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779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染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染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染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染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docx

《传染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docx

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脊髓前脚细胞有问题了(前面管运动,运动出问题了,运动障碍),没有感觉障碍;可以一条腿是好的;

   前面管运动后面管感觉;

   双峰热----小儿麻痹症;

   确诊:

病毒分离阳性;HTLV—白血病病毒;VZV—水痘带状病毒;HPV---人乳头状病毒;

阿米巴支原体

   特点:

小滋养体活动力不强;大滋养体有致病力;成熟包囊有感染性;

   治疗药物:

甲硝唑;

   实验检查:

阿米巴找滋养体;

淋 病

一、淋病的特点

   病原体是淋病奈瑟菌(致病菌)(简称淋菌)

二、感染途径

   通过性交经黏膜感染。

公用毛巾也可以传染;

三、临床表现

   男性可引起急性淋菌性前尿道炎,女性以宫颈炎、尿道炎、尿道旁腺炎、前庭大腺炎等

四、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及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检查:

   1.分泌物涂片检查:

急性期见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可作为筛查手段

   2.分泌物淋菌培养:

诊断淋病的金标准

五、治疗

   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性伴侣就同时治疗;孕妇禁用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

梅 毒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致病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病。

一、感染途径:

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

二、分期

   一期梅毒:

硬下疳

   二期梅毒:

皮肤有梅毒疹

   三期梅毒:

肉芽肿;永久性的皮肤损害

三、治疗:

首选青毒素;孕妇用青霉素;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一、感染途径

成人主要经性交直接传播,经产道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二、诊断

检测沙眼衣原体抗原,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三、治疗

首选红霉素。

(支原体、军团菌也首先红霉素)

  孕妇用红霉素,不能用多西环素及氧氟沙星。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

 一、病原学

   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二、CD4+T淋巴细胞受损的方式及表现

   HIV进入人体后其外膜蛋白(gp120)与CD4+T淋巴细胞膜融合

三、临床表现

   主要记住:

抗-HIV阳性,就是说明考你的艾滋病。

   HIV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的种类和表现:

   1.皮肤黏膜受损:

表现为卡氏肉瘤、舌乳头状瘤的感染、外阴疱疹与尖锐湿疣。

   2.神经系统:

可出现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等

   3.胃肠系统:

卡式肉瘤;白色念珠菌、疱疹病毒和巨细胞引起的口腔炎、食管炎及溃疡。

   4.呼吸系统: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感染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治疗:

复方新诺明;

   5.眼部受损:

表现为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弓形虫视网膜炎。

   艾滋病是RNA病毒感染所致;

   四、治疗

   1.抗病毒治疗:

只要外周血HIVRNA>1000-10000b/ml,CD4+T淋巴细胞计数<0.5×109/L,就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

   2.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

外周血HIVRNA<1000b/ml。

疟 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而缓解,常有脾大与贫血。

一、病原学种类及在人体内发育过程

   1.疟原虫的发育分两个阶段(红外期、红内期)。

   2.两个宿主:

终末宿主是蚊子(中华按蚊),中间宿主是人。

   3.蚊子叮咬人—疟原虫进入肝细胞发育—肝细胞破裂—疟原虫从肝细胞里出来—进入红细胞又在里面繁殖—红细胞裂—疟原虫进入血液—进入下一个循环

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就是肝内期(红外期)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就是红内期

   疟疾发作的时候就是红细胞破裂—疟原虫进入血液的那个时期

   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红细胞破裂入血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发作的时候不一样。

   (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个小时,三日疟原虫为72个小时,恶性疟原虫为36-48个小时)

   二、流行病学

   传播媒介:

主要是中华按蚊

三、临床表现

   寒战-高热-出汗-间歇期-寒战-高热-出汗-间歇期--循环下去

四、实验室检查

   1.由于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

   2.血涂片查找疟原虫,可以确诊,必须在寒战高热初期采血才能检出。

五、治疗

   1.乙胺嘧啶:

能杀灭所有红细胞内外期疟原虫;

   2.氯喹:

能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用于控制疟疾发作;

   3.伯氨喹:

能杀灭肝内的疟原虫,用于防止传播和复发。

 在疫区内的人预防用伯氨喹;非疫区的人要预防用乙胺嘧啶;到疫区出差用伯氨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剧烈头痛、突发高热、皮肤粘膜瘀斑和脑膜刺激征,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一、病原学

   我国流行菌株为A群,典型病理变化是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物堆积。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的;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乙脑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有明显的季节性。

 二、一一对应(题眼):

儿童多见,皮肤粘膜的瘀点瘀斑----流脑

   传播途径是呼吸道。

好发于冬春季(1、2、3月)

   患者1.2.3月份看病,有脑膜炎症状----流脑

   患者7.8.9月份看病,有脑膜炎症状----已脑

三、发病机制

   1.败血症期:

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

可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2.脑膜炎期:

除高热和毒血症状外,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和脑膜刺激征,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脓液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主要病变部位在蛛网膜。

典型的病理变化蛛网膜内出现脓性分泌物;

四、临床表现

   1.上呼吸道感染期(前驱期)

   2.败血症期:

重要的体征是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3.脑膜炎期:

在败血症的基础上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和脑膜刺激征,相比较乙脑意识障碍不明显。

   4.恢复期

五、诊断依据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不能通过季节性来确诊。

冬春季发病+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流脑

   六、治疗

   1.青霉素G(首选)

   2.在基础医院首选磺胺类的。

   3.出现脑疝用甘露醇脱水降压

霍 乱:

甲类传染病。

一、病原学

   霍乱弧菌属弧菌科中的弧菌属,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和菌毛,无荚膜和芽胞。

霍乱弧菌不侵入血流,能产生内毒素、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及血凝素。

二、临床表现

   病程分三期:

   1.反应期(恢复期)

   2.脱水虚脱期:

由于严重脱水,双手呈“洗衣妇手”由于低钠,可引起双侧腓肠肌痉挛。

   3.泻吐期:

先泻后吐(肠炎是先吐后泻),剧烈腹泻突然起病,腹泻特点不伴腹痛,无里急后重,不恶心但伴喷射性呕吐,为胃内容物或米泔水样。

刚开始为稀便,而后变为水便。

(刚开始为稀便,而后变为脓血便,那是菌痢。

四大题眼:

   先泻后吐,剧烈腹泻突然起病----霍乱

   米泔水样大便(像机关枪似的)----霍乱

   腓肠肌痉挛-----霍乱

   致病力是鞭毛和菌毛,不是荚膜和芽孢;霍乱肠毒素是霍乱的治病物质。

三、实验室检查:

   粪便培养(用于确诊);直接涂片时间短不能确诊;

   1.增菌培养:

能提高霍乱弧菌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诊断。

   2.动力试验和制动试验:

采集患者新鲜粪便或呕吐物悬滴直接镜检,可见呈穿梭状快速运动的细菌为动力试验阳性。

可以作为霍乱流行期间的快速检测方法

四、治疗

   补液疗法:

早期、足量、快速地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及分型

   1、乙型肝炎病毒(HBV):

其他都是RNA病毒,只有乙肝是DNA病毒。

HBV颗粒里面分包膜和核心两部分,故又叫Dane颗粒:

   包膜:

即表面抗原(HBsAg)。

   核心:

e抗原(HBeAg)、核心抗原(HBcAg)(在血液里查不到)、HBV-DNA以及DNA多聚酶。

   

(1)HbeAg:

为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抗-Hbe的出现标志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

   

(2)HBVDNA:

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3)HbcAg(核心抗原):

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检测不到;低滴度IgG型抗-HBc提示过去感染的标志。

   (4)抗-HBs:

一种保护性抗体。

阳性说明两种情况:

1.曾经感染过乙肝,现在获得了抗体;2.接种了预苗,获得了抗体。

大三阳(1、3、5)传染性比小三阳(1、4、5)强。

大三阳的3是e抗原。

在五项中e抗原(体现有复制有传染性)传染性最强。

   2项阳性其他阴性最好。

12345中属于保护性抗体的是抗HBS。

HBSAB是双幅DNA双股环状;

   2、丙型肝炎病毒(HCV):

在血中检测到了抗-HCV,是HCV感染的标志,它没有保护作用,这点和乙肝抗-HBs不一样。

   3、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它复制需要HBV参与。

抗-HDV也没有保护作用。

   4、戊型肝炎病毒(HEV):

隐性感染见于儿童,显性感染见于成人;

   甲肝病人一般有黄疸。

在黄疸前期传染性强。

甲型肝炎传染性最强。

二、流行病学

   1、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肝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2、人群易感性:

儿童感染HEV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

甲肝平均30天,乙肝70天,丙肝50天,戊肝40天。

   记忆:

甲戊丙乙:

3、4、5、7。

甲肝、戊肝起病较急,乙、丙、丁肝起病多较缓。

1、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黄疸期;恢复期。

   2、重型肝炎(重肝)

   

(1)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14天以内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15-24周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凝血酶原时间(PTA)<40%,也是判断预后的指标

   (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亚急性重型肝炎。

   比如乙肝30年,20天来出现黄疸,出血等发生了亚急性重型肝炎,就叫慢性重型肝炎;

四、诊断

   主要看病毒性指标(HAV\HBV\HCV\HEV等等)。

   有没有黄疸:

看皮肤黄染,血清胆红素(TBIL)>17.1umol/L(就是提示有黄疸);

五、治疗

   1.干扰素:

用IFN-α(α干扰素用的最多)。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

   2.核苷(酸)类似物: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3.肝炎分型里没有重度一说,只有急性、亚急性、重型;

注意:

   1.重型肝炎一定有神经的表现;

   2.起病急为急性肝炎,排除亚急性;

   3.甲肝里面非常重要的指标:

抗HAVIGG,他的最大特点是:

急性期阴性,恢复期阳性;

六、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打疫苗,即抗原;

2.被动免疫:

在暴露于病毒之前或在潜伏期的最初两周内,肌肉注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就是一个紧急预防。

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可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1、传染病感染过程:

5种表现

   

(1)隐性感染(最重要):

又称亚临床型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指有些人感染了传染病,并不表现出来。

它的特点就是机体可以引起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轻微引起组织损伤。

   

(2)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型感染,是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的。

   (3)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不引起显性感染。

只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点。

   (4)病原携带者:

又叫病原携带状态,可以将病原体排出,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5)病原体被清除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均属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故不一定是传染病。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是传染病。

3、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1)传染源:

是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可以是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途径。

     1)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

如非典,流感等

       2)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经过粪口传播的):

霍乱、菌痢、甲肝,戊肝等

     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面受感染的接触传染:

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等

       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

如乙脑、疟疾等

       5)输血注射:

乙肝、艾滋病

    6)母婴传播:

艾滋病

   (3)易感人群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

4、管理传染源

   甲类:

鼠疫、霍乱。

城镇在6小时之内上报,而农村最迟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

   乙类:

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

发现暴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

   5、切断传播途径,隔离的种类:

   ①严密隔离:

鼠疫、霍乱、狂犬病等

   ②呼吸道隔离:

非典、流感、麻疹、白喉、百日咳、肺结核等

   ③消化道隔离:

伤寒、菌痢、甲肝、戊肝、阿米巴病等

   ④接触隔离:

破伤风、炭疽、梅毒、淋病等

   ⑤昆虫隔离:

乙脑、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丝虫病等

   ⑥保护性隔离:

对抵抗力弱的易感者

   ⑦血液-体液隔离:

乙肝、丙肝、AIDS、钩体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