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docx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马克思著作读书笔记
专业:
经济学
姓名:
王恒
学号:
41016008
【阅读篇名】《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
【写作背景】
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
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并亲身参加巴黎工人的革命活动。
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
后来人们知道,也正是在巴黎,马克思完成了这部重要的《手稿》,
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
由以上关于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马克思又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
马克思认为,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类。
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包括在人的类本质当中,二是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第二个方面;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把通过劳动把自然界转变成人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转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证明人的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即实现人的类本质。
劳动产品是属于自然的,因为它来源于自然,是人的物质食粮;因此,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也就意味着自然对人的异化,这是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的一个方面。
同时,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也即是人的类本质的第二个方面对人的异化。
因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部“类本质”对人都异化了,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第四,人对人的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即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劳动者在生产着劳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着工人同资本家的关系。
人与人本应是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互相协助的关系,人本应能完全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被这种关系所控制,不仅仅是工人,资本家也被异化了,人与人相互异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
劳动者的劳动为自己造成了不幸和痛苦,却给资本家带来了享受和欢乐。
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通过异化劳动,劳动者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
也即说,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得产物和必然结果。
马克思因此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得出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在考察异化劳动基础上揭示了产生对抗性社会关系的根源。
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旦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
以上四个的异化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第一个异化是直接的经济事实,第二个异化是前一个异化的深入,第三、四个异化是前两个异化的结果。
前两个异化偏重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后两个异化则体现了哲学的高度。
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反科学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其共产主义理论。
2、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指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
在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已经消除,自由自觉的、社会化的劳动成为人的本质为人所占有、控制;在这里,自由自觉的、社会化的劳动的观点已经逐步具备了实践的含义。
人与人的异化也因异化劳动的消除而消除,社会化的劳动是人全面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以保存以往的全部社会财富为前提。
随着人与人矛盾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因此解决,因此,这种共产主义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同时也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实的自然主义,因而它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在这些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还初步阐述了自己的大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两个方面:
人与自然。
人通过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即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自然也通过人的实践成为人化自然,共产主义即是人与自然的和解。
3、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发展史,它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整体感,系统阐述了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
否定的辩证法把人看成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创造出外部对象世界,对象世界作为独立的存在又反过来与人对立,客体与主体对立,而人又在认识、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扬弃这种对立。
否定的辩证法不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主体积极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劳动的过程。
马克思积极肯定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但同时指出,黑格尔所谓的劳动仅仅指抽象的精神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也仅仅是纯粹的精神运动的过程。
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用现实的生产劳动改造并扬弃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所诞生的过程。
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思想对黑格尔德绝对精神进行的批判,但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劳动的主体人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劳动是无创造性、一致性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还未能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
虽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类本质已不再是费尔巴哈的生物性、生理性的东西,而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生产劳动,但马克思还未能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分析社会历史规律。
【读后心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它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异化劳动”这把锋利的武器,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对共产主义图景做了基本描述
首先,我将主要对自己很感兴趣的内容,也是《手稿》的核心内容--“异化劳动理论”做一重要阐述,同时也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及认识。
之后将对自己在阅读马克思著作的过程中的一些看法、想法和认识。
1论述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我第一次接触。
从《手稿》中知道“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
这里似乎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劳动者和产品两者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
”
但是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产品要属于劳动者呢?
仅仅是因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吗?
”
我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属于私人的,那么如果要是说产品是属于劳动者的,那么就是说劳动者从资本家的手里夺取了物质的占有权,则劳动者不就变成“资本家”了吗?
