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204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docx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docx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打印笔记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版打印笔记

 

 

————————————————————————————————作者:

————————————————————————————————日期: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教育需要也能够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对待

一、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是学习和理解我们周围事物的方法。

二、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实践的;教育有结构形态的存在。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范式

一、方法是什么

二、研究是什么

三、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兴盛和发展

(一)实证主义范式与教育的定量研究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点:

要求经验的或逻辑的证明

(二)意义理解与教育的质性研究

(三)混合研究

(四)研究走向行动

四、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

*实证—定量研究范式为教育研究引进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使得教育研究迅速科学化、课题化、专业化。

教育研究正是在科学化、课题化、专业化的旗帜下改变着与实践的关系。

*解释—质性研究范式似乎正是在实证研究的无奈之处获得了兴起、发展的机会。

解释—质性研究范式以其真实的、深度的描述,对意义的关注,对研究中互动关系的关注,鲜明的范式的转变等特征克服了实证—定量研究范式之不足,拥有了进入教育研究领域并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

*混合研究所带来的范式变革意义,突出地表现在它对于方法唯一支配地位的消解。

*行动研究所带来的范式变革意义,突出地表现在它对于实验唯一证明地位的消解。

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在经历了实证—定量研究范式、解释—质性研究范式的演进过程之后正在走向教育实践自身。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方法唯一支配地位和实验唯一证明地位的消解以及教育实践以理论形态出现的上升。

第三节教育研究过程的序列

研究过程的序列:

研究开始—形成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

一、起始过程

(一)选题——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界定

(三)研究设计——通过系统的设计把研究问题的理论界定具体落实到研究步骤中去

做出理论界定,明确研究问题的内涵实质;继而按此理论界定,研究问题是否存在、在何种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以及问题是否可以改变;从这三方面形成研究资料;经过分析后形成结论,对研究问题提出充分的、明确的解释,完成一项有效度的研究。

二、形成过程

三、分析—结论过程

 

第二章选择和确定研究教育问题

第一节研究的问题及其课题化

一、问题的来源和类型

(一)问题的来源——生活中的际遇

(二)问题的类型

1、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答案的问题

2、永恒的问题

3、新的问题

4、个人兴趣指向的问题

5、工作中的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课题化——把研究问题纳入专业的、规范的程序进行研究

三、教育研究课题化与教育的实践性质

(一)课题化研究的潮流

(二)课题化可能忽略的问题

(三)教育的实践性质

(四)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课题选择的基本要求

一、“我拥有什么”:

研究者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

(一)对问题的兴趣

(二)对问题的自我涉入度

影响自我涉入度的两个因素:

对与特定问题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该问题对研究者个体的意义和价值。

(三)对问题的可驾驭度

二、“我面对着什么”:

一个整体的研究问题的视阈

三、“我能做什么”:

思考明确的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价值

1、研究该问题是否会改善教育实践

2、研究该问题是否能够增进教育理论领域的某一部分知识

3、研究该问题是否会改善人(如教师或学生)的生存状况

(二)研究问题的独特性

(三)拟定一个明确的研究题目

四、“我能做到吗”:

研究的可行性与伦理考虑

(一)研究的可行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问题

(二)研究的伦理考虑

1、研究的一般伦理规范

尊重个人的意愿;确保个人隐私;遵守诚信;不危害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客观分析与报道

2、研究过程中的具体伦理规范

a.研究设计之初,审慎考虑人性尊严

b.研究实施的过程,遵守个人自愿、安全、私密、诚信的原则

c.客观、正确地报道研究结果

d.尊重智慧财产,分享智慧财产

第三节文献检索与选题

一、文献检索的价值

(一)关注已有研究文献中忽略的问题

(二)关注已有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

(三)关注已有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的问题

(四)关注研究问题的内涵实质与联系

二、研读文献的基本思路

(一)关注研究知识与个人知识的不同价值

(二)寻找文献资料的核心部分

三、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一)检索工具查找法

1、手工检索工具——目录卡片、目录索引、文摘

2、计算机检索工具——分类目录链接、关键词

(二)参考文献查找法

四、完成文献综述报告

(一)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

1、引言

2、综述的主体

3、总结

4、结论

5、参考文献

(二)克服文献综述存在的一般问题

正确做法:

先提出最重要的观点,然后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将这些发现与论述组织起来,并且指出整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矛盾与弱点。

 

第三章理论界定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理论界定

一、为什么要有理论界定

二、理论是什么

*就其内容而言,是系统地说明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

*就其结构而言,是合乎逻辑地组织在一起的概念、判断、推理的体系;

*就其功能而言,是以其逻辑体系及其对本质、规律的揭示,构成一个理性的解释系统,具有解释、规范和预测的功能。

三、理论与研究

1、举凡研究,都有与理论的交集;

2、实践拥有自己的理论形态;

3、这样做并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使研究变得高深莫测而使实践者难以把握。

四、教育研究的理论界定

(一)理论界定作为研究的前提是可能并且必要的

(二)教育研究中的理论界定的实际操作要点

1、以理论自觉的态度介入研究

2、迅速组织起本研究的解释系统

3、确定研究问题的实质性内涵

4、确定研究问题的边界与联系

5、讨论不同研究范式运用于研究过程的合理性

6、讨论研究结论解释力的可能作用范围和程度

五、教育研究的理论界定示例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结构

(一)研究者模块

(二)研究对象模块——事件、事件人、事件呈现、事件时间

(三)理论模块——态度、解释系统

(四)研究模块——态度、技术、方法、方法论

二、研究的设计

(一)操作化研究定义

(二)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样本

1、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原则:

a.便于在本研究中得到具体呈现

b.最接近于准确反映研究实质性内涵的要求

c.在转换过程中不发生影响解释的偏差

2、确定研究样本

a.总体。

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范围内研究对象的总和。

b.个体。

总体中的每个元素或基本单位。

c.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的集合。

*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有序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按比抽样;整群抽样;分阶段抽样

*非概率抽样:

质量抽样;偶然抽样;定标抽样;雪球抽样

(三)设计操作化研究路线(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对象各研究单元的组织)

(四)研究的论证

1、选题论证

2、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3、研究的合理性论证——效度、信度

4、研究价值的论证

 

第四章以个案方式形成研究资料(重点章)

第一节以个案方式形成教育研究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与写作法

一、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特征及其适用情形

1、观察法的特征

(1)研究内容大多为非言语化的现象或行为

(2)研究者直接获取资料

(3)资料的生动、完整与连续性

(4)资料的真实与典型性

(5)缺乏控制

(6)必须获准进入

(7)能实现从文字资料到数据资料的转换

(8)纵贯分析

(9)开放性

(10)样本数小

(11)研究敏感性问题缺乏匿名性

2、观察法的适用情形

(二)观察法的类型

1、参与型观察与非参与型观察

2、结构型观察与开放型观察

3、其他观察类型

4、不同观察类型的结合与观察研究的精确定位

(三)观察的实施

1、确定观察的问题

2、编制观察提纲或确定观察变量

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

3、进入现场环境

4、记录观察内容

(1)从内容上讲,观察记录主要包括两部分:

描述部分和反思部分

(2)从形式上讲,观察笔记主要有两种样式:

五分式和两分式

5、处理观察者效应

(1)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

(2)观察者个人偏见

(3)评估误差

(4)观察者“污染”

(5)观察者不足

(6)观察者逞能

二、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特征及其适用情形

1、访谈法的特征

(1)是一种互动型研究

(2)是一种深度研究

(3)具有灵活性

(4)能获得较高的回答率

(5)能控制环境

(6)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调查

(7)需要很多时间

(8)可能因为理解力或口音等问题而存在误差

(9)可能会因匿名性较差而影响研究效度或导致伦理问题

(10)可能会因为一些要求而使费用很高

2、访谈法的适用情形

(二)访谈法的类型

1、结构型访谈、开放型访谈与半结构型访谈

2、面访、电话访问与网络访问

3、其他访谈类型

(三)访谈的实施

1、确定访谈的目的、功能以及理由

2、确定访谈的时间及进度

3、选择访谈样本

4、确定访谈形式

5、设计问题

6、训练访谈者,完成预访谈,并修正访谈指南或提纲

7、实施访谈

访谈技巧:

