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课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768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评课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学评课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学评课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数学评课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数学评课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评课 2.docx

《数学评课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评课 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评课 2.docx

数学评课2

数学优质课听评课报告

于海平

3月12日,在全市组织生命化课堂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七位数学老师讲的同一节课《完全平方公式》,这些课都上的非常的精彩,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在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教学理念。

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这些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具体感受如下:

优点:

1、课堂情景恰如其分的设计,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团结合作,探究兴趣盎然,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耐心细致的指导,一步步诱发学生缜密的思维,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确实思考的过程,教给学生的不再是死的知识,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是给学生一个思维方法,是“点金术”,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教师较高的个人素质。

2、教师的语言、语气、语速、和表情都非常重要,在愉快的氛围里进行学习,所学知识就轻松掌握了。

其中,像李文晶和张晓丽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始至终一直保持微笑,用鼓励、欣赏的眼神注视学生、用轻松愉悦、鼓励性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整节课都使人感到使人很愉快,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学生能按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提纲,一步步轻松的完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尤其是蜊江中学的杜永静老师,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公式的推导,解题方法,解题步骤的总结都由学生讨论得出,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得到结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课堂环节设计由易到难,问题的逐步深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斗志。

5、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尽量让学生多展示,多讲解,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表演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6、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评价不仅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同时也促进组内同学的团结协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向心力。

疑惑之处:

1、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参与并不是十分积极,因此在讨论问题时,很多问题的结论不能及时总结出来。

2、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常常因为某些同学表达不清楚,其他同学听得索然无味。

3、由于教师的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认为学生会的知识,常常一提而过,但一部分学生往往因知识缺陷而听不懂,习题不会做,展示自我的积极性不高。

总之,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

一、参赛课例透析

从总体上来看,本次参赛的32节课均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基本上注入了先进的课改新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师角色有了明显的转变。

有的课例个人风格鲜明,颇具特色;有的导入巧妙,结尾意犹未尽;有的过渡自然,变化有致;有的风趣幽默,驾驭自如…….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值得肯定.

1、能准确界定教学目标

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学课程目标,参赛老师均能从上述四个方面去准确界定教学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能适当使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动词去界定知识技能目标,能适当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去界定过程性目标.

2、能以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起点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以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起点,是本次竞赛的最大亮点.可以说,32位参赛教师都给自己的课设置了问题情境,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与生活背景相联,从生活到数学.如奥运场馆的设计、旅游问题、矩尺常识、脐橙规格问题等;第二,与挑战性问题相联,从问题到数学.如运动员选拔、气温不适等;第三,与学生实践活动相联,从活动到数学.如四边形框架等;第四,与游戏、欣赏、审美相联,从审美到数学.如用火柴棒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自我介绍等.

3、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异彩纷呈

关于教学内容的呈现,选手们均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具、模型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对于数学概念,能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概念形成过程的把握两个维度去呈现.如矩形的概念,一方面能从实物、模型出发抽象出矩形的概念,另一方面能抓住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借助教具或动画展现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变化过程.事实上,数学概念都是数学某结构中的具体元素,体现着它与结构中其它元素的关系,它们相互关联逐次抽象,形成一个层次结构,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对于定理(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呈现不是固守“定理--证明--应用”的模式,而是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等方式探究、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呈现比课本更规范的证明过程,然后引发他们主动解决问题.如“矩形的性质”一课大部分选手是通过实物或课件,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矩形的性质.再如,“矩形的判定定理”一课,基本上是通过教具或课件(有的用了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判定定理.值得学习的是,有位教师的教具独具匠心,通过对角线的放缩,使判定定理的引出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对问题(包括例题、习题)的设计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问题为基础,对问题赋予的情景合情合理,生动有味.如从“三百山的脐橙”的抽样检测回顾思考所学内容,明确方差越小,脐橙越匀称,并为探究是不是方差越小就越好埋下伏笔;再如,通过分别估计“T”形图中横放、竖放的两根木棒的长度,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4、能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学习数学事实通常只需要亲身经历,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则需要亲自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在实践中领悟和习得.为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参赛老师设计了一些很好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可分为四类:

一是设计场景,让学生操作.如检测矩形方框;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找出气候不适的原因;三是设计方案,让学生实验.如分别在安静和吵闹的环境下估计1min的时间;四是设计习题,让学生探究。

如改编人教版八(下)P105练习1等.

5、教学技能娴熟,调控能力强

大部分参赛教师教态自然,心理素质好,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画图规范,信息技术使用熟练,课堂组织有序.特别是在课堂提问方面,有些教师的提问启发性强,使学生“有路可寻”,有些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逐步引领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在教学语言方面,多数参赛教师语言简洁、准确、规范,有些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具有感染力,鼓动性强;在激励机制方面,多数教师能通过适度的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从你脸上的微笑觉得你有了新的发现”,“你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的小老师”等;在课堂调控驾驭方面,有的开头新颖,结尾更加精彩.值得学习的是,有两位教师讲课完全放开,在课堂上应变自如.有位教师上“数据的波动(第二课时)时”,由于他引领得当,学生说出了“不光看平均数、方差,还要看目的”的妙语,道出了问题本质.

