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175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docx

《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docx

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题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这种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它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得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4. 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分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5.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

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  古代教育

1. 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征:

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 古代学校教育

特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二)  现代教育

1. 现代学校教育

特征: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2. 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特征:

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

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简述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情况。

8. 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

苏格拉底以其教学法——“产婆术”流放后世;柏拉图以其《理想国》惠及后人;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10.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对立学科提出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他于1632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论述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因而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依据。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

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尔》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在自然的怀抱里,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1。

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以来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教育都非常关心,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文革”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

12.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在教育改革中,人们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教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二)教育理论异彩纷呈.(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gqplb

2009-2-2820:

48:

56

第一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论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1)教育和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就越密切.

(2)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相关内容的选择。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二)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三)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四)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3)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由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

其进本观点是什么?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

1960年12月,他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确立了他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的地位。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地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4.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文化本身的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2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它就成为文化主体。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深化。

5.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道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学校文化的功能:

(1)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2)学校文化的凝聚功能(3)学校文化的规范功能。

6.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7.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二)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三)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四)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实践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一)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

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二)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点的客观依据。

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

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专长。

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脑室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

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2.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

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

代表人物是谁?

基本观点是什么?

典型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二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

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的典型言论是: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其基本观点是:

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环境决定理论的典型言论是: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3)二因素轮。

二因素轮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

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认为发展就是长乘以宽。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和学校教育。

5.什么是遗传因素?

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上一代将种系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叫做遗传素质。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6.什么是环境?

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环境,是指围绕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反方面。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遗传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7.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

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就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0。

试述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年龄特征。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

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重要的选择。

11。

试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尊重、支持和引导少年独立的要求,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其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教育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初阶段。

12。

试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负有重要的责任。

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可能带来身体得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合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

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

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种极端问题:

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

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

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得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包袱的现实道路。

gqplb

2009-2-2820:

49:

25

第一章     教育目的

1. 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地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由此可见,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时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地具体化。

(2)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一定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其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由此可见,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是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思想。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

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

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作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

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基本观点是什么?

两种观点是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其代表人物在中国有孟子,在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认为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其代表人物在中国有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和康德。

4。

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确立教育目的地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提出: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