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806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金色的鱼钩》导学案

13* 金色的鱼钩

课题

金色的鱼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想象、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老班长的高尚品质。

2.以用眼、用心两种方法让学生抓住外貌描写和令自己感动的片段这两条线索,提升概括能力,学习描写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想象、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老班长的高尚品质。

2.以用眼、用心两种方法让学生抓住外貌描写和令自己感动的片段这两条线索,提升概括能力,学习描写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学生)

2.制作相关的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用时:

5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过草地》视频。

教师请学生思考:

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汇报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

2.板书课题。

3.引导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观看视频并展示自己搜集的红军过草地时的资料。

(小组交流,小组派生汇报。

2.齐读课题。

3.交流质疑:

故事的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

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1.在学生汇报资料时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同时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2.教师板书课题的时候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钩”与“钓”的区别。

二、整体感知,把握要点(用时:

10分钟)

1.课件出示“学习导航”,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1)纠正读音,理解词语。

(2)给文章标清自然段。

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有困难,可以借助手上的学习卡一。

2.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想想:

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

有哪些异同点?

1.按要求默读课文。

(1)小组讨论怎样纠正读音,理解词语。

(2)标记自然段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读后感受。

  在学生自学时相机指导:

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生字表,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借助工具书理解,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来帮忙。

三、用眼用心,重点赏析(用时:

15分钟)

(一)用眼观察。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并做批注。

2.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1)多媒体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时的情景。

(2)导思:

是什么原因让老班长“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他在担心什么?

3.教师引问:

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用心感悟。

1.教师指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找出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片段。

细细地体会,深入领悟。

2.指导学生通过读第20~22自然段,体会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朗读:

当时“我”已经发现了秘密,“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

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和“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

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

(2)导思: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什么?

3.教师引言:

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

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出示第28自然段)引导学生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一)用眼观察。

1.找到“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深入体会。

2.默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结合重点词语体会老班长的尽职尽责。

(1)交流:

什么叫“合不拢眼”?

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2)正当老班长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时,他发现了什么而变得喜出望外?

3.通过理解感悟,总结出:

这是一个饱经风霜、平凡朴素、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

(二)用心感悟。

1.默读第6~8自然段,体会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第20~22自然段。

体会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1)重点朗读好这两句: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2)以下面这个角度去感悟。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笑着说―→收敛了笑容―→露出了一丝笑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3.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自由轻声读第28自然段,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学生分角色朗读。

谈谈从老班长身上看到了什么。

 

1.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老班长的外貌后,课件出示填空,加深感悟。

如,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    ),四方脸,(    ),脸上布满了皱纹。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    ),眼睛深深地(    )。

 

2.在引导体会“为什么老班长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时,要让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进而体会到老班长之所以不合眼是担心三个病号没有体力支撑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担心不能完成指导员交给自己的任务。

 

3.在体会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时,可以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

抓住重点句和关键词,先谈对句子的理解,然后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用时:

7分钟)

1.导思:

老班长给战士们留下了什么?

 

2.导学:

为什么说这个鱼钩闪烁着金色光芒?

(PPT出示)

 

3.“我”为什么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

 

4.教师引读:

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

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长征》一起来缅怀他们!

跟我一起朗诵吧!

1.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

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2.进一步体会:

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3.学生深刻体会:

这鱼钩是一种深深的怀念。

这鱼钩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

这鱼钩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

4.师生共同朗诵《长征》,缅怀先烈。

(配乐:

《英雄的黎明》)

  根据学习,进行多元引读,加深学生感悟。

屏显内容:

这鱼钩是_____________;

这鱼钩还是___________;

这鱼钩更是___________。

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上,凝结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见证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深入阅读,拓展延伸(用时:

3分钟)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日记形式)

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1.三个小战士走出草地的情景。

2.掩埋好老班长的遗体后,小战士会怎么做?

3.复述故事。

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写出对“金色的鱼钩”的独特认识和感慨。

1.学生想象,在老班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鼓舞下,三个小战士互相帮助,艰难地走出草地的情景。

2.学生想象小战士们掩埋老班长的遗体后,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是怎样做的。

3.学生复述故事内容,谈体会。

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写读后感:

1.受老班长精神鼓舞方面:

“我们”要走出草地。

2.从怀念老班长方面:

老班长活在“我们”心中。

3.从向上级讲述老班长牺牲的经过方面:

老班长救活了“我们”。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青年人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选择国家急需的。

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所作为,才会是一个无愧于祖国和民族的人。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2)“我生而为一件大事而来,就是建立西湖大学。

在我看来,用自己的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是一种浪漫。

”(施一公西湖大学校长)

