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历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452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的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资本的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资本的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本的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资本的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的历程.docx

《资本的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的历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本的历程.docx

资本的历程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进展

 

二00九年一月十日

 

资本的历程

——侧重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综述

【内容提要】资本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其内涵和构成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丰富多样。

资本的经历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发展过程,与此相对应的研究理论可以概括古典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社会资本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诠释了三种资本形态的内涵、作用,其目的是期望寻求到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因素。

【关键词】资本历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资本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构成随社会发展而日益丰富多样。

古典经济学视野中的资本只包括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本的象征物。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纳入到资本范畴之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资本概念的内容。

可是,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只是一种经济性的资本,而单纯地使用这些经济资本概念尚不能完全解释许多经济增长现象,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弥补这一缺憾。

一、物质资本---原初的资本形态

古典经济学坚持把生产要素分为三个部分,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本是一个存量概念;但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主要是重视物质资本的时代,并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一种资本。

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物质性“资本”作了集大成之研究。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二、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及研究重点

人力资本理论在二战后获得了迅速发展。

其动力源主要有三个:

其一,二战后经济学的数量革命。

国民收入核算的详细估算表明,传统的产出总量要比要素投入总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除非这个未曾解释的“剩余”被视为(未曾解释的)技术变化,否则就有可能违背了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守恒定律;其二,来自对收入和收益的个人分配的性质及决定因素的职业兴趣。

此外,公众对贫困问题和再分配资源给穷人的前景的大量关注而得到推动。

1.1人力资本的定义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贝克尔的观点是“人力资本就是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

“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的投资。

李忠民则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

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定义是外因论、描述性的定义,而李忠民的定义则是内因论、抽象性的定义,都体现了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

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即人的体力和脑力,它在使用中可以作为获利的“资本”。

为此,认为人力资本就是指凝结在人体的体力和智力中所具有的劳动力价值的和。

1.2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之关系

除了在概念上进行界定之外,人力资本研究集中在资本投资与收益问题上。

明塞尔(JacobMincer)在1958年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文中首次建立了个人收入分析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

之后,在他的另一篇论文《在职培训:

成本、收益与某些含义》中,根据对劳动者个人收益率差别的研究,估算出美国对在职培训的投资总量和在这种投资上获得的私人收益率。

但遗憾的是,明塞尔的研究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舒尔茨(T.w.Shultz)是从整体收益与人力资本投资来探讨两者的关系的。

他认为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并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

他把大量被计量的剩余归因于要素投入的改善。

舒尔茨采用了总揽一切的人力资本概念,其实质是强调以教育、培训和扫盲为基础的工人技能的长期改善。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不仅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使其冲破重重歧视与阻挠成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新的门类。

而且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

当然,舒尔茨注重宏观分析,忽视了微观分析,其理论缺乏微观的支持。

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诸项因素缺乏具体化(数量化)内容。

丹尼森(EdwardDenison)也把大量被计量的“残值”归因于要素投入的改善。

丹尼森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

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精细分解计算,论证出美国1929年—1957年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教育的发展,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

贝克尔(Gary.S.Becker)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推动者。

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自1960年以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和《人力资本》。

贝克尔围绕着由比较各项活动的收益流量的贴现值而计算的投资收益率,组织起了他的理论发展,为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他不仅把正在涌现的经验观察组织起来,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寻找新结果和理论含义的系统的方法。

合理行为的追求,将使投资达到边际收益率等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而,在通过市场和家庭筹集投资资金的情况下,总有一种趋势使各种收益率在边际上相等。

这种人力资本的供给理论暗含着,对收益类型和生产能力其他方面的时际之间和人际之间的差异,有一些从经验上看是错误的限制。

由于集中研究整个生命周期中个人技能和获利能力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已经演化为“持久收入”和财富的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重新证明了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质量的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这一时期人力资理论特点在于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同时,该理论把消费真正纳入了生产过程,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

这一理论也带来了资本理论、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革命性的变化。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质疑

在人们对于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坚信不疑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却不以为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筛选理论

迈克尔·斯宾塞和索洛(RobertMertonSolow)等人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文凭理论)。

他们指出: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扩展并未加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反而使受教育者大量失业,这说明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国外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对筛选理论进行验证,以及验证的结果如何。

对筛选理论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完成学业组和未完成学业组检验[sacharopoulous和Layard(1974),Hungerford和Solon(1987),JhonJamesMora(2003)]。