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之后可以得到代替产品的货币。
所以我认为:
首先我是同意“异化劳动”这个观点的,但我觉得这个异化的程度是有待商榷的。
就是支付劳动者的产品和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之间的比例,来确定劳动者贬值的程度。
劳动的异化不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
人类同自然的活动,经历了早期人类的敬畏自然、觉醒时期与自然斗争、工业文明时期完全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以致当前社会我们呼吁的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对自然的感情也经历了一个敬畏、斗争、完全的占有、敬畏的过程,但我们发现无论人类与自然处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形态之下,人类最终只有一个目的——生存。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和人类可谓是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最初的存在维护了自然内部的和谐关系,就如同我们常常说的生态平衡,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平衡因子,无疑人类也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
同人类社会一样,不同的历史时期,导演历史的主角是不一样的,随着人类逐步的成为导演自然的主角,自然对人类的意义,也随着自身内部历史主角的改变发生着变化:
敬畏自然的时代,自然是人生存资料的来源和精神追求的寄托;与自然抗争的时代,自然依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料,人类对其原始的精神崇拜变成了怀疑、畏惧、抗争;工业文明时代,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内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一方面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自然界,从最初的提供生存资料,到工业文明时代的从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工人本身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和提供劳动的对象,可见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范围。
当然,自然界一开始就为人类提供了劳动对象,但是这种劳动是与人类所需要的生存资料相对应的,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人类早期一旦生存资料得到了满足,他们既没有了劳动的欲望与需要。
在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同时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人类的劳动所得完全可以轻松的满足个人肉体的需要,产品便有了剩余,劳动的异化已经悄悄的滋生。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劳动的异化,人类同自然关系的异化,不是工业文明时期的产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确切的说是劳动产品开始有剩余、私有产生那一刻起,社会关系的变化的导致劳动的异化已经悄然地开始,随着交换和分工,这种劳动的异化更加强化,在工业文明时代,这种异化达到了巅峰。
工业文明时期的劳动使得人在其劳动对象和获取生活资料时空前异化,完全成了劳动对象的奴隶,“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
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题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工人生产的越多,他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自己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同时,工人劳动的这个过程,也被异化,他所生产的产品仅仅是对劳动异化的一种总结,劳动对人自身来说超出了人的本质的东西,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
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的劳动不仅是私欲促使的劳动,更加变成了一种被其他主体强制的劳动。
人与自然和谐的打破——人社会性的异化
“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但是人类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决定了人的社会性,自然界不仅被人类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同时也作为艺术的对象,是人精神的无机界。
同时,作为维持人类肉体生存资料的来源,是人类无机的身体。
“既然自然界既是人的无机身体,又是人的精神食粮,那么它就成了内在于人的东西。
因此,人和自然应是内在合一的关系。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说,破坏整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
因此,人类理所当然地应该保护好自然界,因为这也就是保护好自己的无机身体和精神食粮,保护好人类自身”。
但“异化的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凡是适用于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人的异化,一般的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只有在社会中,人与自然才能实现高度统一”。
所以,人同整个自然界的关系也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由此推知人的正常的社会性的异化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社会性的异化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之间的矛盾。
这种“私有制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疏离和异化可以归纳为三点:
“首先,劳动者同作为自己的对象物的劳动产品的异己化,或者说疏离、异化。
这实际上也即是人与作为自己的存在对象的自然界的疏离和异化。
其次,人与自己的‘对象化活动’(在此即生产劳动)的异己化。
最后,主体与自身也疏离了,异己化了。
”在生产关系领域则是:
以生产资料私有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主要通过这一劳动制度体现出来。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自然界作为生产资料的直接来源,大部分都被资本家占有,大多数人失去了与自然界正常的关系,那么人只能在作为工人的时候才能维持自己生存的需要,只有与资本家形成雇佣关系时个人的生存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这就使得人在生活面前失去了主动性,变成了生活的对象,生活的奴隶。
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压榨剩余价值的本性则使得工人的劳动越来越低贱,越来越没有价值。
在私欲的驱使下资本家越是得到好处,越是不停剥夺,不断的压榨为了生存拼命的工人,不断攫取生产资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这一过程中,工人作为人,同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但作为个体的自身被不断的剥夺,作为自己的整体的自然界也不断地被剥夺。
同时,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不是直接的从自然界获得生存的生活资料,而是通过资本家的雇佣劳动间接的获得生活资料,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打破了人与自然原本的和谐,资本家的私欲使得人类从自然界中攫取的东西远远的超过了工人自身的需要,这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依此,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而是资本家是统治自然界的力量,其中也包括统治工人,这种魔力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异化在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社会关系的调整
在当前,在我们的工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步的凸显出来,并引起了人类共同的重视,当泥石流,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匮乏,大气污染等资源和环境问题摆在人类面前的时候,这种长期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将让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因此,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了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既然人的正常社会性的异化是打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原因,那么社会关系的调整或许可以重新找回人与自然新的应该的平衡。
马克思认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共产主义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的最好形式,也是共产主义的目的。
“为了从根本上恢复人与自然的天然的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从源头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这种源头就是消灭私有制,将社会化大生产公平的服务于每个劳动者,将私人占有变为公共占有,通过合理适度的生产满足每个人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不是过度的从自然中攫取。
既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就应该顺应自然自身的规律,让自然界内部的规律来调节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不是凭借自身的私欲对自然界为所欲为。
