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采访写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930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新闻采访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广播新闻采访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广播新闻采访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广播新闻采访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广播新闻采访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新闻采访写作.docx

《广播新闻采访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新闻采访写作.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新闻采访写作.docx

广播新闻采访写作

广播新闻采访写作

第一章广播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第一节广播新闻的地位与作用

一、广播新闻的内涵

⏹广播记者既要遵循新闻采写的共同规律,同时也要努力探索这一现代化听觉传媒的特殊规律。

二、广播新闻的性质

⏹从广播的历史来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它一开始就是为适应人们快速获取新闻信息的需要,把传播新闻作为主要任务。

⏹几十年的广播发展历程表明:

新闻信息传播是广播的主体,是支撑广播全部信息传播的骨干。

三、广播新闻的作用

第二节广播新闻的共性规律与个性特质

⏹一、广播新闻的共同规律

⏹1、时效性。

2、真实性。

3、指导性。

4、可读(听)性5、公开性。

⏹二、广播新闻的个性特质

⏹1、快捷性:

报道迅速,先声夺人。

2、广泛性:

渗透力大,受众面广。

(1)、广播传播容易接受。

(2)、广播传播跨越国界。

(3)、收听限制少。

⏹(4)、收听随意,不受环境限制。

(5)、广播新闻容量大。

(6)、听众参与方便。

⏹(7)、收听工具价格便宜。

⏹3、情感性:

生动传真,感染力强。

⏹4、时序性:

线式播出,选择性差。

⏹5、易逝性:

保留性差。

第三节广播新闻常用体裁及形式

⏹一、消息类(狭义广播新闻)

⏹1、口语报道2、录音报道3、实况报道(实况转播与现场报道)

⏹4、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以新闻性专稿体裁为主)

⏹二、新闻性专稿类

⏹带有广播特点的新闻专稿类体裁有:

⏹1、录音通讯2、录音专访3、录音特写4、录音讲话

第二章广播新闻采访

⏹第一节广播新闻采访的特点与原则

一、广播新闻采访的特点

⏹二、广播新闻采访的原则

广播记者采访要坚持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真实性原则,实事求是。

3、思想性原则,并担负舆论监督责任。

4、为听众服务原则,树立“听众为本”观念。

5、媒介优势原则,在发挥广播优势上下工夫。

⏹三、记者在采访中如何发挥媒介优势

⏹1、提高采访效率,力争实现与事件发展同步或几乎同步报道的快捷优势;

⏹2、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包括对整个报道的策划)。

⏹3、发挥广播听觉信息传真性优势。

⏹4、电话为广播记者提供了新的活动天地。

⏹5、媒介优势原则不仅体现在开发广播媒介自身潜能,还要树立大媒介观。

⏹第二节广播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一、广播新闻的发现与识别

(一)、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的内涵

2、新闻价值构成要素

(1)、时间性:

指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受众接受新闻的时间差越短,新闻的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就越大。

(2)、变动性:

指新闻事实发生新奇、重要和显著的变化。

(3)、接近性:

即指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地理、思想、利益、心理以及职业上的关联和接近。

接近性包括心理上的接近性和地域上的接近性。

二者距离越近,新闻价值也大。

(4)、可读性:

指新闻事实便于阅读和吸引受众的特性,在内容上有普遍意义和兴趣,给人以知识性传授。

可读性包括:

(二)、新闻敏感

⏹1、新闻敏感的涵义:

2、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

3、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3)、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助敏感。

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记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新闻敏感是从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

⏹(三)、新闻线索

⏹1、新闻线索的定义和特点

(2)、新闻线索的特点

《1》、线索通常比较简略,完整性差;《2》、线索往往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3》、线索只是一种信号,可信性小;《4》、线索大多只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2、新闻线索的地位和作用

(1)、新闻线索的地位

获取新闻线索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处在明确报道思想和确定报道选题之间的位置。

获取新闻线索是采访决策的基础。

(2)、新闻线索的作用

《1》、线索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2》、线索能决定采访的去向,确定报道选题;

《3》、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

3、怎样获取新闻线索?

