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导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259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导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一单元导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一单元导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一单元导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一单元导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导案.docx

《第一单元导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导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导案.docx

第一单元导案

课题

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第一课时)

备课人

谭长春

时间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第一节

重点

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第一节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课前预习】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标出小节号;

(2)读课文,借助生字注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1)识记生字,描红后再各写2遍。

(特别提示:

“脊”上面部分要收紧,“人”的两笔之间要宽大写,罩住下面的“月”字;“瓷”要写得上小下大,4个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标注在文中空白处)。

洋溢盎然伟岸绚丽巍峨恢宏

3.再读课文,分析诗歌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预习反馈】

1.读课文给小组同学听(相互正音)。

2.交流已经理解的新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相互讨论。

3.交流:

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情感?

【质疑探究】

1.课题中的“爱”有什么样的含义?

2.课题中为什么要把“中国”一词置于末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这一节突出了祖国的什么特点?

(2)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

(3)“啊,我们爱你,中国!

”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课后预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思考:

课文每一节从什么角度礼赞祖国?

3.祖国的大好河山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写出与下列景观有关的古诗句。

①黄山:

②庐山:

③长江:

④黄河:

教学反思:

课题

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第二课时)

备课人

谭长春

时间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并能仿照诗的第二至六节,写一到两节。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预习反馈】

1.说说:

每一节是从什么角度礼赞中国的?

2.交流积累的与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杭州西湖有关的诗句。

3.说说“龙井茶、茅台酒、景德镇陶瓷”所在的省份,再说几种有名的物产及产地。

4.“世界屋脊”指的是什么?

“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的葡萄、大草原的羊群”指代哪些民族?

5.朗读全诗,试着分小节背诵。

【合作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六节,思考:

(1)我国的山河是那样的多,为什么作者只赞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

(2)“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你从哪些人、哪些事上体会过这样的精神?

2.朗读第七小节

(1)“我们骄傲、自豪”的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奋发、开拓”?

(2)“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3.除了诗歌中描写的内容之外,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表达为伟大祖国的赞颂与热爱?

仿照诗中的句式说说。

(可出示范例帮助,如:

我们爱你——万里长城的,北京故宫的,

秦兵马俑的,苏州园林的。

【知识积累】

1.照样子,写成语。

(1)浓妆淡抹:

(2)波澜壮阔(形容波浪大)

2.读了课文,一些风格独特的山川胜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名句:

桂林山水,清奇俊秀,令人叫绝,所以人们都说:

“”;杭州西湖,浓妆淡抹,秀丽无比,难怪人们说“上有,下有”;安徽黄山,云雾飘渺,风光无限,让人不由得想起徐霞客说过的话:

“五岳归来,黄山归来

【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们(),我们()

我们(),我们(),

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我们爱你啊,中国!

1.请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反复阅读这段话,在你认为需要读重音的地方加“△”。

3.你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吗?

为什么?

4.你现在想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课题

六年级上册《郑成功》(第一课时)

备课人

谭长春

时间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说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

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

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说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

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提示:

“驻、兽”是翘舌音,“镰”是前鼻音,“奴”的声母是“n”,“犁”的声母是“l”)

2.画出新词,想想意思,不懂的查字典,然后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画出文中四字词语。

4.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段话。

5.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预习反馈】

1.小组内读词语,相互正音。

2.描红生字,临写两遍,小组内展示、评议。

3.积累四字词语,说说你所体会到的这些四字词语的感情色彩。

4.读课文,交流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质疑探究】

1.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词语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

3.郑成功要收复台湾的决心是这样坚定,朗读时如何表现这种感情?

【课后预习】

1.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荷兰侵略者在明朝末年侵略我国的背景资料。

2.重点读“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部分内容,思考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

标记有关词语,想想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了什么?

在旁边批注。

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民族英雄,请写出他们的姓名和主要事迹。

例如:

郑成功收复台湾

教学反思:

课题

六年级上册《郑成功》(第二课时)

备课人

谭长春

时间

教学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课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

懂得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的领土,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

难点

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

懂得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的领土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预习反馈】

1.听写词语,相互批改,及时订正。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

【合作探究】

1.郑军战胜侵略者靠的是什么?

