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305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docx

《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docx

农产品网络销售案例

前言

————从提篮叫卖到网络交易

长期以来,农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种植、销售等环节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存在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不能有效降低和规避市场风险等问题。

农产品“卖难”,曾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

网络时代的到来,正挑战着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

由此农民面对的已不只是黄土和农具,键盘和鼠标也成为了生产工具。

该如何在锄头与鼠标间进行角色转换?

互联网迅疾的发展和普及,让跑在时代前列的新型农民,早把电脑网络和种地联系在了一起。

作为现代营销手段的网上销售,也已在农产品销售中凸显其优势,愈来愈多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网络购销渠道。

通过网络快速分工交易,帮助小规模经济体凝聚力量,赢得商机。

过去提篮叫卖的农民,如今坐在电脑旁轻点鼠标就可以瞄准市场。

互联网解决的不仅仅是农产品流通的信息问题,网上交易使农产品因地域性、时间性限制而产生的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然而,也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足因素,给农村真正实现现代化网络销售带来的难度。

这项工作必定需要各生产、加工、营销等行业及相关部门协力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本书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成功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宁波农民每年依托网络销售农产品超10亿元

镇海区湾塘村的草莓种植户真切地感受到了网络的威力。

2004年,有人在网上帮他们发了个“每人采摘费用30元,管吃,不能带走”的帖子,此后便游客盈门,他们告别了“提篮小卖”的日子。

如今,这些种植户家家配有电脑,上网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

正是看到了农户对互联网的迫切需求,我市各地也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通过政府出一点、企业贴一点、农民掏一点等办法,目前全市已完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网络体系建设,联网村已达1680个。

网络使众多农户拥有大量的信息发布平台。

奉化市联胜村的花农吕东明说,现在生意越做越大,现在他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还把供货信息贴到国内上百个有关知名或专业的网站上,而所有这些是不需要什么费用的。

去年,通过网络,他已经为自己和周边农户推销花木2000多万元。

通过海量的信息发布,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

“过去是我们四处找市场,现在倒过来了。

”江北区果农陈海珍是该区网上销售蜜梨的第一人。

如今,“洪塘蜜梨”已远近闻名,、上海的客户也纷纷赶来,一年可净赚100多万元。

网络销售不仅减少了农民奔波之苦,还使他们更为便捷地触摸到市场“脉搏”,从而能迅速调整结构。

最近几年,各地由农户自主引进的农业新产品在300个以上,为我市农业持续增长增添了后劲。

去年,北仑的花农在网络上发现,他们种植的金叶女贞等“当家品种”销售逐渐滞缓,而新优彩叶花木正悄然占领市场,尤其是上海世博会绿化工程对金叶红瑞木等品种的需求量正越来越大。

为此,他们引进50多个新品种进行培育推广。

预计到2010年,当地将有1.2亿株彩叶花木用于世博会绿化。

 

甘肃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购销成交额超两亿

在10月31日落幕的“2009年秋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上,甘肃省农产品总成交额达到24240.1万元。

受金融危机影响跌入低谷的农产品交易,如今已奏响“步步高”序曲。

在此次网上购销会上,甘肃省成交的农产品种类有30多个,洋葱、马铃薯、皮棉、葡萄、苹果、白豌豆、甘草、西蓝花、辣椒等均有不俗表现。

今年来价格下跌一路走低的农产品开始出现回暖,洋葱、马铃薯、皮棉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

洋葱产地平均收购价格比去年翻了一番,是3年来最高价位,种植户每亩平均收入突破5000元,是近3年来销售价格和种植收益最好的年份。

据悉,甘肃省产区外销洋葱总量可达90万吨左右,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洋葱约30万吨。

洋葱价格回升,主要原因是主产区种植面积减少,加上管护良好、病虫害少,成交十分活跃。

据金塔县信息中心统计,产地农民家中洋葱已销售一空;武威洋葱实现1.2万吨成交量。

近年来,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得到国内外市场认可。

河西的葡萄、制种、蔬菜、啤酒大麦;陇东的果品、草畜、小杂粮;中部的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陇南的花椒、油橄榄;甘南、临夏的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带逐步兴起和壮大。