这些检验大都证实了证书效应;学用相同组和学用不同组检验。

该检验方法最初由Wiles.P(1974)提出。

竞争部门和非竞争部门检验又称为P-test法检验,由Psacharopoulos(1983)首先提出;被雇佣组和自我雇佣组检验。

被雇佣组和自我雇佣组检验方法最早由Wolpin(1977)提出。

这些检验有的证实了教育的筛选功能,有的证实了人力资本理论。

2、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一种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和发展的激进理论,创始人是鲍尔斯(SamuelBowles)和金迪斯(HerbertGintis)。

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该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通过知识技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观点是错误的。

他们认为,在现代美国社会,实际上绝大部分工作只需要程度很低的知识技能,工人工作表现的好坏,主要在于工人本身非知识性的个性特征,而教育是培养这些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

社会化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实质,指出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职能不仅在于使未来劳动者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习得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个性品质。

这是该理论的贡献。

这一理论的缺陷是,在强调教育与经济存在对应关系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与经济生活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它对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论述带有片面性。

3、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古典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同质的,但20世纪60~70年代,分割理论对以新古典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出现了不同的学术分支,其中双元结构论成为分割理论的代表。

该理论认为:

传统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工资由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劳动的需求曲线就是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

双元结构论认为,一级劳动力市场的雇主都是一些大公司,主要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较易形成内部劳动力市场,工人的工资不由其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所处阶梯地位决定。

二级市场的雇主由众多中小企业组成,产品需求变动频繁,企业对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不感兴趣,工资由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

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歧视现象,而分割理论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能力。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新进展---现代人力资本

继舒尔茨、贝克尔等之后,卢卡斯、罗默尔、宇泽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构建经济增长模型来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与当代人力资本最大的不同。

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主要采用新古典统计分析法,现代人力资本以“知识经济”为背景,较多采用数学的方法,把人力资本和教育作为内生变量,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克服了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仅仅将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的一些缺陷。

这些模型包括单部门的AK(accumulationofknowledge)模型、两部门的宇泽模型(Uzawa 1965)和里贝罗模型(Rebelo1991)等,都是研究人力资本动态投资均衡的典型模型。

它们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最优投资要求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要按照一个合理的比例协调发展,而且均衡增长率由偏好、技术参数决定。

因此,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虽然利用了传统理论中投资收益率比较的方法,但却避开了其难以直接计算的局限,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变量增长率”的比较。

而后者在宏观上更容易计量和把握。

鉴于这一特征,我们将人力资本动态均衡分析称为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新经济增长模型从经济增长模型中阐发其人力资本理论,将对一般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强调变成了对特殊的知识即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强调,从而使人力资本的研究更加具体化和数量化,极大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也使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三、资本的扩展---社会资本

(一)社会网络理论兴起

社会网研究是当今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观点,是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

关系网络的分析经历了一个从方法和隐喻到理论和实质的过程。

1908年,齐美尔(G.Simmel)发表了《社会学:

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一书,在书中他把社会想象为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这是最早的关于社会网络的思想。

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首次使用了“社会网”概念,他将社会结构界定为“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

后来,巴恩斯(Barnes)将社会网络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对挪威的一个渔村社会阶级体系进行了研究。

他声称“,社会生活的整体”可以被视为一组“由线段串连起来的点”所形成的“整体关系网络”。

人际关系的非正式领域则可被视为这张整体网络中的一个部分,即“局部网络”。

随后不久,伊丽莎白·鲍特(Elizabeth.Bott)的著作《家庭与社会网络》第一次发展出网络结构的明确测量工具——结,该书至今被视为英国社会网研究的范例。

70年代中期,由于新哈佛学派的突破,社会网研究在美国兴盛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学领域。

网络理论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由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

这些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向个体施加着外在的影响。

社会网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网的结构以及它对其中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模式。

网络分析的一个独特特征就是强调按照行为的结构性限制而不是行动者的内在驱力来解释行为。

与此相对产生的网络结构观则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认为“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它看到的是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亲戚、朋友、相识等),侧重分析人们的社会联系面、社会行为的“嵌入性”,关心人们对资源的摄取能力等。

这些都与原来的地位结构观完全不同。

(二)从网络理论到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资本研究概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Granovetter)和林南(LinNan)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关系的理论,开创“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第一位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分析的学者当属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

他于1980年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李惠斌、杨雪冬,2000)。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属于微观层次的分析概念,后继的许多学者也曾在这一层次上有过论述和研究。

科尔曼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含义、特征、形式及其衡量等做了非常系统的论述。

他提供了对社会资本的更广泛的理解,社会资本不仅可以作为个人利益增加的手段,也是解决集体行动问题的重要资源。

从这一意义上说他的社会资本概念,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实现了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可以说是居于中观层次。

他的这些观点为后来人们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普特南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引起广泛关注的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RobertPutnam)。

其代表作是《使民主运转起来:

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和《独玩保龄球———美国社群的兴衰》。

在《独玩保龄球》一书中,帕特南在宏观层面上,结合大量的经验资料分析了当今美国的社会资本状况及其意义。

他提出社会资本是指个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可信任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资本与人们所称的“公民美德”密切相关。

他说:

“一个以普遍的互惠性为特征的社会比一个无诚信的社会更有效,正如货币比物物交换更有效一样。

在帕特南看来,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网络,他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效率。

而且认为在一个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存量的社群中,其生活和工作更为容易。

因此,具有公民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他甚至提出,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的健康和公民的福祉关系极大。

2、社会资本研究的主题

社会资本研究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议题集中在社会资本的定义。

布尔迪厄的资本概念超越了当时把资本等同于纯粹的经济资本的偏见,扩大了资本的内涵,认为资本的表现形式除了赤裸裸的经济资本外,还有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其中,社会资本就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林南认为,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

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社会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科尔曼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与其它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之中。

”因此,社会资本具有两个性质:

一是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二是对于收益者来说,它不是一种私人财产,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特别是后者,这是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最基本的差别。

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的性质,使得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是密切相关的。

普特南将社会资本理解为“能够通过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这是目前许多学者基本上认同的定义。

按照普特南的定义,社会资本首先是由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其次,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那些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及公私生活联系起来的人格网络;第三,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一种特征,它有助于推动社会行动和搞定事情。

综上所述,布尔迪厄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社会网络,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林南则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科尔曼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便利于行动者的隐藏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普特南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规则、网络与信任。

四、中国的资本理论研究概况

一、人力资本的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人力资本理论逐渐被介绍到国内,并渐渐被接受,其影响力不断增加,运用范围不断拓展,相关的研究在不断地展开。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纵观国内外人力资本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并传播人力资本理论;一方面是利用它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收入分配和反贫穷等问题;也有对理论本身进行大胆探索的方面,如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的研究;。

但对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效率、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等方面缺乏研究,并且绝大部分研究缺乏实证分析,以至不那么具有说服力。

但人力资本研究和发展是很有前途的,这种前途来源于人力资本强大的现实解释力。

二、社会资本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社会资本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社会资本研究;二是社会资本的研究;三是社会资本的系统研究。

所谓准社会资本研究,就是在研究中虽然没有使用“社会资本”这个概念,但研究的内容与社会资本理论是一致的。

这种研究从1988年开始,集中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比较宽泛的经济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二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制度、规范以及网络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其中,樊纲的《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樊纲,1995)一文较有代表性。

中国社科院的张其仔博士在1999年出版了《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书,2001年又出版了《新经济社会学》,对社会资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其定位是想运用经济社会学发展出来的新的思维与分析工具来探讨经济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重点是想把网络分析这样一种分析工具引入到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张其仔,2001)。

因此,其贡献就是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资本理论,并对社会资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成功的量化研究。

目前的研究已经进入到系统研究阶段,即结合经济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分析社会资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方面的典型研究成果有张维迎等主持的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张维迎、柯荣住,2003)。

张维迎在调查中发现,信任被认为和文化、交往、产权、社团参与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它对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分布、企业的效益、外资引进等因素具有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研究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尽管它还处在探索阶段,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但是,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调查和研究,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解释范式。

参考文献:

【1】Stieglitz,J.E.Thetheoryof‘screening’,education,andthe

distributionofincom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5,65,

【2】Cohn,E.,Kiker,B.,&MendesDeOliveira,M.Furtherevidence

onthescreeninghypothesis[J].EconomicsLetters,1987,25,289-294.

【3】HungerfordT,SolonG.SheepskinEffectsintheReturnsto

Education[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87,69

(1):

175-177.

【4】Wiles,P.Thecorrelationbetweeneducationandearnings:

the

external-test-not-contenthypothesis(ETNC)[J].Higher

Education,1974,3

(1):

43-58.

【5】樊纲·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对“华人经济”

与“东亚模式”的一种制度经济学的解释[M]·经济文论·上海:

三联书店,1995年。

【6】孙彩红·国外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07,(8).

【7】曾国军·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08,(7).

【8】王明杰 郑一山·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6,(8).

【9】李锋亮·筛选理论的文献述评[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

(1).

【10】吴慈生,苏多清,杨艳·筛选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08,(4).

【11】姚先国,黎煦·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

【12】袁小平,曾柳·从社会网到社会资本的社会学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13】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4】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8,(3).

【15】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刘铁明·社会资本研究综述[J]·湖湘论坛,2004,(4).   

【17】Spence,M.Jobmarketsignaling[J].QuarterlyJournalof

Economics,1973,87,355-3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