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539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

《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

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现状及对策

长江三峡库区,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冬暖夏热,少霜雪,寡日照;以丘陵、山区为主,河谷、溪流较多。

由于丰富的水热资源,三峡库区草山草坡较多;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下,库区宜退耕种草面积增大,适宜发展草食牲畜。

同时三峡大坝三期蓄水后,库区淹没面积增大,移民人口增多,需解决移民的生活生产问题,而发展草食牲畜是很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特别是就地移民。

为此,研讨优质、高效的草食牲畜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一、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及饲草生产现状

由于长期受限于传统种养殖方法、交通闭塞、文化交流落后以及饮食习惯等,三峡库区草食牲畜生产水平较低、人均消耗草食动物及其产品数量少。

以重庆市为例,2001年存栏奶牛2.18万头,产奶牛头平单产4000公斤左右,年产奶量6.98万吨,人均占有奶量2.27公斤,比1999年中国人均消耗牛奶5.6公斤低1.47倍,比世界人均消耗水平80.4公斤低34.42倍;肉牛存栏165.9万头,出栏43.33万头,出栏率26.12%,平均胴体重仅110.6公斤,牛肉产量4.79万吨,人均占有1.56公斤,比1999年中国人均消耗牛肉4.0公斤低1.56倍,比世界人均消耗牛肉9.7公斤低5.22倍;山羊存栏264.81万只,出栏273.36万只,出栏率103.23%,平均胴体重12.1公斤,羊肉产量3.31万吨,人均占有1.07公斤,比1999年中国人均消耗羊肉1.8公斤低0.68倍,比世界人均消耗羊肉1.9公斤低0.78倍;肉兔存栏832.07万只,出栏1059.89万只,出栏率127.78%,平均胴体重2公斤,兔肉产量2.12万吨,人均占有0.69公斤。

草食牲畜肉类总产量10.22万吨,人均占有3.32公斤,比1999年中国人均消耗的牛羊肉5.8公斤低0.75倍,比世界人均消耗的牛羊肉11.6公斤低2.5倍。

三峡库区饲草生产分为四大类。

其一,最主要的部分是草山草坡。

由于三峡库区山多、山大,草山草坡面积大,仅重庆市就有草山草坡3237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为2874万亩,草山草坡主要属于天然灌丛植被,产草量低,平均亩产鲜草仅0.5—0.6吨。

在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启动“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示范工程”与“天然草地植被恢复工程”项目下,重庆市已建立了种植三叶草、黑麦草、鸭茅等优质牧草的人工草地及改良草地约20万亩,平均亩产鲜草1—2吨,尤其是采用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极大地提高了草场牧草的品质和利用率;其二,退耕地多。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坡度大于25度需退耕的土地面积很大,仅重庆市就有543万亩,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3861万亩15%,这些退耕地相当一部分可用来发展种草养畜;其三,冬闲田是最重要的草地资源之一。

三峡库区农区有2000多万亩冬闲田,可实行草田轮作,发展人工种草;其四,菜草轮作、果草轮作、粮草轮作及田边地角种草是城郊农区饲草生产很重要的草地资源之一。

2001年仅重庆市开展人工种草45万亩,亩产鲜草3—4吨,利用草山草坡种草20万亩,亩产鲜草1—2吨,可供载亩200万牛单位。

二、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及饲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草食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品种质量差,生产性能低

