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真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6194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石学真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岩石学真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岩石学真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岩石学真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岩石学真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石学真题答案.docx

《岩石学真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石学真题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石学真题答案.docx

岩石学真题答案

1.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

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水白云石化的作用。

2.长石砂岩:

碎屑物主要是石英和长石,其中Q<75%,长石>25%,岩屑<长石。

3.重力流:

沉积物与流体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流动。

4.递变层理:

又称粒序层理,是一种重要的非纹层状层理,层理中没有任何纹层或纹理显示,只有构成颗粒的粗细在垂向上的连续递变。

5.相标志:

指沉积岩中能指示一定环境条件的各种特征,包括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

6.泥晶基质:

充填在颗粒之间,与颗粒同时经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粒度小于0.03mm方解石晶体。

7.浊流:

靠液体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搬运,并在重力作用下呈块状流动的沉积物重力流。

8.胶结物:

碎屑颗粒间的化学沉淀物质,结晶或非晶质矿物,在岩石中含量<50%,起胶结作用。

9.沉积分异作用:

母岩风化产物及其它来源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照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的现象。

10.成岩作用:

指松散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而被固结成岩石期间所发生的作用。

11.相模式:

以相序递变规律为指导,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基础,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12.表生成岩作用:

指沉积岩抬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

13.相序递变规律:

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称沃尔索相律。

二、岩浆岩

1.辉绿结构:

基性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相近,但是自形程度不同,自形程度好的斜长石呈板状,搭成三角形孔隙,其中充填它形的辉石颗粒。

2.斑状结构:

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叫斑晶,细小的称基质。

其中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

3.包含结构(嵌晶结构):

在较大的矿物颗粒中包含许多较小的另一种矿物颗粒。

被包裹的矿物结晶较早,包裹它的矿物结晶较晚。

4.岩浆:

地球内部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5.安山岩:

含SiO253-66%的喷出岩,σ<3.3,成分与闪长岩相同。

常见斑状结构,基质为交织结构,斑晶交织结构,玻璃质结构;块状构造,气孔/杏仁构造;广泛分布于南美洲Andes山。

6.间粒结构:

浅成相或喷出相火山岩基质中,由辉石等暗色矿物以及隐晶质、玻璃质充填于微晶斜长石粒间空隙而形成的结构。

其中充填物均为粒状矿物。

7.玻屑凝灰岩:

以玻屑为主的凝灰岩。

具典型凝灰结构,火山物质占90%以上,碎屑粒径<2mm。

8.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同化了围岩或捕虏体,使岩浆发生成分改变。

依据同化混染作用完全与否分为同化作用和混染作用。

9.玄武岩:

基性喷出岩(含SiO245-53%)。

具斑状结构、无斑隐晶质结构、玻璃质和半晶质结构;气孔及杏仁构造,黑色,绿-灰绿色。

10.金伯利岩:

超基性浅成、超浅成岩,多呈灰绿色,具细粒结构、斑状结构和角砾状结构,岩球构造。

金刚石的母岩。

12.枕状构造:

是水下熔岩的特征标志,在海底喷发的熔岩中尤为发育。

当熔岩自海底溢出时,被分割为一些彼此隔离的球状、椭圆状堆积体,状似枕头,称枕状体。

然后又被碎屑状火山玻璃及熔岩物质、沉积物质或其它物质胶结起来,形成枕状构造。

13.原生岩浆:

上地幔或者地壳物质经局部熔融所形成的最初的岩浆。

14.科马提岩:

含MgO很高的超镁铁质火山岩。

主要矿物成分为含镁铁较高的橄榄石、铬尖晶石、钛铁矿及磁铁矿,具鬣刺构造。

15柱状节理熔岩在均匀而缓慢冷缩的条件下形成被冷缩裂隙分隔开的规则多边形长主体。

16.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指由于岩浆中结晶的固相物质的分离,使残余岩浆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17.辉长结构:

指基性斜长石和辉石自形程度相同,都呈半自形或他形颗粒,是从岩浆同时析出的结果。

是基性深成岩相的典型结构

18.脉岩:

指充填在构造裂隙,常呈脉状或者岩墙状产出的岩浆岩。

19.气孔和杏仁构造:

当岩浆岩喷溢到地面时,围压降低,其中所含的挥发分达到过饱和从岩浆中分离出来,形成大量气泡,由于岩浆冷却凝固而保留在岩石中形成空洞。

称为气孔构造,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所充填,充填物状如杏仁,称杏仁构造。

20.岩浆岩的相:

指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岩石的总特征,包括形成深度、结构、构造、产状等。

21.色率:

暗色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数)。

22.原生岩浆和次生岩浆:

上地幔或者地壳物质经局部熔融所形成的最初的岩浆称为原生岩浆;原生岩浆通过发展和演化所形成的岩浆称为次生岩浆。

三、变质岩

3.混合岩:

熔融的长英质组分和原岩中难熔的组分,在新的条件下互相作用和混合,形成不同成分和形态的岩石。

4.区域变质作用:

是大面积发生的区域性的变质作用,是在地壳活动带发生的变质作用。

主要因素:

复杂,T、P、流体都有;结果:

使岩石强烈变形或片理化;分布:

古老的结晶基底、造山带,常与混合岩化作用伴生。

6.混合岩化:

变质温度较高时岩石中出现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熔体,这种现象称为深熔作用,当熔体数量不多时,它与固态变质岩石发生混合、交代作用。

7.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带上的岩石在应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形作用和与之伴随的重结晶作用。

8.变质相:

指一定的温度、压力区间内的一整套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它们在时、空上反复出现并密切伴生在一起,一个变质相内部,其矿物组合和岩石总体化学成分之间有着固定的因而也是可以预测的对应关系。

9.片麻状构造:

主要由粒状矿物和少量的片、柱状矿物定向排列而成,由于片、柱状矿物含量少,在岩石中断续分布构成片麻理。

10.斑状变晶结构:

岩石中不同矿物的粒度明显不同,表现为某种较大的矿物颗粒分布在其他细小的矿物颗粒之中,大的为变斑晶,小的为基质。

11.接触变质作用:

伴随岩浆作用而发生的一种局部变质现象,当岩浆侵入时,周围的岩石受侵入体所散发的热和挥发份的影响而发生的变质作用。

12.变质相系:

在某一个变质地区和变质带中,其温压范围一般很宽,不能用一个变质相来代表,可能表示为一系列的变质相,也就是变质相系。

13.片状构造:

主要由片、柱状矿物(如云母和角闪石等)和部分粒状矿物(如石英、长石等)定向排列而成。

与千枚状构造不同的是具有片状构造的岩石重结晶程度高些,肉眼可以辨认。

14.P-T-t轨迹:

指岩石从它的变质起点到被剥蚀出露于地表所经历的温度-压力变化历史。

15.变晶结构:

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构。

16.榴辉岩:

榴辉岩相的代表岩石,特征矿物组合为绿辉石+石榴石,此外有含量不等的石英、多硅白云母、蓝晶石、角闪石、帘石和金红石等,不出现斜长石。

17.矿物共生组合:

矿物组合是岩石化学成分和P、T等条件的反映,是共生分析的对象或出发点。

是一定化学成分岩石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矿物组合,又称平衡矿物共生组合。

18.云英岩:

主要是酸性侵入岩,特别是黑云母花岗岩受到气液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主要由白云母和石英组成(石英>50%,白云母45-50%)。

一、沉积岩

2.试比较河流相与三角洲相在剖面结构上有何不同?

(1)河流相自下而上表现出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

每个旋回底部发育有明显的底冲刷现象。

典型的河流沉积剖面应具有完整的“二元结构”。

(2)三角洲沉积在垂向上由下向上依次为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砂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的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层序。

在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中为下粗上细的正旋回。

这与河流相沉积的间断性正旋回有显著的不同。

4.简述相标志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

答案一:

(1)岩石学标志:

(2)古生物和古生态标志:

确定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最有效,指示时沉积时的水深、盐度和浊度;如遗体和遗迹化石。

3)地球化学标志:

岩石或生物介壳中的微量元素、同位素和有机地化资料解释沉积环境。

(1)岩性标志:

①颜色标志

②成分标志Ⅰ不稳定矿物含量高,代表近源快速堆积的环境;

Ⅱ成分成熟度高,代表搬运距离长,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

③结构标志Ⅰ结构成熟度高,代表搬运距离长,水动力条件较强。

Ⅱ杂基含量高,结构成熟度低,代表水动力条件弱。

④构造标志:

