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876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docx

《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docx

实用参考中考物理必备真题分类解析doc

中考物理必备(上)

20GG年中考真题分类解析

一、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声现象……………………………3

二、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光现象……………………………6

三、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物态变化………………………14

四、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微观世界及分子运动…………21

五、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内能与热机……………………22

六、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力………………………………28

七、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力与运动……………………33

八、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简单机械………………………37

九、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机械能…………………………42

一十、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质量与密度……………………46

一十一、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压强……………………………51

一十二、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简单电路………………………55

一十三、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电功与电功率…………………64

一十四、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磁现象…………………………74

附录一、八年级物理基础知识…………………………………………82

附录二、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91

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

一、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声现象

1、(20GG·南充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传播

B.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C.“震耳欲聋”说明卢音的音调高。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解析】选A。

本题综合考查声学知识。

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所以A选项正确;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所以B选项错误;“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所以C选项错误;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物体振动也不会使我们听到声音,所以D选项错误。

故选A。

2、(20GG·安徽中考)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A项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这个现象表明发声体在振动.B项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塑料小球振动的振幅增大,故响度变大.C项尺子振动越快听到声音越高,说明音调和振动的快慢即频率有关.D项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证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选D.

3、(20GG·泸州中考)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B.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知识点的综合:

声音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振动,所以B中物体不振动就发生是错误的;声音的特性中音调和音色应用,声音的音调是由发声体频率决定的,而音色是判断发声体不同的因素,所以D中“闻其声而知其人”是由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噪声危害的控制“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的;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就是声音传递能量的佐证

4、(20GG·南京中考)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人们根据音调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声现象的知识。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A项正确;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项错误;我们能听见声音,至少满足物体振动、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有良好的听觉系统三个条件,C项错误;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根据音色,不是根据单调,D项错误。

5、(20GG·广东中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人耳能听到各种频率的声音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解析】选A.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A对;振动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频率也不同,能引起人听觉的声的频率范围是大于20HZ,小于20GG0HZ,所以B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C、D都不正确。

6、(20GG·荆门中考)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大象的语言声音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超声波

D.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声现象。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选项错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选项正确;大象的语言声音是次声波,C选项错误;声波可以传播能量,D选项错误。

故选B。

7、(20GG·株洲中考)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声吶探测鱼群

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C.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解析】选B.本题考查声音的利用。

选项A利用声音探测鱼群,获得的是信息;选项B振动击碎结石,传递的是能量,故符合题意;选项C,胎儿的发育情况,获得的是信息;选项D,是否有障碍物或昆虫也是获得信息

8、(20GG·河北中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减弱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控制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声现象的理解;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入耳朵,才能听到声音;减弱噪声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入耳处减弱;用手指改变琴弦的松紧度,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改变发声的音调。

9、(20GG·咸宁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B.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输路径上隔离和吸收声波

D.人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与声音的特征。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可知A错误;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此可知B错误;防治噪声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接收处”,“禁鸣喇叭”是防止喇叭振动发声,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错误;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发声体,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D正确。

10、(20GG·潍坊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C.放鞭炮时捂耳朵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嗓声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其有能量

【解析】选A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选项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选项错误;放鞭炮时捂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嗓声,故C选项错误;超声波的高频率振动在带动“结石”振动的过程中将其粉碎,故D选项正确。

11、(20GG·自贡中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解析】选C.本题考查声音相关知识,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产生;音色是声音的特色,由发声提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人的音色一定不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GG0Hz,声波的频率要在这一频率范围内,且音量到达人耳达到0dB才能听得见;击碎结实需要能量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12、(20GG·湛江中考)我们欣赏音乐时能分辨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色不同B.音调不同C.响度不同D.传播速度不同

【解析】选A.本题考查乐音的特性。

我们能分辨出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不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不同,而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即A选项正确。

13、(20GG·兰州中考)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低声细语”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C.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只能传播信息,不能传播能量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相关知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低声细语”是说声音较弱,B正确。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传播介质,声音是不能到达人耳的。