三峡库区的肉牛品种主要是黄牛。

育肥牛中黄牛占90%以上,其余的肉牛绝大部分来源于水牛的老残牛。

无论黄牛或水牛都是以役用或役肉兼用型为主。

据查,三峡库区的黄牛品种主要有巴山黄牛、巫陵黄牛、盘江黄牛、川南山地黄牛等。

这些地方品种个体普遍较小,成年体重只有引进肉牛品种的1/3—1/2,据测,1999年重庆市肉牛的平均胴体重仅为110.6公斤。

由于长期缺乏本品种选育,品种内性能一致性较差,杂种后代表现良莠不齐,生长缓慢,产肉性能极差,其屠宰率和净肉率都低,在相同体重条件下,比外种肉牛约低20个百分点。

据测,川南山地黄牛在舍饲条件下,日增重平均为850克,而放牧条件下仅156克,在放牧加补饲条件下也只有550克。

其屠宰率仅46.2%,净肉率仅36.7%,而发达国家肉牛的屠宰率高达60—70%。

三峡库区的奶牛主要是黑白花奶牛,但因多年来随市场奶制品销售行情涨跌变化,许多奶农循环地淘汰与引种,致使奶牛品种来源复杂,缺乏对本品种进行选育与改良,同时因阶段性、肓目性引种,缺乏引种选择与管理,致使很多奶牛品质差,产奶量低。

如重庆市奶牛平均单产4000公斤,而国内一些地区奶牛单产达6000公斤以上,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奶牛单产达8000—10000公斤,致使奶牛水平低,养殖效益不高。

三峡库区的山羊品种以地方品种为主,主要有黑山羊、板角山羊、川东白山羊、酉州乌羊等。

这些地方品种多为肉皮兼用型,由于繁育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选育,导致多数品种毛色不一致,性能一致性也较差,品种间混杂严重,纯种数量急剧下降,初生重小,生长缓慢,成年体重低,屠宰率和净用率较低。

据调查,三峡库区地方品种山羊的成年体重公羊35—40公斤,母羊30——35公斤,屠宰率35%左右,净肉率约30%。

而国外优良品种波尔山羊成年体重公羊70—130公斤,母羊55—100公斤,40公斤的羊屠宰率达50%以上,成年羊的屠宰率高达60%以上。

(二)传统养殖观念落后,养殖技术不高,生产效益差

由于长期以来,三峡库区农民把养殖业作为副业对待,特别是养肉牛和山羊。

农民把牛作为役用,将老残牛淘汰作肉牛,因而长期以来采取拴养放牧或采集野草饲喂方式养牛,不但饲草质量差,而且缺草季节供草不足,只有在耕作繁忙季节才补充一些原粮,这种饲养方式,缺乏全价营养供给,饲养期长,牛的产肉量少。

对山羊虽不作役用,但也是以拴养放牧或散养放牧为主,缺乏精料供给,因而生长速度慢,饲养期长,产肉量少,养殖效益不高。

(三)草食动物疫病防治措施不健全,防检及医疗设施落后

三峡库区山高坡大,农民居住分散,对草食动物的疫病防治缺乏认识及足够的重视。

同时,对三峡库区草食牲畜疫病没有定期作彻底的摸排,老疫病未摸清楚,而近年引种,新疫病又不断带入及发生,缺乏一套完整的针对三峡库区特殊地理环境的草食动物疫病防治措施。

三峡库区许多区县经济条件差,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不健全。

据调查,许多区、县级畜牧兽医站经费严重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

乡(镇)级畜牧兽医站条件更差,财政没有安排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工资,更没有安排工作经费,全靠自找收入维持,许多畜牧兽医站防疫及医疗设施极差,还有一些贫困畜牧兽医站没有服务场所。

这种状况导致基层畜牧兽医体系不稳,服务跟不上。

(四)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虽然三峡库区水热资源条件好,草山草坡多,宜人工种草面积大,但由于技术及管理问题,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草畜平衡不够好,边远的草场草多畜少,利用不足造成草场过早退化;农家附近的草场畜多草不足,利用过度,也造成草场过早退化。

2.草种的选择与搭配不当,造成产草量不高,持久性差。

3.草地建植管理技术水平低,造成草场退化快,水土保持作用不明显。

草地杂草多,防除难。

在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刈割、放牧等方面都有不合理因素。

4.青贮、氨化技术推广普及不够好,饲草、农作物秸杆浪费很大。

5.草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特别是农区宜退耕种草地、冬闲田、空闲地、房前屋后、鱼池旁、田边地角等可以开展人工种草,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五)牧草及草食牲畜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带动,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品优势

三峡库区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农民生产方式传统,草畜产品就地销售,缺乏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介入。

对草畜产品缺乏严格的质量检测及“包装”升格,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产品,因此销售市场局限,生产效益差。