指示介质动力条件和流体性质、提供古水流资料,解释沉积环境。

(2)古生物标志

①实体化石的生态:

生物生活的盐度、温度、水体深度以及生活方式等。

②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浅水条件的垂直潜穴、深水条件下的沿层面分布的觅食和迁移遗迹等,构成特殊的遗迹相。

5.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及其在沉积岩形成中的贡献。

1)碎屑物质:

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主要指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

构成陆源碎屑岩的主要成分;2)不溶残积物:

母岩分解过程新生成的不溶物质,如粘土和氧化物等。

构成粘土岩的主要成分3)溶解物质:

以溶解状态被带走的成分。

构成内源沉积岩的主要物质成分。

6.长石砂岩的主要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1)主要特征:

1)颜色:

淡黄色、灰绿色、肉红色等2)碎屑颗粒成分:

主要为石英和长石,石英含量下于75%,长石大于18.6%,还有少量的岩屑。

3)碎屑颗粒结构:

粒度为中粒和中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变化较大;一般分选中等,次圆到次棱角状。

4)填隙物成分和结构:

杂基:

主要为各种粘土矿物,重结晶形成长石的次生加大边;胶结物:

主要为钙质和铁质。

(2)大地构造意义:

①长石砂岩的形成条件:

母岩石含长石丰富的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类,在形成过程中以物理风化为主,须有强烈的侵蚀与快速堆积的条件,埋藏后的蚀变作用要弱。

②长石砂岩的成因:

Ⅰ构造长石砂岩:

在构造强烈活动的地区,母岩风化的碎屑快速搬运和沉积而成,形成的长石砂岩分选和磨圆都差、杂基含量高,甚至形成长石杂砂岩。

Ⅱ气候长石砂岩:

在干燥和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搬运的碎屑颗粒分选和磨圆都较好,长石表面新鲜、干净,重矿物含量高。

Ⅲ基底长石砂岩:

位于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的侵蚀面上,由长期的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

二、岩浆岩

3.岩浆岩主要的结构和构造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1)结构:

①结晶程度:

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②颗粒大小:

Ⅰ绝对大小:

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

Ⅱ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③自形程度:

自形、半自形、它形

④组成岩石颗粒的相互关系:

文象结构、条纹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

(2)构造:

快状构造、斑杂构造、带状构造、气孔和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柱状节理。

(3)影响因素:

①结构:

温度、压力和挥发分。

在高温高压和富含挥发分的条件下,岩浆冷却速度较慢,晶体生长速度大于结晶中心生长速度,一般形成粗粒结构;低压条件下则相反,岩浆迅速冷却,形成细粒至玻璃质结构。

在挥发分参与的条件下,晶体的生长具有足够的空间,也有利于晶体生长形成粗大的晶体。

②构造:

岩浆结晶的环境、岩浆演化机制、岩浆的侵位机制、侵位时的应力状态、岩浆冷凝时是否仍在流动等。

影响岩浆岩构造的因素是岩浆及其组成的运动状态,在静态结晶作用条件下,岩浆岩一般形成块状构造,在流动过程中固结的岩浆岩一般具有流动构造。

4.岩浆岩中最主要的7种造岩矿物及其在不同岩浆岩中的含量与组合特征。

(2)碱性岩类:

钾长石、钠长石含量高,石英含量低,暗色矿物中出现碱性挥石,碱性角闪石(含钠),碱性矿物中出现二氧化硅不饱和的霞石、白榴石。

5.简述花岗岩的主要特征及其有关矿产。

(1)凡是Q>20,主要由Q+Or+Pl≥85%,都被统称为花岗岩类。

(2)主要特征:

1)颜色:

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

2)结构构造:

粗、中、细粒都有,块状/斑杂/球状构造

3)矿物:

主要矿物——Q+Or+酸性PlOr:

Pl=2:

1

钾长石为浅肉红色,或灰白,灰色

次要矿物——Bi,Am,少量Py,三者之和<15%

副矿物——种类多,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电气石,萤石

(3)有关矿产:

伴生矿床——多金属:

W,Sn,Mo,Bi,Zn,Pb,Cu,Fe矿床稀土元素等。

6.请简要对比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的区别、玢岩和斑岩的区别。

(1)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大的颗粒散布在细小的颗粒之中。

大的叫斑晶,小的叫基质。

斑状结构是指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似斑状结构是指基质为显晶质。

(2)斑岩和玢岩:

“斑岩”和“玢岩”仅用于浅成岩和次火山岩中斑状结构的岩石。

“斑岩”的斑晶是以石英、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为主;“玢岩”的斑晶以斜长石和暗色矿物为主。

对于火山熔岩中斑状结构的岩石,不使用“斑岩”和“玢岩”的名称。

7.根据岩浆岩SiO2饱和程度将岩浆岩划分为3种类型,请简述这3种类型岩石的特征及其对应的矿物组合。

(1)SiO2过饱和——SiO2很多(过多),除形成硅酸盐矿物外,还有剩余—石英,Q就是过饱和矿物,含有Q的岩石,就是SiO2过饱和岩石。

(2)SiO2不饱和:

SiO2不足,出现镁橄榄石,似长石类(霞石、白榴石等)矿物,不含Q。

称作SiO2不饱和岩石。

(3)SiO2饱和矿物:

SiO2含量充足(刚好),则形成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云母等——不含Q,也不含SiO2不饱和矿物。

称作SiO2饱和岩石。

8.试述钙碱性基性侵入岩类主要特征。

(1)化学成分:

组合指数δ<3,富CaO、Al2O3、MgO、FeO、Fe2O3;贫碱,(K2O+Na2O)约4%±为特征。

岩石中Na2O一般大于K2O,CaO较稳定(10%±),MgO、FeOT变化较大。

(2)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上以基性斜长石和辉石为主要组成,也常见橄榄石,不含或含少量的石英和/或钾长石,常见角闪石和黑云母。

副矿物可出现磁铁矿物、钛铁矿、钒钛磁铁矿、镍黄铁矿、磷灰石、锆石等。

(3)结构特征:

常见结构有辉长结构和辉绿结构。

(4)构造特征:

通常为块状构造,可见条带状构造,韵律层构造。

三、变质岩

1.简述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1)概念:

由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原岩组分、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转化的作用。

(2)主要类型及特征:

变质作用(分类)

分布、产状

成因及控制因素

变质方式

P/T比及代表性岩石

接触变质

热接触

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

岩浆热

温度为主挥发分

重结晶

很低

角岩

接触交代

岩浆热、挥发分

重结晶、交代

矽卡岩

动力变质作用

断裂带

构造运动

偏应力

变形、

动态重结晶

构造角砾岩、

碎裂岩、糜棱岩

气液变质作用

岩体、矿脉等附近

岩浆的挥发分,地壳内的热水

化学活动性流体、温度

交代

蚀变岩、云英岩

区域变质作用

古老的结晶基底、造山带

造山作用,受温度、压力(负荷压力)、应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控制

重结晶、变形、交代等

宽泛

宽泛

混合岩化作用

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地壳内部热流升高,产生深部岩石部分熔融,熔浆渗透、交代、贯入于变质岩中形成混合岩的作用,是区域变质作用中的高级作用。

埋藏变质作用

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包括火山物质),被埋藏到一定深度,引起温度和压力的升高,从而产生变质作用。

由埋深引起,应力作用不明显,埋藏变质的温度、压力条件较低,一般出现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组合,普遍发育变余组构。

洋底变质作用

洋中脊附近的岩石由于受到来源于洋中脊地幔对流的热和自上而下的热卤水的影响发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自上而下主要为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和绿片岩相,深部也可出现角闪岩相,为低压相系,由于洋底扩张洋底变质作用的岩石遍布整个洋底。

冲击变质作用

发生在陨石冲击星体表面时产生的冲击坑中,它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压力可达数十到上百个吉帕(GPa),温度可超过10000℃。

因此它是在瞬时高温和动态高压条件下发生的特殊类型变质作用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高压变质矿物,如:

柯石英、斯石英。

2.矿物共生组合及其确定标志。

(1)矿物共生组合:

一定化学成分岩石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矿物成分组合。

(2)确定标志:

①一个矿物共生组合中的各种矿物都有相互接触的关系;

②一个矿物共生组合中的各种矿物,相互间无反应和交代现象;

③一个矿物共生组合中,同种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光性特征应相近,如有环带,则其边部化学成分及光性特征应相近;

④一个矿物共生组合中的一对矿物之间,元素的分配符合Nernst分配定律,即各处元素的分配系数近相等;

⑤矿物共生组合中矿物共生关系应符合矿物相律,即矿物相数不超过惰性组分数(通常矿物种类不超过5、6种)。

3.为什么麻粒岩相泥质岩多具片麻状构造而少见片状构造?

