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709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1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鲁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1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

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

2.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C.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

解析 第1题,图中荒漠带生长积温达8000℃、可能蒸发量达2200mm、年均温20℃,说明位于热带,而年降水量200mm左右,据此可判断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主要是受副高或信风影响形成的;非洲热带沙漠气候区面积最大。

第2题,图中显示生长积温、年均温等热量要素逐渐变化较明显,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依据硬叶林带可判断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区,则典型分布地区在大陆的西部。

答案 1.A 2.A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气候区划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各气候区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区冬季多雨是受冬季风影响

B.Ⅱ区中部极端干旱是由于深居内陆

C.Ⅲ区夏季多雨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D.Ⅳ区沿岸多雾是由于暖流影响

4.该区域正在建设世界著名绿化工程(图中阴影部分所示),该绿化工程种植最为广泛的树种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 第3题,由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可知,该区域位于非洲北部,Ⅰ区冬季多雨是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Ⅱ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干旱少雨;Ⅳ附近海域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形成多雾区;而Ⅲ区纬度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较多。

第4题,阴影区域大部分位于北部冬雨区,属于地中海气候,种植最广泛的树种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答案 3.C 4.B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区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据研究表明全球林线高度与植物生长期间的气温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全球部分山地高山林线海拔,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判断(  )。

A.北半球山地林线北坡高于南坡

B.南半球山地林线高于北半球

C.同一纬度山地林线北半球高于南半球

D.同一纬度山地林线沿海高于内陆

6.影响全球山地林线高度分布的首要因素是(  )。

A.山地海拔B.光照强度

C.年平均气温D.最热月平均气温

解析 第5题,获取图中纬度和海拔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第6题,图中显示纬度越低,山地林线海拔越高,说明气温是影响山地林线高度分布的首要因素。

而材料中告知,全球林线高度与植物生长期间的气温密切相关,而生长期在气温较高的时期,故首要影响因素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而不是年平均气温。

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中“全球林线高度与植物生长期间的气温密切相关”的含义。

答案 5.C 6.D

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8.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②和④D.③和④

解析 第7题,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

第8题,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综合以上分析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答案 7.C 8.B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

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

10.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C.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荒漠带生长积温达8000℃,可能蒸发量达2200mm,年均温20℃,说明为热带,而年降水量为200mm左右,由此可知为热带沙漠气候区,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影响形成的;非洲热带荒漠带分布面积最广。

第10题,图中显示生长积温、年均温等热量要素逐渐变化较明显,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

答案 9.A 10.A 

读非洲局部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六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

A.③④B.①⑥

C.①④D.②⑤

12.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解析 第11题,图中①地位于赤道附近,本应为热带雨林带但由于地势高,形成热带草原带;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并受到地形的抬升,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带。

第12题,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均是热带草原带,但其成因不同。

答案 11.B 12.A

内蒙古某山北坡植被以森林为主,南坡以草原为主,其中有一处花岗岩(侵入岩)“石林”景观。

完成13~14题。

13.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

A.地壳下降—岩浆活动—风化、侵蚀

B.地壳上升—岩浆活动—风化、堆积

C.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地壳下降—风化、堆积

14.该山南北坡植被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北坡为(  )。

A.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B.冬季风的迎风坡,雨雪较丰富

C.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

D.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

解析 第13题,材料告知“石林”为侵入岩,则必然经历了岩浆活动,现在出露地表说明经历了地壳上升运动;形成比较陡峭的山体,又要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破坏才能形成。

第14题,内蒙古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量较少而以草原景观为主,该山脉的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但冬季风带来的水汽要远小于夏季风,所以北坡降水要少于南坡;但北坡却是森林景观,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要好于南坡,排除降水因素后,只可能是由于北坡为阴坡而光照条件差、蒸发弱,从而水分条件好。

答案 13.C 14.C

读“六种植被类型图”,回答第15题。

15.下列自然带和对应气候类型连线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B.针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C.常绿硬叶林带——热带沙漠气候

D.落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 读纵横坐标可知,A表示在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热带雨林;B的水热条件明显不如A,发育的是落叶林;C的温度条件更差,只能生长针叶林;而D的温度条件已不能满足森林生长的需要,发育了苔原。

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类型。

答案 C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27°N局部地区剖面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当地垂直植被带分布规律判断,甲处应为哪种植被?

(2)玉龙山东西两侧带谱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玉龙山山麓植被带是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当地这种气候的成因是什么?