三、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发展对策

(三)建立草食牲畜良繁体系,开展杂交改良,扩大良种推广面

1.引进草食牲畜良种,建立良种核心场,加强核心场的品种选育及性能测定,稳定品种质量

由于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地方品种生产性能低,必须引进优良品种,开展品种改良。

根据三峡库区的地理条件及原有草食性畜品种情况,适宜新引进的肉牛品种有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和劳莱恩牛。

安格斯牛为中小型肉用品种,初生重25—32公斤,与地方品种杂交难产率低,其牛肉大理石纹好,在美国牛肉市场素有“贵族牛肉”之称;海福特牛属中型肉用品种,与地方品种杂交难产率低;劳莱恩牛又名矮脚牛,属于小型肉用品种,虽然体重小,但耐粗饲,脚短重心低,行动稳定性好,适于山区放牧,而且体重小维持消耗低,比较效益好,此外,也可适当引入大型品种,开展品种改良。

三峡库区的山羊品种主要是个体较小,生长速度慢,产肉率低,因此适于引进的山羊品种主要有波尔山羊和南江黄羊,通过杂交改良本地品种,可以提高生产性能。

波尔山羊是世界上目前最著名的肉用山羊品种,体格大,肉用体型特别明显,生长速度快,特别是前期生长速度快,据加拿大测定,波尔山羊出生至3月龄的日增重为255克,3—6月龄为225克,6—9月龄为205克,9—12月龄为190克,而且波尔山羊的繁殖力较高,平均产羔率为193—215%,母羊母性好,泌乳力高,日平均产奶量为1.5—2.5公斤,母羊的情期受胎率也高;南江黄羊是我国的育成品种,具有体格大、生长发育快、四季发情、繁殖率高、抗病力强、耐粗饲、产肉率高、板皮品质好等特性,是我国肉用性能优秀的山羊新品种。

三峡库区的奶牛品种杂,应清理现有群体,选留优秀个体,开展胚胎移植,扩大优秀群体数量。

既引种还要保种,对每个引进品种应建立核心种场或种群。

要严格按照每个品种的营养需求及生活习惯建立饲养管理规程及疫病免疫程序,严格进行场内或群内本品种选育,稳定优良品种的生产性能,要定期引入本品种血缘,避免群内近交系数增大,克服近交衰退,同时要严格生产性能记录,开展群内个体选择,进行品种性能测定,确保优良的个体才投入推广。

2.对三峡库区地方品种进行选育,提纯扶壮

由于三峡库区草食牲畜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不高,个别品种内性能一致性差,杂交后代良莠不齐。

为了提高杂种优势,必须对地方品种进行本品种选育,提纯扶壮。

可以建立核心场选育,也可以在农户中开放式选育,理清血缘关系,建立选育档案,定期测定性能,淘汰较差的个体,确保品种内性能一致。

此外,对已引进多年的外来品种也应建立核心群,开展品种选育,淘汰退化个体,提高生产性能。

3.建立扩繁群,提高推广速度

一个品种要快速推广,必须建立扩繁群。

各个推广区、县应根据推广速度确定扩繁群的数量,保证农户推广的需求。

可以建立规范的扩繁场,也可以选择农户建立适度规模的扩繁群。

扩繁群既有供种任务,又有示范作用,农户购买种畜主要与扩繁场(群)接触,从扩繁群了解品种的生产性能,直观养殖效果,增加养殖信心。

因此,无论哪种方式建立扩繁群,都应加强饲养管理,选择优秀个体留作种用。

4.筛选杂交组合,开展杂交改良,提高草食牲畜生产成绩及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各品种间杂交优势不同,因此,要开展配合力测定,筛选各品种杂交的最佳组合,确定各推广区、县选择适宜的父本、母本品种。

