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546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x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x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车站篇

车站篇

第二节主体结构

1、钢筋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1表面锈蚀

(1)现象

①浮锈。

钢筋表面附有较均匀的细粉末,

呈黄色或淡红色。

②陈锈。

锈迹粉末较粗,用手捻略有微

粒感,颜色转红,有的呈红褐色。

③老锈。

锈斑明显,有麻坑,出现起层

的片状分离现象,锈斑几乎遍及整根钢筋表

面;颜色变暗,深褐色,严重的接近黑色。

(2)原因分析

保管不良,受到雨雪侵蚀,存放期长,

仓库环境潮湿,通风不良。

(3)预防措施

钢筋原料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堆放在地面上,用混凝土墩、砖或垫木垫起,使离地面200mm以上;库存期限不宜过长,原则上先进库的先使用。

工地临时保管钢筋原料时,选择地势较高、地面干燥的露天场地;根据天气情况,必要时加盖苫布;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堆放期尽量缩短。

(4)治理方法

①浮锈。

浮锈处于铁锈形成的初期,在混凝土中不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因此除了焊接操作时在焊点附近需擦干净之外,一般不作处理。

但是,有时为了防止锈迹污染,也可用麻袋布擦拭。

②陈锈。

采用钢丝刷或麻袋布擦等手工方法;具备条件的工地尽可能采用机械方法。

盘条细钢筋通过冷拉或调直过程除锈;粗钢筋采用专用除锈机除锈,如自制圆盘钢丝刷除锈机(在电动机转动轴上安装两个圆盘钢丝刷刷锈)。

③老锈。

对于有起层锈片的钢筋,先用小锤敲击,使锈片剥落干净,再用除锈机除锈;因麻坑、斑点以及锈皮去层会使钢筋截面损伤,所以使用前鉴定是否降级使用或另作其他处置。

1.2原料弯曲

(1)现象

钢筋在运至现场发现有严重曲折形状。

(2)原因分析

运输时装车不注意;运输车辆较短,条状钢筋弯折过度;用吊车卸车时,挂钩或堆放不慎;压垛过重或成垛太乱。

(3)预防措施

采用车架较长的运输车或用挂车接长运料;对于较长的钢筋,尽可能采用吊架装卸车,避免用钢丝绳捆绑;装卸车时轻吊轻放。

(4)治理方法

利用矫直台将弯折处矫直,对曲折处圆弧半径较小的硬弯,矫直后检查有无局部细裂纹,局部矫正不直或产生裂纹的不用作受力筋。

1.3成型后弯曲裂缝

(1)现象

钢筋成型后弯曲处外侧产生横向裂缝。

(2)原因分析

材料冷弯性能不良;在北方地区寒冷季节,成型场所温度过低。

(3)预防措施

每批钢筋送交仓库时,都要认真核对合格证件,特别注意冷弯栏所写弯曲角度和弯心直径是不是符合钢筋技术标准的规定;寒冷地区成型场所采取保温或取暖措施,维持环境温度达到0℃以上。

(4)治理方法

取样复查冷弯性能;取样分析化学成分,检查磷的含量是否超过规定值。

检查裂缝是否由于原先已弯折或碰损而形成,如有这类痕迹,则属于局部外伤,不必对原材料进行性能检验。

1.4钢筋纵向裂缝

(1)现象

带肋钢筋沿“纵肋”发现纵向裂缝,或“螺距”部分(即“内径”部分)有连续的纵向裂缝。

(2)原因分析

轧制钢筋工艺缺陷所致。

(3)预防措施

剪取实物送钢筋生产厂,提请今后生产时注意加强检查,不合格的不出厂;每批入库钢筋都要由专人观察抽查,发现有纵向裂缝现象,联系供料单位处置或退货,避免有这种缺陷的钢筋入库。