在打造绿色、天然、无污染农产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创建了11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6个绿色农业示范区,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数量达132家企业、237种产品之多,奠定了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基础。

 

甘肃农民将农产品“搬”上网

1月5日,为期一个月的“2010’冬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拉开序幕,这是商务部结合当前冬季农产品集中大量上市,为了解决和避免因市场信息匮乏给农民带来卖难问题,而组织全国组织的大型农产品购销会。

甘肃省商务厅信息中心副研究员黄智杰说,甘肃以“甘肃农业信息网”、“甘肃新农村商务网”为龙头,随时掌握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价格和销售情况,定期发布全省农产品价格信息,马铃薯、中药材、花卉和蔬菜果类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网上销售。

“进入国家商务部网站、点击农村商网、填写信息……就这么几个步骤,想卖的农产品就发布到了网上,需要购买的客商就可以很快看到。

”黄智杰说,在这里,农民可通过网络登记或与当地商务部门取得联系,将自己的农产品“搬”到网上来卖。

截至目前,甘肃省网上展厅注册企业已达111家,各类产品信息178条。

甘肃有16个网上贸易市场,2005年至2008年,网上农产品交易量累计达1509.62万吨,交易额231.22亿元。

“过去咱农民搞农产品购销信息观念差,往往跟着感觉走。

”甘肃白银市销售经纪人赵永明对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有着一番感慨。

如今,她通过互联网就能向全国各地推销当地的优质农副产品。

赵永明从2003年开始开始跟网络亲密接触,她通过“会州农业信息网”引来全国各地及海外客商,为当地群众销售农产品,7年来总成交额约3.68亿元。

用她的话说就是:

“网络销售农产品是大势所趋,成本低,作用大。

农民播种时可以尽量规避风险,销售时减少购销环节,追求利益最大化。

甘肃省商务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葛正军说,2009年由于合理的种植,甘肃洋葱平均收购价格比上年翻了一番,是3年来最高价位,是近3年来销售价格和种植收益最好的年份。

从网上对接数据显示,甘肃酒泉主产区的洋葱虽然减少了种植面积,但由于洋葱品质好,成交活跃。

从网络中淘到了商机,甘肃采取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引导农户上网、用网,做网络时代的新农民。

农户们买电脑上网,获取农产品供求信息已成为当地农村新时尚。

黄智杰介绍说,甘肃敦煌已有60%以上的农户家中有电脑配置了宽带。

 

让更多农产品搭乘“网上快车”

“嗒、嗒!

”随着鼠标的点击,一张胡萝卜网上销售订单完成了最后确认,应县金龙镇龙泉村萝卜种植大户刘仕强做成了今年秋季的又一宗网上交易。

在龙泉村,刘仕强和另外50多个萝卜经营户做起了农民经纪人,时常活跃在互联网上。

像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山西农民开始学着通过互联网推销自己的农产品。

在刚结束不久的第二届夏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上,我省取得了成交量居全国第六的成绩。

近日,由国家商务部举办的“第三届秋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又在进行中,再度吸引了我省农民朋友的目光。

浑源县吴城村村民吴胜在村网络文化站上网时发布了卖杏的信息,很快就以高于当地近一倍的价格全部卖出;平顺县留村盛产花椒,2006年,在花椒受灾减产一半的情况下却实现了增收,秘密是因为网络帮忙传递信息,花椒虽少却“卖了好价钱”……