声音有两大作用,一是声音能传递信息,二是声音能传播能量。

14、(20GG·聊城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声现象的相关知识.“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故应选D。

二、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光现象

1、(20GG·泰安中考)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º夹角,则()

A.反射角是60º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º

C.入射角是30º

D.入射角增大5º,反射角增大10º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及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º,因此入射角是60º,反射角也是60º,入射角增大5º,反射角也增大5º,故选B.。

2、(20GG·泸州中考)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

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泸州市城区内南宋建筑的“白塔”塔身洁白,是因为它吸收了所有的色光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C.电影屏幕选用粗糙的布料,目的是避免光发生漫反射

D.一束光与镜面成30o角照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角是60o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光现象”部分知识点。

A选项考察的是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光,而不是吸收,;B选项考查的是“光的折射”的知识点,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水中,传播方向时不发生改变的;C选项考查的是漫反射知识点,粗糙的布料是利用漫反射。

一束光与镜面成30o角照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3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30°.

3、(20GG·荆门中考)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A.电视遥控器B.医用“B超机”

C.验钞机D.夜视仪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不可见光。

电视遥控器、夜视仪是利用了红外线,A、D选项不符合题意;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B选项不符合题意;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符合题意。

故选C。

4、(20GG·重庆中考)在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铅笔在水面处“折断”B.树林中的阳光C.平面镜中的陶罐D.水中树的“倒影”

【解析】选B。

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树林中的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平面镜中的陶罐”和水中树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选B.

5、(20GG·咸宁中考)如图4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区分三种光现象。

A筷子弯折是由于光从水中折射到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属于光的折射,A错;B中的倒影,是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倒影是岸上的物体在水所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B错;C透镜工作时,光分别在空气和玻璃中传播,属于光的折射,C错;D中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实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D正确。

6、(20GG·黄冈中考)下列现象由光的折射产生的是

A.立竿见影B.刀光剑影C海市蜃楼D.杯弓蛇影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应用。

立竿见影、刀光剑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海市蜃楼是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杯弓蛇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7、(20GG·潍坊中考)光的世界变幻莫侧,奥秘无穷。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同颜色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B.雨后彩虹是由于光发生反射形成的

C.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发生折射形成的

D.日食和月食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解析】选CD。

本题考查光速和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光的折射的辨析。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都是3×108m/s,故A选项正确;雨后彩虹其实质是光的色散,故B选项错误;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经过不同高度的密度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选项正确;日食和月食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D选项正确。

8、(20GG·扬州中考)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三种光现象的辨析.树荫下的圆斑是光线沿直线透过树荫缝隙,形成的太阳的像,即小孔成像;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露珠相当于放大镜,实质是光的折射;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9、(20GG·自贡中考)光线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下图中可以较全面、正确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光的折射和反射.玻璃板既可以反射光线,又可以透过光线。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空气大角)

10、(20GG·湛江中考)如图1所示的四个情境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光现象的认识。

蜡烛在镜中的像和街道拐角处扩大视野的镜子属于光的反射现象;铅笔好像“断”了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手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1、(20GG·丽水中考)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平面镜成像B.塔在水中的“倒影”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D手的影子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

A是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塔在水中的“倒影”也是光的反射,手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是利用了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放大镜成像是利用的光的折射,故选C。

12、(20GG·聊城中考)关于物体通过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B.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一定相等

C.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D.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大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成的像是虚像。

综上所述,故应选B.