(4)治理方法

作为直筋(不加弯曲加工的钢筋)用于不重要构件,并且仅允许裂缝位于构件受力较小处;如裂缝较长(不可能使裂缝位于构件受力较小处),该钢筋报废处理。

1.5钢筋截面扁圆

(1)现象

钢筋外形不圆,略呈椭圆形。

(2)原因分析

轧制钢筋工艺缺陷所致。

(3)预防措施

通过供料单位或直接提请钢厂注意,要求不再发出有类似缺陷的钢筋。

(4)治理方法

用卡尺抽测钢筋直径多处点位,并与技术标准对照,如误差在规定范围内,则可用于工程。

如椭圆度较大,直径误差超过规定范围,通过计算确定钢筋截面面积大小,对小于按原钢筋直径计算的截面面积、应予降低强度取值或按较小直径钢筋使用;如果据抽测结果计算所得钢筋截面面积大于按原钢筋直径计算的截面面积,虽然可用于工程,但因抽测点数不确定,故具体可用工程由有关设计部门或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认可;对于带肋钢筋,不易计算截面面积,取样作拉伸试验,据试验所加总拉力按原钢筋应有的截面面积确定屈服点和抗拉强度。

1.6试件强度不足或伸长率低

(1)现象

在每批钢筋中任选两根钢筋切取两

个试件作拉伸试验,试验取得的屈服点、

抗拉强度和伸长率3项指标中,有l项

或者1项以上指标不合格。

(2)原因分析

钢筋出厂时检验疏忽,以致整批材

质不合格,或材质不均匀。

(3)预防措施

收到供料单位送来的钢筋原材料后,首先仔细查看出厂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发现可疑情况,如强度过高或波动较大等,特别注意进场时的复检结果。

(4)治理方法

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再作拉伸试验,重新测定3项指标,如仍有屈服点、抗拉强度和伸长率中任一项指标不合格,不论这项指标在上次试验中是否合格,该批钢筋都不予验收,退货或由技术部门另作降质处理;如果重新测定的3项指标都合格,则正常使用。

1.7冷弯性能不良

(1)现象

按规定作冷弯试验,即在每批钢筋中任选两根钢筋,切取两个试件作冷弯试验,结果有一个试样不合格。

(2)原因分析

钢筋含碳量过高,或其他化学成分含量不合适,引起塑性性能偏低;钢筋轧制有缺陷,如表面有裂缝、结疤或折叠。

(3)预防措施

通过出厂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以及钢筋外观检查,一般无法预先发现钢筋冷弯性能优劣,因此,只有通过冷弯试验说明该性能不合格时才能确定冷弯性能不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供料单位告知钢筋生产厂引起注意。

(3)治理方法

另取双倍数量的试件再做冷弯试验,如果试验结果合格,钢筋正常使用;如果仍有一个试样的试验结果不合格,则该批钢筋不予验收,退货。

1.8条料弯曲

(1)现象

沿钢筋全长有一处或数处“慢弯”。

(2)原因分析

运输时装车不注意;运输车辆较短,条状钢筋弯折过度;用吊车卸车时,挂钩或堆放不慎;压垛过重或成垛太乱。

每批条料或多或少几乎都有“慢弯”。

(3)预防措施

采用车架较长的运输车或用挂车接长运料;对于较长的钢筋,尽可能采用吊架装卸车,避免用钢丝绳捆绑;装卸车时轻吊轻放。

(4)治理方法

直径为14mm和14mm以下的钢筋用钢筋调直机调直;粗钢筋用人工调直:

用手工成型钢筋的工作案子,将弯折处放在卡盘上扳柱间,用平头横口扳子将钢筋弯曲处扳直,必要时用大锤配合打直;将钢筋进行冷拉以伸直。

1.9剪断尺寸不准

(1)现象

剪断尺寸不准或被剪断钢筋端头不平。

(2)原因分析

定位卡板活动,或刀片间隙过大。

(3)预防措施

①确定应剪断的尺寸后拧紧定尺卡板的紧固螺栓。

②调整固定刀片与冲切刀片间的水平间隙,对冲切刀片作往复水平动作的剪断机,间隙以0.5~1mm为合适。

(4)治理方法

根据钢筋所在部位和剪断误差情况,确定是否可用或返工。

1.10钢筋调直切断时被顶弯

(1)现象

使用钢筋调直机切断钢筋,在切断过程中钢筋被顶弯。

(2)原因分析

弹簧预压力过大,钢筋顶不动定尺板。

(3)预防措施

调整弹簧预压力,并事先试验合适。

(4)治理方法

切下被顶弯的钢筋,用手锤敲打平直后使用。

1.11钢筋连切

(1)现象

使用钢筋调直机切断钢筋,在切断过程中钢筋被连切。

(2)原因分析

弹簧预压力不足;传送压辊压力过大;钢筋下落料槽的阻力过大。

(3)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几种原因作相调整,并事先试验合适。

(4)治理方法

发现连切立即断电,停止调直机工作,检查原因并及时解决。

1.12箍筋不方正

(1)现象

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成90°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

(2)原因分析

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样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3)预防措施

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准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在弯折处逐根对齐。

(4)治理方法

当箍筋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时,对于I级钢筋重新将弯折处直开,再进行弯曲调整,对于其他品种钢筋不重新弯曲。

1.13成型尺寸不准

(1)现象

已成型的钢筋长度和弯曲角度不符合图纸要求。

(2)原因分析

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3)预防措施

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根据设备情况和传统操作经验,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配料时事先考虑周到;为了画线简单和操作可靠,要根据实际成型条件(弯曲类型和相应的下料长度调整值、弯曲处的弯曲直径、扳距等),制定一套画线方法以及操作时搭扳子的位置规定备用。

一般情况采用以下画线方法:

画弯曲钢筋分段尺寸时,将不同角度的下料长度调整值在弯曲操作方向相反一侧长度内扣除,画上分段尺寸线;形状对称的钢筋,画线从钢筋的中心点开始,向两边分画。

扳距大小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并结合经验取值。

为了保证弯曲角度符合图纸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

对于形状比较复杂的钢筋,如要进行大批成型,先放出实样,并根据具体条件预先选择合适的操作参数(画线过程、扳距取值等)以作为示范。

(4)治理方法

当所成型钢筋某部分误差超过质量标准的允许值时,根据钢筋受力和构造特征分别处理。

如果存在超偏差部分对结构性能没有不良影响,尽量用在工程上(例如弯起钢筋弯起点位置略有偏差或弯曲角度稍有不准,经过技术鉴定确定是否可用);对结构性能有重大影响,或钢筋无法安装的(例如钢筋长度或高度超出模板尺寸),则返工;返工时如需重新将弯折处直开,仅限于I级钢筋返工一次,并在弯折处仔细检查表面状况(如是否变形过大或出现裂纹等)。

1.14点焊网片扭曲

(1)现象

钢筋点焊网片(特别是采用冷拔低碳钢丝时)不平整或扭曲。

(2)原因分析

①钢筋调直状况不良。

②点焊操作台台面或模架不平。

③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焊接参数操作(例如电极压力、焊接通电时间各点不匀等)。

④网片搬运或堆放时扔摔。

(3)预防措施

主要从焊接作业上改善质量。

①预先检查钢筋平直状态,不直的用手锤矫直。

②随时注意操作台台面或模架是否有过大变形,不平的要及时修理。

③操作时尽量使已确认合适的各种焊接参数一致。

④网片搬运堆放轻抬轻放。

(4)治理方法

本质量通病虽主要发生在焊接过程,但与钢筋加工工序关系密切,在钢筋加工时加以处置:

观察网片是否平整,将有问题的放在平板上测量扭曲程度,轻微扭曲的用锤子局部敲打整平,较严重的用压杆矫平。

但是注意防止焊点受力脱落。

1.15成型钢筋变形

(1)现象

钢筋成型时外形准确,但在堆放过程中发现扭曲,角度偏差。

(2)原因分析

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钢筋碰撞成份;堆放过高压弯,搬运频繁。

(3)预防措施

搬运、堆放时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平整;尽量按施工需要运送现场并按使用后堆放,并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治理方法

将变形的钢筋抬放成型案上矫正;如变形过大,检查弯折处是否有碰伤或局部出现裂纹,并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1.16钢筋代换后根数不能均分