(3)“再现实的社会都应有一些理想主义,那样的社会不仅健康,而且会多一点幸福。

”(《环球时报》社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能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把“小我”融入“大我”

黄大发,三十六年,带领乡亲们在绝壁凿出“生命之渠”;林俊德,五十年隐姓埋名,与黄沙为伴,为祖国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一事,为国为民,淡泊名利,把小我融入大我,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走出了“高山仰止,景行止止”的人生之路。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我的人生路上,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为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黄大发老人用尽毕生精力凿出“生命之渠”,为家乡引来一泓清泉。

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和实干,为家乡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他把“小我”完全地融入了“大我”,恰如把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把一筐土垒入九仞之山,他便有了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林俊德也是这样,他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与祖国紧紧相连。

同样地,程开甲也是样。

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渥条件回到中国,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为祖国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是他们,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不被外敌欺辱,毅然前往西北荒漠隐姓埋名为中国制造国之重器,让中华民族如今骄傲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他们的光辉事迹告诉我们,大道至简,大行至朴,为国为民之魂永流传。

我的人生要以他们为榜样。

我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一名酒店管理者。

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常常远离家,住在酒店、民宿等,当只有一个人在外奔波时,难免会思念家。

我想成为一名酒店管理者,为他们提供家一样的服务,让他们住在酒店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尝到家的一样味道的食品。

我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并为之奋斗不息。

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前贤们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令我敬仰,他们在面对艰难考验时,不放弃,不懈怠,始终将个人命运及前途与祖国命运及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

作为即将高中毕业的新时代青年,我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传承为国为民的不朽精神,学好本领,奉献青春,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大道至简,大行至朴,为国为民之魂永流传。

我也将走出一条融入大我的人生之路,铸就海一样的胸襟、山一样的崇高。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

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

本题的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为:

第一条:

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会有所作为。

第二条:

用自己的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是一种浪漫。

第三条:

社会需要一些理想主义。

把三条材料综合起来,就是,每个人都应树立远大理想,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前进,才最有意义。

立意角度:

把“小我”融入“大我”;

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人生才最有意义;

祖国发展我成长。

我的祖国需要我。

素材准备:

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中国人民也蒙受长期的苦难和耻辱。

国家衰败、分裂动乱,人民群众就会流离失所,社会就会动荡不安,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国人在世界上也会备受欺侮。

国家兴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社会才能安定祥和,个人才能享有自由,充分发展。

鲁迅几改志愿是因为他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和报国救民之心,他按照祖国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志向。

华罗庚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

1979年,华罗庚教授应邀去英国讲学,面对一位女学者不友好的提问,华罗庚坚定而有礼貌的回答说“不!

我一点也不后悔。

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图舒服。

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

钱学森,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向美国当局提出回国申请,但遭到百般阻挠和迫害。

1955年钱学森克服了重重阻力和困难,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对我国火箭导弹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结构思路: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

首先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鲜明的题目。

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围绕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然后运用论据材料进行论证。

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和覆盖面,要新颖。

事实论据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重点在于事实之后的分析。

论证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以一位立志报国的时代青年的身份,谈如何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如何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点睛】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

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

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

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童年缺爱的人,更容易成为“巨婴和愤青”。

他们拒绝长大,终其一生追求的是童年缺失的爱。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

水到渠成的感情和不劳而获而从容一生一样,是几乎不能实现的神话。

要求:

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答案】爱的教育

我很爱读书,那种渴望的神情,爸妈妈只好帮我买书。

这不我看中了一本名为《爱的教育》的书。

买回家后,我细细的“品尝起来”,这本书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我为了读完它,可谓是废寝忘食啊!

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望,并且教会了我良多的道理。

我想起了有一首歌唱得好: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夸姣的人间!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利柯,他是一个善良、天真而又不失通信的小男孩,他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

他的同学、朋友、老师、家人都非常的友好。

诺琵斯的父亲是个名流、卡隆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克洛西是个手有残疾的人、培谛的父亲是卖炭的、可莱谛的家里很穷,华梯尼的家里很富有……他们都是安利柯的好朋友,他们与安利柯在同一个学校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早已有了割舍不断的友情,并且持久!