  这些发生在两三年前的故事曾是当时的新闻,而今更多的农民借助网络增收、调产、致富的故事已俯拾皆是。

  大同县许堡乡全乡西瓜种植面积每年都在万亩以上,往年到那里收购西瓜的仅是北京、天津两地的老客户。

今年,种植户们将西瓜品种、面积、成熟期在互联网上发布出去后,引来了太原、、、唐山等地的新客户,西瓜收购价格由此上涨了1/3。

  不少农户尝到了网络销售的甜头,不仅利用网络查找致富信息、销售农副产品,一些青年农民还学会了设计制作网页,宣传推介自己的产品。

“现在全村三成以上的农产品都实现了网络销售,通过村里建立的‘龙泉在线’,咱种的胡萝卜还远销到了国外。

而且村里先后上马了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丰产试验中心,配套生产胡萝卜的科研、加工、储藏产业链已形成。

”应县龙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建银说,是网络带富了龙泉村人,悄然改变着农村面貌。

 

宿迁市龙集镇农产品销售网络打开“绿色通道”

2月12日中午,泗洪县龙集镇姚兴村农民张裕才从街上一到家,就立刻打开电脑查看农业网有关上海、南京等地水产品的售价情况,并不时地用笔记下相关数据。

这是龙集镇积极构建网络销售平台,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龙集镇把产品销售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不断完善和企业、大户联销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江苏农业信息网,连接市、县农业网,扩展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龙集镇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等五大类产业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其中,粮食产业产值突破7800万元,农业、水产拉动运输、加工等相关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400多万元。

 

平罗农产品网销订单突破千万

昨天一大早,高庄乡金星村农民杨淑贵就通过网络把自己加工的40张蓝狐皮和60张银狐皮销售给了素未谋面的河北客商姚二喜,这一笔交易不仅为他解决了销售难题,还让他增加收入3万多元。

如今,农产品网络销售已经成为平罗农民销售涉农产品的一个主要渠道。

去年,为破解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瓶颈,平罗依托农村信息化网络建立了石嘴山市宁农电子商务中心,并在全县141个村、十几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基层销售网点。

“借助网络传播快、信息反馈及时的特点,我们的农产品可以畅销到全国任何一个市场。

”商务中心总经理叶荣宏告诉记者。

据介绍,这两天水稻虽然还未到收割期,但已经有无锡、、云南的客商通过设在平罗日月新大米公司的网络销售平台预订了大量的稻米。

截至目前,全县网络订单已经超过1100万元,一万多农户通过网络销售上百种农产品。

 

陕西兴平农民购买电脑上网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

2月16日下午,陕西兴平市阜寨乡南佐村村民裴栋杰购买的电脑刚安装好,就引来了周围群众的兴趣,这个摸摸液晶显视屏,那个动动鼠标,一阵欢快的笑声传遍了农家小院。

原来,从事养鸡行业10多年的裴栋杰从2001年开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闫凤琴教授的指导下,在乌鸡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硒和金银花等中草药,生产出了富硒乌鸡蛋,常年存栏乌鸡15000只,年产乌鸡蛋200万枚以上,2004年注册“土乌”牌富硒乌鸡蛋商标,是陕西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近几年来,兴平市农林局农业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开展信息服务,先后帮助裴栋杰在中国农业信息网、陕西农业网等网站上发布乌鸡蛋的供应信息,每年都有180多万枚富硒乌鸡蛋通过网络销往咸阳、、甘肃等地的市场和超市,在降低销售成本的同时,实现销售收入达200多万元,裴栋杰成了远近闻名的乌鸡养殖大户。

尝到了网络甜头的裴栋杰,在农林局农业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购买了1台电脑,办理了宽带上网手续,专门用于上网查询各种农业生产信息。

随着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兴平农民的信息意识不断增强,购买电脑成为新的农村时尚,农民上网用户已突破1200户,通过网上销售,兴平的农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辣椒、大蒜、红薯已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大学生村官有了农产品销售网上家园

江苏省宿迁市在天下粮缘中国粮农产品交易网(。

grain365。

cn)开通了该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农产品展销平台,此平台的开通将为该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据悉,该平台除了提供大学生村官产品展示功能外,还为大学生村官产品提供实时在线销售以及呼叫中心服务。

