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387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docx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docx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

 

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探究学法指导的研究方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导学生在教师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助、勇于创新的精神。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引导自学,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

“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本事,思考、试验的本事,创作的本事,还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

自学的本事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这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学引入课堂教学,并把它当作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让学生从一个消极的接受者变为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由以讲授知识为重心转向重在激励学生思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上来,在教与学互动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

初中是小学学习的延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的能力。

1、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

培养自学能力就要放手让学生当主人。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读书时间。

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专家提出著名“四、三、二、一”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把“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作为第一条标准,占40分,把“字词句是否落实”作为第二条标准,占30分,把“重难点是否解决”作为第三条标准,占20分,把课文内容是否理解作为第四条标准占10分。

而我们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大量时间用来分析课文,而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极少,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减少讲解与发问,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多问,学生读得懂的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师引导读书、领悟,让她们试着讲;学生不懂的,教师精要地讲。

在课堂上,要切实做到: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做到:

书本让学生读;看法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预习,预习就是一种自学,但这种预习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是学生自学入门的导向,设计预习提纲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揭示预习规律,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若能正确使用,学生认真按提纲进行预习,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对于预习,教师应在讲课前检查预习情况,若教师没有及时检查,预习只能流于形式。

第一阶段:

引导预习(第2—10周)

(一)、了解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第2周)

(1)、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独立阅读语文教材的情况。

(2)、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及对预习的认识。

(3)、访谈学生,了解学生预习的困难,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第3—10周)

第一阶段:

简单的预习。

(第3—6周)

(1)、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白预习的意义。

(2)、做一次初步预习指导。

(包括阅读教材内容的方法示范、学会准备学习资料)

(3)、提出预习的要求:

A.跟着教材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B.划出新课的知识点;

C.准备学习新课需要的学习资料;

D.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4)、以学生作好预习为起点,设计教学方案。

(5)、制定预习的激励制度。

(把预习情况的反馈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感受做好预习的好处。

(6)、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7)、对第一阶段的预习进行总结,肯定已取得的成效。

第二阶段:

深层次的预习。

(第7~10周)

(1)、提出预习的新要求:

a.继续做好简单预习的四个要求;

b.整理出新知识点和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识。

c..针对新知识的产生或新、旧知识的联系及其应用的不理解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设计。

(3)、建立小组(或同桌)互查制度。

(4)、调整激励制度。

(5)、举行一次“预习方法”交流会。

(三)、独立预习。

(第11~15周)

(1)、提出预习的总体目标:

划出新知重点,解答相关问题,尝试完成练习,提出疑问。

(2)、延用第二阶段的“2、3、4、5”的做法。

(四)、记录实验过程的经验及思考,收集案例,撰写实验心得。

(五)、问卷调查(后测),了解实验后学生的学习状态。

3、让学生拥有掌握学法的成就感.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织网”“捕鱼”的方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若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若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学法,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

如:

低年级的字词学习方法,或找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或用肤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戏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

再如高年级的课文学习,若能抓住同组教材的内在联系,找出典型的段落(或篇章)作为重点训练,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学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后及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然后指导学生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进行总结,并迁移到其它段落(或篇章)的学习中,使学法得以运用,自学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音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教学时可设计“指导学法一一总结学法一一迁移运用”的教学过程。

首先,指导学生按下列步骤学习第一、二段:

(1)读段、思考:

这段介绍了什么?

(2)找出哪些句子写大自然的特点,哪些句子写物候的作用?

(3)讨论其内容,思考课后1题。

(4)交流、讨论、订正。

(5)质疑问难,理解词句。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第一、二段的学法,并用板书揭示;然后让她们按照上述方法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其它学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随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进行单独指导和点拨,使她们也能运用学法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

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前两段的学法学习后三段,自己朗读、理解、分析、概括、讨论、,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阅读理解的过程与培养自学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习方法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技巧,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张扬个性,凸显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1、学会质疑问难。

古人称学习为“学问”,要学必须问,质疑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

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等内容提出疑问。

2、学会求异思维。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除此以外,对教师的讲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驳意见,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可是她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能力探究到的不同结果。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看法。

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3、珍视独特理解。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看法,适时地把她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经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贝费里奇教授说:

“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

”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

在教师的教学中,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创设思维环境,千方百计的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

1、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托尔斯泰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

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而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

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她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自主探究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

如在作文课中,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一蚂蚁,教师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写,而是让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探究蚂蚁吃什么?

为什么它的力气那么大?

为什么能预报天气等问题?

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津津乐道地探究着,课上探究得还不够,回家后她们继续研究。

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3、选择合适的问题,加强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发现的能力。

这样的讨论与探究,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使主体参与落实到实处。

探究的过程,学生经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