虽然,目前依靠共产主义对社会关系调整的条件尚不成熟,人类具有的生产力远远达不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对其的要求,但马克思这种人自身社会关系异化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异化,无疑对我们现今改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如何通过改善目前人自身的社会关系来适应当下的自然状况?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劳动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关系异化的结果,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伴是随着劳动产品的剩余和私有意识的产生开始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这种异化表现得更加突出。
由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只有在社会中人与自然才能实现高度统一。
所以,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必然影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当这种异化最终影响到人自身生存的时候,我们还得从自身社会关系的调整中去改善它。
2读马克思著作过程中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究极为详尽的材料,经过非常严密的论证,用工人运动的实践加以检验,从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作为当代大学生,虽然不需要我们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著统统读一遍,但却有必要把重要的经典著作认真地读一读,否则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通过这学期马克思原著的学习,不管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储备和理解上,还是在学习的具体方法上,感觉自己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在这我主要想谈谈自己在学习马克思原著过程中的一点小体会。
一学马克思原著的必要性首先,通过马克思原著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充分的马克思理论知识。
不管是对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生活,它的影响都将是重大的。
只有当我们认真阅读了原著以后,才会深切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充分吸收这一思想理论宝库的“养分”。
其次,通过原著的学习,我们才能够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做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现代社会,许多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号,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到处招摇撞骗。
马克思曾经说过:
“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所以我们只有在真正读了马克思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够分清那些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那些是鱼目混珠的假马克思主义,最终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再次,只有掌握了马克思原著的精髓,才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实践。
回顾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我们就不会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因为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不联系中国的实际,只是教条式的照搬马克思理论,最终使革命遇到重大的挫折。
比如: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差点让中国革命断送了“性命”。
可见,只有在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把它用于实践,与现实相结合,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最后,通过马克思原著的学习,我们才有力量与错误的思潮作斗争。
现代社会,许多人以批判马克思原著为荣,千方百计的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漏洞,对原著提出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了。
比如:
对于“两个必然”的认识。
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现状,就有许多人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现在不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是社会主义面临着灭亡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深入学习、研究,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探讨这一论断,就会发现其实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的爆发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得不到调和的情况下,提出这一论断是符合现实依据的。
所以只有拥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才能与“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做斗争。
二学马克思原著的现状分析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淡化和漠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这些都是已经过时的东西,是僵死的教条。
学马克思的人都是观念陈腐,思想保守的书呆子。
虽然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我们都没有停止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但是又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学懂了马克思思想,真正的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呢?
除了形式上的学习以外,收获其实很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之所以在高校被忽视、淡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马克思原著已经过时。
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我们所讲的马克思原著写于一百多年以前,无论从历史背景上看,还是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看都远离现在。
近百年来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造成了巨大的差异,使学习马克思原著失去了现实主义,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学习一些新兴学科的知识上。
比如:
计算机、英语……其次,马克思原著晦涩难懂,不学也可。
当代许多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原著无论在背景材料还是在论证方式上,甚至包括所使用的词汇、语法、引用的典故,对我们说来都很生疏,难读难解,尤其哲学原著更是如此,即使下功夫学也学不懂。
我们学了原理课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学原著。
另外,马克思原著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大部头”形象,更是增添了学生的畏惧和厌倦心理。
再次,马克思原著内容空洞,现实意义小。
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现在讲原著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有种“无的放矢”的感觉。
我们所讲的马克思原著中大部分属论战性著作,现在论敌本身已经不存在了,他们的理论,如杜林、马赫等人的理论对我们本无影响,只是通过学原著才对其有所了解。
我们现在学习这些著作是虚设论敌再去批判,不能解决现实间题。
三学马克思原著方法探讨对于如何学习马克思原著这个问题,我一直都没能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但是通过这学期对马克思著作的学习,感觉收获不小。
具体说来主要有一下几点体会:
首先,马克思原著的学习,必须要在内容上完整准确的加以理解,同时要将理论紧密的与现实相联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
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能从理论到理论。
我们主要要学习的是革命导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而非断章取义,背几条结论性的理论总结。
同时学习过程中既要了解正面的观点,还要了解反面的观点,最后站的客观的立场上来加以评判,也就是用对比联系的方法加以学习。
其次,在泛读的基础上,做到精选与精读相结合。
马克思原著内容众多,对于我们来说不可能全部涉猎,所以就只能选择经典的马克思文章来加以学习、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就我们目前的专业知识积累,根本区分不出那些是适合我们精读的文章,那些是适合泛读的章节。
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方面给与我们指导,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
比如:
这学期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了解学习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方面的内容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不再只是泛泛的知道几条结论了。
另外,对于比较经典的文章,我们还需要反复的研读,理解其精髓。
比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
这些文章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性表述,且与当今现实关系紧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再次,具体的方法上,面对一篇马克思原著文章,以前的我一般都习惯于只读文章的正文部分,读完后总是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