天下粮缘网是在宿迁市委、市政府领导关心下,宿迁市粮食局主办,由宿迁市沃尔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外包运营的,为所有涉农企业和个人及所有农副产品特别是大学生村官产品提供网上产品咨询、在线交易、技术展示、大物流等服务的农副产品交易平台。

网站分为九个展示区,分别是原粮展示区、成品粮展示区、粮油制品展示区、酒类展示区、果蔬展示区、畜禽展示区、土特产展示区、花卉展示区。

网站具有在线购买、支付和在线客服功能,每接到一笔订单,客服就会及时通过网络或电话将订单信息传至农产品生产商那里,让他们及时准备产品,并有12辆蔬菜专用车及时接送,保证产品到客户手中时还是新鲜的。

据宿迁市沃尔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伟介绍,目前此网站是全国大学生村官产品网上销售起步较早、功能较全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推广,近期,该网站将制作粮缘卡在机关、事业单位、小区大量销售。

新浪商城江苏运营中心落户宿迁后,所有大学生村官的产品将无缝嫁接到新浪商城进行销售。

 

河北省网上销售农产品让农户尝甜头

近日,由商务部举办的“第二届新农村商网夏季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落下帷幕。

在此次对接会上,河北省交易总额达3.52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其中,实际成交1.33亿元,意向成交2.19亿元。

夏季是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旺季,为进一步做好开拓农村市场工作,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农商产销对接,扩大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全省各级商业部门积极组织省内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业协会和农事企业参加商务部举办的“第二届新农村商网夏季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

在省、市、县三级商业主管部门精心组织和全力推动下,河北省农户热情高涨,网上对接十分踊跃,以总成交额3.52亿元的佳绩排在全国第二位,创下历次网上对接会最高水平。

  随着河北省农村产业化的不断推进,构建新型农产品销售平台显得十分重要,网上对接以其低成本、高回报的特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X市农产品网上销售6亿元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来到丁伙镇长青苗圃场视察时,听说该场今年网上销售花木已达几百万元,便饶有兴致地浏览起长青苗圃场网站,并勉励场主范仁宏利用农业信息化成果,带领更多农民致富。

长青苗圃场是X市首批开设网站的种养基地之一。

近年来,X市着重发挥农业信息化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200万元用于硬件设施的配备、农业网站的管理、农业信息中心和信息服务站的运行以及信息培训,市农林局每年举办信息员培训班12期以上,同时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农民培训工程、三下乡、科普宣传周、农林志愿者活动,组织人员常下乡、常在乡,使一批农民掌握了基本的电脑和网络操作技能。

截至目前,X市13个镇全部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100个村建立了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全市农村互联网覆盖率达93%左右,宽带用户数达6.5万户,其中农户4万户,占62%。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力提升了农民掌握利用信息的能力。

丁伙镇花木大户陈九龙3年前注册建立了自己的苗木网站,每年在网上发布供求信息100多条,2008年网上销售1000多万元,产品远销上海、、陕西等省市。

今年,他通过市场研究发现,大规格、彩色苗木市场前景看好,随即投入300万元购进了一批大规格、高档次、附加值高的花木新品种。

像范仁宏、陈九龙一样进行网络销售的农民,在我市有几百人。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上网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20家,上网率达94%;农产品批发市场30家,上网率达2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2家,上网率达35%;行业协会36家,上网率达40%;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1350户,上网率达30%。

去年,X市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6亿元,今年有望达到8亿元。

农业信息化为X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许昌市农产品销售驶上信息化快车道

许昌县世纪香食用菌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法,发展食用菌种植户2.8万户,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食用菌加工生产线,产值达3.2亿元,年加工能力达4万吨。

他们通过在许昌农业信息网上发布食用菌供应信息,先后与香港、、北京等地商户签订长年销售合同,年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

而这仅是许昌市农产品销售受益农业信息化的一个典型。

截至去年底,许昌市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实现销售额5亿元。

“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降低了农产品销售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许昌市农业局局长魏书成高兴地说。

