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136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docx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一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单元评价检测

(一)

第一单元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2·泰安学业考)20世纪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个缺口。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事件是()

A.英国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

C.中共“一大”召开D.俄国十月革命

2.1918年8月30日,当列宁结束了在莫斯科米赫里逊工厂的演讲,走向汽车时,他的身旁响起了枪声。

列宁遭到反革命分子的暗害,身受重伤。

1918-1920年苏俄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分子的叛乱

3.右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4.(2012·泰州中考)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

A.推行农奴制改革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形成斯大林模式

5.(2012·聊城学业考)“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夺取十月革命胜利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推动工业化建设

D.对付美国的“冷战”

6.(2012·汕头模拟)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用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指的是()

A.农民向国家交纳固定的粮食税

B.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建立集体农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7.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

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

“有肉吗?

”“没有。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到过街那家店看看有没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

()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的物资短缺问题

D.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8.(2011·海南中考)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

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

该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罗斯福新政

9.(2012·沈阳中考)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对表现出不满的其他国家代表说道:

“法国是这次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所以我们应该理所当然地拿更多的战利品。

”“但我们英国为这次战争出的力可不比你们法国少啊。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站了起来,几乎是怒视着克里孟梭。

上述情景体现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

A.维护和平B.加强合作

C.挑起战争D.战后分赃

10.1919年法国总统在凡尔赛宫的巴黎和会开幕式上说:

“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羞。

”于是,巴黎上演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丑剧,从中“导演”出一份掠夺性的条约,它是()

A.《四国条约》B.《五国条约》C.《九国条约》D.《凡尔赛和约》

11.(2011·成都中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得以确立,主要是依据()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

C.《四国条约》D.《五国海军条约》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向世界头号海军强国英国发起了挑战。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

“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的优势。

”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也兴冲冲地加入了这场竞赛。

在此背景下,1921-1922年,列强在美国举行了()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

C.维也纳会议D.国际联盟大会

13.(2011·湛江学业考)小华学了《九国公约》的内容后,写了以下体会:

“日本人沮丧,美国人得意。

”其中“美国人得意”是因为《九国公约》()

A.有利于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

B.使美国取得德国的大片海外殖民地

C.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D.有利于美国控制联合国

14.弱国无外交,落后遭欺凌。

中外历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充分说明了这一深刻的道理。

在《九国公约》中体现弱国无外交的内容是()

A.中国赔款2100万元给英国

B.中国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确立列强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15.有位西方学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描述为“从和平走向战争”,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经济危机的爆发、持续

B.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D.成立国联

16.在1929年美国纽约街头,汽车牌子上的文字是“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车”。

车主愿意以如此低的价格出售这辆轿车的深刻社会原因是()

A.车主想换辆新车

B.该车已经无法使用

C.美国受到战争威胁

D.美国爆发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

17.1932年,在美国纽约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说:

“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轮到我妹妹。

”这表明()

A.罗斯福新政的效果还不明显

B.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不同

C.美国贫富差距悬殊

D.经济危机使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

18.(2012·济南学业考)右图为美国《时代》周刊刊登的一幅图片,从中反映出总统奥巴马步罗斯福“新政”的后尘,来一个“新‘新政’”。

据此可以推断奥巴马推行的“新‘新政’”的特点是()

A.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缩减耕地,屠宰牲畜

C.建设公共工程,减少失业队伍

D.国家干预经济

19.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通过国家力量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最成功的要属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它的核心措施是()

A.改革银行制度B.整顿农业

C.调整工业D.兴建公共工程

20.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

“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实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美国经济逐渐复苏

B.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C.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

D.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得以化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5分,共50分)

2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下列人物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历史活动(各举出一个活动即可)

(1)图一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图二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图三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对这些历史人物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2分)

A.图一人物在苏联建成了共产主义

B.图二人物在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C.图三人物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3)我们能从这些人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

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俄农民对当时的经济政策抱有什么态度?

(1分)这一经济政策的名字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列宁为改正经济探索中的“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

(2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重视哪一部门?

(1分)在该部门苏联取得了哪些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2分)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经济政策有过哪几次大的调整。

(2分)反映了其经济探索过程中的什么特点?

(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

代表大会决议(节录)

材料二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1)据图一可以判断出苏俄当时实行的是什么经济政策?

(2分)根据材料一说出上述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2分)

(2)结合材料二说出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特点。

(2分)

(3)结合材料二,并观察图二,试猜想一下,罗斯福总统会与美国农民说些什么?