(1)BiOpx。

(2)Mus+QAl2SiO5+Kf+H2O。

4.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其代表性岩石。

(1)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具有物质交代的接触变质作用。

(2)代表性岩石:

矽卡岩。

①含义:

是石榴石+辉石(透辉石)及其它Ca、Fe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

它是在深度不大或中等深度下由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与中酸性侵入岩接触时,发生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

②夕卡岩分2类:

Ⅰ钙质夕卡岩——石榴石+Py+符山石,方柱石,硅灰石

Ⅱ镁质夕卡岩——镁橄榄石+透辉石+金云母+硅镁石

③有关矿产:

夕卡岩形成的晚期,常有金属矿物大量聚集而形成矿床,即矽卡岩型矿床。

5.简述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特征。

(1)出现一些岩浆岩、沉积岩中都不出现的特征变质矿物,如红柱石、堇青石、十字石、矽线石、蓝晶石、硅灰石等,它们分别产出于不同的P-T条件。

(2)广泛发育纤维状、鳞片状、长柱状、针状矿物,如矽线石、绢云母等。

(3)出现比重大、分子体积小的矿物,如石榴石、绿辉石。

(4)变质岩中的矿物常发育变形现象。

(5)变质岩中含(OH)的矿物与岩浆岩相比更发育。

(6)变质岩中的石英,长石等矿物常具波状消光,裂纹也较发育。

6.试述斜长角闪岩的可能源岩。

(1)基性岩(侵入岩、喷出岩、火山岩碎屑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基性凝灰岩等。

(2)富铁白云质泥灰岩。

1.试述砂岩与颗粒灰岩在成分、结构和成因上的异同点。

(1)成分:

不同点,前者为石英、长石、岩屑等,后者为方解石

(2)结构:

结构组份和结构类型的相似性

(3)成因:

相同点:

均受水动力条件所控制。

2.试述碳酸盐岩结构组分的主要类型、特征及成因意义。

(1)颗粒:

指在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及波浪、岸流、潮汐作用形成的碳酸盐颗粒,它在盆内就地沉积或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而成。

①内碎屑:

盆内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岸流、潮汐及波浪等作用剥蚀破碎并经过再沉积的碳酸盐颗粒。

按粒度可分为:

砾屑、砂屑、粉屑、泥屑。

②鲕粒:

具有核心和同心纹层组成的球状-椭球状颗粒。

真鲕、复鲕、表皮鲕、空心鲕等。

③藻粒:

与藻类有关的碳酸盐颗粒。

④球粒:

由泥晶碳酸盐组成,不具内部构造的次球状、椭球状颗粒,多与粪便成因有关。

⑤生物颗粒:

各类生物骨骼及其碎屑。

⑥团块:

由多种碳酸盐颗粒构成的复合颗粒。

(2)泥晶基质:

充填在颗粒之间,与颗粒同时经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粒度小于0.03mm方解石晶体。

(3)亮晶胶结物:

充填在颗粒之间,从孔隙水中经化学沉淀作用形成的,晶体相对较粗和明亮,对颗粒起胶结作用的方解石晶体。

(4)生物格架:

原地生长的造礁生物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形成的骨骼格架,其间充填灰泥杂基、生物屑等。

(5)晶粒:

经重结晶和交代作用形成的均一的碳酸盐晶体。

按晶粒的大小可进一步细分为粗晶、中晶、细晶、粉晶和微晶

3.试述砂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结构组分的异同点,并据此分析其成因差异。

(1)砂岩的结构组分由陆源碎屑物质(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填隙物物质(基质和胶结物)及孔隙三部分组成;胶结类型主要有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镶嵌式胶结;支撑类型主要分为颗粒支撑和杂基支撑

(2)碳酸盐岩的结构

(3)相同点:

结构组分和结构类型基本相似。

碎屑物质—颗粒;基质—泥晶基质;胶结物—亮晶胶结物;

(4)不同点:

碳酸盐岩组分还包括了生物格架和晶粒,而在砂岩中没有这种结构组分。

(5)成因差异:

对比

碳酸盐岩

砂岩

沉积物来源

内源

外源

水体清洁度

清水

浑水

水深条件

浅水

深水或浅水

沉积作用

机械作用为主

化学和生物作用为主

二、岩浆岩

1.试述造成火成岩多样性的原因(试述岩浆作用过程及其结果)。

(1)原生岩浆形成之后,在其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岩浆本身的分异或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或不同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可使最初一种成分的岩浆最终形成种类繁多的岩浆岩。

(2)分异作用:

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成分岩浆的过程。

包括:

①岩浆分异作用:

指在结晶之前,液态时发生的分异作用。

包括:

Ⅰ熔离作用——P,T变化,分离出2种不混溶的岩浆,如条带构造;

Ⅱ扩散作用——温度梯度导致不同组分的迁移;

Ⅲ气运作用——挥发分位于上部,向上运移,形成上部出现伟晶岩。

②分离结晶作用:

一些矿物先结晶,导致残余岩浆成分变化,使岩浆向富硅、富碱的方向发展。

包括:

Ⅰ重力分异作用——先结晶、比重大,到底部,如四川力马河;

Ⅱ流动分异作用——岩浆流动中,先结晶的会因摩擦力而滞留;

Ⅲ压滤作用——岩浆演化的晚期,晶体之间的残余岩浆被挤压而迁移。

(3)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同化了围岩或捕虏体,使岩浆发生成分改变。

依据同化混染作用完全与否,分为:

①同化作用——完全②混染作用——不完全

(4)岩浆混合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成分的岩浆,以不确定的比例混合,产生一系列过渡类型的岩浆和岩浆岩。

2.试述超基性岩石主要岩石类型及成矿专属性。

(1)深成侵入岩:

橄榄岩。

(2)浅成、超浅成岩:

金伯利岩。

金刚石的母岩。

(3)喷出岩:

①苦橄岩

②科马提岩:

重大工业意义的硫化物铜镍矿床。

③玻基纯橄岩(麦美奇岩):

④玻基辉橄岩

(4)成矿专属性:

①金属矿物:

Cr,Ni,Co,Pt,稀土元素等。

②非金属矿物:

金刚石,石棉,滑石,磷灰石

3.试述岩浆形成的主要条件及其可能的构造背景。

(1)部分熔融产生岩浆的3个条件:

①升高温度(∆T);

②减小压力(-∆P);

③液相线下移:

初始熔融条件变化,如流体加入。

(2)岩浆形成可能的构造背景:

①板块汇聚带:

Ⅰ大洋—大陆汇聚大洋地壳岩石俯冲进入高P-T而发生脱水,相变,

Ⅱ大陆—大陆汇聚深部:

若含水地壳岩石被推至深处,可产生地壳的深部重熔。

Ⅲ大洋—大洋汇聚:

如果一个大洋岩石圈俯冲在另一个大洋岩石圈之下,则会在消减带之上产生岛弧。

脱水作用,相变,长生岩浆。

②板块离散带:

Ⅰ大洋中脊:

主要发育——大量的玄武质岩浆、超镁铁质岩浆,减压熔融,软流圈上隆。

Ⅱ大陆裂谷:

主要发育——溢流玄武岩,大陆拉斑玄武岩

③板块内部:

岩浆活动较弱。

Ⅰ大陆——发育基性和超基性岩石,如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

Ⅱ大洋盆地——碱性玄武岩,拉斑玄武岩

Ⅲ地幔热柱:

地幔热柱的上升引起减压熔融,产生的岩浆热点之上形成海底火山。

当火山在热点附近的时候,始终是活动的,但是由于板块的移动,最后火山会移离热柱,此后便经受剥蚀而渐渐消失。

三、变质岩

1.举例说明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结果。

(1)重结晶作用:

主要涉及同种矿物之间组分的溶解、迁移和再次沉淀结晶过程,而不形成新的矿物相。

如纯的石灰岩中隐晶质的方解石通过重结晶变成较粗大的方解石晶体,形成大理岩。

Ca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