花木、中药材、腐竹、蜂产品、“三粉”(粉条、粉皮、粉丝)、蔬菜等是许昌市的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在捕捉市场信息方面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售量。

对此有着颇深感受的鄢陵县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他们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花木电子交易信息中心,把花木产区的2300多个品种,581家花木公司,4500多个花木经纪人和物流运输、包装专业户等全部建立网上动态数据库。

客户只要上网查询,就可以足不出户联系到所需品种和数量。

花木电子交易中心自2004年建成开通以来,已发展会员1.5万人,通过网上直接或间接销售花木3.5亿元。

如今,许昌市以信息网络资源为平台,突出“建网络、抓覆盖、促互动”三个环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电脑、电视、电话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网上农产品销售服务形式,大力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信息服务。

市、县(市、区)两级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90个涉农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初步形成了上联全国大型农业专业网站,下联乡村、农业龙头企业,内外相通、左右互连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在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上,许昌市在许昌农业信息网上建立了二级网站,开通网上联系方法,开展网上营销服务。

长葛市农业局和联通公司长葛营业部联手积极拓展业务,帮助增福庙乡养鸭场短信用户建立养鸭协会,将周围20多户养鸭户吸收为会员,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养鸭经验,共享短信适时价格行情、饲料供应等信息。

许昌市农业局信息科负责人说,通信网络在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和流通的同时,而且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

一是改变了靠双腿跑市场的传统销售方式,实现了增产增收。

二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是改变了人家种啥咱种啥的老经验,推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百色老区开始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去年7月,广西百色地区德保县都安乡农民种植的优质生姜、指天椒获得了大面积丰收。

为了推销这些农产品,都安乡派出了三分之一的干部,到南宁、百色等地联系客商。

但由于认识的客商有限,生姜、指天椒销量很少,大量积压。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都安乡联通了百色科技信息网,并及时发布了供销信息。

、长沙等地的客商看到信息后,立即发来电子邮件或打电话联系,有的客商还风尘仆仆赶过来收购。

最后生姜、指天椒销售一空。

在农产品销售中,百色老区的农民多次尝到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甜头。

他们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把名特优农产品推上“信息高速公路”叫卖,与全国市场联成一片,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去年全地区网上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1000多条,促成各种交易金额75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交易就有120多笔。

据百色地区科技局介绍,目前百色地区开通了科技信息网,全地区12个县市全部建立了信息网节点,大部分乡镇也联上了信息网。

此外,全地区还发展广西农业信息网网络会员150多个。

如今,老区各族群众纷纷利用网络信息来指导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百色市永乐乡是有名的“西瓜大乡”。

去年,永乐乡从良种的引进到产品的销售,都充分利用网络为瓜农开展信息服务,先后通过网站引进了“宝冠”、“秀玲”、“黑美人”、“金姑娘”等西瓜良种,使西瓜亩产达1500公斤,较常年增加两成。

西瓜成熟时,永乐乡又通过网络掌握市场行情,发布供求信息,引来武汉、、、、贵阳等地的客商,使优质西瓜卖了个好价钱。

 

网上销售的葡萄王

 

辽宁省锦州北镇市的刘先生,是正安镇烧锅村一名普通农民,家里兄弟几人都从事葡萄种植事业。

适逢今年天公作美,葡萄丰收,原本以为能卖上个好价钱,怎料又逢60年一遇的大旱灾,给葡萄的销售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一家囤积几万斤,这村子一共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目,怎样给葡萄找个好的销路,这可愁坏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人。

正在他愁眉不展之际,一次偶然听广播的时候他听说了盛世金农网,这里不但可以发布信息,还可以上网上寻找买家。

既然没有更好的选择,何不破釜沉舟,放手一试!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就大着胆子把希望寄托在了网络销售上。

既然是网络销售,那么自然离不开电脑,可是又一个棘手的问题来了,对于网络一窍不通的他,又怎么能从事网络销售呢?

