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408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题.docx

《高二历史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题.docx

高二历史题

2018年秋期高三第三次周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选择题:

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2.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D.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3.东汉时期“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

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在政治上建立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建立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

这种现象()

A.为士人入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B.使伦理关系成为官员联系的纽带

C.放宽了对士人入仕年龄的限制D.反映了选官中浓厚的儒学伦理观

4.《七夕乞巧》诗云:

“……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七孔针或九孔针为巧)与这一风俗密切相关的认识是()

A.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B.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C.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D.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5.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

“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

清政府认为:

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

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6.《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B.《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7.孙中山曾说:

“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

8.《十二铜表法》规定:

“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规定反映了()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来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9.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

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A.有相同的政治理念B.两国国情基本相同

C.有类似的经济生活D.都尊重公民的权利

10.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11.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1832年,英国开始向贵族寡头制宣战,推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之后又推行了1867年、1884年等议会改革,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

以上材料反映英国()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C.消除了不平等现象D.议会权力逐步扩大

12.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

“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

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

”同时,“很多人目睹了清政府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

”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1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

15.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其含义是()

A.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实际是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16.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5亿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7.1930年5月的中共机关刊物《红旗》刊载: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由此看来当时中共()

A.未认识到农村在革命中的地位B.对革命道路的认识分歧严重

C.尚未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工农武装割据受到普遍抵制

18.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

其含义是1972年开始的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彻底失败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9.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

上述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一边倒”

20.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

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21.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22.美国:

听着,就这么办!

西欧:

好的,好的。

美国:

听着,就这么办!

西欧:

不行,绝对不行!

以上两段对话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欧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  )

A.西欧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排外性B.“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C.欧共体实力已经全面超越美国D.西欧经济从破坏严重到恢复发展

2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主要职能,由防范军事威胁为主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

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

A.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制约着强权政治B.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D.第三世界的兴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24.有学者认为,1919年英、美、法控制着整个世界;而100年之后,任何政治集团将不再仅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成。

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  )

A.殖民体系瓦解,新兴力量崛起B.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

C.国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D.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

25.我们所在果斯塔大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的观察者的观的吊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3分)

材料一:

管仲在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青年男女早婚早育。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

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

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必须用“力”(劳动),而“力”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墨子•节葬下》)--摘编自《中国古代人口思想》

材料二:

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过3次人口增长的高潮: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8世纪末至1859年以前。

第二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南北战争后的1862年至1915年。

第三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946年至1965年间。

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始终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从美国建国到其人口增长到1亿用了139年的时间,而从1亿增长到2亿则只用了52年,从2亿增长到3亿更是只用了短短的39年,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美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或不确定因素……显而易见,在亨廷顿等美国的政治精英们看来,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由西方文明所界定的民族认同以及美国信条原则所界定的政治原则,从而“导致小阿瑟•施莱辛格所说的‘美利坚分裂国’。

—摘编自高英东《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

美国的实力与地位评估》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口经济关系己经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新常态同时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和“潜在风险”,其中一个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的问题是来自人口方面的变化,包括劳动力短缺和老化、持续低生育率和快速老龄化。

人力短缺问题已经逐渐上升为主导性的新人口问题。

如果说“生产力压迫人口”的问题已经解决,那么“人口压迫生产力”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中国目前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人口问题”,低生育率趋势不仅将长期化,而且将内卷化,卷入“低生育--老龄化”的恶性循环之中。

提出全面鼓励二孩应该成为紧迫的国家选择。

—穆光宗《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人口政策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和墨翟关于人口问题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人口政策的制定。

(5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上图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高达80%,这一状况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纲领已经确定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为工农服务的,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背景下,工矿地区和大城市都是生产发展先进的地区的教育跟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发展要快一点。

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3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正式编制颁发了全国教育建设计划,东北地区流行的《农民速成识字课本》采用的是像《三字经》一样的韵文体:

“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从1952年调整院系、设置专业一年多,高等教育部已组织高校教师译出以工科为主的苏联教学大纲700种,分发各校应用。

——摘编自苏渭昌、雷克啸《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改革的意义。

(7分)

2018年秋期高三第三次周考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

夏商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家国同构;“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B;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答案】D【解析】“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在于去报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正确,A项错误;刘邦只是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不是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错误。

3.【答案】D【解析】举孝廉强调“能报恩”,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和私人感情上的父子关系,反映出东汉时期选官过程具有浓厚的儒家纲常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

材料只是说明举荐人偏好“年少能报恩者”,不能说明士人入仕途径便捷和对年龄限制的放宽。

A、C两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不能说明官员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伦理关系,B项错误。

4.【答案】D【解析】诗歌《七夕乞巧》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D项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二者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D项。

A项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思想,排除;BC项反映的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观念,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分散性、封闭性等特征。

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英国通过关税协定条款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但并不能体现出进一步控制中国,故A项错误;此题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了中国对国内经济的保护,故C项错误;清政府认识不到关税协定是丧失了关税主权,反而还为获得了比之前更高的税率而高兴,体现了其缺乏国家主权概念,故D项正确。

6.【答案】D【解析】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时间,排除。

7.【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者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当时维新变法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

后者则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当时清政府勾结列强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已经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众已经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得到社会舆论的同情。

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在1900年前;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8.【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

分析本题材料,“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

这一规定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

A、C、D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

9.【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说明希腊重视民主,尊重公民的权力,罗马重视法制,也尊重公民的权力,D项正确,排除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古罗马则是疆域不断扩大,可知两国国情不相同,排除B;有类似的经济生活与材料中的民主法制理念无关,排除C。

所以选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比较

1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休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C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A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1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使得社会逐渐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与英国议会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有1832年、1867年,1884年,表明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阶级差别,不平等现象是无法消除的,故C项错误;19世纪的议会改革不是扩大议会的权力,而是为了政治参与的普遍化,故D项错误。

12.【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材料内容“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可知这次战争的赔款是中国的财力所无法承受的,导致的结果是对满清政府失望转而革命,由此判断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920年”可知“俄国式的革命”指俄国十月革命,由题干中的“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中国革命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故C项正确;从时间信息上看,A、B项与题干的历史阶段特征不符;D项与题干观点(主张暴力革命)相悖。

1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故答案为C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但不符合“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也能体现民主,但同样不符合“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B项;D项属于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对于此类试题的解答,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5.【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革命的发生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处在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还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但由于普法战争中法国的失败以及第三共和国的叛变行为和对国内群众的压制,引发了巴黎公社革命,因此其发生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故D正确。

A项说法错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处在上升时期,生产关系没有阻碍生产力发展,排除。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尚未成熟,故“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的说法错误,排除B。

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信息不符,排除C。

点睛:

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根据对题眼的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巴黎公社爆发的原因、影响等方面思考,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

由材料信息“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可知,1954年宪法是经过人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原则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错误。

17.【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道路及其分歧。

根据材料信息“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城市武装起义的重要性”。

再结合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C不符合史实,“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经提出;D项“普遍抵制”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

故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时期革命道路及其分歧

18.【答案】A【解析】中美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关键,此后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中强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符,排除BCD项。

点睛:

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此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这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C [题干材料禁止外轮驶入中国内河,反映了中国政府清除外国在华的特权,符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选C项。

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D项指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

20.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