记者发现与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主要有:

(1)、记者的观察和积累,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2)、编辑部的报道提示或下达的报道任务。

(3)、通过各级领导机关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及领导同志的活动、讲话等获取;

(4)、通过信息联络网如热线电话、曝料电话、新闻线人,以及广交各类朋友来获取;

(5)、通过翻阅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参加各种聚会等获取;

(6)、通过网络(BBS即网络论坛、博客、播客)、手机等多种新媒体获取。

⏹二、广播新闻采访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一)、采访准备

采访准备工作是指接受具体报道任务后记者的准备工作。

从这个角度讲,采访的准备包括广播记者(含参与报道的有关人员)对如何更好地完成报道任务的准备和策划过程。

广播记者的采访(临时)准备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明确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是整个采访活动的指导思想,记者采访活动的主线,是提炼和深化报道主题的依据

报道思想是新闻媒介在某一阶段或某个方面,依据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及社会实践中的新观念、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等确定的报道要点或提示。

⏹2、熟悉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

在采访准备中,记者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包括采访对象的大致经历、主要成就、爱好志趣、性格特征等等。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情况了解得越充分,采访中的共同语言就越多,记者才能尽快成为采访对象的“合格对话者”。

⏹3、进一步地熟悉和了解与报道对象有关的政策或知识。

广播记者平时注意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注重更新知识。

尤其面临陌生的采访题材,记者须使自己尽快进入“临战状态”——紧急研究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方

针政策,突击学习与采访对象及事实有关的知识和行业,包括有关的历史、习俗、专业或专用术语等。

力争进入时,记者能够与采访对象实现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4、收集、了解和分析与采访对象或新闻事实有关的背景材料

在广播采访中,很多记者把收集、分析背景材料作为采访的起点。

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采访,更要加倍重视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工作

怎样做好背景材料的收集工作呢?

一是跑图书馆,那里有各类专业的百科全书、名人录、年鉴、地理志等可供参考。

二是充分利用单位资料室和记者本人的小资料库,包括录音(像)带、笔记本、卡片、个人电脑

三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件、报表、简报等,也可能成为主要的背景材料

四是可向报道对象索要有关资料,如总结材料、情况简报和相关的著述、简报、照片、实物等。

五是要重视利用互联网络来收集有关的背景材料。

⏹5、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

制定采访计划无固定模式,要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和报道要求制定。

一般是先列采访大纲,后将大纲小型化、具体化,包括采访目的、内容、时间、地点、步骤,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处置的办法等大致安排。

简单地说,采访计划是指导记者对采访活动的大体设想,力求务实和可操作。

简单的采访活动,有个打算和要求则可;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专题新闻的采访,则需拟定较为详尽的采访计划,以避免盲目性,提高采访效率。

⏹6、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采访中可能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记者对此要做多种准备,设计多种对策和方案。

特别是批评报道,很可能遇到种种阻挠。

因此,记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应变、冷静从容、不急不躁,以积极任性的心态疏通采访渠道,形成配合默契、和谐的采访氛围,争取采访成功。

7、做好广播采访所需的物质准备

广播记者采访前一定要准备好自己的武器—录音机、话筒、磁带、电池等,事先测试好机器性能是否正常运作,电池是否充电,电池、磁带是否够用,话筒是否灵敏,话筒线是否完好,插销和连线是否适用等。

记者进入现场前还要了解用于传稿的电话位置,用手持电话是否电力充足,周围建筑物是否对传稿有影响等。

⏹近两年,不少电台已开始使用数字化录音和传输设备,作为记者要平时能够掌握这些新设备的技术性能,临场时做好万一出现设备故障的应急方案,以确保重要采访的一次成功。

(二)、访问与观察(采访方法)

广播新闻最基本的采访方法有两条:

一是访问,二是观察。

一般的采访活动都是围绕这两种方法进行的。

这两种方法是广播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的。

⏹1、访问

新闻学者杰克·海顿说:

“大约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而写成的。

”这个观念明确地表明了采访中“问”的重要性。

二作为广播记者,录音现场效应又要求必须一次成功,事后很难补录,与采访对象的交流沟通通过录音方式记录下来,比文字记者显然有更苛刻的要求。

因此,怎样才能问得明白、问得好、问得巧,需要广播记者下大工夫琢磨。

(1)主要的访问形式

⏹《1》、个别访问。

个别访问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个别交谈。

这种访问方式便于记者与采访对象有比较深入细致的沟通和交流,既能够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切身利害关系,让对方畅所欲言,又能够万挖掘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而且也方便双方安排时间和合适的场所,灵活性较大。

⏹《2》、座谈会

座谈会又称为集体访问,即指同时召集多个知情者或专家、行家一起探讨、了解或弄清楚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

开座谈会时,把握不当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好的极端情况:

一种是冷场,大家相互推让不肯放开说;另一种是大家都很积极,抢着发言,但是可能出现主体不集中或者相相互争吵。

这两种情况对记者采访都是很不利的。

⏹《3》、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实质也是一种集体访问形式。

即由众多的记者围绕同一件事情、问题或同一批人进行集体访问。

由于这种发布会一般时间比较短,而不同的记者所感兴趣的内容又个不相同,所以一方面要抓紧时间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同时也要认真倾听其他记者的提问及被采访者的回答,收集与自己报道有关的内容。

以上是根据访问形式不同划分的类型,其实根据访问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划分出:

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因争论访问等等。

访问内容不同,也就要求记者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2)、广播新闻采访中的访问技能

《1》、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

合适的采访对象主要指:

了解新闻事实的人,比如新闻事实的目击者、参与者或知情人,是能够积极配合采访,说出心里话,能够和记者交心的人;是不仅能够提供有关信息,还能说清楚、说明白、让人信服的人;能较快明确访谈目的,从而做好充分准备的人。

《2》、确保提问质量

广播记者访问如何确保提问质量?

1)、提问既要具体又要简洁。

2)、恰当运用多种提问形式。

采访中记者提问经常运用“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提问方法。

开放式提问,又称“漏斗式”提问。

此方法对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没有什么限制,问题的焦点比较散,给采访对象的回旋余地比较大。

闭合式提问,是记者对事情的或事物的结果直接发问,采访对象回旋余地很小,一般只是回答“是”或者“不是”两种确定的答案,这种问题主要用于确证或肯定某些观点或事情的真相。

⏹如何合理恰当运用这两种提问方法?

开放式问题,一般适于转入话题,收集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压力等;

闭合式问题,一般适于突破、深入追问、证实、核实,总之战斗力更强一些,更锋利一些。

要注意采访中,开放式问题不可能太多。

《3》、增强交谈、交流的成分

总之,记者访问应将开放式提问与问题和闭合式提问与问题巧妙结合,提问具有逻辑性,整个节目逻辑层次鲜明,呈迭进关系,信息容量较大。

同时,记者提问要从贴近性问题入手,并善于在访问中融入交流成分,记者谈话既提出问题,又有记者的思考,夹叙夹议、生活气息浓,谈笑风生,入情入理,可听性较强。

⏹2、观察

⏹“眼见为实”充分说明了看的重要性。

有关资料表明,人类对外在世界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而眼睛是人类最灵敏的感觉器官。

据说,人所接收的外界信息中,有85%是靠眼睛输入的,由此可以知道“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采访的时候,第一步就是看。

看现场、看环境、看人物的衣着打扮、音容笑貌等。

⏹记者在采访时怎样观察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

(1)、要选择恰当的位置一般而言,记者为了观察的更清楚,所选的位置是要不断变化的,既要站在高处看全貌,用“鸟瞰法;也要走到近处,观察细节和特点,用“细察法”。

⏹不仅要看具体的事物、场景要这样做,平时在分析问题、综合情况时也同样要采用这种方法。

对于那些可以表现事实的轮廓和梗概的材料,我们要用“鸟瞰法”取得;而对于那些具有代表的局部和细节材料,就要不惜时间和精力,进行观察、做到明察秋毫,获得丰富的信息和真切感受。

(2)、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一般而言,要求记者选择那些能够集中反映出事物、人物特点的关键时刻,观察这样的时刻,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预期的观察效果

⏹(3)、边看、边想、边感受

⏹作为记者,看的时候与普通人不一样,一定要一边看,一边积极开动脑筋去想,还要用心去感受与思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记者“看”的目的。

⏹记者的现场观察,一定要透过现象分析并解读出事物的本质含义。

同时,记者的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思考,联系与事物相关的各方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分析此事件的意义与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能否从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和新的知识等。

⏹同时,记者在观察时,还要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找出事物的特征,才能使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现场录制

⏹广播记者的采访活动,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和其他媒体记者相同的采访活动,如访问、观察等这些具有共性的方法;

⏹另一部分是在现场一边采访一边录音。

这是广播所特有的采访,准确的表述应该称为“现场采录”。

⏹1、现场采录的特殊要求

(1)、对现场有特殊的要求

⏹一般来说,现场典型音响的录制往往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因为这些音响往往难以预料,是突发性的,并且不可能有重录的余地。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越是有特点、越是典型的音响,越会受到环境、时间、地点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这是广播记者面临的现场特殊要求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广播录音要采录到最能表现主题的音响,还不能有太多的现场干扰,干扰太大,势必造成主题音响不集中、不清晰,这是现场采录的特殊要求之二。