a.与受访者加强了解和沟通,营造友善的谈话范围,建立良好的访谈人际关系。

b.熟悉访谈内容,抓住要旨,灵活呈现问题。

c.旁敲侧击,善于提问与追问,引申谈话。

d.对非语言信息保持敏感,适当回应,使访谈顺利进行

e.忠实、准确地记录访谈内容

三、写作法

(一)理解写作

1、写作是人的思维本质的体现

2、写作是一种思维训练

3、写作是人的语言本质的体现

4、写作意味着自我存在的彰显

5、写作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

6、写作深化了教育者的个人知识管理

7、写作有利于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写作与教育研究

1、通过写作形成研究资料

2、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形式

(三)通过写作形成教育研究资料的主要方式

1、教育自传

(1)理解教育自传

(2)撰写教育自传的基本原则

完整性、反思性、情节性、文学性、真实性

2、教后记

(1)教后记的内容:

记什么

a.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b.教学过程中的失误

c.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d.教学过程中的机智

e.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f.“再教后记”

g.采撷学生的“创新的火花”

h.学生的接受状况

i.学生的课后提问

j.教材挖掘情况

(2)教后记的形式:

怎么记

批注式;要点式;全面式;感想式

3、教育日记

4、教育笔记

第二节教育人种志研究

一、田野研究与人种志研究

(一)田野研究的发展

1、田野研究的起源

2、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

3、田野研究在当代的发展——人种志研究、常人方法论

(二)田野研究的基本特征

1、田野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范式

2、田野研究考察自然情景下的行为及其意义

3、并非任何进入“实地”或“现场”的研究都有资格称得上田野研究

4、研究者兼具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生角色

5、田野研究与研究者的个人特征相关度较高

(三)田野研究的基本工作

二、教育人种志研究

(一)理解人种志研究

(二)人种志研究的特征

1、注重研究情境的自然性

2、研究视角的整体性

3、研究过程的描述性

4、研究结果的解释性

5、研究是非前设性的

(三)人种志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种志研究是一种关乎此在的、不脱离事物本身的研究

2、人种志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本质上是现象学的

(四)教育人种志研究

(五)教育人种志的两种取向

1、人类学取向的教育人种志研究最早是在文化人类学范畴内形成的,受博厄斯和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很深,主要阵营在美国

2、社会学取向的教育人种志研究,受解释论的社会学发展影响较深,主要阵营在英国

三、教育人种志研究的实施

(一)确定研究的主题

(二)确定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

(三)进入现场

(四)形成研究资料

(五)离开现场

第三节教育叙事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一)理解教育叙事研究

1、教育叙事即“叙述”发生在教育实践中的“故事”

2、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有“理论冲动”与“理论准备”的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是对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有益补充

4、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传统,其主题是生活史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例子

二、为什么需要教育叙事

(一)人类经验的故事性

(二)教育叙事具有解放气质

(三)教育叙事是一种接近教育理论的方式

(四)叙事研究是诞生原创性、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的沃土

(五)教育叙事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角

(六)教育叙事指向的不是“故事”,而是“意义”及其理解

三、“叙述”什么样的故事

(一)如何“叙述”

1、叙述是一种结构化行为

2、叙述是创造性的意义建构,而不仅仅是事件描述

3、叙述需要“深描”

(二)“叙述”何种“故事”

1、故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故事

2、故事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学意义

3、故事一定是真实的故事,但可以加工

4、故事的主体是多元的

四、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一)确定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二)进入研究现场获得经验文本

1、收集研究对象本人的个人经历或历史素材

2、深化、丰富叙事内容

3、注意相关的背景资料

(三)整理分析经验文本

1、素材分析

2、意义呈现

(四)选择成为何种类型的叙事者

(五)选择以何种方式呈现主题

1、“叙事”的方式

2、“聚类分析”的方式

3、先叙事,后解释

第四节教育生活体验研究

一、理解生活体验研究

(一)什么是生活体验研究

(二)生活体验研究与叙事研究之间的关系

1、研究中心不同

2、分属于不同的研究类型

3、在实现研究与教育统一的着眼点不同

(三)生活体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1、立足于体验

2、独特性

3、理解事件及其意义

(四)生活体验研究的一个例子

二、为什么需要生活体验研究

(一)生活体验研究,突出了生活世界中的生存体验及其意义阐释

(二)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不同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展示着教育学世界的原初性、生动性、丰富性与本真性