安利柯与他的朋友们发生了一件又一件包含喜怒哀乐的事情,当然也发生过许多小矛盾,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之间那种吓毅后己、乐于助人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里还有每月故事呢,这些故事都非常感人,讲的都是爱国的少年,或者是安利柯的爸爸和妈妈的信。

很多故事的情节让人忍不住泪如雨下,激动万分。

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很多与人交去的道理,让我与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能更好的交流。

而且让我交了更多的新朋友,与自己同学之间的情谊越来越深,越来越真切。

里面的一些事情让我懂得了做事情要一丝不苟,哪怕有一丁点毛病也要将它改正,这是必须的,不能视而不见。

做事情还要三思而后行,不能意气用事,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想怎样就怎样,一点也不考虑别人的感慨感染,这样会伤害了别人,做事不要太莽撞,我平时就是一个莽莽撞撞的人,所以这一点我真的受益匪浅。

在做人这方面,让我受益的也良多。

好比做人要助人为乐,不要琐屑较量,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说话的礼貌,有时候我们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去去说出的话,会伤了人家的自尊心,损害别人的利益,,这种话可不能随便说出。

还有良多良多,总之,这本书真的教会了我良多,教我如何爱家人,如何爱朋友。

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像一杯茶,每杯茶都有它独特的味道。

而这本《爱的教育》,我觉得这是一杯龙井茶,要慢慢品才能喝出其中的韵味,要喝得彻底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相信卧冬喝了它肯定会让你神清气爽!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我推荐大家去看看,了解了解这本书。

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让我受益良多。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材料主要强调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儿童时期在家庭环境中形成后,几乎一生不变,而且影响着人的一生。

所有我们在儿时受过的家庭创伤,都需要我们在成人后艰难的面对、解除。

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

人需要有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执着,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爱。

参考立意:

用“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关爱、陪伴、倾听、理解;对孩子要理性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教育孩子也是父母不断学习的过程;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等。

如结合生活中的表现爱的事例分析,引出话题“爱是一个广泛的字眼,我们的教育要时刻怀揣着爱”。

然后可以写如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时,才知道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真正的享受到爱,感受到爱。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四年级男孩儿安利柯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他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所积累的爱,他一天感受一点,一天反思一点,每天都在爱的世界里成长。

在《爱的教育》这本感人的书中,处处都是这种拥有高尚品质的人。

这些人带给身边人以理性的教育,促使大家共同进步等。

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如用爱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用爱来感化、教育身边的人等。

【素材】

不管是什么样的爱,需要我们用真心去对待。

尤其是我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上,更要求我们用一颗赤子之心。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更加灿烂,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美好。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严于律己,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孩子,用理性代替粗暴,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

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自己在爱情生活中也永远不会得到满足。

当一个人的童年,拥有家庭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拥有一个良好的生长背景、有爱的家庭环境、和谐的父母关系,他就能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也即健全的认知,进而拥有良好的应对处理任何事物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他往后的人生,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他都能从中找到力量、信心和希望。

当一个人的童年,长期处在一个缺爱、压抑或放纵的环境,他就难以长出健全的灵魂,他往后的一生都会用努力去修复和治愈自己。

教育看似是一个严肃、神圣的词语,它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教育的背后,也包含着浓浓的爱。

【点睛】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

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足不出户,约车、购物、叫外卖,都只需动动手指就轻松搞定;外出,有智能精准的导航,简洁方便的智能翻译;生病了,有准确高效的智能医生。

可以说,对大多数人而言,人工智能已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而另一方面,2017年5月,阿尔法狗战胜人类天才少年柯洁;8月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人,就写了篇新闻稿,用时25秒;2018年,机器人索菲娅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虚拟歌手洛天依网络爆红;2019年,京东、顺丰同时宣布:

无人机快递时代即将到来,200万快递员将全面失业。

计算机学博士李开复说,基于当前技术的发展程度与合理推测,在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

也就是说,未来很多人可能变成无用之人。

对于人工智能,一些人表示欢迎,并期望人工智能能够在更多领域造福人类;另一些人则担心人工智能最终会抢了自己的饭碗……对此,你有何看法?

人工智能将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我看人工智能

人之于人工智能,胜在心绪多变,胜在举手投足间皆是有灵气的,胜在拥有一双温热的生机盎然的眼眸。

今时,当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产业之规模盛大,是前所未有的,其高超之技能,一定程度上的人性的设计为高速运转的社会提供了诸多助力。

然以人工智能代替低效劳动的行为,合理存在于世的条件是有其限定范围。

若任其泛滥,及人类一切行为则可笑可悲了。

惟妙惟肖的机器人“钢琴家”必有指尖疾弹只留残影的能力,也必能精准无误地奏出每个音符。

可令我存疑的是,它是否能如郎朗一般形体随旋律而动,表情随旋律而变,时而眉若平波又峰峦,擎着汗水露出沉醉其中的笑。

聆听之人早已被他眼中满盈的春水牵引着入境,贪婪享受着那抹润泽的感觉。

依我之见,机器人恐是力不能及吧。

《见字如面》是以信见史的电视节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