(提示:

结合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总结归纳)

2.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民族英雄?

台湾历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有力的佐证,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也能说明?

3.除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使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之外,课文还有哪些内容也使你难以忘记?

(提示:

通过对郑成功语言、动作等的深入研究,突出人物的品格与精神,由此进一步深化对郑成功的认识,明确课文以“郑成功”为题的意义)

4.复述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作业】

1.用“喜出望外”“街头巷尾”写一句与“国庆”有关的话。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兼顾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

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舰队冲去。

他们将敌舰团团围住,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振)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

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

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

敌人惊恐万状,敌军舰队乱作一团。

郑军官兵乘(chénɡchènɡ)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

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1)划去文中不合适的字或音节。

(2)“负隅顽抗”中的“负”的意思是。

“隅”的意思是。

荷兰侵略者负隅顽抗的条件是。

(3)这段文字写的是。

“”“”“”等词句让我们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郑军官兵的机智与英勇。

(4)想象一下当时敌人的表现,再用一些四字词语来描述。

(5)学习这个自然段的写法,描绘一个你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战斗场面。

(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课题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一课时)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初步体会肖邦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初步体会肖邦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课前预习】

1.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2.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有哪些疑问?

3.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标记能释疑的有关语句。

4.识记生字,描红、临写。

(特别提醒:

先认真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再描红、临写。

注意“烛”字要写好“火”字旁,其中第四笔是点。

“黎”字中间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读课文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请写下来。

【预习反馈】

1.读生字词,相互正音。

2.辨析字形:

邦——邦咏——泳忧——优

3.交流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4.分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大意。

5.说说对肖邦的初步认识。

(1)交流搜集的有关肖邦的资料。

(2)读过课文后,你认为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质疑探究】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从“不得不离开”,你体会到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提示: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用低沉、激愤的语调朗读,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课后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第2自然段,思考:

(1)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老师为什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

把老师前后两句话联系起来朗读思考。

3.背诵第2自然段(提示:

想象画面背诵;抓关键词语背诵)

4.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在的音乐搜索中键入“肖邦革命练习曲”。

查找到音乐《革命练习曲》后,仔细听,仔细体会音乐背后的情绪和情感。

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反思:

课题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难点

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预习反馈】

1.交流讨论:

(1)第2自然段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3)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是怎样的神情。

(4)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5)肖邦的这一“回首望”中,包含了什么?

2.交流各自背诵第2自然段的方法,展示,评议。

【合作探究】

1.读第3自然段:

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什么?

2.读第4自然段:

这一段写了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读第5、6自然段:

(1)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2)弥留之际,肖邦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3)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你从“当时他才39岁”,读懂了什么?

【知识积累】

1.按要求写词语。

(1)与世长辞(表示“死”的意思的词语):

(2)悲愤欲绝(结构相同的四字词语):

(3)“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彻夜地作曲、弹琴。

”由加点字,你想到的成语有:

2.学习语文,勤于搜集资料也很重要。

我通过各种方法查询知道:

肖邦被誉为“浪漫主义诗人”,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贝多芬被誉为“乐圣”,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课后作业】

1.回顾第2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所写的事情。

这件事中又写了、、等三个送别场景。

(2)“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

”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

的心情。

(3)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表情“”,

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

从“郑重”“回首望了望”等词语可以看出肖邦的感情。

(4)根据这段文字写的送别内容想象:

《即使你远在他乡》中也许会有这样的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即使你远在他乡,

;即使你远在他乡,……

教学反思:

课题

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备课人

谭长春

时间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能背诵。

2.学会生字“涕、巫、洛”。

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重点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杜甫、陆游及有关“安史之乱”、“金兵入侵”的资料。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

诗人饱受战乱之苦,当时正带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之作。

3.自读古诗,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

剑外:

剑门关以南的地方,也称剑南。

当时杜甫在梓州,正处剑门以南,故云剑外。

蓟:

指蓟州,今河北蓟县。

蓟北:

泛指河北北部,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最后巢穴。

妻子:

妻子和孩子。

漫卷:

随意地卷起来,指兴奋得不能读书了。

青春:

明丽的春天。

巴峡:

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襄阳:

在今湖北省。

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预习反馈】

1.读诗歌,相互正音。

2.说说诗歌大意。

3.讨论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探究】

1.读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了诗歌大意,你觉得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2.再读诗歌,想想从哪些字词可以体会到杜甫的“喜”?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天,诗人流泪了,这是怎样的泪?