(三)生活体验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是现象学描述信念的体现,是“做”现象学的方式

(四)生活体验研究是对本质的研究

三、如何进行生活体验研究

(一)生活体验研究的六项研究原则

1、转向对一个深深地吸引我们并使我们与世界相连的现象的关注

2、着眼于我们真实经历过的体验而不是我们所抽象化了的经验

3、反思揭示现象特点的根本主题

4、通过写作和改写的艺术来描述这一现象

5、保持与这一现象的强烈而有目的的教育学关系

6、通过考虑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协调整个研究

(二)生活体验研究的基本要求

1、生活体验写作要求教师保持对教育学世界的敏感性与亲切性

2、生活体验写作是一种随机写作

3、生活体验写作要求以质朴、简单、直接的描述性语言呈现生活体验

4、生活体验写作要求教师在不断“重写”的过程中,实现“描述”与“解释”的统一

(三)生活体验研究的基本要素

1、问题的双重性

2、回忆

3、描述

4、主题

5、本质

(四)生活体验研究的基本步骤

1、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案的形成

(1)问题的提出

(2)制定研究计划

2、探索生活体验的基本方法

3、解释—现象学的反思的基本方法

(1)三种方法揭示或分离现象的主题:

整体概括法;选择强调法;细节详述法

(2)把主题的感想写下来

(3)通过对话进行阐释

(4)研究小组的合作性分析

(5)确定四个基本的存在主题来引导反思

(6)确定根本主题和次要主题

4、解释—现象学的写作

(1)主题化方法

(2)分析法

(3)例证法

(4)注解法

(5)存在论方法

 

第五章以测量方式形成研究资料(重点章)

第一节测量概述

一、测量是什么

测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为事物的属性、特征赋值。

赋值、对象、规则是测量的三要素。

二、量表

量表术语的内涵:

(1)以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的通用名称

(2)有时被用于专指对测验进行评价的量值尺度(评定量表)

(3)按照测量水平的不同而定义的四种量表类型

(4)专指经过严格考验,广泛使用的测量工具

(一)四种不同测量水平的量表

1、称名量表——按照事物的属性、特征以赋值方式区分类别

2、等级量表——按照事物的属性、特征以赋值方式形成等级排列

3、等距量表——对事物属性做等距划分

4、等比量表——具有绝对零点的等距量表

(二)评定量表

1、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量表

2、语义差异量表——两个极端形容词

3、鲍嘎德社会距离量表——把量表等级隐含在一组测验题目里

三、测验

测验:

教育测量中使所要测量的属性、特征得以呈现的一个或一系列任务。

根据施测方式不同分为:

纸笔测验、口头测验、表现性测验

根据测验分数解释的依据不同分为:

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

根据研究的需要与条件不同分为:

标准化测验、自编测验

第二节问卷测量

问卷通常由题目、指导语、问卷题目及选项和结束语四个部分组成。

一、问卷设计

(一)确定测量课题

1、测量要有明确的目的

2、测量的性质和范围对于问卷逻辑体系的形成也很重要

3、要明确测量的对象

(二)建立研究假设

(三)测量指标的设计

(四)问卷形成设计

*测验题目的设计原则:

1、准确反映测量指标

2、完整体现测量维度

3、适切配合测量要求

4、充分考虑接受测验者的感受

*评定量表的设计原则:

1、按测量对象可以达到的测量水平选择、设计评定量表

2、努力寻找以更高测量水平选择设计评定量表的可能性

3、填答选项设计与评定量表相配合

二、问卷评估与修订

(一)项目分析

评估指标:

难度、区分度

(二)问卷的信度分析

1、问卷内部结构的一致性——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

2、问卷测验实施的一致性评估——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新都

(三)效度分析——表面效度、概念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

(四)问卷修订

三、问卷设计案例:

教师专业意识品质测量问卷

(一)关于测量主题的确定

(二)关于研究的假设

1、测量主题假设

2、测量主题基本维度的假设——意向、信念、理解、经验

(三)测量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三节观察测量

一、观察测量案例:

弗兰德互动分析

(一)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的构成

(二)弗兰德互动分析的编码系统

(三)以记录编码的方式赋值

(四)分析

(五)一堂中学物理课的弗兰德互动分析

(六)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教育测量中的改进运用

二、观察测量的要素

(一)观察测量的目的

(二)观察测量赋值的内容和操作定义

(三)观察测量的取样方式

以被观察的人为单位区分:

个体取样、整体取样、样本取样

以被观察者的不同活动为单位区分:

事件取样、时间取样

(四)观察测量的记录

1、编码赋值

2、行为核对表

(五)观察测量资料的分析

(六)观察测量的误差

 

第六章以干预方式形成研究资料(重点章)

第一节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案例

(一)发现问题:

学生S在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态度上有很大反差

(二)制定行动计划

1、在与同伴的初次交流中形成行动意向

2、向S家长了解情况

3、与同行进行第二次交流分享,加强对行动研究过程的理解

4、初步形成行动研究计划

(三)实施计划

(四)教育效果:

T老师从S家长的反映中、从S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S的积极变化

(五)研究反思

二、行动研究概述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

一项社会改革活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活动。

(二)关于行动研究的多重理解

1、从研究与探究活动的关系看行动研究

2、从研究与课程发展的关系看行动研究

3、从研究与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看行动研究

4、从研究与个体或协作的不同方式看行动研究

5、从研究与教师作为中心人物看行动研究

(三)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

行动研究就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直接参与的,将实际工作情境与研究结合,以改进实践为目标,通过实践来使自己以及其他人的想法和理论不断得以检验、实现和理论化,进而改进工作并获得专业提升的研究过程。

三、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

(三)关于教师做“行动研究”的基本假设

1、行动研究的起点是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疑问。

2、行动研究的结果是将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

3、行动研究的过程是教师针对要采取的教育教学策略提出假设并在实际行动中验证假设的实践过程。

(四)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

1、道德责任感

2、反思性时间循环

3、公开性

4、合作性

四、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行动研究的多种模式

1、勒温的行动研究模式

2、凯米斯的行动研究模式

3、埃利特的行动研究模式

(二)行动研究的一般过程

1、确定问题

2、制定计划

3、实施行动

4、评价反思

5、成果表达

五、行动研究的优点及适用范围

(一)行动研究的优点

1、实践者的主体价值受到重视和提升

2、行动的及时调节与反思

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1、实践性行动研究

2、批判性行动研究

六、实施教育行动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实验研究

一、实验研究的案例

二、实验研究概述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内涵

(二)实验研究的特点

1、干预性与控制性

2、呈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3、假设与重复验证

(三)实验的基本构成

1、实验假设

2、实验被试

3、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调节变量、中间变量

4、实验控制

5、实验步骤

6、实验结果

三、自变量操作、因变量观测和无关变量控制

(一)自变量操作的设计

1、作用的方式、强度、次数以及作用出现的程度、延续时间

2、自变量的数量和水平

(二)因变量测定的设计

1、测量指标

注意:

指标的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可靠性

2、测量方法

3、测量的次数和时机

(三)实验效度和无关变量的控制

1、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2、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

3、无关变量的控制

方法:

消除法、恒常法、均衡法、抵消法、随机化方法、统计处理

四、实验设计模式

*按照配组的方式:

设控制组、不设控制组

*按照实验程序中是否安排前测:

实施后测设计、前测后测设计

*按照对实验控制的程度:

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一)前实验设计

1、单组后测设计(GXO)

2、单组前后测设计(GO1XO2)

3、固定组比较设计(G1XO1)(G2—O2)

(二)准实验设计

1、不对等两组前后测设计(G1O1XO2)(G2O3—O4)

2、时间系列设计(GO1O2O3O4XO5O6O7O8)

3、平衡设计

(三)真实验设计

特点:

被试是随机选取和随机分配;存在控制组

1、随机等组后测设计基本模式(RG1XO1)(RG2—O2)

2、随机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RG1O1XO2)(RG2O3—O4)

3、所罗门四组设计(RG1O1XO2)(RG2O3—O4)(RG3XO5)(RG4—O6)

五、实验结果的解释

六、解释型教育实验——探索教师适用的实验研究方式

(一)解释型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

1、解释型教育实验研究的提出

2、解释型教育实验研究的理解

(1)解释型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