(4)说出该地居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并解释原因。

答案 

(1)常绿松林。

(2)降水。

(3)西南季风越过山顶,下沉增温,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水汽较少。

(4)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山麓地区,原因是西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发展农业。

17.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

B表示________坡,D表示________坡。

(填南或北)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南坡的热量条件较好,相同的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高度较高,故B表示北坡;乙山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该山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丰富,故D表示南坡。

B坡雪线较低,一方面受其纬度高于A坡影响,另一方面也与该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有关。

甲山的纬度比乙山高了许多,因此甲山的温度条件较乙山差,相同的自然带在甲山分布的高度较低。

云杉林在甲山的A坡没有分布,与该处的降水量少有关。

答案 

(1)北 南 

(2)纬度较低 相对高度较大 纬度高;是迎风坡,降水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水分条件较差。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解析 第1题,该图反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2题,图中的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因此有机质分解得较快、积累得较少,从而形成了较贫瘠的红壤。

答案 1.A 2.C

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圆,这就是树木的年轮。

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树木,其年轮记录了他们生长时的环境状况信息,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等。

一旦我们能够确定树轮的确切年份,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上图中甲乙两树木分别为同一地区同一树种的两棵树木的年轮,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60~1890年间该地区气温较1860年之前有明显下降

B.甲树木生长的年代与乙树木约45年重合

C.通过甲、乙两图的对比,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40年的气候情况

D.乙图中树木约在1900年前后停止生长

4.关于树木的年轮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年轮的宽窄主要受热量状况的影响

B.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与同纬度的温带海洋气候区相比表现得更加匀称

C.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窄

D.厄尔尼诺现象来袭时,致使美国西南部冬季更加湿润,从而形成更宽的年轮

解析 第3题,树木的年轮能反映当地的气温信息,甲乙两图能反映的年代约从1837年至1911年,共约75年,故C项错误。

树木年轮越宽,说明气候条件越好,树木生长越快;图中显示1860年前树木年轮较宽、1860~1890年间树木年轮较窄,则A选项正确。

第4题,气候湿润的年份,利于树木生长,而形成更宽的年轮,故D选项正确。

我国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主要是水分条件影响树木的生长,故A错误;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年际变化大,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小,所以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匀称,故B错误;干旱地区,山地迎风坡降水量明显要多于背风坡,所以迎风坡树木生长快而年轮更宽,故C错误。

答案 3.C 4.D 

读图,完成5~6题。

灌溉、绿洲效应与水、气、生物相互作用示意图

5.下列关于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搭配正确的是(  )

A.①——土壤比热容减小

B.②——地面蒸发的水量减小

C.③——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

D.④——气温年较差变大

6.①环节导致“大气温度变幅减小”,蕴含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 第5题,土壤中水分增多,比热容就会增大,同时地面植被覆盖率也会增加;②表示土壤中水分增多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加;④表示蒸腾作用加强,空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多,导致气温年较差变小。

第6题,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土壤中的湿度增大,则其比热容随之增大,地面增温和降温的幅度减小,大气温度的变化幅度也随之减小。

答案 5.C 6.D 

7.下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大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解析 从图中各项内容可知,甲为森林的破坏。

答案 C 

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要素的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据此回答8~9题。

8.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

A.地表温度年变化越来越小

B.岩石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剧

C.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降低

9.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A.土壤肥力提高

B.洪涝灾害加剧

C.三角洲面积减小

D.渔业产量逐年上升

解析 第8题,积雪面积减小,会造成岩石裸露,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剧。

积雪面积减小也反映了气候变暖,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会相应上升。

第9题,大坝修建之后,在水库调节作用下,洪涝灾害得到控制,同时,尼罗河入海携带的泥沙减少,使河口三角洲不仅停止了扩大,而且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出现了明显后退,面积减小。

答案 8.B 9.C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在xx年唯一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⑤为地下河,因断层面被侵蚀而成

B.⑥和⑦两个小地貌均为侵蚀作用而成

C.①和④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侵蚀而成

D.②和③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

11.下列与“喀斯特”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第10题,由岩石状态可知,该处并没有断层发生,A、D两项错。

①为峰林、④为溶洞,由流水侵蚀形成;⑥为钟乳石、⑦为石柱,为流水淀积作用形成。

第11题,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 10.C 11.C

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12~13题。

12.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

13.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阶段类似的是(  )。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

解析 第12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

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

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13题,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迎风坡多雨,西侧背风坡少雨;天山山脉北侧为迎风坡,南侧为背风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没有形成荒漠;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巴塔哥尼亚沙漠。

答案 12.B 13.D

读图,回答14~15题。

14.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15.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成地貌,并且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适宜葡萄种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

答案 14.A 15.B 

二、综合题

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自然带④是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6)①自然带近年来遭受人类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为材料考查自然带的形成原因与对应植被和气候类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

只要掌握其内在关系,即可顺利解答问题。

答案 

(1)整体

(2)西风带 西南风。

(画图略)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6)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牵一发而动全身

17.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某区域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

为什么?

解析 

(1)本小题要求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这样的试题类似于“看图说话”,描述准确、全面是关键。

依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特征可判断出图示区域是黄河三角洲。

图中显示,1855~1964年,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说明黄河三角洲面积在不断扩大;相对于1855年和1934年,1954年和1964年的海岸线明显偏到了三角洲的东北方向,说明三角洲向东北方向扩展;比较1954年与1964年10年间和1855年与1934年79年间海岸线的间隔距离,便可发现三角洲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塑造黄河三角洲的泥沙是黄河从黄土高原上搬运过来的。

(2)塑造黄河三角洲的泥沙来源于黄土高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之故,而暴雨、洪涝会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从而使黄河含沙量增大,导致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加速变大。

答案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