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724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docx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docx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

绪言

1、什么是方剂?

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

“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

一、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为一方的核心,其药力居方中之首,一般用量偏大。

在每一个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只用一味,病情复杂也可用至二味。

若用多则使药力分散,并且相互牵制而影响疗效。

如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为君,用至八钱,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二、臣药:

有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

有三种意义:

1、是佐助药:

有二方面意义:

(1)用于协助君、臣二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少,但用数可多于臣药。

2、是佐制药:

用于消除或缓解君、臣二药的毒性与烈性。

3、是反佐药:

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

有二种意义:

1、引经药:

能把方剂中的诸药引向病所,而发挥专项治疗作用。

2、调和药:

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第五章剂型

1、汤剂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

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2、丸剂丸剂内服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方便,一般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粉)剂散(粉)剂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约药物,其吸收亦较快。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第一节煎药法

1、煎药用具2、煎药用水3、煎药火候4、煎药方法

第二节服药法

1、服药时间2、服用方法3、药后调护

下篇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

概念: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凡风寒所伤、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病初起见表证者,都可用解表剂。

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宣之品组方,故煎药时间不宜太久,以免药性耗散,影响疗效。

2、服解表剂取汗,应掌握适度,既不可发汗太过,亦不能发汗不彻。

3、若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可用。

4、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取汗。

同时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的发挥。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证。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表虚证其病机为“卫强营弱”。

卫强——是指外感风邪,风性疏泄,卫阳失其固护之性,即“阳强而不能密”。

营弱——是指营阴因风邪之疏泄以及卫阳之失固而外泄汗出,即卫中邪气强,营中阴气弱。

具有调和营卫的药对是桂枝和芍药:

生姜和大枣。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6g干姜9g甘草69桂枝9g半夏9g五味子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病因病机外感风寒,水饮内停。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

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用法共为散,每次18g,以鲜芦根汤煎服,药味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是“辛凉平剂”。

方解:

君:

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

臣:

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

  荆芥、淡豆豉——辛温开腠散邪(配伍少量辛温药在于助透表邪外出)

佐:

桔梗——宣肺利咽止咳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佐使: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体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药物是银花、连翘

桑菊饮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属于“辛凉轻剂”

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

组成柴胡前胡芎川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各9g甘草5g

用法共为末,每次6g,入生姜,薄荷煎服。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

方解:

君:

羌活、独活——发散全身风寒湿邪,通络止痛

臣:

川芎、柴胡——散邪止痛

佐:

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人参——扶正祛邪;散中有补;防邪复犯

  生姜、薄荷——解表散邪

佐使: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

解表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扶正解表配补益药目的:

一助正气鼓邪外出,并防邪复入;二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耗真元

逆流挽舟:

出自喻昌之《寓意草》。

用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

第二章泻下剂

概念: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适应范围:

用于里热积滞实证,里寒积滞实证,肠燥津枯便秘,里实正虚便秘以及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等。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厚朴24g枳实9g芒硝6g

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鞭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结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2.热人血室证。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

君:

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臣:

黄芩——清泄少阳之热二者相伍,一散一清,和解少阳

佐: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草——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

使:

甘草——调和诸药

第二节调和肝脾

四逆散

组成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趣记(四逆山)只烧干柴。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

组成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烧生姜薄荷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黄褐斑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

君——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补肝体助肝用补肝体

当归:

养血和血助肝用

臣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既有助气血之生化

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益气

又能实土以御木侮辱

佐薄荷:

疏散郁结之气,透达肝经郁热

生姜:

温运和中,辛能达郁

使——甘草: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气血兼顾,肝脾同调。

第三节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

组成石膏50g知母8g甘草6g粳米9g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临床应用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四大)为证治要点。

第二节清营凉血

清营汤

组成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人营分证

第三节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趣记(黄连解读)百子情。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

配伍特点纯用大苦大寒之品,直折三焦实火。

是苦寒直折的代表方。

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明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

普济消毒饮中配伍升麻、柴胡的用意是:

疏散风热 ;引药上行;火郁发之。

仙方活命饮

组成金银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证治要点本方是治疗热毒痈肿的常用方。

前人称为“疮疡圣药”、“外科之首方”。

临床应用以局部红肿欣痛,或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第四节清脏腑热

导赤散

组成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梢

趣记(到迟)统住草地。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火下移小肠证。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经湿热下注证。

方解

君——龙胆草:

善泻肝胆实火,兼利肝经湿热

臣——黄芩、栀子:

苦寒泻火,燥湿清热

木通、车前子、泽泻:

导湿热从小便而去

佐补实火所伤之阴血

当归、生地:

养血滋阴

防苦燥渗利之品伤肝之阴血

疏畅肝胆之气

柴胡

佐使引药直达病所(引经药)

甘草:

护胃和中,调和诸药

第六章温里剂

第一节温中祛寒

理中丸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

2.阳虚失血证。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4.病后喜涎唾。

5、小儿慢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