(2)想象一下,诗人可能怎样“漫卷诗书”?

(3)说说“纵酒放歌”的画面。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沿这样的线路回家,既要走水路,又要走陆路,会有很长时间的舟车劳顿。

诗人却用“即、穿、便、向”说明回家很快。

你从中读懂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诗人到底在“喜”些什么?

【课后预习】

1.自读《示儿》,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

示:

把事物摆出来给人看,让人知道。

“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女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

元:

同“原”。

“元知”本来就知道。

但:

“只”的意思。

九州:

指全国,古代中国分九州。

王师:

指南宋军队,如前首诗中的“官军”。

中原:

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乃:

你的,你们的。

翁:

父亲。

3.标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4.背诵《示儿》。

教学反思:

课题

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诵。

认识生字“祭”。

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重点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预习反馈】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交流所搜集到的关于陆游及“金兵入侵”的资料。

3.读诗歌。

4.说说诗句的意思。

5.提出疑难,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1.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你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3.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的异同。

【课后作业】

1.补充诗句。

“爱国”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之一。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

“,。

”王昌龄发出“,”的壮志豪情。

“,。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给儿子的叮嘱。

他曾经悲痛地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发出感慨:

“,。

”确实,腐败的政府肯定不能令老百姓幸福,林升《题临安邸》中“,”两句就是最好的答案。

教学反思:

课题

六年级上册《练习1》第一课时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1.语文与生活:

理解有些词语尽管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在句子中必须结合上下文先理解意思,才能进行正确朗读。

2.诵读与欣赏:

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思想,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重点

难点

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思想,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课前预习】

1.听一听歌曲《爱我中华》,写出你内心的直接感受。

2.自学“语文与生活”第一部分,思考:

“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

3.先根据注音把第二部分的每组词语读正确,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积累想想意思的不同。

4.先读读第三部分的句子,再想想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最后再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

【知识链接】

《爱我中华》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所写的会歌的歌词。

这首歌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充满了自豪感,真切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交流讨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

2.小组内交流:

第二部分每组词语的读音和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交流第三部分句子中加点词语正确读音的选择。

【质疑探究】

全班交流讨论:

1.“妻子”该读什么,为什么?

2.第二部分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4.指名朗读《爱我中华》,你从歌词中读懂了什么?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爱我中华》。

【课后预习】

1.描红(提示:

①注意抄写古诗的格式,诗题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因为这首诗题文字较少,所以可以分开一些;②“州”字的第二画竖撇,中间的竖写得短些,最后的竖写得长一点。

“翁”字上面的“八”字笔画要舒展一些;③诗句上下两行的标点和文字要对齐。

2.回忆毛笔字书写要点,读贴,临写。

(提示:

“陪”“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左边的部首写得略小,右边的部分写得略大。

两个字的竖笔都要写直,中间一横应接近中线。

3.查找资料,了解两种以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填写在下表。

少数民族名称

聚集地点

着装特色

饮食习惯

主要节日

教学反思:

课题

六年级上册《练习1》第二课时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写好钢笔字:

能临写《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口语交际:

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能语句通顺、有条理地介绍一个少数民族。

学写毛笔字:

学写“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

重点

难点

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能语句通顺、有条理地介绍一个少数民族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预习反馈】

1.读《示儿》,交流读贴所得。

2.总结书写要求,展示书写作业,评比,再临写。

3.交流毛笔字书写要点,展示毛笔字书写作业,评比,再临写。

4.交流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

【合作探究】

1.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观察课文插图内容。

3.介绍一个少数民族,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

4.选择一个少数民族,出示有关资料,介绍自己知道的一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在相互交流与补充中逐步完善对某个民族的认识;

教学反思:

课题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教学反思:

课题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教学反思:

课题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教学反思:

课题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教学反思:

课题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教学反思:

课题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教学反思:

课题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教学反思:

课题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教学反思:

课题

备课人

时间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讨论

个人复备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