(1)现象

同一编号的钢筋分几处布置,配料时进行规格代换后因根数变动,不能均分于几处。

(2)原因分析

在钢筋材料表中,该号钢筋往往只写总根数,在进行钢筋代换计算时忽略了钢筋分几处布置的情况。

(3)预防措施

在配料加工钢筋前进行钢筋代换计算时,要先参看施工图,看该号钢筋是否分几处布置,如果是,则在材料表上将总根数改为分根数,然后按分根数考虑代换方案。

(4)治理方法

按新方案重新代换,或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计算,补充不足部分。

1.17箍筋弯钩形式不对

(1)现象

箍筋末端未按规范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2)原因分析

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

弯钩形式应用范围;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

形式取样混乱。

(3)预防措施

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

斜(135°)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要注意图纸上标注和说明。

因为并不是抗震设防地区的所有构件中箍筋都取斜弯钩,而只有某结构部位才用斜弯钩;至于哪些结构所用构件属于受扭,配料人员也不掌握。

如果图纸上表述不清或有疑问,了解确切后再配料。

(4)治理方法

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包括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符合要求),做以下处理:

斜弯钩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斜弯钩误加工成半圆弯钩或直弯钩的作为废品)。

1.18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

(1)现象

浇灌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保护层厚度

没有达到规范要求。

(2)原因分析

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确,或垫

块垫的少。

(3)预防措施

现场使用优质垫块,以满足钢筋保护层厚度要求检查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垫多。

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

(4)治理方法

浇捣混凝土前发现保护层不准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1.19柱子外伸钢筋错位

(1)现象

下柱外伸钢筋从柱顶摔出,由于位置偏离设计要求过大,与上柱钢筋搭接不直。

(2)原因分析

钢筋安装后虽已自检合格,但由于固定钢筋措施不可靠,发生变化,或浇捣混凝土时被振动器或其他操作机具碰歪撞斜,未及时校正。

(3)预防措施

①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样位置安好,然后用样板固定好,浇捣混凝土前再重复一遍。

如发生移位则校正后再浇捣混凝土。

②注意浇捣操作,尽量不碰撞钢筋,浇捣过程中由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正。

(4)治理方法

在靠紧搭接不可能时,仍使上柱钢筋保持设计位置,并采取垫筋焊接联系;对错位严重的外伸钢筋(甚至超出上柱模板范围),采取专门措施处理,例如加大柱截面、设置附加箍筋以联系上、下柱钢筋。

具体方案视实际情况由有关技术部门确定。

1.20同截面接头过多

(1)现象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截面受力钢筋接头过多,其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中规定数值。

(2)原因分析

①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考虑原材料长度。

②忽略了某些杆件不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

③忽略了配置在构件同一截面中的接头,其中距不小于搭接长度的规定,对于焊接接头,凡在35d区域内且不小于500mm作为同一截面,其中d为受力钢筋直径。

④分不清钢筋在受拉区还是在受压区。

(3)预防措施

①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搭配安装方法不同的(同一搭配而各分号是一顺一倒安装的),要加文字说明。

②记住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钢筋接头,均焊接,不采用绑扎接头。

③弄清楚规范中规定的同一截面的含义。

④如分不清接或受压区时,接头位置均按受压区的规定办理,如果在钢筋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与配料人员对受拉或受压理解不同(表现在取料时,某分号有多少),则讨论解决。

(4)治理方法

在钢筋骨架未绑扎时,发现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立即通知配料人员重新考虑设置方案,如已绑扎或安装完钢筋骨架才发现,则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情况下拆除骨架或抽出有问题的钢筋返工。

如果返工影响工时或工期太久则采用加焊帮条的方法解决,或将绑扎搭接改为电弧焊接。

1.21箍筋代换后截面不足

(1)现象

绑扎梁钢筋时检查被代换的箍筋根数,发现截面不足(根据箍筋和间距计算结果)。

(2)原因分析

配料时对横向钢筋作钢筋规格代换,通常是箍筋和弯起钢筋结合考虑,如果单位长度内的箍筋全截面面积比原设计小,说明配料时考虑了弯起钢筋的加大。

有时由于疏忽,容易忘记按加大的弯起钢筋书写配料单,这样,在弯起钢筋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箍筋截面不足。