(2分)

(4)以上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成功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分)

24.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形成了战后世界新格局,试图确立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请回答:

(1)题干中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最主要的条约是哪两个?

(4分)

(2)两个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请你任答其中一个条约所涉及中国问题的内容,并说说它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分)

(3)说出帝国主义确立的统治世界的“新秩序”是什么。

(2分)请对这一新秩序进行简要评价。

(3分)

(4)如果你是当时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你可能听到英国、法国代表的发言。

请说出他们最想表达的意思。

(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辨析的能力。

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时间“20世纪初”排除A、B两项,英国宪章运动发生在1836-1848年,巴黎公社发生在1871年,中共“一大”召开并未建立政权和国家,故本题选择D项。

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但是,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故选D。

3.【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农民上访,肯定是因为对当时的一些国家政策不满。

据材料所给的时间1921年,可知农民的不满应来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实行的余粮收集制。

战争结束,这一政策继续推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

在此背景下,1921年,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取代原来的余粮收集制。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重要信息“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当时农奴制早已被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于1918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时间是1936年,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自由支配。

这让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他们来说1922年的春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

故选C。

5.【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阅读题干可以判断出,材料中叙述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这一政策实施的目的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高度概括。

农民向国家交纳固定的粮食税只是新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实行余粮收集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

建立集体农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7.【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斯大林时代的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题干中的这则笑话反映的正是当时生活物资短缺的现实。

8.【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理解的能力。

据所学知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是斯大林模式,该模式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对话发生的时间及真实的目的。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在巴黎和会上”,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操纵,战胜国怀着分赃和称霸世界的企图参加这次会议。

10.【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了瓜分德国的《凡尔赛和约》。

1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题干中的“新秩序”指的是凡尔赛体系,该体系的构成核心便是协约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

12.【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历史再现能力。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21-1922年”“美国”,可知正确答案为华盛顿会议。

13.【解析】选A。

《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14.【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但确立了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A、B、C三项分别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有关。

1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史实阐释历史结论的能力。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但这只是暂时的和平,因为这一体系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这一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随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世界和平再次受到战争的严重威胁,该体系也开始走向瓦解。

16.【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的能力。

由题干中“1929年美国”“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车”的关键信息,可知当时美国正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窘,购买能力低下,从而出现了题中表述的现象。

17.【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和C项,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轮流吃饭”,说明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

18.【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A、B、C三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不是特点。

故选D。

19.【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为了使美国摆脱危机,1933年美国开始实行罗斯福新政,新政的核心基础是《全国工业复兴法》,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20.【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题干中的“1933年底”“罗斯福”等关键信息,可推知“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应指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只能使美国渡过危机,故D项是不正确的。

其他三项是罗斯福新政的作用,都是正确的。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只要识读出图片中的人物,再结合所学知识,就很容易解答第(1)、(2)题。

第(3)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敢于创新、探索”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列宁:

领导十月革命;斯大林:

领导苏联人民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罗斯福:

推行新政。

(2)B。

(3)敢于创新、开拓的精神;不怕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归纳能力。

三则材料反映了苏俄、苏联实行的三项不同的经济措施。

材料一反映了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情况;材料二反映列宁发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做出了反省;材料三为斯大林的言论,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苏联政府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在阅读理解三则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回答第

(1)、

(2)、(3)题,第(4)题综合性较强一点,把不同时期的经济措施做一归纳即可。

答案:

(1)不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行新经济政策。

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重工业。

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化强国。

(4)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反映出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道路是曲折的。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材料一讲述的是新经济政策中关于农业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一,可直接解答第

(1)题。

材料二讲述的内容是罗斯福新政中关于农业方面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解答第

(2)题。

第(3)题通过观察图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在出现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大胆探索,结果都成功了。

由此可以得出,面对危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或改革,不能走极端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新经济政策。

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自己可以全权处理。

(答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也可得分)

(2)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或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劝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符合题意即可)

(4)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

(答出任意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历史应用能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关内容。

(1)、

(2)、(3)题根据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

第(4)题可从巴黎和会三巨头各自参加会议的目的着手:

英国希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法国则想以最严厉的手段处分德国,尽可能地肢解这一强大的邻国,以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答案:

(1)《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2)《凡尔赛和约》将原来由德国控制的山东交由日本控制,这个消息传入北京,引起五四运动的爆发。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它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新秩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上的矛盾。

(或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

(4)英国:

不能过分制裁德国。

法国:

要严厉制裁德国,不要让它东山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