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278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docx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docx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认读螺、缘2个生字,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理解古诗内容。

3.理解古诗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古诗内容。

2.理解古诗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望洞庭》。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学习生字,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

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句。

(2)正音:

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三、精读感悟,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板书:

湖光)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

秋月)(板书:

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2)未:

没有。

(3)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4)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2)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3)指名读,想象:

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4)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

一青螺呢?

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5)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指名学生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

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二)学习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一、导入新课。

师导言: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课件出示苏轼图片)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的写作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读古诗,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

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

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3)指名各小组代表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4)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板书:

横岭峰侧)

b.出示小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5)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6)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

撇折横折)

师:

此山是指哪儿?

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

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

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

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8)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三、复读古诗,体会哲理。

1.师:

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

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板书:

全面地、客观地)

(2)出示练习: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3)指导朗读。

四、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小结:

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

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学习第三首诗《华山》。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五岳是指哪五座山?

你知道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华山的美景。

2.课件出示华山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华山美景,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3.畅所欲言,说说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4.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华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咱们现在就走进课文,去领略华山的美景吧!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准,初步领略华山的雄伟。

2.指名朗读课文,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3.小结:

今天许多小朋友靠着自己的聪明与努力来到了华山。

三、朗读交流,感悟课文。

1.教师在《高山流水》的古筝乐曲中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我想把自己最拿手的本领献给大家,我最拿手的本领就是美美地朗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来当小评委,好吗?

2.学生评价:

老师读得怎么样?

3.学着教师的样儿也美美地读读课文。

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4.把你读懂的告诉给同桌的小朋友。

教师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感受。

5.全班交流。

边说边读、贴、找,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预设一:

我读懂了华山真高哇!

⑴你真聪明,这么重要的内容一下子就读懂了。

⑵出示:

啊!

华山真高哇!

⑶华山到底有多高呢?

猜猜。

⑷课件出示图片,瞧!

这就是华山,它有五座山峰,其中南峰最高,大约2000多米,相当于700多层的楼房高。

⑸谁来读好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华山很高很高。

⑹指名读,师生点评。

预设二:

登上这么高的华山,看看周围的风景,一定很迷人。

咱们跟随他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华山的风景吧!

⑴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⑵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⑶师生共同创作美丽的华山风景图。

教师先贴出华山主峰图,请学生贴出太阳、白云以及远远近近的山。

边贴边讨论太阳、白云、远远近近的山应该贴在哪里最恰当。

(板书:

红日近白云低)教师引导学生边贴边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以便来确定图所贴的位置。

⑷感情朗读这两句,读出华山的美与高。

预设三:

我读懂了寇准写的这首诗。

1.你从哪儿读懂的,读给大家听听。

2.还有谁想读好这句话?

有感情朗读。

预设四:

寇准写的这首诗,你们喜欢吗?

1.出示古诗《华山》。

2.指名朗读。

3.发现秘密,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这篇课文中藏着一个秘密呢?

想发现它吗?

读读这首诗,再读读这两句。

(除了蓝天,)你发现了什么?

4.同桌交流。

5.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两句话说的内容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6.师生接对朗读,教师读描述的语言,学生接对古诗中的有关诗句。

四、背诵表演,树立志向。

1.寇准写的这首诗好吗?

先生是怎样夸奖他的?

练习背诵课文,准备表演。

2.一名学生当先生,一名学生当小寇准,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3.评议演得怎么样?

4.寇准写这首诗时多大呀?

哟,比你们还小,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5.教师小结:

如果我们把平常所看到、想到的及时写下来,你也会成为出色的小作家的。

五、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师: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我还带来了一件礼物送给大家。

1.到抽屉里找一找。

2.这是我喜欢的四首关于山的古诗,推荐给大家,挑一挑,选自己喜欢的读读。

3.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课后你们也可以去搜集。

(四)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

潭面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西林壁

横  岭

峰  侧

远 近

高 低

全面地、客观地

         咏华山

         红日近

白云低

(五)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理解诗意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引领学生理解诗的特点,是本课设计的重点。

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与学生在情境中对话。

首先利用图片把学生带入美景中。

接着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画、动听的乐曲声中朗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为了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我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欢乐的活动、精彩的表演,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位学生在激情下学习,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投入、专心。

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踏实,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括号里。

héyuánnuómóhéiyánluómóu

两相和()镜未磨()一青螺()只缘()

附答案:

hémóluóyuán

2.写出诗句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和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附答案:

相和:

互相映衬、交融。

潭面:

指湖面。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横看:

从正面看。

侧:

从侧面看。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3.把诗句补充完整。

遥望洞庭山水翠,。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举头红日近,。

附答案:

白银盘里一青螺只缘身在此山中回首白云低

备课资料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

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匡庐。

地处江西省庐山市境内,庐山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共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庐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980年)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

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

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