(3)预防措施

配料时,作横向钢筋代换后立即书写箍筋和弯起钢筋的配料单,并要附写代换具体情况交绑扎钢筋的班组;绑扎钢筋人员发现箍筋截面不足时,注意弯起钢筋是否加大。

(4)治理方法

增加箍筋。

如梁的钢筋骨架已绑好,则绑好的箍筋松扣,以便重新布置箍筋间距。

1.22箍筋间距不一致

(1)现象

按图纸上标注的箍筋间距绑扎梁的钢筋骨架,最后发现末一个间距与其他间距不一致,或实际所用箍筋数量与钢筋材料表上的数量不符。

(2)原因分析

图纸上所注间距为近似值,按近似值绑扎,则间距或根数有出入。

(3)预防措施

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供绑扎钢筋骨架时作为依据。

(4)治理方法

如箍筋已绑扎成钢筋骨架,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个或两个箍筋。

1.23绑扎搭接接头松脱

(1)现象

在钢筋骨架搬运过程中或振捣混凝土时,发现绑扎搭接接头松脱。

(2)原因分析

搭接处没有扎牢,或搬运时碰撞、压弯接头处。

(3)预防措施

钢筋搭接处用铁丝扎紧。

扎结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三处;搬运钢筋骨架轻抬轻放;尽量在模内或模板附近绑扎搭接接头,避免搬运有搭接接头的钢筋骨架。

(4)治理方法

将松脱的接头再用铁丝绑紧。

如条件允许,用电弧焊焊上几点。

1.24柱箍筋接头位置同向

(1)现象

柱箍筋接头(即弯钩交搭处)位置方向相同,重复交搭于一根或两根纵筋上。

(2)原因分析

绑扎柱钢筋骨架时疏忽所致。

(3)预防措施

安装操作时随时互相提醒,将接头位置错开绑扎。

(4)治理方法

相应解开几个箍筋,转过方向,重新绑扎,力求上下接头互相错开。

1.25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

(1)现象

在梁的支座处,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抵触。

(2)原因分析

梁箍筋弯钩放在受压区,从受力角度看,这是合理的,而且从构造角度看也合理(在受压区,纵向钢筋根数少,则与箍筋弯钩相处,不显拥挤)。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连续梁支座处,受压区在截面下部,要是箍筋弯钩位于下面,有可能被钢筋压“开”,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箍筋弯钩放在受拉区(截面上部,即受力钢筋那一面),这样做法不合理,但为了加强钢筋骨架的牢固程度(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习惯上也只好这样对待。

(3)预防措施

绑扎钢筋前先规划箍筋弯钩位置(放在梁的上部或下部),如果梁上部仅有一层纵向钢筋,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便不抵触,为了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弯钩放在梁上部(构件受拉区),特别绑牢,必要时用电弧焊点焊几处;对于有两层或多层纵向钢筋的,则将弯钩放在梁下部。

(4)治理方法

改箍筋弯钩放梁上部为放梁下部,但切实绑牢,必要时用电弧焊点焊几处。

1.26梁箍筋被压弯

(1)现象

梁的钢筋骨架绑成后,未经搬运,箍筋即被骨架本身重量压弯。

(2)原因分析

梁的高度较大,但图纸上未设纵向构造钢筋和拉筋。

(3)预防措施

当梁的截面高度超过700mm时,在梁的两侧面沿高度每隔300~400mm设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用拉筋联系。

拉筋直径一般与箍筋相同,每隔3—5个箍筋放置一个拉筋。

拉筋一端弯成半圆钩,另一端做成略小于直角的直钩。

绑扎时先把半圆弯钩挂上,再将另一端直钩钩住扎牢。

(4)治理方法

将箍筋被压弯的钢筋骨架临时支上,补充纵向构造钢筋和拉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