各推广区、县选择品种应遵循市场规则,既要考虑生产水平,又要考虑产品质量,还要考虑多层次的市场需求。

因此要因地制宜地确立当地草食牲畜生产的档次,克服供过于求,产品疲软。

(二)开展草食牲畜疫病综合防治

草食牲畜的疫病与其他动物一样,主要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及其它普通病。

但因草食牲畜以食草为主,草源广,病源多,尤其应预防传染病、寄生虫病及中毒病,奶牛还应预防产科疾病。

为了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疫病防治综合措施,应组织人力对三峡库区草食牲畜的疫病防治作祥细调查,摸清病源及传播情况,以便制定的措施更具针对性。

为了减少疫病发生及疫病带来损失,在草食牲畜生产过程中,应采取“养、防、检、治”四字方针。

首先加强对草食动物的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为草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繁殖及生产条件,增强动物自身抵抗力,减少疫病发生;其次,要坚持自繁自养,减少从外地带来疫源;其三,要定期驱虫及预防注射,对规模化养殖场要制定科学的疫病免疫程序,严格、定期地开展疫病预防;其四、要定期对圈舍及相关场所、物品进行消毒,开展运输、买卖、屠宰等环节检疫,发现病畜立即隔离和封锁,严格按规定处理病尸,切断疫源;其五,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紧急防治措施;其六,要主动、及时、准确地诊断治疗,减少不必要的疫病死亡。

(三)改善三峡库区种草与草场建植模式

三峡库区饲草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要从三个方面切入。

第一,对中低海拔地区即农区,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开展多种模式的人工种草;第二,对中高海拔地区,要改良草山草坡,建植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提高草地产草量;第三,要推广农作物秸杆青贮、氨化技术,提高秸杆利用率。

1.三峡库区农区大多数分布在中低海拔即海拔800米以下地区。

这一地区可以结合农作物生产,发展农牧结合型农业。

可以利用冬闲田、林果地、退耕坡地、闲歇地、江河滩涂、房前屋后边角地等发展人工种草,还可以利用粮经地间、套、轮作开展人工种草。

⑴冬闲田种草模式

冬闲田利用的适宜草种有:

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紫云英、燕麦、大麦、小麦等优良草种,宜采取的复种轮作模式有:

多花黑麦草→单季稻→多花黑麦草→单季稻;

多花黑麦草混播光叶紫花苕→单季稻→多花黑麦草混播光叶紫花苕→单季稻;

多花黑麦草→单季稻→多花黑麦草混播光叶紫花苕→单季稻;

多花黑麦草→单季稻→光叶紫花苕或紫云英→单季稻等。

⑵林果地套种牧草模式

新植林果土幼龄期的苗木小,空间大,遮阳少,日照好。

适宜种植对光照要求较强、培肥作用大的牧草,有光叶紫花苕、箭箭舌豌豆、白三叶、紫花苜蓿、红三叶、一年生苜蓿、百喜草、鸭茅、扁穗牛鞭草等。

在新植的林果地宜采取的复种轮作模式有:

白三叶(2—4年)→补播鸭茅(适宜中海拔区);

紫花苜蓿(2—3年)→百喜草(适宜中低海拔区);

紫花苜蓿或红三叶(2—3年)→鸭茅套种多花黑麦草(适宜中海拔区);

扁穗牛鞭草套种箭舌豌豆或光叶紫花苕或一年生苜蓿→箭舌豌豆或光叶紫花苕或一年生苜蓿(秋季追播)等。

成年林果地空间较小,遮阳较多,适宜种植较耐阴的牧草,主要有白三叶、鸭茅、光叶紫花苕、箭舌豌豆、多花黑麦草、扁穗牛鞭草、百喜草等。

宜采取的复种轮作模式有:

扁穗牛鞭草套种多花黑麦草或光叶紫花苕或箭舌豌豆(适宜落叶林);

百喜草(适宜中低海拔区);

白三叶混播鸭茅(适宜中海拔区);

白三叶(适宜中海拔区)等。

⑶退耕坡地种草模式

退耕地的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

宜发展水土保持型牧草,以多年生牧草为主。

宜采取的复种轮作模式有:

紫花苜蓿(3—5)年→皇竹草或象草或扁穗牛鞭草或岸杂1号狗牙根套种多花黑麦草混播光叶紫花苕(3—5年);