(2)、对采访对象有特殊要求

⏹广播新闻在现场采录时,采访对象不善于表达不行,表达不清楚不行,声音怪异也不行,过于冲动也不行。

和文字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要求不一样。

⏹(3)、对广播记者有特殊要求

⏹广播记者的新闻采访,从最初的只在录音采访时提问,发展到现场录音报道时进行补充式的口头描述,再发展到现场口头报道时整篇幅的口头叙述,直至发展到现场直播时要求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播出。

这对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与文字记者相比,广播记者在现场采录时的特殊要求:

一是要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二是要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要头脑清晰,思路敏捷,要把现场所见所闻有选择地直接表述处理,而且要有条有理,词语简洁优美,通俗易懂。

⏹2、现场采录的主要内容

⏹在录音报道的音响中,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现场音响、人物讲话和记者解说。

具体地说,广播记者应该有意识地采录这样内容:

(1)、最能反映报道对象本质的主题音响(表现主题音响)

⏹广播记者对于音响的采录,要有较强地选择能力,但决不能有闻必录。

记者需在各种音响中去辨别、去分析、去选择、去捕捉那些最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体现报道主题的音响。

(2)、最能反映当事人思想和感情的谈话

⏹最能反映当事人思想和感情的谈话,应该是当事人所述,其所谈的内容“非录不可”,否则不足以使听众信服或感动。

⏹(3)、现场典型音响(烘托主题音响)

⏹这些音响一般来说,大多表现时间、地点、环境、条件或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4)、记者的现场口述

⏹记者口述作为音响的一部分,它的特殊性在于:

它往往要以现场的典型音响做背景,主题音响与背景音响混为一体,在现场把新闻事件及其发展变化不断地告诉听众。

这种录音方式,既可以直接同步播出,也可以在现场录制好,不需要复制加工或只做少量剪辑就可以播出。

⏹3、现场采录的常用方法

⏹在现场采录的过程中,广播记者一般要运用挑选、等待和抢录等常用方法来忠实地记录现实

(1)、挑选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有人感慨说:

“生活就是选择。

”其实,同样道理:

“报道就是挑选。

”在现场采录时,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场景象,从中挑选出最能表现新闻事物本质特征的事件、地点、角度、情节、细节………,通过现场采录的典型音响来生动、准确地表现主题。

⏹在现场采录的挑选中,千万不能忽视对有新闻价值的细节的关注。

特别如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常用物品等细节,往往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表情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用这些细节来表现主题,正是“用事实说话”的最好方法。

⏹在现场采录时,广播记者一定要千方百计挑选到表情采录下最能体现主题的音响。

而在现场采录音响时,又一定要十分注意“挑选”这个环节。

(2)、等待

⏹应该看到,只要采访的准备工作做得扎实一些,现场观察仔细一点,除了突发性事件外,很多有特点的新闻报道,尤其是预知性的新闻事件,很多有特点的典型音响是可以预知其将在何种情况下出现,如重大体育、重大会议的开幕式等,此时,记者要做的就是等待,时机一到,迅速采录下最有表现力的音响。

⏹(3)、抢录

⏹在典型音响出现的一刹那,迅速选取角度录下音响,称之为“抢录”,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必须具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本事。

⏹典型音响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预见的,一种是突发性的。

⏹可以预见的典型音响,是可以等待时机的,一旦出现,马上行动;但突发事件却是记者毫无准备的,这就要求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工作习惯。

比如,随身携带录音机,而且随时处于待机状态。

⏹事实证明,一般抢录成功,做出优质录音报道的记者,往往是这方面的有心人。

⏹在实际工作运用中,挑选、等待和抢录这三种方法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穿插,互相转化的,即在等待的过程中可以继续挑选;在挑选的过程中,须对出现典型音响立即要抢录;抢录没

⏹成功时又要继续等待;实在等不到,还要重新挑选。

只有综合运用好这三种方法,才能够在现场采录中胜出一筹,为搞好广播新闻报道打下坚实基础。

⏹三、广播新闻采访技能

⏹1、善于驾驭采访的主动权

⏹成功的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形成和谐默契的双向交流。

这种交流与日常人际交流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记者自始至终要驾驭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尽量沿着预定的计划进行。

