得意的心态,又能体现答者回答后神气的神情,是把握歌曲神韵的关键。

2.进入对歌游戏。

 

3.根据这首歌的歌词和学生进行对歌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对歌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例如:

何物出来尖对尖?

牛角出来尖对尖?

何物出来钳对钳?

虾辣出来钳对钳。

4.采用师生对唱、生生对唱、一问一答、男问女答等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

5.教师总结民间歌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

6.根据《牛角出来尖对尖》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歌词编创练习,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露一手:

舞蹈“斗笠舞”。

1.观看芭蕾剧《红色娘子军》选曲“斗笠押”的视频片段,感受其动听的旋律。

2.听辨舞剧选段的旋律取材于黎族民歌《五指山歌》的音乐元素。

 

3.启发学生从舞蹈中观察乡亲们编斗笠送红军战士的场景。

4.跟随视频学跳斗笠舞的基本动作。

 

5.分组进行表演,请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

上课日期

 

课题

第五单元南国风情

教时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演奏歌舞剧《刘三姐》选曲,感受壮乡山歌独有的韵律,能正确奏出跨小节切分音,并能有效地控制气息以便吹奏出较长的乐句。

教学重点

竖笛演奏时颤音要做到自然均匀。

教学难点

竖笛演奏时颤音要做到自然均匀。

教学准备

琴光盘

教学思路

二次备课或反思

1.欣赏歌舞剧《刘三姐》选曲“对歌”视频,熟悉该曲浓郁的民族韵味。

2.分析曲子特点:

该曲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较紧密,除第一小节的四拍长音外,大多以八分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音符等节奏出现。

通过本曲的演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舞剧,熟悉广西民间歌舞音乐的特点,了解壮乡姑娘刘三姐的故事。

3.讲解注意点:

(1)旋律以高音为主,要注意0孔拇指的开闭的变化,高音区的音开半孔。

(2)第一小节四拍长音要吹足,倚音吹奏要柔和,手指移动要轻巧灵活;气息控制要自然,稳定而均匀地送气。

(3)注意曲中的换气记号,做好气息的控制。

(4)演奏时注意几处跨小节的连音线,时值要正确。

板书设计

上课日期

\

 

附送:

2019年(秋)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苏珊娜》说课稿新人教版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

我带来的是《哦!

苏珊娜》,我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案与大家共同探讨。

整个教案,我是按下面4个方面进行的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进行的是说教材

本课是歌曲《哦!

苏珊娜》是美国作曲家福斯特的作品中深受大众喜爱并且流传最广的一首。

它表现了对朋友真诚的情谊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全曲有八个乐句,其中四个乐句是完全相同的。

另两个乐句和这四个乐句仅在句尾的落音上稍作变化,也就是说整个曲调六个乐句都是重复第一乐句轻快、流畅的音乐主题。

歌曲中间部分有一个对比乐句,这个乐句前半部分由两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旋律在感情色彩上产生了变化,从而把歌曲推向高潮,深化了“朋友”这一主题情感。

后半乐句又回到了主题音调上,使单一的音乐主题在不断反复之中又有起伏,仿佛在倾诉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哦!

苏珊娜》

2、学跳邀请舞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分别是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①认知目标:

通过旋律模唱、乐句问答、动作记忆等形式,流畅自如地完成歌曲演唱,表达歌曲情感。

②能力目标:

用简单的动作跟随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歌曲《哦!

苏珊娜》的演唱,懂得珍惜同伴间的珍贵友谊,初步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轻松、自由的音乐情绪。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积极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友谊”在教学中的有效实现,

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讨论法、游戏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应该特别关注兴趣的激发,通过“乐句问答”的游戏,律动、舞蹈等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

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6部分:

分别是课前准备、自然导入、探索感知、歌曲学唱、学跳邀请舞、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首先是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琴、曲谱卡片、薯片盒、牛仔帽

第二个环节是聆听为主,自然导入(约5分钟)

首先完整聆听歌曲《哦!

苏珊娜》曲调,让学生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

然后教师问:

“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畅谈感受。

最后教师引导:

“这么轻松好听的音乐让人真的很想动起来,好!

大家跟我一起动起来吧!

”伴随《哦!

苏珊娜》的旋律模仿教师动作进行律动,初步了解歌曲的结构形式:

(上肢动作律动)

aa’aa’ba’ba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初步了解乐句这一要素,这一环节又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自然导入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感知(约15分钟)

首先感受音乐的节奏

1、听老师为歌曲伴奏。

(1)2/4XX|XX|XX|0XX|▎

跺脚拍手(高)

(2)2/4XX|XX|XX|0XX|▎

跺脚拍手(低)

(在关注音乐的同时关注节奏的变化,通过高低不同的手势来区分)

2、尝试用以上声势和着歌曲伴奏进行活动。

3、探索运用自制“小鼓”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敲击手中的薯片盒,试着敲击不同位置,模仿声势音色。

4、教师随着学生敲奏,即兴清唱主题旋律一,并引导学生跟唱,教师出示旋律卡片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视唱本旋律。

2/412︱355·6︱531·2︱3322︱1·

其次是采用乐句问答游戏学唱旋律二、三

教师和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旋律接龙游戏,完成旋律二、三的演唱。

值得说明的是,师生问答应强调语气、语调,将有感情的演唱贯穿在这一环节中。

2/412︱355·6︱531·2︱3321︱2·

2/444︱666︱5531︱2·

最后是汇总视唱

旋律卡片分为绿、浅绿、黄三种颜色,教师准备与这三种颜色相匹配的若干小卡片,进行听旋律贴卡片活动,按照歌曲顺序排列。

(设计意图:

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完成对曲谱的学习。

全曲虽然有八个乐句构成,但实际只有三个不同旋律反复出现。

用绿色和浅绿色作以区分。

这样曲谱旋律变得形象而简单。

教学中采用问答游戏、敲敲唱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使原本枯燥的“识谱技能训练”与“关注学生兴趣”融为一体。

第四个环节是歌曲学唱(约10分钟)

1、故事导入

2、简单介绍美国乡村音乐的知识。

3、学习用lu和la哼唱旋律。

4、通过模仿小皮球启发学生用轻松、富有弹性的声音哼唱旋律。

5、教师范唱,让学生了解歌词内容,学生可用动作进行参与。

6、学唱歌词并进行演唱指导。

7、欣赏黑鸭子合唱组合演唱的《哦!

苏珊娜》并指导学生用轻快、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在欣赏完这首歌曲后,进行一次同桌间的合作活动,将学生分为三到四组,每组中同位两人之间,一人唱,另一人用身体的任何部位采用任何形式均可,发出好听的节奏为同桌伴奏,听一听哪组配合的好。

8、律动表演,用前面学过的动作及伴奏边跳边唱

(设计意图:

通过听、看、唱、舞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角度的去体验感知音乐,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情感与风格。

第五个环节是学跳邀请舞(约10分钟)

1、学习邀请舞。

师:

“这么欢快的音乐老师很想和同学们一起跳起来。

谁愿意做老师的舞伴,和我一起跳?

请你仔细观察我们跳邀请舞时有哪些动作?

”(师生示范邀请舞。

2、表演邀请舞。

学生可以用老师教的动作,也可以用自己创作的动作来跳。

学生自由选择舞伴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