三叶(2—3)年→扁穗牛鞭草套种多花黑麦草(或套种多花黑麦草混播光叶紫花苕)(适宜中海拔区);

皇竹草或象草或扁穗牛鞭草或岸杂1号狗牙根套种多花黑麦草混播光叶紫花苕或多花黑麦草;

非洲狗尾草混播大翼豆(适宜低海拔区);

高羊茅或鸭茅混播白三叶(适宜中海拔区)等。

⑷江湖岸边滩涂地种草模式

淤积的滩涂地,土地肥沃,适宜种植耐湿性较强的牧草,如双穗雀稗、小米草、多花黑麦草、皇竹草等。

宜采取的复种轮作模式有:

双穗雀稗或小米草套种多花黑麦草;

小米草→多花黑麦草等。

积沙、卵石多的岸边,土地贫瘠,适宜种植耐瘠的豆科牧草,如光叶紫花苕、一年生苜蓿等。

⑸粮经地套作牧草种植模式

粮经地一般都有是土质厚,水肥较好的土地,适宜种植生长期短、高产、高品质的牧草和饲料作物,如一年生多花黑麦草、饲用玉米、饲用高梁等。

适宜复种轮作模式有:

一年生多花黑麦草(春播)→夏、秋短季节菜→一年生多花黑麦草(秋播)或紫云英→夏、秋菜;

春季播种菜→一年生多花黑麦草(秋播)→菜→紫云英;

饲用玉米或饲用高梁→秋、冬菜→……等。

⑹饲料专用地种草模式

一般饲料专用地(含房前屋后边角地)比较平,土地肥力好,适宜种植高产、高品质的牧草和饲料作物,如多花黑麦草、饲用玉米、饲用高梁、墨西哥玉米、小米草、坚尼草、珍珠粟、大绿豆、印尼豇豆、中巴红豆等。

宜采取的复种轮作模式有:

饲用玉米或饲用高梁或墨西哥玉米→多花黑麦草→大绿豆或印尼豇豆或中巴红豆→多花黑麦草→珍珠粟或坚尼草→多花黑麦草;

饲用玉米→饲用玉米→多花黑麦草;

饲用玉米混播饲用高梁→多花黑麦草;

饲用高梁→再生利用→多花黑麦草等。

2.三峡库区中高山草场建植模式

①人工草地建植模式

人工草地建植模式采用全翻种法建植。

建植人工草地的土地大多比较平坦、肥力好,施肥管理条件好,主要作为刈割草地,适宜种植高产牧草,如高羊茅、鸭茅、红三叶、紫花苜蓿、拉丁喏白三叶等。

采用条播法播种,混播模式有:

鸭茅﹕拉丁喏白三叶﹕多花黑麦草﹕红三叶=1-1.2﹕0.2﹕0.3-0.5﹕0.2(公斤)(适宜刈割草地);

鸭茅﹕白三叶﹕多花黑麦草﹕红三叶=1﹕0.3-0.6﹕0.2-0.3﹕0.2-0.3(公斤)(适宜刈割放牧兼用草地);

高羊茅﹕紫花苜蓿﹕鸭茅﹕多花黑麦草=1﹕0.4-0.6﹕0.3﹕0.3-0.5(公斤)(适宜地势高燥刈割草地)。

②改良草地建植模式

改良草地采用非全翻种法如划破草皮法、蹄耕法等建植。

建植改良草地的土地一般不很平,坡度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较差,施肥管理条件差,多作为放牧草地,适宜种植水土保持性能好的草种,如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鸭茅等。

采用撒播法播种。

混播模式为:

白三叶﹕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0.3﹕1-1.3﹕0.5-0.6﹕0.3(公斤)(适于多湿地);

白三叶﹕高羊茅﹕鸭茅﹕红三叶=0.3﹕1﹕0.5-0.8﹕0.3(公斤)(适宜地势高燥放牧草地);

白三叶﹕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多花黑麦草=0.3﹕1﹕0.4-0.6﹕0.3﹕0.4-0.6(公斤)(适宜条件优越地)。