必须指出的是,本次参赛的一些课或一些课的某个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瑕疵.具体地说:

①有的因教材钻研不深,所呈示的内容偏离《课标》要求;②因调控不当,有的课前松后紧,造成上课拖堂或没完成教学任务或草草收场等现象;③有的因上课紧张,教学大大偏离了先前的“预设”;④有的教案关于教学目标的界定不太合适,过于空泛.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等等,不能反映本节课的内涵,有形式主义之嫌;⑤有的联系实际考虑不周,创设的情景有些牵强附会,所编拟的习题不够严密或存在错误;⑥有的讲课不够精炼,抓不住本质,语言累赘,口误较多;⑦有的评价不当,表扬过度,鼓励言行过于童年化,热闹掩盖了数学思考;⑧有的书写零乱,板书太少或没有板书,示范不够;⑨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形同虚实.需特别指出的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象“团体任务”和“结构不良问题”用合作学习较合适;⑩有的提问含糊,使学生无所适从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几点意见

1、应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

目前,关于学习理论的心理学流派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等.一个教学设计和一堂课应当以怎样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应根据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以这次参赛的三个课题为例,笔者认为,“矩形的性质”和“矩形的判定定理”两节课宜用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数据的波动(第二课时)”宜用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思想.

2、不能固守于某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或典型形式.不同的时期往往会推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目前,常用的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及其它的变式.一类是在传统教学观指导下衍生出来的教学模式,其典型范式为:

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另一类是《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即: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教学模式具有简约性和可模仿性等特点.因为它简约,所以便于把握;因为它可模仿,所以便于操作.因便于把握和操作,很容易一度时期固守着某一种教学模式.如50年代至70年代,因为学前苏联,那时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沿用凯洛夫的“五步法”,固守“五步”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可否认,凯洛夫的“五步法”对那个时期的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合理成份对现在的课堂教学仍在发挥指导作用,但到后来,因为将它绝对化、模式化了,致使课堂变得沉闷、呆板,制约着师生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现在,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按照《课标》倡导的模式进行,这本无可非议,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死死固守这一模式,将它模式化、绝对化,最终将阻碍课改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强调的是,一方面,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并非对所有类型的课题都合适,无论什么课题不存在最好的教学模式,只有合适的教学模式,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合适.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等方向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就拿这次优质课竞赛“矩形的判定”这一课题为例,有的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多的则选用《课标》所倡导的模式.实际效果,有两节课的教学模式虽略显传统,但效果很好,而有几节课的教学虽完全按照《课标》所倡导模式展开,但效果却不够理想.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框架,并非教学过程的全部,需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能囿于某些操作步骤,生搬硬套.

3、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标准》所持有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科书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

正文内容:

识结构,而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一堂课或一个教学设计,其教学内容不应当只是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与学的方式主要有以教师主导为取向的接受式和以学生自主为取向的活动式,至于其它方式,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这两种的变式.教与学的水平大致可分为“记忆”、“解释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三类.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三者是相互关联的.首先,任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实现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水平上操作,就某一内容而言,教师至少需要思考这些问题,是否讲了?

是否讲到位?

讲得不够还是讲过了头?

就某一知识点而言,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讲、练、考是否到位?

这实质上是对某一教学内容在教学上的操作水平的把握;其次,内容与方式也是相互依赖的,一定的教学内容,要与相应的教学方式相匹配,必须注意的是,现在提倡发现式教学,但很多内容发现式并不合适.如,“勾股定理”这一课题,许多版本的教材都采用作些铺垫,让学生发现勾股定理这一方式呈现.勾股定理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任何一种证明方法都凝聚了数学家的智慧和心血,试想,我们的学生能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发现吗?

笔者认为,勾股定理这一课题宜采用“给出定理----应用定理----介绍定理的一些典型证法”这一呈现方式.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学的学习仍然应当以有意义的、主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恰好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那这个三角形就不平衡。

这无疑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这三个目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反映了这三个目标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一节课显然也就不完整了。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

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

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

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

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

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

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

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

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

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大少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

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

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

什么是教学方法?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

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

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

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

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

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

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化教育手段。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

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

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

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

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

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

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

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

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

”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

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数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课学生很忙,但思考度很侧。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

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

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

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

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七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

怎样理:

第一步,从整体人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

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七个内容。

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

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总之,课堂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

1.对课程实施方向性和思想性的把握。

以人为本的理念,开放的教学观,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等。

2.教师的个人素养。

气质与修养,知识面的丰富,与学生平等沟通。

3.教学思路。

知识的层次性、递进性,内容整合的合理性,学科特点的体现、学习习惯、方法的要求。

4.学科教学基本素质。

字、普通话、多媒体的制作与使用,教学过程中的把握度。

5.教学组织。

活动、讨论、问题等的设计和展开,分析的针对性和适配性,节奏的把握等。

6.教学机智。

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把握和利用等。

关注学生的学:

中心为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1.兴奋度与兴趣性。

2.参与性与效果性。

如参与的程度、参与的方式、参与过程中的品质思维等。

1.首先是“以学论教”。

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考察教师的教。

以学论教要求把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

从活动到状态,意味着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从过程到情境,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生成,关注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要做到以学论教,需要观课者选取能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活动、精神状态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要坐在学生之间。

观课议课不同于听课评课,评课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评课信息,主张不干扰学生学习。

而议课是为了实现以学论教,需要获得学生学习的充分信息,它要求深入学习活动,探询学生学习的感受和体验。

也只有深入学生中间,才能围绕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提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讨论话题和问题,才能使观课议课活动真正实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五、观课议课框架:

       开展观课议课,观察点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可以有无数种角度看课堂,所以,也就有无数个观察点可以让我们去选择。

但无论观察点是如何之多,对于每一位观课者来说,总是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来观察,否则,就如走进一个毫无分类规律的杂货店,我们难以从充足的货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观察点的确立应建立在全面理解课堂的基础上。

在观课过程中,观察角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5条线:

环节、显示、对话、指导、机智。

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5条线:

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各条观察线又有数个不同的观察重点。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观察

1、角色: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2、状态:

灵活运用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