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289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8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突出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灌溉,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着重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管理制度(工官、匠户),同时考查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铸业、制陶业的主要成就。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突出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空间、时间),同时考查古代中国主要的市场管理制度。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海禁”的成因及影响。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征、精耕细作的内涵、宋代商业繁荣的特征、重农抑商的内涵、明朝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市”的变迁趋势、明朝“海禁”政策的起因及影响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

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起因、明代中期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条件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

归纳史料得出农业的历史地位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

引入最新考古发现,考查古代手工业成就、以明代沉船“南澳一号”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的对外政策、引入明代徽州土地买卖契约,考查商品经济发展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四选三的题目,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

在考场上运用排除法效果比较好。

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但体现了①②③。

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的细节性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汉初经济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并识记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中档。

学生只要准确记忆汉代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即可答对,但答对的前提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

本题整体看并不难,但要读懂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才能甄别出D项是无关项,要准确记忆A项的现象出现在明朝时在可以。

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

01.(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郡县制;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中国的商业

0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玉器制造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

01.(2017.4·浙江高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

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D

【解析】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是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表明宋朝的海外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海上丝绸之路”

02.(2017·海南高考·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但不能推断粮食需求减少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不能推断普通农户收益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而经济作物主要是销售到市场上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江南和华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考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2017年高考没涉及

01.(山东省青州市2017年高考热身训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

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答案】D

02.(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B.手工业领域发生新的变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归纳总结】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一万年前——刀耕火种

(1)组织方式:

集体劳动

2、商周时期——石器锄耕

(1)技术:

除草、施肥、灭虫

(2)组织方式:

集体劳动

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1)技术:

水利灌溉

(2)组织方式:

小农经济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原始的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夏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②许多私田出现;

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形式:

①国有:

土地所有制:

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②私有:

(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私有土地的①将公田强占为私田②政府将公田赏赐给功臣③土地买卖

土地兼并的危害:

①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1、形成:

春秋战国

2、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评价:

(1)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2)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

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方法技巧】

(一)部分历史概念:

1、生产力:

指生产能力,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工具,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生产关系等

2、生产关系:

指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等。

3、精耕细作:

是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以提高农业产量。

4、土地兼并:

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二)古代农业可归纳为“一、二、四、五”

一种模式:

小农经济。

两种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四大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

五种工具:

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

(三)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地域差异角度:

南稻北粟格局。

2、农业结构角度: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生产模式角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与完善。

4、经营方式角度: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5、经济重心角度: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到补性。

6、生产力角度:

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设施不断进步。

(四)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

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

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

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

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五)中国古代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

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

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3、春秋战国以来:

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铁犁牛耕、个体农耕、男耕女织等。

(六)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

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

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七)对小农经济的全面认识。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发展因素:

有利: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

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2)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精耕细作;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3)优点:

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受政府支持和保护。

(4)局限:

①分散性:

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②封闭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地位:

①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6)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弱点: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7)破产: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联系1: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①客观原因:

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②政治条件:

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③科技条件:

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④国内外交流条件:

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⑤群众条件: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联系2:

古代中国经济衰落的一般原因。

①政治:

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破坏了稳定。

②经济:

无赖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压迫。

③军事:

战乱不断、农民起义、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④生态:

过度采伐、围垦带来的生态恶化。

【典题探究】

01.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

“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

A.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未提及棉花主产区域,只是说了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故B项错误;据材料“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不能说明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细信息,可以得出南宋时期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宋朝

02.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清朝;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

考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归纳总结】

(一)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后期: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2、夏商周三朝: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3、春秋战国时期:

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二)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

1、冶金业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

(2)冶铁技术:

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2、制瓷业地位:

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3、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

(1)丝织业:

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

(2)棉纺业:

明代:

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1)官营手工业:

①官府统一管理;

②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

③资金雄厚;

④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

①春秋战国:

私营工商业兴起.

②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方法技巧】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愿与流长

(2)技术先进

(3)生产部门不断增强,分工越来越细

(4)多种经济模式长期并存

(5)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6)与农业发展紧密几何

(7)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分布地点的也南移

(8)明中叶后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注意萌芽,出现工场手工业。

(二)古代手工业可归纳为“一、二、三、三、四”

一个新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

两大象征:

丝绸、瓷器。

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三大行业:

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四大特征:

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三)认识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各自地位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四)手工业经营方式: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专业私营手工业

历程与地位

一直存在,家庭副业

产生于西周,一直到明代前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产生于春秋战国,明代中叶以后占居主导地位

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

经营特点

产品

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由政府指定和调拨不计称本不入市场

从事商品生产,生产范围日益扩大

劳动关系

个体农户副业活动

政府统一管理;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典题探究】

01.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宋朝

02.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汉朝

考点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归纳总结】

(一)商业产生于发展历程

1、商朝时期:

“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

特点:

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

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秦汉时期:

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

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4、隋唐时期:

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5、宋朝:

彻底打破高、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原因:

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6、明清:

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二)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

(4)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三)商业发展的表现

1、经营主体的发展:

官商(周朝)——私商(春秋战国)---商人数量增加

2、货币发展:

铜铁金银—纸币(北宋交子—元朝广泛用纸币)

3、商品种类的增加:

手工业品—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明清)

4、商业资本的增多:

明清区域性大商帮的形成

5、城市商业的发展(城市是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它的的繁荣是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1)城市发展的原因:

①政治军事的需要

②经济发展的需要

(2)城市发展的表现:

①周——唐的城市:

城市的职能以政治只能为主,经济职能为辅,对市场有严格的限制,县以上可以设市。

②北宋——后的城市:

经济功能加强,商业限制少,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草市出现、

(四)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

重农抑商+“海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