13、(20GG·福州中考)下列光学设备中,应用的原理与如图5所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A.照相机B.老花镜

C.幻灯机D.放大镜

【解析】选A。

本题考查透镜及其应用。

照相机的原理是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幻灯机原理是当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当u

在图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14、(20GG·泰安中考)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物体放在主轴上距凸透镜中心25cm处,物体所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等大的实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体放在主轴上距凸透镜中心25cm时,物距为25cm,焦距为1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5、(20GG·雅安中考)张宁用图8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8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烛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解析】选B.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焦点处,故凸透镜的焦距为30cm-20cm=10cm,A错;由图乙知蜡烛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B正确;照相机成像是利用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错;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这时是物距增大,像距应减小,故D错。

16、(20GG·荆门中考)下列光

学仪器成放大实像的是

A.潜望镜B.平面镜

C.放大镜D.幻灯机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平面镜和凸透镜的应用。

潜望镜和平面镜成的都是等大虚像,A、B选项不符合题意;放大镜成的是放大虚像,C选项不符合题意;幻灯机成的是放大实像,符合题意。

故选D。

17、(20GG·聊城中考)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在立竿见“影”和水中倒“影”中,前者是由光的形成的,后者是由光的形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光现象的形成原理。

立竿见“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在杆的后面形成的阴影,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答案:

直线传播反射

18、(20GG·连云港中考)如图乙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水面,人射光线及法线已画出。

请画出这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和折射的作图。

光从水中斜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答案:

如图所示。

19、(20GG·遂宁中考)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保留作图痕迹)

【解析】平面镜成的是正立、与物等大的关于镜面对称的虚像,因此分别作A、B的对称点

,然后连接

两点作虚线,并在

点画上与A相同的箭头。

答案:

如图所示。

20、(20GG·南充中考)以下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过程,请将其补充完整: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

(2)点燃蜡烛,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使其在。

(3)小明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如图8所示的a、c、e三点;

①蜡烛在a点时移动光屏,接收到了清晰的像,生活中利用了此成像规律。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②在凸透镜位置不变时,将蜡烛从a点移至C点,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透镜方向移动;

③将蜡烛移到c点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选填“能”、“不能”)。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2)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3)蜡烛在a点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成像规律;将蜡烛从a点移动到c点时,根据“物近像远”的规律可知,应使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当将蜡烛移动到e点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线,所以不能在光屏上接到像。

答案:

(2)同一水平线(同一高度)(3)照相机远离不能

21、(20GG·雅安中考)在图13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其矫正做法是图。

【解析】本题考查眼睛的矫正.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答案:

B,D

22、(20GG·广东中考)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或折射光线,使光路完整

【解析】

(1)题考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殊光线画法.凸透镜的特殊光线是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汇聚于焦点.②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③由焦点发出或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凹透镜的特殊光线①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②延长线经过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③过凹透镜光心O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答案:

23、(20GG·湛江中考)如图8所示是一束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请画出折射光线.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折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焦点。

答案:

如图所示

24、(20GG·连云港中考)19.(6分)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  cm;

(2)当u=7.5cm时,像的性质为        ;

(3)小华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光发生折射时,光路具有    。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

(1)由表中数据可知,当u=v=10cm时,成倒立等大实像,此时有u=v=10cm=2f,则f=5cm;

(2)当u=7.5cm时,有f<u<2f,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由于光路的可逆性,当物、像对调时,原光路仍成立,只是光线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答案:

(1)5

(2)倒立放大实像(3)可逆性

25、(20GG·德州中考)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将蜡烛移至光具座20cm处,此时物距为30cm,大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2)要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物距应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距应大于2倍焦距,故蜡烛应向右移动,光屏应向右移动.

答案:

三、中考物理真题分类详解----物态变化

1、(20GG·福州中考)仲夏清晨,叶片上出现晶莹透亮的露珠,如图l所示。

这个现象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熔化B.凝固

C.凝华D.液化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

由题意可知,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液态的水而形成的;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凝固是由液态变成固态;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故选D

2、(20GG·南充中考)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常出现霜,下列有关霜的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凝华现象且吸热B.是凝华现象且放热

C.是凝固现象且放热D.是凝固现象且吸热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B。

3、(20GG·泰安中考)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棍儿周围“白气”,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

D.冬天,,是车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概念。

河里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熔化为液体的水;冰棍儿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冰棒液化成液体的小水滴、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由于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