3.农作物秸杆青贮、氨化模式

三峡库区农区的农作物秸杆丰富,应充分加以利用。

秸杆通过青贮或氨化,可以改善其品质,饲喂牛羊效果好。

秸杆青贮模式有青贮窖、青贮壕、青贮塔、青贮堆、包膜青贮等。

青贮技术可采用常规青贮、半干青贮、添加剂青贮等。

秸杆氨化模式以氨化窖为主。

(四)培植龙头企业及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种草及草食牲畜产业化经营,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

实现草畜经济高效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种养殖、加工、出口销售三位一体,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草畜产业化经营,第一,关键在于壮大龙头作为连接初级产品和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不仅直接关系到消费需求,而且关系到扩张农民的中间需求。

法国、荷兰之所以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畜牧业大国,不是因为他们的畜产品生产总量大,而在于畜产品加工业发达。

以此之鉴,在草畜经济发展上。

要以扶持加工龙头企业为发展重点,全力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草畜产品加工企业,对一些技术先进、牵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草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第二,积极培育中介型龙头企业或服务组织。

组建具有协会性质的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这些合作组织在良种引进、饲料供应、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环节上给农民提供全程服务,解决农民分散经营受技术、信息、市场制约的问题;第三,加大市场型龙头的建设力度。

在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仍是草畜产品实现销售的主要桥梁,在已有的交易市场、隐形市场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各地发展品牌市场、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外埠市场、期货市场,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

通过品牌、信息、窗口、订单等各种渠道,开拓市场空间,带动草畜经济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

(五)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及畜牧产业相关体系建设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是畜牧科技推广的支撑。

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畜牧经济与世界经贸接轨,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体系和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1.巩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稳定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队伍

第一,每个乡(镇)要配置畜牧兽医站,人、财、物“三权”归县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乡(镇)站站长由县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征得当地政府同意后方能任命。

当地政府要支持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不能随意调拔畜牧兽医站的资金,也不能任意安插人员进入畜牧兽医站,更不能因人、财、物“三权”归县而卡压畜牧兽医站。

每个乡(镇)站要核定技术人员编制,不足编制数的站要吸纳具有一定畜牧兽医科技知识的人才,确保技术推广的需要,但也不能无限度安置人员,超编超员。

第二,要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管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首先,经常培训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其次,要实行资格考核上岗制,开展挂牌服务,让养殖户满意;其三,要组织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技术操作能力。

第三,要增加投入。

首先,要按照国家“三定”政策,落实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经费,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以稳定人心,巩固队伍;其次,要增加服务设施配置,特别是疫病诊断、治疗及检疫设施等需更新和添置,以增强服务功能。

2.加强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我国相关草食牲畜发展的法律法规有《草原法》、《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内容多,涵盖面广,各区、县要培育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及法律知识的队伍,专门从事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从引种、种畜禽生产及经营、疫病预防及检疫、饲料生产及经营、草场经营与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牧、依法兴牧。

3.强化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国际市场有句名言:

三流的做产品、二流的做技术、一流的做标准。

我国草畜产品要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主要有:

打造品牌、强化标准意识、规模化生产、取得相关认证、加快卫生注册步伐、防止有害生物污染、控制药残,加强检疫检验、改善产品包装。

对此,各地应设置专门的草畜产品质量监测队伍,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实行产品质量标准注册,为打造草畜产品知名品牌作好坚实的服务工作。

(六)加强领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杜绝形象工程

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草业及草食牲畜的经济地位及政治地位;其次,各级政府要增加对草业及草食牲畜发展的投入。

要把库区扶贫资金、移民资金、专项发展基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要让库区移民及广大农户真正受益。

要抓住国家对三峡库区建设、长江防护工程建设、南方草山草坡建设的机会,争取国家的投入,加快三峡库区的草业建设及草食牲畜的发展;其三,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宏观指导,减少微观操作。

避免事必躬耕,每个项目都由领导介入,所谓样板工程、形象工程。

让项目资金由企业或业主直接操作,政府加强对各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保证各项目资金真正用在草业及草食牲畜的发展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