⏹怎样驾驭采访的主动权,老记者的采访经验提供了以下思路:

(1)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一般而言,记者营造好的谈话气氛,主要表现在:

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拥有良好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不卑不亢的态度、自然流畅的心情表露、提出使人难忘的第一个问题,以及很好地控制交流行为等等。

⏹社会学者提出如何控制交流行为的四种方式,记者在采访中可以借鉴:

⏹一是示范方式,主动交心谈心,以诚相待;

⏹二是强化方式,对对方的配合予以及时鼓励、赞许;

⏹三是说服方式,说服对方不仅靠理性力量,还要诉诸感情,达到清理交融的效果;

⏹四是情绪激励方式,即加大激励和关心的力度,加强双方相互之间的认同感。

⏹这里所说的“控制”,实则是积极引导,记者要讲求方式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氛围。

(2)选择适宜的访问时机

⏹一般来讲,记者选择访问时机有两种方法:

一是让访问对象自己确定时间;二是如对方忙,二报道任务又紧,可以先旁观体验采访,抓住对方忙中空闲的时间采访。

在某些重要场合采访中,广播记者如何恰当把握采访契机是对记者素质是综合检验。

⏹(3)寻找共鸣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说明每个人都愿意与同自己有共同经历、共同见解、志同道合的人交谈。

相似的经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见

⏹解,能够使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认同感、信任感、亲近感。

⏹因此,要求记者尽快了解采访对象的有关情况,培养换位思维的努力,善解人意,将心比心,使采访能够进入理解、默契的层次。

⏹(4)认真倾听,善于引导

⏹采访活动中和提问相提并重的环节是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

有经验的记者强调;倾听的艺术同样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

广播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提高“倾听”的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

对记者不熟悉的事物包括采访对象的语言习惯应事先有所了解,以提高听的效果。

⏹2)善于利用听的余暇进行分析思考。

⏹记者要善于利用听的余暇来检查对采访对象谈话的理解状况,及时发现新的线索和新的关节点,把采访引向深入。

⏹3)委婉提示对方,以防止谈话跑题

⏹发现采访对象的谈话有偏离主题的倾向,或谈话或与冗长等问题,记者可及时委婉地予以提示或提出问题,记者在打断采访对象谈话时要有礼貌,适时插入对采访对象谈话的赞许或肯定,最好在对方谈话暂时停顿的间歇适时插话。

广播记者是边访问、边观察、边录音、边报道,广播采访录音一次性原则,很难事后补录,因此,善于委婉地引导对

⏹广播记者采访更为重要。

⏹(5)重视采访的结尾

⏹记者在采访中往往担心漏掉精彩内容,在采访中不断想问题、提问题,因此有可能造成拖沓,访谈后整理录音也要用去相当多的时间。

经验丰富的记者能够驾驭采访局面,及时判断什么时候材料已经够用,并设计好结尾的问题,力争见好就收。

⏹一位资深的广播记者,对如何结束采访提出了以下建议:

⏹1)抓紧向采访对象复核有关材料;

⏹2)要留意采访对象想结束采访的表示,尽量按时结束采访;

⏹3)设法找一个有特点的话题结束采访;

⏹4)征求采访对象对整个报道的意见建议;

⏹5)为可能进行的后续报道打下基础;

⏹6)真诚地向采访对象致谢,包括给予对方的由衷称赞,力争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

⏹2、熟练运用广播采访的多种形式广播记者的主要采访形式,除了个别访问以外,最具特色的活动形式主要是以下几种:

(1)、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是指利用电话这种特殊的通讯工具进行访问并加以录音的采访方式。

尽管现在各种媒体普遍都在采用电话采访方式,但是人们基本上公认,广播运用电话采访最具有优势。

⏹因为,广播媒介和电话同样是传递听觉符号,广播+电话这种复合型传播模式,可以在没有画面辅助的情况下专注于交流。

⏹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通讯+手持电话,使广播记者几乎可以上天入地,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现场口述报道。

再加上广播记者的素质不断提增强,能够很好地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

电话采访可以很充分地体现声音传真、传情、感染力强的优势,让人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难怪有人说,电话采访是为广播记者“量身定做”的。

⏹记者如何提高电话采访的质量?

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要尊重对方,尽量按对方的要求安排采访时间;接通电话后首先表明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征求对方意见;

(2)通话采访时要认真,准备要充分,问题要集中,并及时引导,提出新问题。

⏹(3)采访时间不要太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