刚刚燃起的那点希望,转眼间又消失殆尽。

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销售出路。

一次走乡串屯卖葡萄的时候,听到有人又提起了盛世金农网,伴着好奇的心态,他上前进行了打听,一问才知道,原来即使不会上网也是可以通过网站的工作人员在盛世金农网上发布信息,在网上进行销售的。

得知这天大的好消息后,他立马回家拨打了网站的客服电话,向网站的工作人员说明了自己出售葡萄的来意,网站的工作人员认真记录了他提供的20余家当地出售葡萄用户的信息,并及时地发布到了网站上。

因为葡萄是应季水果,不适合放置太久,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网站的工作人员还给他做了一期葡萄专题,挂在盛世金农网的首页,使得每一个上网的用户都能看到。

对此,刘先生高兴得不得了。

直言只要能达到宣传效果,卖了葡萄,花钱也认了。

当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些都是免费的时候,刘先生惊讶地说不出话来,连连感谢网站对农民朋友的帮助!

这不,近期又接到刘先生的电话,说是已经有人从网站看到了他的信息,并且双方正在联系中,这回有望一次性销售出去大半的葡萄。

刘先生还直言,要是葡萄都卖完了,一定要上盛世金农网来亲自感谢网站的工作人员。

对于刘先生的热情,网站的工作人员委婉地回绝了。

为人民服务,是盛世金农网的服务宗旨,工作人员通过工作能够切实地帮助到农民,那就是对网站工作人员最大的奖励!

 

传播范围广成交量大柳州农产品赶上网络"大圩"

利用网络传播范围广、快捷、方便的特点,柳州市通过农业信息网平台把农产品销售市场拓宽到了全国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

去年网上签约交易取得成交量61.24万吨、成交金额11.16亿元的好成绩,今年该市继续加大农业信息网投入,让农民从传统的集贸市场销售向网上销售的多渠道转变中尝到赚钱“甜头”。

受经济水平制约,农产品难卖、农资采购、坑农投诉等信息不畅难题困扰农业生产。

为了让农民获取更多信息,促进农业生产,1999年柳州市开始筹建农业信息网络,目前该市已形成由市农业局信息中心整合柳江、柳城等6县90多个村镇信息服务点、2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柳邕农贸批发市场互通大量信息资源的农业信息平台。

借助信息网络强大的信息服务功能,柳州市积极组织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协会、批发市场等参加农产品网上展销和农业项目网上招商,仅去年该市就有245个产品和61招商项目在网上展示。

网上展销使柳州农产品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产生较大影响,不少外地客商通过浏览柳州农业信息网获知产品供求信息,然后来柳收购农产品,或通过电话跟供方联系进行交易。

据统计,去年柳州市农产品网络销售累计签约量63.29万吨,累计签约金额12.26亿元,累计成交量61.24万吨,累计成交金额11.16亿元。

与上年相比新增成交量24.2万吨,成交金额5.09亿元。

外销不断增加,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据介绍,为了推进柳州市农村经济建设,今年该市农业部门将加大农业信息网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四城区六县信息员服务队伍、农业信息网点等基础信息网点普及,让更多柳州农业生产者通过信息网络寻求或发布产品信息,促进产品流通。

 

安徽太湖县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获利多多

这几天,安徽省太湖县新仓镇惠民村村民王结松十分高兴。

因为他今年通过互联网完成了第18笔网络生猪交易,累计通过网络销售生猪8000多头,实现销售收入800多万元。

作为村养猪协会会长的他高兴地表示,以前卖猪,主要是靠打电话,或者到实地去了解行情,然后再进行联系,外运生猪。

现在好了,自从接通了网络以后,只需在网上发布供求信息,直接在网上就可谈成业务。

而且还能从那儿学到很多养猪方面的知识、技术呢!

去年,他通过网络销售生猪一万多头,实现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

可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